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晨
摘 要:“四全媒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一組新范疇、新概念。“四全媒體”時代下,如何同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如何大規模提升對公眾的引導效果,已經成為公安機關維護形象、保持公信力的重要工作之一。涉警網絡輿情的引導與公安機關的新聞發布、議題設置以及解釋水平等密不可分。基于此,本文對涉警網絡輿情進行了分析,指出涉警網絡輿情處理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旨在營造良好的涉警輿論環境,增強公安機關公信力。
關鍵詞:涉警網絡輿情;四全媒體;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D6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6-0018-04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23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2023yjsky018)。
一、“四全媒體”和涉警網絡輿情的概念
(一)“四全媒體”的概念
“四全媒體”是指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全程媒體是指新聞工作者對社會事件全過程關注、全流程參與,從社會熱點初期發酵到中期爆發,再到終期處理全程形成閉環。全息媒體是指媒體運用信息技術以文字、圖畫、視頻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向受眾進行立體化傳播。全員媒體是指受眾跳出被動接收信息的局面,轉向追求交互式溝通,從傳統的“單向傳播”向“多向傳播”轉變。全效媒體是指媒體通過數字算法推薦等技術分眾化、差異化地將信息精準傳達到目標受眾,盡可能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二)涉警網絡輿情的概念
李玉娟認為,涉警網絡輿情是社會公眾在互聯網上圍繞有關公安機關和公安隊伍的中介性社會事件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所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情緒和意見的總和[1]。孫錦露認為,涉警網絡輿情是發生在網絡空間、與現實輿情密切相關,并針對涉警類熱點事件而形成的一種公眾情緒或意見的集合[2]。綜上所述,涉警網絡輿情是指網民在網絡空間內以互聯網為載體,對公安機關在現實和網絡社會中開展的公共事務進行監督以及評議時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綜合。
二、“四全媒體”時代下涉警網絡輿情的主要特征
“四全媒體”時代,涉警網絡輿情具有信息流動速度快,文字、圖畫以及視頻多形式傳播,以及傳播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征,輿情從發酵到爆發階段的過渡時間不斷縮短。信息源頭日趨多樣化、全員參與涉警網絡輿情討論、小范圍到大領域的發展,使得輿情波及規模廣泛,伴隨高頻率的參與,公眾不再局限于單方面接收官方警情通報,期望能夠深層次參與并互動。
(一)多點傳播,波及范圍廣
自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以來,信息源的多樣化增長促使公眾參與積極性不斷高漲,同時,去平臺化發展趨勢的與日俱進,使得每個人手中都有麥克風且能夠參與到關系切身利益的社會熱點事件之中。涉警網絡輿情產生時,每個人都是見證者和傳播者,輿情的傳播擴散從最開始的單點線性傳播發展到多點輻射性擴散,從而在社會中形成多范圍、多視角、多領域的“命運共同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率不斷提高,涉警網絡輿情事件的波及范圍不再局限于以當事人為中心的社交網絡,而是擴展到所有關注事件的公眾,規模范圍內公眾的激烈爭論促使更大規模公眾以互聯網為載體涌向涉警網絡輿情的“輿論場”中。
(二)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
公安機關在執行公務的過程中通常處于社會公眾的“敏感區域”,時刻被無數雙眼睛關注,公眾也時刻準備拿出“麥克風”發聲。涉警社會事件一經發生,便會被公眾通過互聯網以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的形式借助數字信息技術在各大平臺迅速曝光,呈現出立體化的裂變式傳播并快速發展為涉警網絡輿情。而以網紅、大V為代表的意見領袖為攫取流量紛紛蹭“熱點”,更是加速了涉警網絡輿情的傳播,促使涉警網絡輿情快速跨過發酵期進入爆發階段,不少公眾全程關注事件發展態勢并期望第一手“爆料”。
(三)互動性強,交互式溝通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2480萬人[3]。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涉警網絡輿情的傳播按下“加速鍵”,大規模網民借助網絡參與到涉警網絡輿情的討論中。公眾同公安機關的物理距離(即公眾同公安機關在時間或空間上的相隔)不斷縮減,促使利益期待與利益得失成為激發公眾發言動力的具體指向,讓公眾十分愿意且更深層次地參與到涉警熱點事件當中。相較于劉小燕[4]所提及政府傳播中受眾回應的配合式回應、對抗性回應和沉默式回應三種模式,“四全媒體”框架下,面對涉警輿情時公眾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且渴望在涉及切身利益的輿情傳播過程中同公安機關進行交互式溝通和互動式對話。
三、“四全媒體”時代下涉警網絡輿情傳播存在的問題
“四全媒體”為公眾參與涉警網絡輿情提供了技術便利,促使大規模公眾參與到涉警網絡輿情的討論中,但同時也更容易催生群體極化效應,為負面情緒滋生提供土壤;在“四全媒體”時代,部分公安機關“把關人”效應有所降低,且抱有鴕鳥心態,較少同公眾進行有效互動,為涉警網絡輿情發酵提供了時間。
