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張敬華

作業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當前,小學作業設計中存在著輕素質培養、輕融會貫通、輕實踐操作、輕個性差異、輕合作互助等問題,設計高質量的作業是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我校教師設計的《少年中國說》的作業,在濟南市作業設計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一、整體設計意圖
為了成就每一個學生的高質量發展,落實國家“雙減”政策方針,全面減壓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育人功能,珍愛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們根據新課標要求,基于學校實際,設計了此次作業。
作業共分為三部分:課前預習作業、隨堂練習作業和課后實踐作業。題目類型靈活多樣,有填空、選擇、簡答、論述、手工、朗誦等,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二、具體題目解析(見圖1)
1.廣搜博采背景關
第一個題目的設計有三個目的:首先,知道《少年中國說》的作者是梁啟超;其次,熟練掌握查閱資料的方法,在不同年級同一學科的作業體系中,確保縱向銜接的科學性。最直接的目的是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了解寫作背景就像一把打開課文神秘之門的金鑰匙,它會讓教和學變得輕松起來。
2.學文識字字詞關
第二個題目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提前預習生字詞,并讓學生熟練掌握預習生字詞的方法:首先圈出生字詞,讀準字音并觀察字形;然后嘗試組詞,養成良好的預習生字詞的學習習慣。當然,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此題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3.走進文本課文關
第三個題目的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提前預習課文,并使自己朗讀課文的水平逐步提高,由“正確”到“正確流利”,最后能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二是能借助各種方法提前了解詞語的意思。既為課堂的學習活動掃清了障礙,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加熟練地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4.按圖索驥感悟關
第四個題目是為了讓學生借助圖片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這節課中很多詞語都晦澀難懂,盡管學生在以上的題目當中會借助各種方法去理解和把握詞語的意思,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借助圖片去理解詞語意思,效果會更直觀。同時,這些圖片跟后面設計的作業之一“作者借用哪些事物贊美了少年中國”的答案息息相關,也算是提前做了滲透和鋪墊。
5.字海沖浪我會寫
第五個題目是讓學生規范、準確地書寫本課出現的部分生字詞,把生字詞置身于情境中,是為了加強教材與情境的聯系,同時滲透正確的人生觀。
6.融會貫通我會悟
第六個題目的設計很有梯度,先是讓學生按照課文內容填空,再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和本段運用的修辭手法,然后再領悟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之間的關系,給學生搭好一個支架,讓學生層層遞進地思考。另外,還節選了《少年中國說》的課文未呈現部分,讓學生感悟曾經的中國是多么的落后貧窮,讓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后的題目稍有難度,僅建議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7.心領神會我會填
第七個題目摘選了《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其目的是一箭三雕:一是感受語文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活化作業內容,使教材和情境相結合,讓學生知道學語文的目的是適應實際生活的需要。二是找出課文中用了哪些事物來贊美少年中國,落實課后題第二大題的第一小題,這些事物充滿著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美好希冀。三是感受這些事物的象征意義。“感受事物的象征意義”這個題目稍有難度,所以不做硬性要求,僅建議學有余力的學生嘗試完成即可。
8.聲情并茂朗讀者
第八個題目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完成課后題第一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連貫而有氣勢。課文突出的特點是句式整齊中富有變化,讀來鏗鏘有力,朗讀會讓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文字和音樂有著相同之處,都蘊含著抑揚起伏的感情,有著節奏鮮明的旋律,所以要求學生配上音樂深情朗讀。語文作業應該是有開放性和活力的,學生朗讀時會因為配樂而變得更易于抒發自己的感情。
9.評古論今評論家
第九個題目的設計中出現了近年發生的兩件大事:宇航員在空間站完成任務后安全著陸;被加拿大非法拘押的孟晚舟成功回國。希望學生能了解并關心國家大事,再結合課文中的時代,感受國家的今非昔比,激發民族自豪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語文人文性的特點,結合時事滲透情感體驗,使語文更具實踐性,讓學生從生活中學語文。
10.圖文并茂小編輯
第十個題目是給“強國夢”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優秀人物做一份手抄報,有以下目的:一是了解這些優秀人物的事跡,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二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并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請黨放心,強國有我”。三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四是跟同學合作完成,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作業設計之我見
1.作業設計要體現基礎性原則
基礎性的作業不可或缺,永不過時。教師在設計基礎性作業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讓學生掌握學習基礎知識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無論政策如何變化,雙基教學一定要扎實,因為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長。
2.作業設計要體現分層化原則
學生由于在知識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用同一目標來要求全體學生,必然會使學生或輕易達標,或難以達標,影響學生的發展。作業分層,可以促進成績好的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有提高,也能使暫時落后的學生對學習增加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3.作業設計要體現趣味性原則
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創設形象,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和學習內驅力,讓學生真實可感,通過各種情境和方法,讓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比如,可以將謎語作業運用到識字教學中,將課本劇表演的作業運用到故事性較強的課文中,將畫一畫這類作業運用到《荷花》等這類優美的寫景文中。
4.作業設計要體現實踐性原則
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該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教師應當進行精心挖掘,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例如,在學習《金色的草地》這類課文時,可以設計觀察植物變化的相關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
5.作業設計要體現多元性原則
語文學習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糅合其他學科的元素,設計開放而富有活力的作業,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以及不同課程的相互交叉、滲透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素養。例如,配樂朗讀的作業是跟音樂學科的相互融合;觀察植物變化的作業與科學學科相互滲透;《落花生》《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則與學生的德育教育密切相關。小學語文的作業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始終圍繞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展開。
6.作業設計要體現合作性原則
人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比如,可以在重大節假日設計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作業,讓學生跟家人共同去了解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也可以讓整個小組成員共同創編課本劇。
總之,作業設計的道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