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摘 要: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媒體消費習慣發生變化,嚴肅、深度、強邏輯的訪談節目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本文以訪談節目的生存環境為背景,分析了媒體融合時代訪談節目的變化方向,提出訪談節目要結合新媒體的特點與優勢,加強個性化、互動性傳播,提高內容時效性和針對性,以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
關鍵詞:訪談節目;新媒體時代;紀實訪談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6-0052-03
一、從《面對面》特質看訪談節目的發展
(一)“新聞播報”時代,《面對面》是電視新聞節目形式的重大創新
2003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創辦了長篇人物專訪節目———《面對面》。在以電視新聞播報為主要形式的時代,它融入主持人與新聞人物的對話,使節目的內容和畫面更有張力,是新聞節目形式的重大嘗試和創新。一對一、面對面、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無論是傾聽、探尋、求證還是質疑,一場對話對于采訪者和受訪者都會產生深刻且不同意味的影響。也正是這一形式的變化,受眾能夠透過人物視角,審視新聞背后的故事,直達新聞核心,從而引發辨析與思考。
(二)傳統訪談節目在融媒體語境下遇到瓶頸
在融媒體語境下,長篇傳統的電視訪談節目正在面臨受眾流失的挑戰,主要原因有:第一,受眾的媒體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移動化、碎片化的觀看方式不適于長篇訪談節目傳播。第二,相較新媒體節目,傳統訪談節目的互動性不強,不僅是節目本身的互動,還有節目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都難以使受眾的情緒價值達到預期。第三,部分訪談節目延續往期的制作模式,創新空間有限,很難吸引受眾。第四,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較快,對電視節目熱點話題和時事新聞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訪談節目由于制作周期較長,節目內容相對滯后,難以及時跟上熱點話題。
(三)新媒體時代訪談節目的創新勢在必行
當受眾獲取和分享信息的途徑增多時,審美觀點會隨之轉變,碎片化接收信息成為主流,受眾參與互動、表達觀點的意愿也在提高。信息性、公共性、文化性、社會引導性是訪談節目傳播的根本屬性,在新媒體生態面前,訪談節目想要在時代的洪流中依然保持挺立,創新勢在必行。
像《面對面》這樣傳統電視訪談節目有其優秀特質:一是堅持與受訪者深入探討,挖掘新聞人物的故事、經驗、觀點和見解,通過長篇人物對話展示新聞人物的個性與思想。二是在強調真實性和可信度的同時,主持人憑借專業素養和親和力與受訪者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向受眾呈現了真實的對話和信息。那么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環境下,訪談節目不僅要發揮原有傳統電視節目的優勢,還必須從內容創新、增強互動性、提升視覺呈現效果、多平臺傳播、培養個性主持人、加快節目更新頻率、靈活運用新媒體元素、關注熱點話題、建立節目品牌等多方面入手,從根本上改變訪談節目的創作思路,促進訪談節目的轉型與升級。
首先,挖掘更獨特、更深入、更具吸引力的主題,打造差異化內容,吸引受眾;其次,實時互動,收集反饋,讓受眾更有參與感;第三,積極拓展網絡平臺、社交媒體等傳播途徑,擴大節目影響力;第四,培養有魅力、有個性、有能力的主持人吸引更多受眾;第五,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快速變化的需求和注意力;第六,進行聯合推廣、資源共享等,實現優勢互補;第七,利用短視頻片段、直播預熱等方式,增加節目曝光度;第八,形成獨特的品牌形象和價值,增強受眾的認同感和忠誠度;第九,及時跟進社會熱點,讓節目更具時效性和話題性。第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化視聽效果,全方位提升受眾的體驗感。
二、媒體融合時代訪談節目的創新方向
(一)“紀實訪談”的形式為訪談節目開辟了新的生存空間