(一)全員參與,催生群體極化
三網融合以來,網絡參與門檻逐漸降低,涉警網絡輿情受眾規模日趨擴大,并逐步實現向大眾參與及理性化轉變,但是,由于受眾的網絡素質參差不齊,容易導致多層次、多領域受眾在面對涉警網絡輿情時仍存在一些偏激言論。一方面,由于網民的負面態度具有傾向性,其激烈的言辭容易吸引其他網民參與,也正是由于網絡空間信息的“多聲道”傳播,導致網民在多向交流和實時互動的過程中具有盲從性,進而催生群體極化效應,給公安機關處置負面涉警網絡輿情帶來較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四全媒體”框架下公眾參與討論的去平臺化、去中心化特征顯著,輿論場控制器不再只由主流媒體單方面把控。在涉警網絡輿情中,不乏借機攫取利益而惡意抹黑甚至詆毀公安機關形象的意見領袖,利用煽動性言辭鼓動公眾情緒,降低公眾對公安機關的信任。盡管公眾的涉警網絡輿情參與度有所提高,但是個體的理解能力和表達水平存在差異,容易產生“羊群效應”,尤其是針對公安機關的負面評價,不少公眾容易被偏激言論誘導,從而加大了公安機關妥善引導涉警網絡輿情的難度。
(二)低效把關,權威消息滯后
全效媒體追求精準高效地向公眾傳達權威消息。1943年,庫爾特·盧因在《生態心理學》中提出了“把關人”的概念,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5]。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更加便于公眾參與到傳播中,點對點的傳播模式得以實現;同時,傳播主體的模糊化、信息源的多樣化、信息渠道的復雜化也使公安機關“抓典型”“打棍子”的難度有所增加,盡管全效媒體要求公安機關做到守門有效、把關有力地將涉警負面輿情掐滅在萌芽階段,但是仍有少部分公安機關尚未做好把關工作,導致權威消息滯后、新聞發布會制度不夠健全。諾曼·R·奧古斯丁認為,危機管理的秘訣就是“說真話、立刻說”,“立刻”二字體現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提出的應對原則之一“黃金四小時”。然而,部分公安機關多采用警情通報形式向社會公眾發布權威消息,而權威消息發布的滯后性增加了其對突發事件的涉警輿情及時引導的難度。
(三)鴕鳥心態,輿情回應缺位
鴕鳥心態是指逃避現實的心理,是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遇到風險采取消極對待、不管不問的方式,結果使得問題更加復雜、更難處理,就像是鴕鳥被逼走投無路,把頭埋進沙子[6]。目前,少部分公安機關面對涉警負面輿情時抱有鴕鳥心態。全息媒體的發展拓展了受眾的規模,使得信息傳遞流動愈發高頻、公眾關注涉警輿情的積極性參與性高漲,并期望得到公安機關官方的互動式回應。法制網發布的《2023年度政法輿情分析報告》指出,公安機關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打擊網絡電信詐騙等專項行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面對爭議性案件的公眾輿論引導方面仍較為薄弱,有待進一步加強[7]。
面對公眾的質疑追問時,少部分公安機關試圖通過“拖”字訣將輿情拖到事件熱點消散,對部分涉警網絡輿情引導采取冷處理方式,低估了“四全媒體”時代公眾對涉警網絡輿情的參與程度,錯估了涉警輿情的發展階段,其回應的不夠及時容易為輿情發酵提供蓄力時間,并埋下“輿雷”。本研究通過分析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于2022年召開的中國政府網絡透明度指數發布會數據,發現少部分公安機關利用信息網絡媒介處理社會事件的水平以及同公眾互動的頻率有待提高。針對網絡應對分數較低、響應時速較慢等問題,公安機關應給予高度重視。
四、“四全媒體”時代下公安機關應對涉警網絡輿情的策略
“四全媒體”時代,信息的爆炸式涌現,使得公眾掌握全面、正確信息的難度進一步提升。對此,公安機關應高舉政治旗幟,走好群眾路線,建立健全新聞發布會制度,及時發布權威消息,把握好“黃金四小時”,做到會發聲、發好聲,正確引導輿論走向,營造良好的互動環境,維護好公安機關形象,增強公眾的政治認同。
(一)堅持黨性和以人為本原則
1.堅持黨性原則。公安機關在引導涉警網絡輿情時,必須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8]。首先,公安機關要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到知行合一。其次,要扎實做好群眾引導工作,做到提前預測、及時回應、正確引導。積極借助“四全媒體”所帶來的信息技術便利,大力宣傳公安英模事跡、公安模范先鋒等正能量,將公安故事講生動、公安形象講鮮活,體現公安機關引導涉警網絡輿情過程中的政治高度、理論深度、思想溫度,引導公眾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
2.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公安機關要切實做到以公眾為重心做好宣傳引導工作,以意見領袖為錨點建設好同心圓,動員公眾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涉警輿情的討論中,跳過“塔西佗”陷阱,避免形成“倒金字塔”形式的民主信任體系,維護好自身形象,提高公信力。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四全媒體”時代的數字信息技術,通過算法技術分眾化、差異化的精準投送,將涉警輿情事件的原委講明白、講透徹,引導公眾在參與涉警網絡輿情討論時保持理性;通過可視化呈現、藝術化表達、全媒化傳播等方式增強公眾對公安機關工作的認知,讓廣大公眾能夠學懂、弄通涉警網絡輿情事件中涉及的政策、理論。
(二)建立健全新聞發布會制度,優化警媒關系
