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劉春陽
摘要: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尋求一種高效的教學范式尤為重要.以“自學、合學、展學”為核心理念的“三學”課堂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教學模式,其在改進教學方式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積極構建了“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新樣態.“單元”教學有利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串聯成一個整體,基于“三學”的單元教學讓學生對知識本身和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切實提升了課堂學習質態.
關鍵詞:“三學”思想;單元教學;分式起始課
1 寫在前面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越來越多的教育者的不斷深入研究,各種各樣的教育研究成果遍地開花,為廣大的教育者提供了有力且有效的理論支撐,并且在實踐過程中提升了教育教學的成效.我國著名教育教學專家李庾南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為全國各地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教學范式.其中“大單元”教學模式強調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將學科知識有機融合、教材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且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更有代入感,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先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厘清本章節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在實施教學活動前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分課時實施.
“三學”課堂是指教學中要關注三個關鍵學習活動,即自學、合學、展學,要求教師構建良性的教學生態,便于學生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展示交流三個重要環節.該教學法注重小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要在教師創設的有效情境中自主地學習、思考,與小組內成員甚至是整個班級的成員交流,最終由學生代表展示學習成果.這樣的方式是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數學、發展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整個課堂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與教師的恰當引導有機結合,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幫互助,鞏固知識,發揮創造力和培養科學精神;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下面以蘇科版八年級下冊“分式”的單元起始課教學為例,闡述如何運用“三學”思想進行課堂設計和教學.
2 教學過程
2.1 真情實景,激發共情
教學片段一:同學們,10月份的時候,我們開展了一次爬山活動,那一幕幕場景至今還歷歷在目!(此時,課件上出示當時爬山的照片.)
設計目的:以師生共同參與過的真實情景“秋游爬山活動”作為本節課的引入,能夠第一時間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順其自然地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中.
2.2 真境數化,激勵建模
教學片段二:學校舉行了秋季爬山活動,從山腳上山到山頂,再下山到山的另一邊,休息了20 min,然后再按原路返回.已知從山腳到山頂上山路程為4 km,從山頂到山的另一邊下山路程為3 km,上、下山的速度比為5∶7.若設上山的速度為5x km/h,下山的速度為7x km/h,則從出發到返回共用了多少小時(只需列式即可)?(課件上出示山的遠景圖片.)
設計目的:讓學生通過對文字的閱讀,在理解文本意思的情況下,用字母、線段和數字在圖上標注出兩個山腳、山頂的位置、路線及其長度,學會將實際問題數學化,體會建模思想、轉化思想,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提高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3 類比遷移,構建知識樹
問題1觀察45x+37x+13+35x+47x,與你熟悉的式子有什么區別?由哪些部分組成?
問題213是如何得到的?45x,37x,35x,47x這四個式子是怎么得到的?
問題3你能說出幾個分式嗎?
設計目的:問題1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式子中的45x,37x,35x,47x不是熟悉的整式,但13是熟悉的式子(分數),促使學生從形式上將其與整式、分數加以關聯,發現特征.問題2讓學生回顧5個式子是如何列出的,引導學生發現這4個不熟悉的式子與13一樣,都是由兩部分(整式)相除得到的,區別在于這4個式子的分母都含有字母.在不斷比較中發現它們的共性和不同,進而讓學生歸納式子的特征,從而自然引發思考——兩個整數相除得到的商是分數,兩個整式相除得到的商是什么?由此自然引入新知(分式的概念),知道“學什么”.問題3在讓學生舉例的過程中強化對分式定義的理解.整個過程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主動關聯、加以類比、自然生成,從中感悟從數到式擴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在生生、師生頻頻的互動中擦出思維火花,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設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更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學生對知識是理解的,不是機械的記憶.
問題4觀察45x+37x+13+35x+47x,你認為這是最簡形式嗎?你能將這個式子化簡嗎?試一試.
學生解答的板書內容如下:
解:45x+37x+13+35x+47x
=45x+35x+37x+47x+13(Ⅰ)
=75x+77x+13(Ⅱ)
=75x+1x+13(Ⅲ)
=2115x+1515x+5x15x(Ⅳ)
=36+5x15x.(Ⅴ)
設計目的:首先學生獨立思考化簡的方法,再由小組交流并歸納化簡的方法,并把大致思路寫在紙上,最后小組代表匯報交流.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大情境”設置“大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線索,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習相應的知識.學生在嘗試對整個式子進行化簡計算的過程中,類比分數的通分、約分,主動思考,初步感悟到分式的基本性質;類比同分母分數相加、異分母分數相加的運算法則,主動思考,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式相加、異分母分式相加的運算法則.在此過程中整體感知分式如何運算,感知這一章應“如何學”.在小組代表將化簡過程板書在黑板上后,教師作如下追問.