自2018年后,諸如《鋒味》《魯豫有約大咖行》《今晚九點見》《共同說》等全新的訪談類節目集中出現。獨特精良的制作手法、聊天對話的方式、冷淡克制的氣質使這些節目風格自成一派,我們把它們定義為“紀實訪談”節目[1]。紀實類訪談節目更注重對人物內心、情懷、情感、思考等人文元素的挖掘,形成了與熱門綜藝截然不同的風格,有受眾評價是“安靜地呈現,有萬鈞之力”。“紀實訪談”的對話空間不局限于固定的演播室,主持人帶著一種體驗、感受的態度走進受訪者熟悉的環境,做真實的現場記錄和跟蹤拍攝。一期節目中,可能會有多個精彩交流片段的場景隨時切換,形式也不再是嚴肅、深度、強邏輯一問一答,而是轉變為聊天和對話。例如,網絡訪談《十三邀》的每期節目都會將話題設置的思考過程,采訪場景的選擇過程一并呈現在鏡頭里,讓受眾深度理解節目內容,并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情緒價值[2]。此外,拍攝手法、節目形式的變化,也讓“紀實訪談”更貼近日常生活。
(二)適應新媒體環境,滿足受眾需求
傳統訪談節目注重對新聞時事的解讀,強調人物的重量級和影響力,旨在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和多樣思考。長篇訪談節目時長往往在30分鐘到45分鐘左右,傳遞給受眾的內容比較沉重,在快消費環境下,很少有人會耗費大量時間完整觀看節目。在網絡平臺流行的“紀實訪談”力求尋找身邊人的故事,與新媒體結合、與短視頻結合、與大眾碎片化的消費習慣結合,并以輕松簡單的對話場景進行記錄。人物選擇在變,訪談的形式在變,主持人從采訪者的視角轉換到參與者、觀察者的角色,拉近了對話雙方的距離。例如,《共同說》《十三邀》《DV計劃》中主持人與受訪者的沉浸式交流,不僅讓自上而下的內容輸出變成個體的情感激發,也改變了傳統訪談節目以主持人為核心的節目節奏。可以說,它們是完全生長于新媒體時代的訪談節目,在滿足受眾需求方面展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三)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核心
時代在變,社交媒體流行,短視頻流行,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在變,感應社會價值的能力在變,但是,大眾對于深度化的訪談內容需求沒有變,大眾需要的情緒價值依然是真實的、深度的思考與交流。
2021年,央視推出創新力作《魯健訪談》,節目以深度的敘事,樸素的風格,融入紀實采訪,內容表達嚴謹中帶著活潑。2022年,央視推出對國之大家的挖掘式紀實采訪節目《吾家吾國》,沿著時代先鋒在學術與理想上的軌跡,展現了“活的歷史”,是一部“中國國家影像人物志”。《吾家吾國》節目中,受訪的“寶藏”爺爺奶奶傲然的風骨、可愛的個性、震撼人心的金句,直擊廣大年輕受眾內心。
目前,眾多訪談節目在不斷挖掘創新元素,通過一次次的轉型與蛻變,滿足新媒體時代大眾的需求,節目場景化、碎片化、問題化也越來越貼近年輕人的風格[3]。因此,在“變與不變”之間,唯有更接地氣,更添生氣,更聚人氣,才能贏得話語空間,被大眾所接受。
三、媒體融合時代訪談節目生存空間的思路拓展
(一)跨平臺整合聯動傳播
如今,受眾更傾向于在移動端觀看視頻節目。對此,在創作節目時要多考慮移動端傳播的特點,內容形式選取必須短小、精致、簡潔、直觀、生動,傳播過程也要進行策劃。例如,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視頻平臺進行跨平臺整合聯動,矩陣式傳播。同時,通過“種草”的方式進行話題內容傳播,提高受眾參與度,擴大節目影響力。例如,《吾家吾國》采用在網絡先行傳播相關短視頻,后以網絡與電視平臺聯動的方式進行組合裂變傳播,之后再通過社交媒體發起公眾話題、制造傳播熱點。2021年國慶期間,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單達47次,總話題閱讀量19.2億;抖音、快手、B站、微信等平臺的播放總量達2.5億;主話題詞#吾家吾國#登上熱搜要聞榜TOP1,閱讀量1.3億[4]。《吾家吾國》多樣化、個性化的整合聯動傳播滿足了不同受眾的特定需求,反映了正能量輿論場的引領力。
此外,還要根據受眾反饋和數據分析來優化節目內容和制作策略,更好地了解受眾的需求和喜好。例如,《魯健訪談》曾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31期節目在各大平臺的播放量一度突破1.5億。魯健對話李子柒的單期節目播放量超過4000萬,相關話題總閱讀量突破11億。這些數據足以表明,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捕捉“信息增量”,打破認知定式,創新采訪方式的探索是有益的,并能與受眾產生共情。
(二)增強與受眾互動性
