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遠 閆琰 王俊芹 謝孝河
摘要: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是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數字化技術和農業技術的不斷突破和融合,農業科技園區從傳統型單一農業科技示范向集成創新的數智化方向轉型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園區面臨著農業信息化基礎薄弱、數智化農業裝備落后、高素質農業生產管理人才缺乏、數智化服務管理機制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因此,有必要優化數字化要素配置,改良智慧設施裝備、創新數智服務方式。界定了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的內涵,分析了其發展現狀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討了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轉型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破解農業轉型升級與產業融合提供建議對策。
關鍵詞: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內涵;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doi:10.13304/j.nykjdb.2023.0918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864(2024)04000909
農業科技創新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更是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農業科技園區在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發揮著科技風向標和導航器的作用,是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對推動農業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20 世紀80 年代開始籌建農業科技園區,1994年建立了北京中以示范農場、上海孫橋現代農業示范區,標志著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正式啟動[1]。2001年,全國農業科技大會對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進行了總體部署,并納入《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提出要加快建設一批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科技園區,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典型示范。自2000年啟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至2017 年底,全國批準建設了246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顯著的園區發展格局,按照建設和運營主體的差異,園區形成了政府主導型(占87.0%)、企業主導型(占9.7%)、科研單位主導型(占3.3%)3 種模式[2]。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及數字化產業集群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數智化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推進,不斷涌現技術突破,并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逐漸改變了各產業的發展格局。農業科技園區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先行區和示范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數智化轉型。因此,科學認識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探尋農業科技園區未來發展方向,并積極探索園區轉型發展的對策對加強我國農業強國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意義重大。
盡管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但發展定位與發展戰略不明確仍是首要問題,應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效應和經濟效應,引導和帶動區域農業產業發展,指導農業產業主體向現代化經營轉型[3]。已有研究從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歷程、模式、路徑等多個層面展開了廣泛討論,形成了豐富的成果。吳圣等[4]認為,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歷程經歷了萌芽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1993年)、快速發展階段(1994—2000年)、調整發展階段(2001—2009年)、全面發展階段(2010—2016年)及提質升級階段(2017年至今)5個階段,各階段面臨不同的任務和問題,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艾洪娟等[5]將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分為龍頭企業帶動型、優勢特色產業帶動型、農業高新科技引領型、農業技術推廣創新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帶動型5種,并總結了各種模式的特點和成效,提出了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針對農業科技園區的多級評價指標體系也進行了大量研究,魚坤等[6]運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對山東省農業科技園區運行效率進行評價分析發現,全省農業科技園區具有較好的運行效率,個別園區存在投入結構與規模不合理導致的低效率;霍明等[7]基于創新價值鏈理論,利用DEA-BCC(DEAbanker-charnes-cooper)模型測度了我國158 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效率,實證了全體園區創新效率處于較低水平,創新研發高和創新轉化率低并存;謝玲紅等[8]從鄉村振興視角評估農業科技園區績效,認為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綜合績效仍處于較低水平,且在區域上東中西部存在較大差異。
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入新發展階段,人工智能、5G、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農業科技園區發展面臨新的目標和挑戰,亟需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特別是加快農業產業的數智化轉型。但已有研究局限于農業科技園區在傳統層面的科技創新,較少關注數智化轉型。因此,本文聚焦農業科技園區向數智化轉型內涵和研究熱點,分析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向數智化轉型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園區發展對策建議,旨在為農業科技園區向數智化轉型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內涵
