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玲
【摘要】幼兒園應如何創設和利用自然角,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兒參與其中,持久地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價值?基于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中心幼兒園自然角活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與現象,圍繞自然角創設與利用策略提出建議,旨在優化幼兒園自然角創設與利用,促進師幼與自然角的有效互動,推動幼兒園自然角活動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自然角;創設與利用;實踐研究
自然角的有效創設與利用能促進幼兒與自然深度聯結,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科學領域中多次建議讓幼兒接觸自然,如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結合幼兒生活需要,引導他們體會人與自然、動植物的依賴關系等。可見,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生活離不開自然的浸潤。然而在自然角創設與利用實踐研究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各年齡段自然角創設雷同;幼兒與自然角缺乏互動;自然角規則缺失,幼兒無序體驗;幼兒的記錄缺乏連續性與生成性等。因此,優化自然角創設,提升師幼與自然角有效互動顯得尤為重要。
一、自然角創設與利用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我園自然角觀察,發現教師在創設和利用自然角的模式上形式單一,自然角區域劃分、動植物飼養以及材料投放千篇一律,每個班級的規則要求一致,記錄表一致,不劃分年齡的創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然角利用的有效性。自然角創設大致存在四類問題:
1.各年齡段自然角創設雷同
在幼兒園的自然角,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同一年級甚至是整個幼兒園的自然角內容基本雷同。例如每個班級的區域都有種植區、觀賞區、水培區以及飼養區,種植區種植的植物大多都是各種豆類植物及蒜苗,而水培區來來去去都是綠蘿和洋蔥,觀賞區則是家長們帶來的常見的盆栽,有發財樹、多肉等,材料的投放基本上一致,均有澆水和挖掘工具;在自然角邊上有一項規則要求,圖文結合,內容相同等。因為大多數幼兒園都是在春季和秋季創設自然角,而同一季節觀賞與種植的植物是有共同性的,另外就是教師圖方便,在創設自然角環境時借鑒他班創設模式,久而久之,大家的創設便雷同了,未能根據區分幼兒年齡段特點創設自然角。
2.幼兒與自然角缺乏互動
自然角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非正式學習與體驗式學習的場域,幼兒通過直接參與自然角活動,與自然角內的材料進行互動,從而建構起與這些物體的認知和聯系。基于我園對班級幼兒與自然角的互動觀察發現,在一日生活中,幼兒主動到自然角觀察少之又少,偶爾有到自然角觀察的多數為今天自然角增添了某種動物或者是教師帶領幼兒有針對性的觀察記錄,對本園不同年齡幼兒與班級自然角互動頻率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中小班幼兒主動與自然角互動的少之又少,基本是由教師帶領幼兒到自然角給植物澆水,或是發現老師在打理自然角時過來看看而已,中班在自主游戲時,偶爾有個別幼兒會到自然角看看,做做記錄,但持續的時間很短,接著就去參與其他游戲了。大班則是任務意識驅使,個別幼兒到自然角喂養動物,喂完就離開了,且每次來互動的人員也不固定,持續時間不超過5分鐘,每天只觀察到比較零散的互動現象,且基本上是“走馬觀花”式的觀察、擺弄行為,缺乏深入互動,幼兒難以從中建構相關的經驗。調查結果如表1。
3.自然角規則缺失,幼兒無序體驗
