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寶儀
跨進門檻,是一個小小的講臺。
這個小小的講臺,早已夢回千遍,憧憬千遍。
提腳拾步,站在了講臺上。
這個小小的講臺,早已往復過無數次,她的方圓寬窄我早已熟識。而今天,我卻心生萬千感慨,這是我第一次以實習語文老師的身份站在這里。
這里的一切都不陌生,熟悉的黑板、熟悉的課桌。而一切又那么新鮮,望著臺下幾十雙稚嫩活潑、充滿希望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我問自己,我可以帶給你們什么?
我想告訴你們,漢語言的意義不只是識文斷字,它里面有真實的世界、文學的精彩和人生的價值。
我要告訴你們,漢語言是一部中國歷史的鏡像,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語,都是歷史沉淀的顯現。我會給你們講,我們習以為常的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姨父、表舅的稱呼,而英語只有一個uncle,這里面其實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發明了宗法制這個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維護了中國的大一統,而宗法制下,就有了嫡親、姻親的稱謂。小邦林立的歐洲,沒有大一統的需求,當然也很難理解我們的語言。當“初心”“點贊”“粉絲”這些詞匯進入《新華字典》的時候,我們就更能理解為什么說語言是歷史的檔案。
我要告訴你們,漢語言是最燦爛、最美麗、最博大精深的語言。越是對漢語言的了解,越是增添對祖先的敬仰。語言是表達的工具,我們民族的先賢創造了獨一無二的音形義三維文字,讓表達淋漓自由又歸于一統。我們有了“書同文”,無論疆域遼闊也會彼此認同;我們可以“言有音”,幽默的東北話、潑辣的四川話、古韻的廣東話各美其美,映現著各個地方的生活習俗和方式,在中華文明的大樹上伸枝展芽、美美與共。一座廬山,李白來到這里,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文字如景、詩繪如畫,讓人身臨其境、陶醉其中;蘇軾來到這里,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看到的是山,抒發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哲學思想;毛澤東登頂廬山觸景生情,“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心系天下蒼生、百姓福祉的愿景躍然紙上。廬山無言,卻因漢語言的美麗和淵博,流傳下太多的故事。
我要告訴你們,漢語言是我們中國人的根。什么是中國人?有人說,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是中國人;有人說,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是中國人;還有人說,耳濡目染過四書五經的道理,骨子里認同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就是中國人。我相信第三種說法。中國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剛柔相濟的堅韌性,造就了我們五千年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我會和你們一起打開課本,誦讀一篇篇國學經典,探尋中國文化的根源,感受古人兼容并蓄的智慧、天下為公的理想、修齊治平的涵養,塑造我們中國人的靈魂和自信。
這小小的講臺,三尺見方,卻承載著太多的期望;這薄薄的書本,寸指有余,卻裝載著星辰大海。站在這個講臺上,我還想告訴你們很多很多,因為我知道我要做的,是搖動另一棵樹的樹,推動另一朵云的云。
“小荷才露尖尖角。”講臺上的我,講臺下的你,都還有點兒青澀。但青澀的背面,叫作朝氣,什么都值得期待,什么都可以期待。講臺上的我,終會變得從容,我會把我努力的經歷和你們一起分享,一起成長。山高水長,天涯未遠,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