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與發展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措施,其數智化轉型發展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涵蓋了農業科技園區轉型和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2個方面。關于農業科技園區,較早的定義可追溯到2001年科學技術部印發的《農業科技園區指南》,指出農業科技園區是農業示范載體,承載著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等方面的示范功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5年)》進一步明確了新發展階段農業科技園區的內涵:既是具有創新資源集聚、技術研發推廣、成果示范轉化、人才培養及產業升級等多重功能的示范區,同時也是農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驗區。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一是從要素-產出視角定義了農業科技園區,指出園區核心是集聚高水平科技要素,通過高效融合現代科技與農業一、二、三產業,形成和示范科技創新成果[9];二是從制度經濟學理論出發對農業科技園區內涵進行了界定,指出其是包含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正式制度和創業環境、價值觀念等非正式制度的結合體[10];三是認為農業科技園區在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中發揮著示范作用,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轉化的重要平臺[11],具有創新資源集聚、先進技術研發及現代產業模式示范等多重功能;四是認為農業數智化涵蓋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2個方面,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是運用數字信息技術對農業發展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的新業態[12]。其中,農業數字化主要指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產供銷等各個環節之中,以提高農業產業效率;農業智慧化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全過程管理,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及節約資源。
農業科技園區的數智化發展涉及的相關信息技術涵蓋了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大數據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型資源要素,已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及管理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信息服務與支撐作用。謝玲紅等[8]將大數據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產要素,從農業資源配置、農業運營效率及產業經濟效率3個角度闡釋了農業數智化轉型,即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可以優化傳統農業生產要素配置、追蹤共享農產品“產、供、銷”環節及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相關研究進一步指出,數智化轉型發展是在數字化基礎上向智能化和系統化發展的過程,其核心是以數字信息技術和產業融合發展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13]。
綜上,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是將數字信息技術作為新型農業要素,通過將數字要素投入到農業生產、市場及管理之中,提高農業資源配置、農業運營效率及產業經濟效率的發展過程,從而推動農業向現代化發展。基于上述對農業科技園區及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界定,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主要是指農業科技園區發展中融入數字信息技術等新型要素,提高園區經營與管理數智化水平,推動園區現代化發展。
2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方向
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和市場環境的改變,價格風險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風險[14],農業科技發展保障了農業生產穩定增長,進而保障了農產品市場供需穩定,可以有效減少市場風險對農業發展的沖擊。根據農村農業部(原農業部)數據,2000—2022年間,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35% 快速升至62.4%[15],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農業科技的先行區和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在農業產供銷、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與示范、農業技術培訓與支持及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發揮了科技引領支撐作用[16],提升了農業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強了農業產業發展韌性。農業數智化轉型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實施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手段。具體來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發展的有以下4個方向。
一是發展農業生產數智化。運用數字化技術和數據分析,對農業生產進行數智化轉型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方面,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空間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精準管理,如精準施肥、灌溉及病蟲害防控等方面,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資源利用效率及降低投入成本[17];另一方面,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研發智能農機裝備如無人駕駛農機、無人機噴灑農藥等,從而提高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
二是發展農業技術示范數智化。農業科技園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進行新型農業技術、農機裝備、農作物品種的示范與推廣。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技術,打造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培訓與信息咨詢,提升技術示范能力與效率,從而提高農民科技素養。