各班的自然角環境創設中都有規則要求,但幼兒在日常與自然角的互動中,制定的規則要求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在幼兒屈指可數的幾次與自然角的互動中幼兒還出現了“規則缺失,幼兒無序體驗”的問題。幼兒大多是在自主游戲時間和過渡環節時間到自然角內觀察動植物或操作材料,其體驗活動在時間上、目的上都充滿了隨意性。例如孩子們新種植的蒜苗發芽了,剛發芽的蒜苗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每天都有幼兒為蒜苗澆水,有時候半小時內不斷澆水,教師發現后組織幼兒觀察,孩子們討論一天只澆一次水,并做了澆水標簽,但從幼兒之后澆水的行為來看,這些標簽似乎并不起作用。
由此可見,教師雖精心貼了標簽,但沒有引導幼兒去理解標簽的含義,也沒有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照料植物的方法,無規則可言,導致幼兒與自然角的互動充滿隨意性,幼兒無序體驗,無法從中建構正確照料動植物的相關經驗,更難以領會自己對動植物健康成長的責任。
4.幼兒的記錄缺乏連續性與生成性
記錄是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等信息通過書寫、繪畫、錄音、照片等方式保留下來,以支持信息更好地傳遞出去,是幼兒知識內化和輸出的重要手段。隨著課改演進,如今教師有意識引導幼兒將對自然角的觀察通過表征的方式進行記錄,但在觀察班級自然角記錄情況發現,有的班級自然角的記錄本存放的區域,離自然角較遠,孩子們用起來不方便;有的班級則象征性放了幾本記錄本,以小組為單位,共享一本記錄本;有些班級的記錄紙是小型便利貼,各班記錄本內容基本相似;在翻閱記錄本的過程中發現,多個班級的記錄表內容相似,具有澆水、抓蟲、拔草、曬太陽等標志,孩子的記錄則是簡單打鉤就行了。
另外,并不是每天都有幼兒來記錄,通常間隔兩三個星期才會出現一次記錄,而有些記錄本在好幾個星期前就停止更新了。隨機向幾名作了記錄的幼兒詢問后發現,幼兒基本上只知道哪張是自己的記錄紙,但是所畫的畫要表達的意思都已經忘記了。另觀察發現,孩子們記錄之后,缺少了與同伴、教師交流、分享與展示的環節,幼兒的記錄中所隱藏的興趣、發現與問題也難以被捕捉,所以幼兒的記錄既缺乏連續性,又難以據此生成新的活動。
二、幼兒園自然角的創設與利用策略
1.差異投放,從“雷同”走向“個性”
在自然環境創設中,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及興趣點,做到有針對性的空間規劃及材料投放。
同時,教師還可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對自然角的應用進行個性化調整。例如以飼養鴨子為例,針對小班的幼兒教師可以從鴨子的外形、鴨子本領、關愛鴨子為切入點,和孩子們一起探索鴨子的顯性特征;到了中班,教師可以從鴨子的生活習性出發,了解鴨子生活需要;到了大班,針對鴨子的探索就會比較廣闊,讓幼兒討論:鴨子吃什么會長大得快?給鴨子制定食譜,觀察鴨子的飲食,做好記錄;如何照顧好鴨子,想辦法了解關于鴨子的知識。總而言之,創設和利用自然角不僅需要教師多方位思考,怎樣投放材料幫助和促進幼兒與自然角的互動,更需要教師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打破傳統模式,摒棄“雷同”模式,開啟“個性”樣態,讓幼兒與自然角產生深度聯結。
2.增強互動,吸引幼兒持續地關注
自然角創設好之后,要想改變幼兒的“三分鐘熱度”,使其積極參與、持續關注,讓自然角“活”起來、“動”起來,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是動靜結合,激發觀察興趣。結合園所地理環境,讓動植物體驗不同場域的生長,例如班級種的太陽花由于陽光照射不充足,許久才開花,教師通過與幼兒觀察探討太陽花的生長環境,將班級的太陽花移動到陽光充裕的露臺,幼兒為責任擔當,每天可以到露臺觀察太陽花,記錄太陽花開的數量,孩子們在觀察中發現太陽花的生長規律之后,持續觀察的時間變長了,次數也變得頻繁了。在自然角飼養的小鴨子,除了有固定的鴨舍外,利用散步的時間和幼兒跟著小鴨子在園里散步,孩子們在與鴨子散步的過程中萌發很多關于飼養鴨子的討論,喜歡觀察鴨子在鴨舍和在戶外的不同,不同的飼養方式助力幼兒的持續觀察。
二是實時探究,與課程聯結。及時抓住自然角觀察的偶發事件,激發幼兒探究欲望,例如幼兒在記錄中發現,周一來上學時很多植物都焉了,教師及時抓住這個“發現”,和孩子們探索怎樣才能讓植物每天都有水喝呢?從討論中孩子們萌發自制自動噴水裝置,在自制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次談論改裝到最后的完成。可見,自然角的探索與科學領域有了深度的聯結,當然自然角中還需要投放些許低結構材料,讓孩子們自由發明各類裝置,以此促進科學、藝術與自然角的深度融合。
