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民
【摘要】“劇場舞蹈”是改變高中音樂課堂氣氛沉悶,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達成音樂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以劇場舞蹈《原始時代》為例,經歷前期“視聽結合、感知形象”,中期“創意舞蹈、音樂情境”及最終“劇場展示、音樂意象”的完整過程,達到以舞蹈形象感知音響語境,以劇場(空間)舞蹈呈現音樂(時間)意象,進而提升學生對天、地、人中華宇宙觀和原始先民文化的美學理解。
【關鍵詞】劇場舞蹈;音樂素養;學科實踐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規定當前的音樂教育應該主要圍繞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學科核心素養,但目前普通高中音樂課堂普遍存在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參與度低、教師難調動等情況,這樣的課堂很難讓學生有真、善、美的生命體驗。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學生在教學中一直充當被動接受者、受教者,課堂教學模式陳舊乏味等。該如何優化課堂,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動參與者、體驗者,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其能夠充分感知與收獲學識之美,欣然探尋不同課題的奇妙旅程,是每一位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
“劇場舞蹈”是舞蹈與劇場兩種形式的混搭,同時為兩種藝術體裁開創了新維度。從根本上說,這個術語代表了形式與內容兩方面創新的一種劇場形式。劇場的本質在于充實舞臺空間,賦予舞臺以生氣,以表現具體與抽象深刻的一體性,其目的與形式的各種可能的表現一致,就能使空間產生詩意。而劇場舞蹈源自并通過舞蹈者身體得以展現的主觀體驗,創作出具有現場存在感的世界,能帶給觀眾直接參與感,與一般意義上的舞蹈截然不同。舞臺是身體的、具體的。由于劇場舞蹈的動態性、沉浸式體驗和全員參與性的特點,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改變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沉悶的有效途徑。
總而言之,劇場是一種舞臺演出的呈現形式,應成為一種實驗性示范,充滿無限創意與現場驚喜。下面結合筆者具體實例進行分享。
一、視聽結合、感知形象
在編排劇場舞蹈前,教師通過多媒體圖文并茂、視聽結合形象地講解,生動地建立起知識點的初步印象。課堂不再僅僅是傳統一支筆、一本書照本宣科閱讀概念或者口頭告訴學生它是什么,而是以生動的視聽結合去還原理論知識闡述的當下語境,以具體形象感知抽象的定義與概念。以海南省第十三屆中學音樂課堂教學評比獲獎課例“走進舞蹈”為例,課堂中播放專題系列片,探索人類自古以來對美的追求,讓學生隨著畫面穿越歷史長河重現當時景象,使得學生能夠了解華夏歷代社會情景語境,感知當時舞蹈美學、古風民俗,窺見古代中國的精神風貌;在教學中引用紀錄片,學生在教室中隨著鏡頭暢游世界每一處地方,足不出戶地感受各地風土人情、地理面貌、服飾裝束與生活場景等,引發學生的課堂興趣。
以問題為導向,設問提出“什么是舞蹈?”出示與探討象形文字“”,通過多媒體展現中國漢文字“舞”。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到今天楷書的音畫動態演變過程,對象形文字“”進行開放式的課堂討論,學生從象形文字所呈現出的畫面感展開充分的空間想象。循著文字演化溯源而上,學生會發現抽象最初來源于具象、形象,恰恰是遠古人類在生產勞動、社會生活乃至生存戰斗等一系列人類活動中,內在沖動的精神表達與情感流露。正如課堂上教師播放中國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這個被稱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舞蹈活化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用以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原始社會時期的文化環境。基于音樂核心素養,通過甲骨文形象演化、視聽結合語境呈現,課堂理論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形象、生動趣味。
在課堂研討中采取小組討論、同學表述、教師點評,通過師生探討、交流,極大豐富與提升學生對“舞蹈”二字的初步印象與美學認識。
二、創新舞蹈、音樂情境
教師首先出示主題關鍵詞—天、地、人,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表述自己的想法,為了實現“劇場舞蹈”,教師以項目式教學將全體學生劃分小組,各組學生依據項目指令商議、分配、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本小組主題編創,最后在劇場音樂的情境營造中,各小組以不同時間、各自空間、交響式呈現主題,通過音樂與舞蹈進行共同演繹。
“劇場舞蹈”需要全員協同合作完成。為激發、調動小組團隊在規定的時間里協同合作,助力學生在團隊合作探究中創意實踐,教師應鼓勵團隊充分運用動作、調度、音樂、畫面及其他多元素構建主題印象,呈現劇場舞蹈。