三是發展農產品供銷鏈數智化。農業大數據技術可以對農產品市場價格、供需等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在供給方面,通過數字化技術優化農業供應鏈,可以提高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減少農產品滯留風險,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在銷售方面,通過電子商務+農業的方式,發展農產品線上銷售,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業科技園區經營效益。
四是發展農業管理監測數字化。農業管理監測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數據分析、農業環境監測等。在農業生產數據分析方面,主要通過收集和分析農業生產、氣候方面數據,為農業科技園區提供信息支撐,提高農業的預見性和應對能力;在農業環境監測方面,主要運用農業機器人、農業圖像識別、農業機器學習等多重技術,對土壤肥力、水質、空氣質量、生物群落結構、氣候變化、農業投入品使用狀況等涵蓋環境質量、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態系統等多個方面進行監測,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風險。
3 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現狀
“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示范基地、創新中心的目標,促進智慧農業發展及加快智慧農業建設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方向。對農業的研究也轉向智慧農業的建設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18-19] ,從特定技術角度或從管理戰略或政策制定方面探討國內智慧農業發展的路徑和具體措施[20--21]。
農業數智化發展已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質量、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而且有利于促進農業產供銷環節信息的實時互聯互通,提高涉農產業鏈一體化管理,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3.1 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基礎設施發展現狀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信息技術起步相對較晚,農業科技園區信息化建設進程也相對緩慢。2010年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園區信息化建設主要聚焦于農業科學技術研發和物質裝備的升級改造。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得以啟動。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的基礎是新基建,我國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后,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快速完善,“十三五”以來,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第五代(5G)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和應用進程不斷加快。《“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用戶寬帶普及率顯著提高,截止到2021年,光纖用戶占比超94%,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超100%,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活躍用戶數達4.6億。根據《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數據,我國累計創建9個農業物聯網示范省份,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8.8%,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并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全國建設了100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全系統裝備北斗導航設備作業面積超過6 000 萬畝(400萬hm2)。4G網絡覆蓋99.6%行政村,全國鄉鎮和部分發達農村實現了5G網絡,建設數字鄉村29萬個。
現階段,為加快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我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全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科技園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園區的信息化水平;《“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要建設100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認定200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農村新基建方面我國已初步建成融合、泛在、安全、綠色的寬帶網絡,實現了農村網絡與光纖覆蓋,各地相繼建成省級農業大數據中心,但在路網、電網、物流等方面信息化發展上,不同經濟區域、城鄉之間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2023年2月,《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出臺,標志著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農業作為基礎性及戰略性產業,推動其向數智化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及智能農業裝備在我國的逐步推廣,數智化滲透到農產品銷售、物流和服務監管的各個環節。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發展延伸到農業資源管理、農業智慧水利、農作物生產管理、農產品質量管理等方面,初步實現了農業各環節融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4 年1 月23 發布會公布,2023 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檔升級,全國新建了50 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 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0 個農業產業強鎮,創建了100 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22]。
3.2 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裝備
在農業數智化裝備方面,借鑒國外農業科技園區經驗,我國加強科技園區5G、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升級,提高遙感、云計算等信息手段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水平,農業智能裝備水平顯著提高。高效育種、耕地育保、智慧農用裝備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數智化技術和數智化裝備的應用水平。2022年農村農業部數據顯示,農業生產信息化發展水平超過了26%,大田種植信息化水平21.8%,畜禽養殖信息化水平34%,水產養殖信息化水平16.6%[22]。
