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林青
繼全國教育大會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專門就各類學校深入開展學生勞動教育提出了新時代的要求。作為新時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得以大力倡導和落實,各學校也為此結合實際深入開展了系列勞動教育,取得了較好效果。與此同時,基于不同學科課程存在著相互滲透和促進的有機聯系,作為一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性的學科課程,小學語文課程適時滲透勞動教育思想,既有利于促進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同時也為有效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更多更有益的載體和渠道。
小學語文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具有“文以載道”的屬性。在語文教學中巧妙滲透和開展勞動教育,對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養成勞動習慣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養提升。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新時代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
一、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選擇依據
1.貼合教育實際,符合教育政策要求
《意見》做出了“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的規定,但要在勞動教育課中既讓學生學習必要的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能,還要培養正確的勞動態度與勞動觀念,從課時來看很難在勞動教育課中實現。《意見》還提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這就為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政策依據,是新時代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
2.遵循課程標準,促進課程目標達成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作為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對人的發展均起著重要作用。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和美育的綜合育人價值,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之間具有內在的相融互促性;而學科教育通過課堂教育教學使學生獲得相應知識的學習,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過程。具體到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來說,其教育目標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這與開展小學生勞動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既符合課程標準,也能有效推動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達成。
3.整合教材內容,蘊含勞動教育價值
相比于勞動教育課程全方面多形式開展勞動教育內容來說,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內容,教授勞動技能的內容和開展勞動活動的實踐并不是最為主要的內容,而是要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去體悟勞動、感悟勞動過程的美和創造價值的寶貴,進而以此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精神。縱觀小學語文教材,諸如《憫農》《守株待兔》《呼風喚雨的世紀》《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等滲透著勞動教育思想的課文隨處可見,同時在語文課的口語交際和課外實踐中也有很多具體的實踐性勞動教育資源,小學語文教師據此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勞動教育。為此,語文教師要系統整理小學語文中蘊含的勞動教育思想的教育內容,在達成語文教學目標的同時滲透勞動教育思想,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勞動精神的雙培養。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如前文所述,小學語文課程和勞動教育課程具有共同的教育資源與教育目標,兩者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思想和勞動素養方面既有重合也相互補充。課程目標的契合和語文教育的滲透性,賦予了勞動與語文結合嶄新的意義。
1.價值認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
隨著人們社會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當下的不少小學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體會不到勞動的光榮、崇高和偉大,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到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確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和開展勞動教育,如通過朗誦和感悟《媽媽睡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課文,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勞動的魅力與價值;學習《稱贊》《憫農》等課文,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尊敬勞動和尊敬勞動者的勞動價值觀念;學習《呼風喚雨的世紀》等課文,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勞動創造價值的偉大,進而樹立愛勞動、會勞動、懂創造的意識。
2.能力提升:助力學生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
雖然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和開展勞動教育并不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為關鍵目標,但也可以利用語文教學相關的勞動教育資源助力學生學習相應的勞動知識,并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如在教學《文具的家》《一分鐘》等課文中,可以滲透物品管理、時間規劃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學習與培養;在教學《紙的發明》《田家四季歌》《中國美食》等課文時,可以向學生講授農耕文明、古人的創造性勞動和日常家庭起居勞動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在做手工等語文實踐活動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逐步培養創造性開展勞動的能力。
3.精神塑造:促進學生養成積極的勞動精神
受傳統的重智育輕勞育等思想觀念影響,小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家庭里參加勞動的時長都較為有限,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勞動意識淡薄,良好的勞動習慣未能盡早形成。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和開展勞動教育,要利用語文課程中有關勞動教育思想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充分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內蘊,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和充分尊重勞動者,進而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如在教學《我上學了一上學歌》《妞妞趕牛》《葡萄溝》時培養學生愛學習、愛勞動的勞動興趣;在教學《憫農》《豐碑》《清貧》時讓學生學習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美德;在教學《千年夢圓在今朝》《方帽子店》時讓學生領會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
4.習慣養成: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讓學生愛勞動、會勞動需要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種踐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并最終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和開展勞動教育需要在教授學生學會必要的勞動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如教學《精衛填海》《一分鐘》等課文時,幫助學生樹立積極主動、持之以恒的勞動習慣;教學《狐貍和烏鴉》《魯班造鋸》等課文時,幫助學生培養誠實守信、熱愛生活和善于創造的勞動品質;教學《憫農》等課文時,讓學生學會尊敬勞動者、尊重勞動成果,進而養成勤儉節約、合理消費的良好生活習慣。
三、新時代促進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相融共育路徑選擇
鑒于勞動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具有緊密的相融共育的關系,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勞動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去,充分發揮語文課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感、積極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潤物無聲”優勢,通過逐漸滲透、直接介入等隱、顯性教學手段,真正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勞動教育。
1.師資培育,著力提升語文教師的自身能力
對學生開展勞動、語文等學科教育,離不開教師創造性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此,要多措并舉不斷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一是以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帶動包括語文等課程教師有關勞動素養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通過集體備課、教研等方式實現各學科教師相互助力和促進的師德師風提升機制。二是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善于學習與研究,要自覺強化對勞動教育的認識與應用,要活用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滲透勞動教育內容。三是學校要建立科學的師資能力評價體系,確保勞動教育課程和學科課程滲透,并駕齊驅。
2.隨堂滲透,在語文課堂滲透勞動教育思想
課堂是開展學科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在教授學生學字寫字、閱讀課文、口語交際、作文訓練時適時滲透勞動教育思想。一是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對單本語文教材及小學各年級語文教材進行有關勞動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理,通過聚篇成類、單元整合等形式形成“勞動教育要素清單”,為接下來開展勞動教育打好基礎。二是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滲透勞動教育,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勞動教育思想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將勞動教育融入具體的語文教學設計,把勞動教育作為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講授。三是做好課堂總結提升,在引領學生對勞動教育文本語言的品讀中,幫助學生升華對勞動創造價值的情感,體會勞動過程的快樂,進而樹立勞動意識,形成勞動習慣與品質。
3.課外延伸,以家校共育鞏固勞動教育成果
在全環境立德樹人理念要求下,小學語文教育不僅不能局限于課堂,還要融入社會、家庭以及其他生活場景,做到全方面多時段各場景對學生德性和品質的培養。為此,實現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相融共育,一是小學語文教師要多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如教學《落花生》后讓學生回家親自參與花生的種植過程,體驗勞動的辛苦與不易,體驗勞動的快樂。二是建立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必要的家庭勞動和社會實踐提升對勞動的認識與參與度,如組織學生體驗父母職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三是積極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勞動的認識,通過課外閱讀幫助學生在探究中涵養品格、在體驗中傳承文化、在思辨中完善人格。
綜上所述,小學勞動教育不應僅局限于勞動技能課和勞動實踐活動之中,還應在包括語文在內的學科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學科優勢,在語文課堂教學內外自覺培育學生的勞動意識。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秉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對課文進行系統整理的基礎上梳理出勞動教育清單,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予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