摘要:新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在考場環境下呈現出較為復雜的閱讀體驗,從心理學視角分析,這一情況源于“深文假讀”。為尋求“假讀”破壁之法,探討以“深文淺讀”方法識內容,以“圈點勾畫”方式理脈絡,以“因問導讀”方法探技巧,并從精準答題的角度規范答題語言,提高學生信息類文本閱讀的成績。
關鍵詞:心理學視角;假讀;圈點勾畫;因問導讀;分類突破
現代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項復雜的認知過程,是讀者思想認知與文本的內涵交替作用的結果。閱讀是動態的,涉及篩選、整合、加工等過程。而閱讀理解就是需要學生調節和控制上述認知過程,并能對文本內置的邏輯關系和蘊含的思想主旨深入理解,從而讀懂、讀透文本完成閱讀任務。
信息類文本以其靈活多變而又貼近生活的特色備受命題者的青睞,成為考場閱讀理解試題的“新秀”。但信息類文本也因內容“散亂”、形式多變、考查內容相對寬泛而令學生望而生畏。加之在考場環境下,學生對文本信息的認知過程更容易偏離主體,出現理不清結構、看不懂內容的狀況,稀里糊涂讀完,稀里糊涂答題。從心理學視角看,此類問題的形成有其客觀原因,但更多地表現為主觀心理因素。
一、心理學視角下考場心理透視
美國心理學家本·伯恩斯坦在《考試心理學》中提到:考試的結果,不僅跟知識積累有關,也跟心理素質相關。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承壓水平影響考試表現,心理學家把這種影響稱為“多德森曲線”。當壓力上升到一定水平時,人的認知效能就會隨之降低,過大的壓力會讓學生喪失最佳的發揮。
考場心理壓力通常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對未知的畏懼;二是對水平的不確定;三是對考試結果的期望。人對未知世界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當學生身處考場,即將發生的考試包含諸多不確定因素時,學生的內心就會產生緊張、害怕,甚至恐懼的感覺,那些平時沒有掌握透的知識就會在此時占據學生的大腦,加重緊張感。如果學生平時非常看重成績,那么考場的壓力就會更大,甚至籠罩整個心靈,形成巨大的壓力圈。此時心理素質稍差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就容易產生“假讀”現象,即看上去在讀,實際上思想已經游離文本之外,讀完一段或者一篇文章后腦海里什么也沒有留下。這是因為考場心理因素干擾了學生思維融入文本,讓“讀”只停留在淺表層次,這就是“假讀”現象。
“假讀”現象在信息類文本閱讀時最容易出現,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由信息類文本自身特點決定的。信息類文本選文廣博,形式各異,專業術語較多,語言邏輯性強,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信息類文本閱讀考查題型多變,使考生思維無法快速融入文本。其二,由考生的畏難心理導致的。學生在等待考試的過程中對未知試題產生緊張情緒,在拿到試卷的短時間內這種緊張情緒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需要學生在做題時慢慢平緩下來。而信息類文本閱讀作為開卷之題自然而然就承擔了舒緩情緒的緩沖區的作用。同時,部分學生由于缺乏面對解決困難的信心,一味采取逃避態度,預設了文本的難度,為自己的不作為找到充足理由。此時閱讀文本,心理解壓舒緩慢的學生畏難心理作祟,難以集中精力,自然難以把握文本精髓,信息類文本也就成為產生“假讀”的“溫床”。
心理學家們研究了眾多考試高手的臨場表現,認為心理素質好的人面對壓力時懂得客觀分析,可以快速調節思維,用最好的心態應對考試。其中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要有明確的目標;二是要細化行動步驟。目標明確,且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渴望,就有了渴求達成目標的動力,可以為考試成功蓄力。把閱讀終極任務分化為一個一個小任務,使目標更容易達成,從而獲得滿足感來增加信心,減緩心理緊張程度,可以為做題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心理學視角下的考場閱讀策略
信息類文本難,難在學生讀不懂語句,從而無法讀透文本。但真的需要讀透文本才能做題嗎?未必。