三是巧用材料,推進照料方法。在創設自然角的環境時,教師已經有意識通過卡片、圖標形式讓幼兒萌發照料動植物的情感,但由于投入和使用不當使得價值無法最大化,此時,教師應思考,如何巧用材料,基于兒童視角,推進幼兒積極參與照料動植物,例如給植物澆水時,教師可以發放扎紅繩的小棍子,和孩子們商議,每澆水一次插上一根小棍子,幫助幼兒記錄澆水次數;當喂養小動物時,在動物房舍邊上創設一塊喂養欄,孩子們喂投一次貼上一個笑臉,每周一更換,有了明顯的、易于幼兒操作的輔助材料,能夠激發幼兒照料的興趣,從而引發他們的持續關注。
3.共建規則,促進幼兒有序體驗
幼兒園自然角規則建立是促進幼兒有序體驗的保障,摒棄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規則要求,拾起師幼共同創建的規則,孩子們更容易遵守大家構建的規則約定,例如在照顧動植物的討論中,提出:怎樣才能把動植物照料得更好?通過討論,孩子們制定了“管理員”的職責,分別設定“動物管理員”“植物管理員”及“工具管理員”職責,從周一到周五安排對應管理人員,孩子們自行創設“照料記錄表”,孩子們的想法很有意思,從管理員中又出現了澆水擔當、測量擔當、松土擔當等各種職務,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孩子們在照料的過程中雖然也會出現各種突發事件,但是都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自我責任意識,自然而然就形成有序體驗了。可見,基于兒童立場,師幼共建規則能促進幼兒有序體驗。
4.巧做記錄,支持幼兒多角度觀察
有了環境的支持,通過多元記錄的方式促進幼兒與自然角的互動頻率,從而使自然角融入一日活動中,對此,教師可從兩方面入手進行改善。
一是拓展記錄內容,擯棄以往的具有圖標的記錄樣本,提供白紙鼓勵幼兒即時貼,讓幼兒自主活動想怎么記錄就怎么記錄,例如幼兒可以記錄自己種植的蔬菜高矮長度,也可以對花期進行記錄,可以記錄飼養動物的飲食,教師創設相應的區域供幼兒張貼記錄,隨機捕捉幼兒探究興趣進行分享和推進,獲取更多觀察經驗及助推幼兒與自然角的互動。
二是提供記錄支架,支持幼兒多角度觀察。在自然角記錄過程中,我們常用到以下幾種記錄方式,例如傾聽式記錄,這是最常見的記錄方式,通過孩子的描繪,教師傾聽并及時用文字記錄,幫助幼兒厘清記錄過程,在傾聽并記錄過后念給孩子聽,讓孩子再傾聽,促進幼兒表達和思維發展。又如圖表記錄,這是一種簡潔概括的記錄方式,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和幼兒一起應用符號來表示動植物的變化過程,梳理和提升幼兒概括能力。再如照片式記錄,是如今教育教學常用的手段,以時間為軸,把圖片粘貼在記錄本或記錄墻上供幼兒觀看,促進幼兒與墻飾互動。還有對話式記錄,即教師可將幼兒的記錄本在班級中展示,激發幼兒猜想、討論,引發共鳴,使得記錄有更深入的延伸。多樣記錄不僅豐富幼兒記錄方式,能激發幼兒多角度觀察,更能促進幼兒的表達能力。
總之,有效開發自然角的創設與利用能夠推進幼兒與自然互動頻率,提升幼兒與自然深度聯結的教育價值,在創設與利用的過程中一定遵循兒童視角,使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自然角的樂趣,讓他們在自然角中獲得全面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穎.在自然角觀察中提高中班幼兒的記錄能力[J].上海托幼,2021(9).
[2]沈麗萍.在種植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J].上海托幼,2020(12).
[3]朱勤.在自然角中培養小班幼兒的觀察能力[J].上海托幼,2021(Z1).
[4]肖燕萍.從“自然角”看教師的課程領導力[J].上海托幼,2022(Z3).
[5]茅秀君.幼兒園自然角的開發與利用策略[J].上海托幼,20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專項課題“基于園所自然環境下的幼兒親自然教育實踐探索”論文,課題編號QJH2022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