追問1:步驟(Ⅰ)的變形依據是什么?還要學習分式的哪些運算律?(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結合律、分配律.)
追問2:步驟(Ⅱ)做了什么運算?怎么算的?我們還要學習分式的什么運算?(加法運算;減法、乘法、除法、乘方、開方運算.)
追問3:從步驟(Ⅱ)到(Ⅲ)做了什么變形?變形依據是什么?(約分;分式的基本性質.)
追問4:步驟(Ⅳ)做了什么變形?為什么要這樣做?(通分、分母不同)由此我們知道分式的加法運算分幾種情況?(通分;分母不同;同分母和異分母兩種.)
設計目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2022》)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追問的目的是讓學生的思考、探索、交流等真正落到實處,教師恰當的“引導”,能夠引領學生的思維方向,使其思維活動有效度、有深度、更有價值.《課標2022》還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能體現數學學科本質、對未來學習有支撐意義的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通過分析上述“板書”,明確每一步的變形方式及變形依據,從而逐步完善“知識樹”,將整章中所要研究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結構體系,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感知知識脈絡和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感悟研究“式和數”的一般路徑,積累數學學習與研究的方法和經驗.
問題5若已知從出發到返回共用時2小時44分鐘,你能求出上山、下山的速度分別是多少嗎?
設計目的:數學知識從問題中來,再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先由學生嘗試列出方程,類比得出分式方程的定義,并提出后續研究的方向——解分式方程.在此過程中,在借助等式的性質2將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時,去分母部分不多加解釋,留有疑惑,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以及解分式方程為何要檢驗埋下伏筆.進一步完善本章的“知識樹”,讓學生初步把握整章內容結構,感受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問題6根據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你認為本章將要學習哪些內容?
問題7回顧上述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如何研究分式的?
設計目的:數學問題解決后的回顧反思,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不斷將分式與分數進行類比學習,得到分式化簡以及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把不熟悉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加以研究解決,明確這就是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在進一步感受類比、轉化、整體思想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知道本章怎么學,學了什么,構建出本章完整的“知識樹”,如圖1所示.
3 實施思考
3.1 以“三學”為引,創設單元情境
“三學”課堂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少講讓學”.本節課活動設計始終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班級學生親身經歷的秋游活動為本課活動的大環境背景,設計出最適合本班級學生的課堂引入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這種不拘泥于課本提供的情境創設方式,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更易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從心里認可自己就是課堂的主角.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以學生的活動為源點,同時將本章所要學習的內容串聯起來,便于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活動中不斷地構建起本章的“知識樹”.教學中始終站穩“學生立場”,充分體現“三學”中的“以生為本”,達到了“啟智、生慧”的初衷.而教師僅是起到引導的作用,要“少講”,凡是學生能完成的活動教師堅決不做,凡是學生能歸納概括出來的教師堅決不說,踐行“會言說、會比學、會留白”的三學目標.教學中只有教師真正做到“少講”,才能真正實現“讓學”的目的,最終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3.2 以“三學”為范,搭建單元支架
“自學、合學、展學”表面上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實則以知識的生成為暗線.實踐告訴我們,知識不能直接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智力、思維、情感與學習對象之間不斷地碰撞,在碰撞中學生提升了認識世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是學生成長的基石,推動著個人的潛力和創造力朝前發展.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思考中的人,給他一個“支點”,他們也能弄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到如何設計有效的問題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如何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一點一點地讓學生的思維走向縱深,突破思維的瓶頸走向成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激發創造力,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內涵的體驗與感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科學的探究精神.
4 寫在最后
“三學”的思想還有許多值得深究的地方,作為一線教師,不僅要埋頭苦教,也要抬頭研讀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等方面的著作,使自己的教更有方,育更有法,用先進的教學理論來“武裝”自己,不僅讓自己更要讓所教的學生做知識的研究者、開發者,讓學生在有效的反思中構建知識體系,在及時總結中積累經驗,在內化遷移中提升關鍵能力,在認識自我中學會合作,激發興趣的同時更要激發創造力.
參考文獻:
董林偉,孫朝仁.“好玩”的數學——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實踐探索.江蘇教育,2016(11):7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章建躍.章建躍數學教育隨想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