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峰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建構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對核心素養的發展大有裨益.文章研究者從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背景談起,結合“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2)”的教學具體闡述了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反比例函數的圖象;運用
1 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背景
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教育教學中推廣度較高,實效性較好,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建構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對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大有裨益.在筆者所經歷或觀察到的一些任務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學是無效的,除了沒有確定好任務的難度、教學過程比較隨意等之外,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教師的放任自流,或教師無法充分讓學導致的,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上的失控,導致草草收場
以往教學中,常常會看到一些教師沒有精心設定目標,也沒有為任務型教學的展開做好鋪墊,僅僅是口頭下達任務,從而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使得教學任務無法有效完成,常常會出現“戛然而止”“草草收場”等尷尬局面,讓任務型教學落空.
(2)目標上的不明,無法深度探究
由于一些教師對任務型教學的意義理解得不夠透徹,無法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隨意安排任務,很多時候是為了任務型教學而布置任務,使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欠佳.也有一些教師布置的任務“門檻”過高,而這些目標太高的任務往往令學生無從下手,無法真正意義上引領深度探究.
(3)互動上的生硬,缺乏引導激勵
在任務型教學的課堂上,常常有一些教師將任務拋給學生,并未與學生形成交往互動,常常是好學生包攬全部任務,其他學生均為“看客”,沒有形成有效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互動,因而大大降低了任務型教學的實效性.
2 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
為了讓任務型教學實施得更加有序、有效,有必要設立合理而有深度的任務,并借助問題情境這一載體呈現給學生,這樣才能有效實施深度教學.下面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2)”的教學為例進行分析與闡述.
環節1:情境導入,引發興趣.
任務:前面,我們類比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來研究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那么反比例函數圖象與性質又該如何研究呢?你會類比什么來研究呢?(學生在思考后一致認為可以類比正比例函數.)
問題1以小組為單位,觀察上節課作業中所畫的反比例函數①y=6x,②y=-6x,③y=4x,④y=-4x的圖象,并類比正比例函數圖象與性質的研究方法,闡述你對反比例函數圖象的初步認識.(學生進入合作學習狀態,教師巡回指導,繼而生成表1所示的結論.)
評析:將任務以問題的形式確定下來,避免了任務型教學的條條框框,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輕松.同時,在明確的任務下,學生的數學探究之路更加清晰,為后續有序而有效的深度學習提供了保障.在課始,教師拋出任務的同時引領學生回顧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讓研究之路由模糊變得清晰,使學生對探究方向有了明確的把握.
環節2:迎問而上,深度探究.
問題2根據上述討論結果,試著說一說反比例函數y=kx(k≠0)的圖象特征.
(學生暢所欲言,有的闡述“由于自變量及函數值不能取0,因此是兩支不與坐標軸相交的曲線”,有的闡述“k>0時,圖象分別位于一、三象限;k<0時,圖象分別位于二、四象限”)
追問1:可以從函數變量間的關系著手分析上述特征嗎?(由y=kx,得xy=k.k>0時,xy同號,因此分布在一、三象限;同樣地,k<0時,xy異號,因此分布在二、四象限.)
教師肯定上述回答后,有學生提出猜想:當k>0時,函數值隨著x的增大而減小;當k<0時,函數值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
追問2:你們認可上述猜想嗎?為什么?(學生各持己見,也有部分學生沉默,但對于說理卻都是“不知從何說起”.)
追問3:之前我們是如何研究正比例函數的增減性的?此處是否有借鑒之處?(我們可以分兩種情況研究,k>0和k<0.若k>0時,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有兩支,則可以再分為x>0和x<0兩種情況研究.)
追問4:先討論其中的一種情況,即k>0,x>0時,y隨著x的增大如何變化?(通過賦特殊值進行驗證,得到“y隨著x的增大而減小”的結論;通過觀察圖象本身,得到“圖象從左往右看呈現下降趨勢”;通過在圖象上任取兩點A,B,并過這兩點分別作x軸和y軸的垂線,得到A(x1,y1)、B(x2,y2).當x1
追問5:能從多個角度加以驗證,很好!類似地,采用相同方法繼續探究另一種情況,即k>0,x<0時.(學生再一次探究,并得出相同結果.)
追問6:那么有了上述探究結論,就可以說“當k>0時,y隨著x的增大而減小”嗎?(學生再一次陷入深思,很快有學生給出答案“不能,因為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并未展開討論,即兩點分別位于圖象兩個分支上”.進一步地,學生自主自發地進行嘗試,并發現“k>0,曲線去分別于第三象限的點A(x1,y1)和第一象限的點B(x2,y2),繼而得出x1 總結:非常好的探索過程!由此可見,應用該性質時我們還不忽視“是否在同一象限內”這一條件. 評析:在“提問+追問”的引導下,學生拾級而上地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自然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整個探究過程中,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猜想的肯定和鼓勵,還有教師對學生錯誤的矯正和引導,才使得探索、實踐、交流、合作的過程流暢而自然,從而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這種直面任務的類比學習過程,對于學生而言,其意義是深遠的. 環節3:反思提煉,深化認識. 問題3回顧本課的探究過程,談談你的體會. 評析:任務型教學不僅需要有拾級而上的探究過程,還需要適時的反思和提煉,這樣才能助力學生習得知識、發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這一環節,教師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反思提煉,以厘清知識結構,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3 對任務型教學法的幾點思考 任務型教學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重視學生積極性的提高,重視學生的深度學習,重視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技巧培養,讓每個學生能通過合作學習獲得真體驗、真探究、真經驗,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3.1 明確的目標是提高教學質效的前提 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由易到難的教學模式,教師剖析具體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的任務,并引導學生一步步探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始就明確教學目標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認知負荷,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有明確的目標,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在本課中,教師在課始就拋出任務,且后續一切活動和問題都指向了任務的達成,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3.2 切實的體驗是形成自學能力的源泉 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師充分地讓學引思,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的生動靈活的介入,如此,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在切實體驗中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本節課中,教師以“提問+追問”的方式實施任務指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深入分析,并鼓勵學生提出各種不同觀點,采取多種不同解決策略.最終,學生經歷拾級而上的深度探究,深化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形成了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教學設計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順序和目標,關系到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效,因此,有理由相信任務型教學法在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中將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朱先東.指向深度學習的數學整體性教學設計.數學教育學報,2019,28(5):33-36. 陳忠.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高中數學有效課堂.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2(9):13. 鄭毓信.數學教育視角下的“核心素養”.數學教育學報,2016,2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