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共同富裕事業的生力軍,必須針對這一群體著力推進共同富裕認同教育。面對大學生群體亟需教育匡正的“六個問題”,要回溯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把牢“五組要點”,進而在實踐中提升引領力、塑造力、闡釋力、供給力,建構起堅實、立體、鮮活、濃厚的“四個認同”。
[關鍵詞]共同富裕;四個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25
一、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的問題導向
綜觀對共同富裕產生認識,形成認知,到建構認同的過程,當前部分大學生主要呈現出亟需教育匡正的“六個問題”。
第一問:共同富裕的目標能不能實現?
部分大學生對共同富裕目標持懷疑態度,將“共同富裕”與“烏托邦”“理想國”等量齊觀[1],在邏輯基點缺失的情況下,必然缺乏定力和動力,難以凝聚起人心。
第二問:共同富裕一定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嗎?
部分大學生迷茫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中西之比”,社會財富分配的“福利之問”[2],在不甚清晰的制度之辯下,難以形成堅定的共同富裕道路認同。
第三問:共同富裕應當優先“做大蛋糕”還是“分好蛋糕”?
部分大學生沒有跳出問題陷阱,并未理解“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并行不悖、和諧統一[3],過分放大對“分好蛋糕”訴求,而忽略在“做大蛋糕”中的參與感、獲得感,不能深刻理解先富帶動后富、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必然進程,對實現共同富裕缺乏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認識。
第四問:共同富裕事業中青年是否“可為”,如何“有為”?
部分大學生置身宏大敘事之中,產生虛無感、迷茫感,找不到實現作為的動力和方向。受限于“不差我一個”的思維誤區,受擾于消費主義的沖擊,部分大學生“財富觀”“需要觀”出現失衡[4],在物質財富、社會地位的狹隘判準下,歪曲了對“有為”的理解。
第五問:共同富裕是誰來共享的富裕?
部分大學生對共同富裕的主體范疇把握不清,在參與社會貢獻的語境下認同“全體勞動者”共享社會財富,排斥二次分配中的“不勞動者得食”;而在享有社會福利的語境下認同“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社會財富,希望社會予以資源傾斜,本質上是對共同富裕的主體定義自由偏移。
第六問:共同富裕所共享的具體是什么?
部分大學生對共同富裕的關注、認知集中于物質財富層面,更確切地說局限于消費資料層面,尚未上升至對于生產資料層面的認識,而難以對精神財富做出具象化解讀,未觸及共同富裕的問題深層。
二、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的理論要點
針對前述問題,亟需回溯、闡明、理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圍繞“五組要點”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工作。
(一)共同富裕的起點與終點
共同富裕的起點與終點這一組理論要點,錨定的是對共同富裕的根本動因與終極目標的理解。共同富裕的起點,即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性,要從理論基礎、現實需要、未來理想、共產黨根本綱領這四個維度出發,理順共同富裕作為必由之路的清晰邏輯,生發追求共同富裕不竭內驅力。共同富裕的終點,即推進共同富裕的根本追求,要從消除貧富對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完成經濟解放實現人的徹底解放、終止奴役勞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三個根本目標出發,明確引領共同富裕的根本價值導向。
(二)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與必然性
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與必然性這一組理論要點,錨定的是對共同富裕道路選擇的邏輯理解和堅定認同。共同富裕的歷史性,即對不同階級社會更替過程的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財富發生飛躍,但其分化和剝削的本質不變,應當深化對此的理解,幫助大學生站在“平視一代”的視角看待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力和局限性的辯證統一。共同富裕的必然性,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共同富裕必然實現,以及相對應的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的規律,要強化大學生對資本主義無止境地追求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本質、無可調和的經濟社會失衡問題的認識,明確通過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同富裕的不可能,進而堅定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路徑必然性。
(三)共同富裕的過程與階段
共同富裕的過程與階段這一組理論要點,錨定的是對共同富裕長期性的認識。共同富裕的過程,即實現共同富裕的所必須經歷的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前資本主義階段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共同富裕并沒有實現基礎,只有到無產階級專政主導的過渡時期,才能在發達生產力基礎上拉近貧富差距,最終進入共產主義階段;理清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大學生清晰我國共同富裕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共同富裕的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之中共同富裕所呈現的不同特征,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在不同勞動稟賦下,財富分配仍舊存在差距;只有到了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在按需分配的基礎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準確掌握推進共同富裕事業的推進節奏可以消解大學生一蹴而就的心態急躁。
(四)共同富裕的物質與制度基礎
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與制度基礎這一組理論要點,錨定的是對共同富裕艱巨性、復雜性的認識。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即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馬克思主義強調,“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前提”;“兩個絕不會”的著名論斷也指出,只有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才能夠掙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從而建立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關系;清晰這一思路,可以幫助大學生解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次序之問。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即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關鍵在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的根源問題,必須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可以克服勞動異化、克服資本的盲目逐利性,完善這一概念,有助于幫助大學生進一步筑牢共同富裕道路認同。