科技園區精細化施肥與農情監測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和生產環境智能控制技術也得到了全面推廣。設施栽培配置的灌溉閥門、井房水泵、卷膜、外遮陰、風機等基本升級成了智能化控制設備,智慧種植技術得到了推廣應用。借助先進設備,畜牧養殖實現了環境精準控制,電子識別及畜牧養殖管理系統也在農業科技園區中得以普及。在倉儲等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多數科技園區實現了溫濕度環境自動控制及安保視頻防控。
3.3 智慧農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
在農業產業方面,以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和和以大北農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先后布局新農業,逐步形成了智能育種、智能種養、農產品智慧供應的產業鏈。農產品供應實現了采摘后自動化處理,農產品安全質量追溯體系不斷健全,目前農業科技園區基本實現了農產品的產地、生產者、生產物資投入等大部分信息的溯源,整體上農產品智慧供應鏈完成了數智化轉型。
在地方政府推動下,智慧農業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熱點,典型的如江蘇省泗洪現代農業產業智慧園區,該園區以水稻種植為主,目前實現了大數據、云計算、地理信息、視頻監控4項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相融合,設計農產品市場信息、農產品質量追溯、大數據智能服務、生產管理服務等多套智慧軟件系統,實現了4 669 hm2智慧園區的建設[23]。其他區域也開展類似數智化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如浙江湖州農業科技創新園、深圳國際農業科技園、北京中關村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等,這些園區均在農業數字化、智能化方面做了許多創新和嘗試,實施智能溫室、無人機植保、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數智化農業項目。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不斷進步,但目前實現數智化轉型的園區仍為少數,多數區域處于試點建設階段。整體來看,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以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試點示范建設為主。
4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向數智化轉型發展的信息化基礎較為薄弱[24],整體來看,數智化轉型發展任重道遠,存在多重難題亟待破解。創新投入不足、創新人才缺乏、創新環境不佳、創新活力不強等多重問題是制約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設施基礎薄弱
“數字新基建”創新投入不足。盡管我國“數字新基建”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為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互聯網普及進程緩慢,5G網絡僅實現了市城區、縣城城區的覆蓋,仍未實現鄉村全覆蓋,這已嚴重限制了數字信息技術向農業滲透的深度與廣度[25]。而且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數字鄉村指數》顯示了我國縣域數字鄉村發展的區域間鴻溝,東部地區遙遙領先西部和東北地區。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大多距離城市區域較遠,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區或農村地區,以便更好地發展農業產業,但該區域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互聯網、移動網絡等數字化水平較低,數智化轉型發展基礎較差。
4.2 數智化農業裝備和技術落后
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動力不足,數智化農業設施裝備落后。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離不開智慧設施裝備的配套。盡管我國大部分農業科技園區已實行農業設施裝備的轉型升級,向高端化、大型化發展,但智慧化水平仍然不足。智慧農業生產技術整體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較大[26],農用高端芯片、環境傳感設備及生命信息感知設備等高端技術設備高度依賴,信息產品增收效果不顯著[27]。盡管完善配套智慧農業設施裝備已成為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的必經途徑,但農業設施裝備配套存在投資高、更新快、見效慢等多重問題,導致大多數園區配套進程緩慢,嚴重制約了其數智化轉型發展進程。
4.3 農業信息化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人才支撐不強,數智新農人才缺乏。數智化轉型發展需要信息產業人才提供技術支撐,然而農業信息產業領域的政府人才配套政策不足,難以吸引高層次人才,相關人才管理機制仍不健全;而且相較于互聯網企業,農業科技園區互聯網人才待遇較差,且園區多離中心城市較遠,醫療、教育等生活保障設施落后,更難以吸引相關人才。我國尚未建立完備的農業信息化人才培訓體系,難以建立交叉型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交流平臺,造成應用數智化農業設備的技術型人才和農業綜合管理型人才的短期匱乏,相應信息化技能培訓也缺少專業指導。
4.4 數智化服務管理機制不完善
數智化轉型發展迫切需要數字嵌入管理和服務,提升園區管理精細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重塑產業發展新環境。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發展程度的不斷加深對數智化服務管理新模式需求增多,但從目前園區發展情況來看,尚未建立完善的數智化服務管理機制。我國缺少農業數據公開與共享相關的法律規范,全國統一的涉農數據標準體系建設落后,農業科技園區的數據共享水平較低。科技園區獲取的信息資源主要集中在公共領域,如氣象信息、農業政策等,難以獲得即時更新的涉農資金供給,農產品生產銷售及價格變動等市場信息。
5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對策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應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發展,把握“融合、突破、重塑”戰略支點。
5.1 優化數字要素配置,提升基礎設施數智化水平
首先,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園區的數字化建設水平,健全新基礎設施。農業科技園區是融合研發、擴散、轉化和產業化等多環節,聚合城鄉多元科技主體的創新組織平臺,應充分發揮省級及以上農業科技園區的平臺優勢,從城鄉一體化角度承接城市5G網絡、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等向園區延伸。針對農業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對未來農業重大科技基礎實施進行系統化投資[28],加快城市數字化、智能化設施向鄉村延伸覆蓋,加快鄉村電力、水利、公路、物流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為園區的數智化升級提供創新環境。