以課例“走進舞蹈”中劇場舞蹈《原始時代》為實例,首先需要讓學生了解原始舞蹈,以普通高中必修“音樂與舞蹈”模塊教材中提供有關史前僅有的記載文字進行發散性探究—“上古時代,它就充當原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的生產勞動而產生的,動作與節奏是緊密相關的,手用于拍打、腳用于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了有規律的節奏,再伴與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產生了。”為幫助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創編與呈現出原始舞蹈,要求動作與節奏同步配合,做到心中有數、口中有念、身體力行、與音樂合拍,體驗動作力度、速度、幅度和空間軌跡。在舞蹈體驗與實踐中,教師提示學生舞蹈動作配合音樂節奏,區別同組動作在不同節奏中的內在差異表達,注意音樂節奏與動作力度的關系等,并在各小組依次展示后,給予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肯定。
舞蹈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文明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的洪荒時期。身體力行探索史前文化,切實地感受原始先民們的舞蹈生活方式,幫助學生體驗先民們集體生活與生產勞作—或狩獵、或農耕、或喪葬的場景,是課堂落實藝術實踐、體現學科素養的核心所在。
課堂現場,教師鼓舞聲聲,學生手舞足蹈、舉臂踏足,伴以集體呼喊聲,學生此時此刻在舞蹈動作的現場氛圍中真切體驗到知識點不再是抽象的文字概念而是鮮活的存在。反之,如果學生只是機械地坐在教室里讀文、看圖、聽講,未曾體悟那不同情境中手舞足蹈的身體律動的快感,則不能實現學科參與體驗的目的,無法真正培養與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從音樂情境到舞蹈創意的主題實踐,從參與實踐的個體體驗到團體創意的發展,通過各組的課堂練習、觀摩交流,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地區人們不同習俗的生活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悟原始舞蹈的初始美,體驗中華民族形象美的塑造—男性沉穩陽剛、女性柔美秀麗。
三、劇場展示、音樂意象
在經歷了課堂結構設計的理論形象感知、教師示范賞析、課堂實踐練習、小組創編等階段后,進入到劇場舞蹈展示。通過構建原始先民時代情境,各小組在模擬與體驗、沉浸與表達中深刻理解我國廣西花山巖畫中的基本動作造型—遠古先民們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掌心朝上,雙腿叉開屈膝半蹲的群體表達。這是課堂從自我個體動作模擬走向小組團隊探究的舞臺實現,它展現了音樂核心素養課堂創意實踐、全員表達的新時代美育理念。
為實現劇場舞蹈《原始時代》的構建,教師將全體學生劃分為天、地、人命題小組。各命題小組在基本動作編排基礎上,通過合作與交流、實踐與探究來呈現不同主題語境的劇場舞蹈。舞臺上小組各司其職,投入與沉浸,將劇場音樂的大意象舞蹈的恢弘呈現—如在巖石或洞穴壁畫中最初洞見人類社會,感應那山河轟鳴、百獸震惶、先民互助的上古力場,讓現場觀眾如穿越時空看見天、地、人和上古時代,他們祭祖、敬畏天地、守護家園。
第一組學生表演祭天的儀式感,他們在動作設計中主要是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反復重復基本動作。舞臺調度軌跡由遠及近再推向舞臺深處,伴著天鼓的現場節奏擊打,他們表達的是敬畏、是祭拜、是祈求,伴隨著人聲的背景音樂給予現場觀眾最直觀的視聽畫面與身臨其境的代入感。
第二組學生表達了人類的傳承,生生不息、精神不滅。參與編創的班長是位身材壯碩且性格開朗的小伙子,他與團隊創意呈現了人類的永恒主題—“傳承”。舞臺上,看他手持木棍激情澎湃表演自編的動作,使觀眾仿佛看到了氏族首領守護家園的堅定信念與勇敢的形象。參與編創三人小組為團隊設計了主題動作—即在基本姿態上設計了拍腿、頓足、仰天、振臂吶喊與俯身慰藉,為動作注入了生動的表情與內在的外化,其中眾人彼此靠近呈包圍圓形式,俯身注視著倒下的族長首領,然后向心站立手握木棍舉過眼前,集體拳頭觸碰……整齊劃一的動作給予舞臺現場強烈的視覺形式感,讓人不免為之動容。
第三組學生表現土地的利用,呈現了辛勤的先民們如何使用最初簡易的木質工具生產勞作,男女分工且相互配合……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呈現給觀眾的正是“開荒拓土背朝天,俯首耕耘為向前”的畫面,揭開了原始先民們與蒼茫大地的詩意篇章。
課堂如一場建立在主體學生視角的集體奔赴,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不再是固守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而是融入了新型教育理念的探究式學習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科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各組學生的想法,欣賞舞臺上學生的創意實踐與藝術表現,其鮮活生動的情境創設,拓展與提升了課堂,使其充滿諸多意料之外的驚喜。
總而言之,通過創設劇場舞蹈,學生在音樂課堂經歷了從初步形象感知到課堂參與體驗,到小組創意編創環節,再到全體學生參與的核心素養培養過程。它不僅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團隊意識,更在學科實踐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悟到了音樂之美,增強藝術表達的自信,加深了對作品的文化理解。學生在學科實踐過程中,感同身受、自我重塑與美育成長,通過小組團隊協作、個體內在表達、藝術活動課堂參與,達到對學生精神的滋養,讓學生有了真、善、美的生命體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安托南·阿爾托.劇場及其復象[M].劉俐,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羅伊德·克萊門卡.皮娜·鮑什:舞蹈劇場的創造者[M].王虹,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