信息類文本多以政治論文、學術論文、時評、傳記為主,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本閱讀信息的篩選、整合、分析、推理能力。信息類文本閱讀試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統透徹地弄懂專業知識,只需依據考題找出答題要點即可。所以,針對理解難度較大的文本,學生可以采用“深文淺讀法”。
“深文淺讀”是應對難懂文本的無奈之舉,更是轉化優劣心理狀態行之有效的閱讀技巧。為什么這么說呢?劉真福在《深文淺讀說》一文中說:“學習者對讀物的心理反應通常對應三種區域,即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舒適區的閱讀情境毫無挑戰性,是低端的學習區域;學習區的閱讀情境充滿新奇與壓力,讓學習者有所成就,是理想的學習區域;恐慌區的閱讀情境充滿畏懼、慌亂與重負,讓人無所適從,是最不適合學習的區域。”據此推斷,信息類文本閱讀應屬恐慌區,貌似高不可攀,令人畏懼。但劉真福在文中也表示這三種區域并非界限分明,而是可以轉換的。例如,學習者在學習區挑戰成功了,這個區域便成為舒適區;面對恐慌區,保持冷靜的心態和高昂的斗志,擬想和學習種種的應對策略,那么恐慌區便能轉換成學習區。也就是說,若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和適用的閱讀策略,完全可以實現跨區域學習,而淺化之就是策略之一。即將恐慌區的文本處理成學習區的文本。如此一來,信息類文本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那么,如何淺讀信息類文本之“面目可愛”呢?這里首先要說明一點,此處的“淺讀”與“淺閱讀”是不同的。雖然二者都不需要深入探究文本蘊含的深層意蘊,但是“淺閱讀”是不求甚解、跳躍式、快餐式的,只為滿足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而“淺讀”是針對深奧難懂的文本的閱讀技巧,是以抓結構、理提綱的粗線條方式獲取文本的信息,即不探求文本內容所涉及領域的精要,只需依法粗淺理解內容,完成解答過程。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關注文體特征,勾畫關鍵句,找到閱讀破壁口
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結構就是文章的“骨骼”。文體不同,結構也會不同。閱讀信息類文本,先要弄懂其材料呈現的文體特點。依據文體特征,圈劃重點。比如,時評類材料注重事與評,閱讀圈畫時要側重圈畫事件的要素和評論的語句;政論文圈畫時更注重論點與論據的關系以及論證的特征;科學社會論文圈畫時更注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關聯。
關注文體特征,并依特征圈畫內容關鍵詞句,更容易讀懂材料。做題時,學生就不會因厘不清事件的來龍去脈,看不明評論的是非曲直而困擾于復雜的新聞事件或評論之中無法自拔,從而找到理解的突破口。
(二)依據表達特色,找準連綴詞,厘清句子邏輯關系
邏輯關系好比人的“七經八脈”,“經脈”不暢,閱讀必然受阻。尤其是對于議論性文本,厘清句子間的邏輯關系是讀懂文章的關鍵。只有正確理解句子的邏輯關系,才能準確理解文章的觀點、態度。而句子邏輯關系則更多地表現在句子的連綴詞上,它是語義和內容邏輯關系的具體體現,也是題干陷阱的常設考點。在實際的訓練中不難發現,文本語言的表達方式、語言特色不同,鏈接句子內或句子間的連接詞也會不同,表達出的邏輯關系自然不同。在閱讀時,要依據表達特色,善于抓住連綴詞,弄懂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理清文章脈絡結構。這比沉浸文本、咀嚼字里行間的意蘊更切合信息類文本閱讀的要求,能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實現高效答題。
(三)注重題干表述,以問導讀,對準問題靶點辨材料
題干是問題設問形式的表述。題干中往往隱藏著答題的關鍵信息。閱讀時應充分利用題干,以問導讀,針對問題辨析材料內容,有針對性去讀去圈畫。同時,在閱讀中以問題為核心,圈點勾畫文本關鍵語句,還可以讓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這既可以避免游離文本的“假讀”現象,提高閱讀效率,又能讓后面的答題快速定位答題區間,為精準答題做好準備。