新媒體時代,與受眾的互動交流逐漸成為媒體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一是要了解受眾的需求,話題迎合受眾的喜好,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加精準、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圓桌派》的話題廣泛,包含“社恐、內耗、體面”等當下熱點問題;《十三邀》主持人在與嘉賓交談時,會毫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困惑和偏見,與嘉賓一起探討交流,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帶領受眾獨立思考。二是要借助多元媒體形式和傳播渠道,為受眾提供更多的互動和交流機會。例如,在社交媒體、直播、短視頻平臺建立互動留言機制、開通互動留言,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并加入討論,實現多元觀點碰撞,了解他們的反饋和意見。三是在制作節目時,要注重內容能夠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通過開展有溫度的營銷活動等方式與受眾建立情感聯系,引發情感共鳴,讓他們感受到節目品牌的溫度和人文關懷,以此增強受眾黏性。
(三)注重品牌營銷
新媒體時代,任何形式的視頻節目要進一步發展,都必須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精準地品牌塑造,是對品牌的表層元素進行精心設計與規劃,用鮮明的形象識別突出品牌的表征和符號。而訪談節目則需要通過強化品牌概念,明確品牌定位、目標受眾以及節目特點等,明確品牌營銷方向,提升節目影響力。
在品質營銷方面,訪談節目要通過多渠道、多向度的傳播營銷,找準最佳著力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商業推廣方面,訪談節目不僅要利用名稱、標識、主持人風格、受訪者的名人效應來塑造自身獨特的品牌形象,還要與相關品牌或機構進行合作,互相推廣,以此來擴大節目影響力,并通過線上線下活動建立受眾社群,增強受眾對節目的歸屬感。
例如,網絡訪談節目《十三邀》將熱點議題、品牌內涵自然融入節目,進行高品質傳達、延展品牌信息,同時,通過開展創意聯合營銷,授權節目IP,精巧觸及優質人群,引發了社交討論[5]。《魯健訪談》《吾家吾國》同樣注重品牌的塑造,打造爆款傳播。從訪談節目變與不變的角度來說,優質內容依然是吸引受眾關注的關鍵性法寶,內容營銷是品牌的營銷利器,能助力節目和受眾群體的深度溝通與連接。因此,注重品牌推廣和品牌營銷,可以為訪談節目空間拓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 語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表示:“‘紀錄+訪談的呈現,其實是在降低姿態、轉變語態、創新形態,通過場景的設計,強化生活化,去掉儀式感,是最好的訪談。”紀實訪談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媒體融合時代下訪談節目的轉型與蛻變。訪談節目的“變”在于形式、內容、話語、節奏和傳播途徑等多個方面,不變的是在真實自然的碰撞和交流當中,展現出的思想前所未有的深度。“紀實訪談”的跨平臺傳播,互動性增強,品牌形象得以塑造,讓訪談節目展現出了更大的價值。新媒體時代,訪談節目并沒有從大眾視野中消失,是因為它的核心價值還在,它的情緒價值還在,它在不同的環境中展現著不一樣的活力,繼續為我們提供著新的價值[6]。
參考文獻:
[1] 遲遲.“紀實訪談類節目”的臨門一腳,差在哪里?[EB/OL].http://www.chinacmnc.com/detail-462.html,2019-02-23.
[2] 亓嘉欣.《十三邀》作為網絡訪談節目的特征研究[J].科學導報·學術,2020:39.
[3][4]傳媒內參.寶華早該上熱搜!《吾家吾國》如何讓“寶藏爺爺奶奶”成為時代“頂流”[EB/OL]. http://www.chinacmnc.com/detail-5895.html,2021-10-26.
[5] 搜狐網.為什么品牌都愛《十三邀》?[EB/OL]. www.sohu.com/a/406462938_117194,2020-07-08.
[6] 豆芽.訪談類節目的另一種姿態[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764105920 780830&wfr=spider&for=pc,2022-07-19.〗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