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尾英
【摘要】初中歷史教學可從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三個維度和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開展教學活動及構建育人體系,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形成的過程,并在教學設計中解決“教學評一體化”的問題,以落地“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為抓手,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學生中心課堂和課堂教學育人模式,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學業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目標驅動;自主學習;情境驅動;當堂測評
筆者基于核心素養,對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以“小課題”研究的方式進行實踐與探索,以“研”促“教”,以“教”促“學”,以“學”提“質”,初步建構了一套基于學情、基于課標、基于教材、以學生為中心的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體系,充分發揮了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實現課堂教學成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目的,為課堂提質增效,提高學生學業質量。
一、“激趣導學”是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學生中心課堂的開始
激趣導學是依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情,選取貼近學生,突出學習主題的相關素材,把學生帶入新課學習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學”,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依據選取的素材,巧設疑問進行提問,所設問題既要突出主題又要貼近學生,這樣才能既讓學生了解新課又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通過播放影視故事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感受歷史人物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并品讀歷史人物的精神
如教學“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七上)一課,可以播放《漢武大帝》的記錄片,讓學生領略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教師設疑提問:“漢武帝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又有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
2.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設疑提問,引領學生進入“歷史時空”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下)這一課,可以給學生展示《開國大典》的圖片,教師設疑提問:“新中國是怎樣成立的?首都、國歌、國旗是怎樣確定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3.引用文字史料引導學生探尋新知
如“科技文化成就”(八下)一課,可以運用科學家們的名言:“天底下的路都是從無到有走出來的”—鄧稼先,“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錢學森等導入新課,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名言的內涵,設疑“鄧稼先、錢學森為我國科技成就做出了哪些巨大貢獻?從名言中可以體現科學家們怎樣的時代精神?”這樣的導入既能突出學習主題,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必備品格。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目標驅動”是“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活動設計的依據和導向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魂,是教與學活動設計的航標,教師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怎樣才能把學生帶到那里去,怎樣證明已經帶到那里了等問題都應該在目標的引領和驅動下完成,因此目標的設計至關重要,目標一旦定錯,教與學就會偏離主題。因此,課時“教”與“學”目標的設計要基于課標和教材、立足學情,以落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大核心素養為依托設計目標。同時,目標要確保可觀察、可操作、可測評,為課堂教學活動圍繞落實目標達成而展開,為課堂提質增效,培育核心素養,提升學業質量。以“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部編版七下)一課的素養目標設計為例。
1.要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
如落實唯物史觀的目標可以設計為:通過地圖冊P18—19的相關地圖,了解遼、西夏和北宋并立的情況,正確評價“澶淵之盟”及宋夏議和的內容及影響。
2.目標要體現培養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時空下考察歷史,落實時空觀念
可以設計“閱讀教材P33—34的相關史實,借助地圖冊P18—19的相關地圖,動手勾勒遼、西夏與北宋并列的形勢圖。
3.目標要求學生能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有理有據地表達對歷史的看法
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目標可以設計為:通過教材P33—34契丹和西夏文字、貨幣等圖片及相關史料,了解契丹族和黨項族崛起及政權建立的相關史實。
4.目標設計要力求培養學生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
通過本課落實家國情懷目標可以設計為:充分認識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終是我們國家民族關系的發展主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自主學習”構建知識體系是“教學評一體化”解決深度“學”的基石