其次,全面改善農業科技園區的數據應用能力,開發新農業數據鏈。挖掘數據要素價值,突破科技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29],建立包括土地、水利、氣候等自然資源、農業投入及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及質量控制的全產業鏈“基礎條數據庫”和以每個農業科技園區為單元的“基礎塊數據庫”。將數字技術貫穿農業數據資源建設、農業生產數字化、農產品加工智能化、農產品市場數字化監測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全環節,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向園區集聚。為科技園區主導產業畫像,建立農產品個性化定制供給模式,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引導服務,推動園區向“精細化、定制化、價值化”方向升級。
第三,充分整合社會各類資源,加快培育現代農業人才梯隊。圍繞農業智能化生產、電商直播等領域,充分整合政府、企業、學校及各類社會資源,激勵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園,優先在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培育壯大一批“裝備一流、創新一流、技術一流、貢獻一流”的領軍型科技企業;推行科技特派員入園解難題制度,助力科技賦能;推進數字農業產教融合、精準化、定制化培訓服務,培養造就“有農心、有匠心、有匠才”的新時代“數字農匠”。
5.2 升級智慧設施裝備,提升農業生產智慧化水平
第一,針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園區,著力建立覆蓋天基、空基、地基的全方位立體化智能監測平臺,推廣環境監測、精準栽培、精確施肥、智能灌溉等物聯網技術應用;針對設施園藝園區,著力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集成應用。針對規模畜禽養殖園區,著力推廣自動飼喂、自動清糞、自動環控、視頻監控等智能化裝備和物聯網技術應用。針對漁業養殖園區,推進水體環境監測、餌料精準投喂、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智能控制、養殖網箱自動控制、無人機巡查等智能裝備應用。
第二,建設國家級及省級生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和農作物種子管理平臺,推動智能生物育種裝備與技術應用;加快培育有較強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快建設圍繞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的研發基地項目,提升品種選育、基地繁育、市場推廣的數字化水平。
第三,全力推動傳統農機裝備智能化改造,推進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無人機、農機傳感器等技術在農機裝備中的應用,促進精準化作業;推進農機化智能管理服務,形成覆蓋農機鑒定、農機監理、農機補貼、農機隊伍、農機推廣、農機服務等全過程管理服務體系,實現農機化業務一體化應用。
第四,針對糧油、畜產品、水產品及果蔬加工,著力構建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數字控制、清潔生產和可追溯技術體系,推廣農產品保鮮、烘干、清洗、檢測、分級、包裝與加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創新鏈產業鏈精準對接,提高對農業自然風險和價格風險的綜合保障程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30]。
5.3 完善服務方式,提升綜合管理數字化水平
第一,加強科技信息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借助數字服務構建一體化圖景。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型媒體平臺,構建智能化的農業科技與信息服務“超市”,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推廣成果、傳播技術、引介專家、宣傳政策、開拓市場等功能,以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遞,減輕農民的事務負擔。建立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綜合服務保障體系,確保基本服務的覆蓋,同時鼓勵并創新附加服務[31]。
第二,加強產業服務的數字化升級,以統一數字服務為整體策略,通過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搭建生產、銷售、物流等關鍵節點的數字服務平臺,為農業園區的經營主體提供全面服務,包括市場信息獲取、農資供應、農產品初加工、農業氣象定制等。依托服務平臺,將農業園區內的“生物資產”數字化,使其成為可信賴的數字資產,為園區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支持,同時為國內外農業科研機構提供科研實驗和信息共享等服務,促進各類用戶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合作[32-33]。
第三,加強質量管控服務的數字化升級,構建完善的數字服務網絡。注重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作與統籌,及時協調解決具體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33-35]。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園區的生產、補貼、監管、綠色認證、品牌等數據,建立管理有序、追溯有效、使用便捷的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實現國家、省、市、縣之間的追溯業務協同與數據共享。強化農資經營主體備案和經營臺賬管理,建立以縣為單位的投入品監管、農產品檢測、田間施用、行政執法等數據采集機制,確保質量管控全程可追溯。
6 結語
隨著高度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農業成為農業發展方向,農業科技園區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綠色化方面發展,建設與發展高效智能農業科技園區也成為了研究熱點。農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慧植保等領域成為重點研究領域。相較于發展數字化農業,農業科技園區數智化轉型技術交叉性更強,涉及產業面更廣,應在借鑒外國農業強國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發展數智化農業科技園區,推進農村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為農業現代化打造先進的科技裝備體系、現代經營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產業韌性,全面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圣,吳永常.中國農業科技園區的演變及其特征:制度變遷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 2020 (1): 117-123.
WU S, WU Y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construction of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China: from the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J]. Modern Econ. Res.,2020 (1): 117-123.
[2] 曹冰雪,李瑾,馮獻,等.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路徑與對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21, 42(5): 785-794.
CAO B X, LI J, FENG X, et al.. Development status, path, andcountermeasures of smart agriculture in China [J]. Res. Agric.Modern., 2021, 42(5): 785-794.