1.建立健全新聞發布會制度。“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黨務公開條例(試行)》指出,黨的中央紀律檢查機關、黨中央有關工作機關、縣級以上地方黨委以及地方紀律檢查機關、地方黨委有關工作機關應當建立和完善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逐步建立例行發布制度,及時準確發布重要黨務信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并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也要帶頭主動發聲。對此,“四全媒體”時代,公安機關不僅要堅持“黃金四小時”原則,利用好“首因效應”第一時間調查、第一時間公布、第一時間解讀,還要利用、借助好全息媒體信息化和新聞媒體全程參與的便利,提高全員參與活躍度,實現傳播引導效率的跨越式提升。此外,公安機關宣傳部門還要重視健全新聞發布會制度,選擇“話語”能力強、“政治”方向明確的新聞發言人就涉警輿情熱點正確穩妥地發聲,消除輿情中出現的“噪音”。
2.優化警媒關系。“四全媒體”時代,單向線性的信息傳播發布已經成為“過去式”,輿論生態實現了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的轉變。對此,公安機關要主動觸網,強化互聯網思維,尊重網絡傳播規律,積極同新聞媒體建立良性互動關系,提高新聞媒體全程參與度;同時,在處理與新聞媒體的關系時,不僅要在堅持“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原則的基礎上適當、適時、適度地跟進涉警輿情熱點事件的進程,還要謹記“勤澆水、勤施肥”,時刻注意維護好、調適好雙方關系,發揮好新聞媒體的“喉舌”作用,嚴禁采取“封”“捂”字訣,嚴禁“家長制作風”,避免新聞媒體成為“定制的錄音機器”。
(三)交互式溝通,及時互動
1.破除“孤島模式”,營造良好互動環境。“四全媒體”時代,涉警輿情熱點事件近乎全員參與,大規模公眾參與到事件討論中,導致涉警輿論場中眾說紛紜。對此,公安機關在面對涉及公眾切身利益、公眾最為關注的涉警輿情熱點事件時,應“擁抱”民意,運用好解釋水平理論,既要抓精髓,講詳細、講具體,又要避免“新八股”,長篇累牘。同時,在回應公眾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接地氣,解釋事件要有血有肉,將事件講鮮活,拉近公眾同公安機關的“距離”。此外,公眾的政治素質各有差異,難免會存在不同的聲音,公安機關在清朗網絡空間的大環境下要敢于打開格局,敢于開放“評論區”,敢于接受批評,敢于刀刃向內,及時進行整改整頓,靈活運用雙螺旋模式,從話語和行為兩個層面促進公眾以積極樂觀態度參與涉警輿情的討論,進而營造良好的互動環境,維護自身形象,保證權威公信力。
2.議程設置,正確引導輿情走向。網絡新聞具有“高度易碎性”,公眾掌握的信息較為片面,公安機關可以通過“議題置換”正確引導和轉移公眾注意力,降低涉警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9]。“四全媒體”時代,公安機關智慧化以及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為應對涉警網絡輿情提供了技術支撐。因此,公安機關要正確引導、及時疏導涉警網絡負面輿情,嚴厲打擊企圖攪渾涉警網絡輿情的不法分子,及時將負面輿情扼殺在萌芽狀態,同時,要通過設置議程引導公眾將聚焦點放到公安機關如何兼具“法理性”和“人情味”正確妥當地辦理案件的過程上,并借助“四全媒體”時代的“新意見領袖”宣傳公安機關的正面形象,進而將涉警負面輿情轉為正面輿情。
五、結 語
“四全媒體”時代,公安機關引導涉警網絡輿情面臨著諸多難題。面對大規模公眾不斷涌入“輿論場”時,公安機關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引導公眾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討論;面對“把關人”效應不斷降低時,公安機關要通過新聞發布會及時解讀焦點事件、熱點事件,發布權威消息,處理好警媒關系;面對公眾互動的迫切要求,公安機關要及時進行回應,營造良好的互動環境,同時設置議題引導公眾向好向善。
參考文獻:
[1] 李玉娟.網絡涉警輿情的特征、影響與應對[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8(3):61-64.
[2] 孫錦露,李玫瑾.涉警事件的網絡輿情形成機制與應對策略[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1):112-121.
[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4,22(3):12.
[4] 劉小燕.政府傳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3-45.
[5] LewinK.Forcebehindfoodhabitsandmethodsof change[J].Bulletinofthe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43,108(1043):35-65.
[6] 葉戰備,慧娟.輿論監督與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對[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4):302.
[7] 法治網輿情中心.法制網發布《2023年度政法輿情分析報告》[EB/OL].http://www.legaldaily. com.cn/The_analysis_of_public_opinion/content/2024-02/06/content_8959492.html,(2024-02-06)[2024-4-26].
[8] 中共中央宣傳部干部局.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1(1):47.
[9] 高巖.涉警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4):47-51.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