三、心理學視角的考場答題策略
讀有法,答也需要有策略。考試不僅是知識和能力的競爭,也是心理素質、解題策略的競爭。在知識功底確定的情況下,考分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考生臨場發揮時的心態與解題策略的運用。信息類文本“篩選信息”是任務核心,“整合推理”是能力核心,“遷移運用”是能力難點。統籌技巧,巧用方法才能答好考題。
(一)夯實基礎,備好知識提能力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考試亦是如此。如果知道考什么,怎么考,那么學生在考場上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作答。這往往是扎實基本功的表現,也是戰勝考場恐懼心理最有效的方法。
信息類文本難,難在學生對信息類文本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對文體知識、論證知識等不懂或者不熟;對信息類文本的考查規則辨不清;忽視考點規范操作等。因而,在訓練信息類文本閱讀時要對基本的文體知識做到扎實牢固,耳熟能詳,能遷移運用;對簡單的邏輯推理知識、常見的設題陷阱應做到熟知于胸;對文本材料的組合方式、表達方式、材料的形式能夠辨識清楚,弄懂不同材料的區別所在。只有夯實基礎,備好答題必備知識,才能在答題中提升能力,獲取理想分值。
(二)分類突破,切準脈搏巧診斷
分類突破的分類是指對題干的考查內容的分類和對主觀題選項考點的分類。題干的分類大體指的是此題考查的是什么考點,哪類題型,或是哪類題型的變式。依據考點知識,診斷題型,分析其答題關鍵詞。這里的重點是明確考點考查的內容并能夠結合文本分析運用。主觀題選項的分類指的是明確選項考查細節的分類。高考題的每一個題目都是考點下設置的題型考查,每一個考點都有相對應的知識點。在做題時學生要學會分析每一個選項在語句表達上考查的知識點。弄清考查的是句子間的關系還是句子轉述的問題,或是考查詞語變換的關系等。且同一道題目的四個選項的表述方式也不會完全一樣。在審題時要學會分類,弄清楚每一個選項具體是屬于哪類表達方式,考查的主要知識點是什么,重點會在哪一個環節出現,切準錯誤點,細化辨別方可準確無誤答題。
(三)循規蹈矩,慢比文句辨信息
完成信息類文本閱讀試題還應循規蹈矩,慢比文句。“偷換概念”“曲解詞語”“偷改時態”“漏添詞語”等錯誤類型形態各異。答題時要依據選項表述的特點,確定可能的錯誤點的類型,然后與原文細致比對辨析。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很容易忽略關鍵信息導致失誤。當然,慢比也是要效率的。慢,指的是細致,是注重細節處變換,需要在閱讀圈畫的基礎上細致耐心地比對,精準洞察錯誤點。
循規蹈矩做題還體現在規范答題上。這里強調的規范首先是答題角度的規范。答題角度往往可以通過審題獲得。審清題干每一句話的信息,揣摩每一個詞所表達的意蘊,從題干中解析出答題的角度。其次是格式的規范。答題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沒有章法。什么樣的題型就要有什么樣的答題規則,什么樣的問題就要有什么樣的答題模式,必須按照規范要求寫答案,力求簡而有力,精而透徹。再次是語言的規范。語言是一種表達能力。文本閱讀得很好,題目分析得很透,考點把握得很準。最后,要想獲得理想分值,還必須學會表達。依據問題的不同,答題要求的差別,模式的規定,合理運用表達方式闡明觀點,規范作答,這就是關鍵答題能力。提升答題能力是有效閱讀文本的最終目標。
總之,信息類文本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示了考試評定與選拔等多項功能。在考場環境下,學生需在心理、閱讀、答題策略上做有序的針對性訓練,克服考場“假讀”心理,優化答題策略,才能最大化地體現出個人語文知識與能力水平,考量出理想分值。
參考文獻:
[1]路金. 高中語文非連續性閱讀現狀及教學策略研究[J] .課外語文,2019(10).
[2]淳福衛. 新高考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華夏教師,2018(8).
[3]蘇明時.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語文天地,2018(1).
作者簡介:董作翠(1978— ),女,江蘇省連云港市城南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