(五)共同富裕的主體與客體
共同富裕的主體與客體這一組理論要點,錨定的是對共同富裕關涉對象的全面系統認知。共同富裕的主體,即“共同”的定義與邊界,在勞動價值論的視角下,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體勞動者”,強調按勞分配;在最終目標的視角下,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即按需分配;厘清主體范疇和適用語境,能夠提升大學生置身共同富裕事業的參與感、獲得感。共同富裕的客體,即“富裕”的內涵與范圍,物質財富是共同富裕的首要追求,包括狹義的消費資料和廣義的生產資料;同時,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文明富裕也是共同富裕所必須追求的目標,要拓寬大學生對共同富裕事業的認知視野,激發多維的追求。
三、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為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據此扣準問題導向、瞄準理論要點,強化“四個認同”。
(一)提升組織引領力,將政治認同建構堅實
建構共同富裕的政治認同,就是要提升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推進共同富裕的具體方針政策等方面的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啟示我們,應當以社會關系作為最直接的觸點。在校園環境內發揮各種性質組織的引領合力,填充大學生的社會關系空缺,是建構堅實政治認同的保障,應當有條理、分層次地推動組織建設,同時加強多個維度的組織引領力:黨、團組織應當承擔起政治認同建構的廣泛動員任務;學生工作組織,即由部門總體到輔導員個體的隊伍,應當承擔起政治認同建構的精準思政和動態監控任務;學生組織,即學生會、社團聯合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應當承擔起政治認同建構的場景創設任務,作為樞紐和橋梁在黨、團、學生工作組織的指導下,拓展動員、教育、監控的覆蓋邊界。
(二)提升宣傳塑造力,將思想認同建構立體
建構共同富裕的思想認同,就是要讓大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新理論新思想。事實證明,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這告誡我們,必須以強大的宣傳能力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用宣傳工作的塑造力建構起大學生對于共同富裕的立體認同,應當圍繞道路、制度、文化等方面,開展貫穿理論、實踐、歷史的宣傳塑造:在道路認同的宣傳上,要縱向梳理坎坷歷程和卓越成就,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作為最為豐沛的宣傳素材;在制度認同的宣傳上,要橫向對比生產力發展和財富分配,在“中西之比”中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跨越式發展、經濟韌性、創造活力等優勢,以及內嵌的人民立場、外顯的舉國動員力;在文化認同的宣傳上,要站在“第二個結合”的視角,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精神的過程中,深化民族視角下的共同富裕思想認同。
(三)提升課程闡釋力,將理論認同建構鮮活
建構共同富裕的理論認同,就是要提升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最新成果等方面的認同。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這指導我們,必須著力提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理論闡釋力,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形成內生力量,應當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雙軌并進,在各自場域提升課程的闡釋力:在思政小課堂之中,要錨定前文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五組理論要點,闡釋好理論的基本原理、邏輯層次、所屬語境,并推廣至多學科的課程思政任務;在社會大課堂之中,要策劃、組織、動員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可以充分運用我國脫貧攻堅戰歷程留下的這座“富礦”,強化共同富裕理論的具身體驗感。
(四)提升內容供給力,將情感認同建構濃厚
建構共同富裕的情感認同,就是要引導自覺生發出對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使命,矢志不渝推進共同富裕事業這一歷程的炙熱情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指導我們必須始終以心靈的觸達為目標,持續供給緊扣大學生所知所感、所想所盼的教育內容,應當發掘典型素材、激活雙向互動,實現多層次、高質量、可持續的內容供給:在素材選取上,不僅要推出主流作品,講好關于共同富裕事業道路上的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也要為大學生尋找具有參照價值、具有共情基礎的“身邊人”,貼合視角、閱歷、身份,用榜樣力量、朋輩引領,凝聚起真情、實感;在互動激活上,要推動教育客體主體化,實現“真心換真心”,廣泛開拓理論、思想交流的場景和渠道;在線下適當運用翻轉課堂、創設學子講堂,在線上充分設置議程、調動輿論,盡多方努力讓學生的所思所感反哺教育素材。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在解決致富問題的新征程上,必須不斷強化對共同富裕的認同,為共同富裕事業凝心、聚力、鑄魂。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共同富裕事業的生力軍,必須搶占、守牢思想陣地,推進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
參考文獻:
[1]馬麗,何曉亮.推進共同富裕必須走出四個誤區和厘清四對關系[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3,25(8):9-13.
[2]林賢明,李建平.新時代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處理好的關系[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6):1-10+108.
[3]陳娟.新時代促進共同富裕的理論誤區辨析[J].江漢論壇,2023(8):31-39.
[4]張彥,魏穎.邁向共同富裕時代的價值觀挑戰[J].思想理論教育,2022(3):17-22.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項目名稱:更加生動更加扎實更加自如地做好新形勢下宣傳引導工作(項目編號:FJ2023TWSXZY006)
作者簡介:林昊元(2000.1-),男,漢族,福建福清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