“自主學習”構建知識體系是“教學評一體化”解決深度“學”的基石。所以“自主學習”活動內容既要符合學情又能建構知識體系。“自主學習”是基于目標達成,夯實基礎、建構知識體系是“學”的第一步。“自主學習”設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以“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部編版七下)一課的素養目標設計為例。
1.內容設計要基于學情,面向全體
以目標落實為問題導向,根據目標達成給學生搭建自主學習支架,降低學習難度,讓全體學生通過學習都能建構起知識體系。本課可以給學生搭建這樣的自主學習支架:
2.自學指導要明確,學生“學”的效率才更高
自學支架搭建好后,教師要進行指導,指導指令要清晰且具體,要讓學生明確自學的方法、內容、要求、完成時間等,教師根據給學生搭建的支架任務,應該給出這樣的指令:“閱讀課本P33—34并結合第6課,完善遼、北宋、西夏政權建立的相關信息。”有了具體的指令后,學生才能高效地完成自學任務。
3.自學反饋是了解學生“學”的有效途徑,“評”是直接體現
自主學習環節的“學”是基于學情,基于全體設計的學習活動,是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建構知識體系,筑牢基礎的關鍵環節,是基本上人人都能參與的“學”。這一環節教師“導”學生“學”,教師答疑解惑,通過教師檢查、學生互查、學生展示等方式,檢測學生“自主式知識預習”學習的效果,使學生在師評、互評、自評中學會反思、學會自我改進和提升,從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落地課堂,同時通過該環節的學習,學生建構了課程知識體系,形成時空觀念,為深度學習知識遷移做好鋪墊。
四、情境任務驅動是“教學評一體化”落實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素養能力培育的關鍵
課程學習知識體系建構好后,教學活動是否已經目標達成?怎樣才能知道學生“學”到什么程度?在學生自主學習構建好的知識體系基礎上,教師基于目標和教材,以教材中的圖片、相關史事、材料研讀等素材創設問題情境。
1.立足學情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用自主學習得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情境任務驅動知識遷移運用
如“外交事業的發展”(八下)課件中出示《喬的笑》這張圖片,提出問題“請認真觀察圖片思考三個問題:圖中人物是誰?他為什么笑得那么開心?我國為什么能夠在20世紀70年代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通過一張圖片素材,再現還原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的情境,進行情境熏陶與驅動,教師啟發學生進行深層探究:這人是誰?為什么笑?為什么在這一時期能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教師借助學生探究展示分享,通過反饋生成的問題進行二次備課,進行有針對性的“教”
學生深度思考探究后,通過學生代表展示分享、生生互評,暴露問題,教師從中掌握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教師進行二次“教”,然后“拓展延伸”評價,觀察學生是否能夠把自主學習構建的知識體系進行遷移運用,了解學生學到怎樣的程度,是否能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終達成知識遷移運用。是深度“嵌入式評價”的效果檢驗。落地“教學評一體化”,培養了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素養能力,提高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和學業質量。
五、小結提升構建課時課程體系是“教學評一體化”落地課堂的效果提煉
如果說“激趣導學”是“教學評一體化”建立學生中心課堂的開始,那“小結提升”則是學生中心課堂構建知識體系效果的驗證,也是教師幫助學生學會總結反思提升的關鍵,一節課的教與學活動結束后,要把教與學的內容基于目標達成的方式進行梳理,建構知識體系,夯實所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制作思維導圖、學生自主創新分享、學生之間相互提問等方式進行小結,夯實基礎,提升核心素養。
六、當堂檢測是基于目標達成的診斷性評價,是“教學評一體化”學業質量鞏固的重要途徑
當堂檢測是在小結提升和學生完成課程知識體系建構后進行的總結性評價,是檢測“教學評一體化”落地學生核心素養能力提升的效果檢查,是“教學評一體化”是否為課堂“提質增效”的有效檢測途徑。
1.評價內容要能檢測目標達成
當堂檢測關鍵在于評價內容的有效性,評價內容必須基于目標達成,以落實目標達成為導向,立足學情設計題目要難易有梯度,既能讓“待優生”掌握基礎知識,又能考察“優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評價方法要靈活多樣
要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通過評價,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學”到什么程度,并及時進行糾錯,鞏固學生所學,提高學業質量。
筆者依據課標、教材,立足學情摸索出的以激趣導學、目標驅動、自主學習、情境任務驅動、小結提升、當堂檢測等行之有效的六步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評一體化”能在一堂課40分鐘內閉環完成,讓歷史課堂從注重傳授知識轉向落實立德樹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將“教學評一體化”真正落地課堂,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育人模式,提升了學生學業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何旌,曹華清.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2023(09).
[3]劉蓉芳,崔應忠.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19).
[4]齊世榮總主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5]魏雪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設計初探[J].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3(14).
[6]郭萌.“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研究—以聊城市D中學為例[D].聊城:聊城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