[3] 吳文良.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定位與發展策略[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1,3 (3):18-19.
WU W L. Orientation and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district in China [J]. J. Agric. Sci. Technol., 2001,3(3): 18-19.
[4] 吳圣,吳永常,陳學淵.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階段演變、面臨問題和路徑探討[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19, 21(12): 1-7.
WU S, WU Y C, CHEN X 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China: evolution, problems andpaths [J]. J. Agric. Sci. Technol., 2019, 21(12): 1-7.
[5] 艾洪娟,孟召娣,蔣和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成效與模式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1, 23(2):1-8.
AI H J, MENG Z D, JIANG H P. Research on the achievementsand modes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J]. J. Agric. Sci. Technol., 2021, 23(2): 1-8.
[6] 魚坤,吳圣,張春英,等.山東省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分布特點及經驗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1): 62-69.
YU K, WU S, ZHANG C Y, et al.. Development proces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Shandong province [J]. Sci.Technol. Manage. Res., 2021, 41(1): 62-69.
[7] 霍明,張亮,謝玲紅,等.價值鏈視角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效率測度與空間格局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2,43(6):72-80.
HUO M, ZHANG L, XIE L H, et al.. Research on innovationefficiency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pattern of national Agrotechnologyparks from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J]. Chin. J.Agric. Resour. Region. Plan., 2022, 43 (6): 72-80.
[8] 謝玲紅,呂開宇,夏英.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業科技園區績效評價及提升方向——以10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 2019(9): 162-172.
XIE L H, LYU K Y, XIA 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improveme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106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s examples [J].Forum. Sci. Technol. China, 2019 (9): 162-172.
[9] 夏巖磊.傳統要素、創新要素與農業科技園區經濟增長——基于106個園區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39(11): 245~254.
XIA Y L. Traditional elements innovation elements and thegrowth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empiricalanalysis based on 106 parks [J]. Chin. J. Agric. Resour. Region.Plan., 2018, 39(11): 245~254.
[10] 王京雷,陳欣,李曉陽.鄉村產業振興科技園區技術誘致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 2023(6): 135-144.
WAANG J L, CHEN X, LI X Y. Research on technologyinducement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for ruralindustry revitalization [J]. Iss. Agic. Econ., 2023(6): 135-144.
[11] 文豐安.鄉村產業數字化、生態化質量轉型:基本內涵、問題分析及保障路徑[J].宏觀質量研究, 2023, 11(4): 109-118.
WEN F A. Basic connotation, problem analysis and guaranteepath of rur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J]. J. MacroqualityRes., 2023, 11 (4): 109-118.
[12] 郝宇.智慧農業的國際經驗與中國鏡鑒[J]. 深圳社會科學,2024,7(1): 43-56.
HAO Y.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andits lessons for China [J]. Soc. Sci. Shenzhen, 2024, 7(1): 43-56.
[13] 金飛,孫月平,徐笛.區域協調視域下的產業數智化動態發展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 2023(7): 20-28.
JIN F, SUN Y P, XU D.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mechanism of industrial digital intellectualiz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J]. Econ. Problems,2023(7): 20-28.
[14] 刑鸝,鐘甫寧.糧食生產與風險區劃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6, (1):77-92.
XING L, ZHONG F N. Research of food production and riskzonation [J] J. Agric. Econ., 2006, (1): 77-92.
[15] 農業農村部:2022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EB/OL]. (2023-01-18) [2024-01-25]. https://finance. sina. cn/2023-01-18/detail-imyarfye8928785.d.html
[16] 劉建安,于輝,王秀東.農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21,40(1): 48-50.
LIU J A, YU H, WANG X D.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construct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rastructure [J]. Manage. Agric. Sci. Technol., 2021, 40(1):48-50.
[17] 劉海啟.以精準農業驅動農業現代化加速現代農業數字化轉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9, 40(1): 1-6.
LIU H Q. Acceler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agriculture by driving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precision agriculture [J]. Chin. J. Agric. Resour. Region. Plan.,2019,40(1):1-6.
[18] 寧甜甜.新發展階段我國智慧農業:機遇、挑戰與 優化路徑[J].科學管理研究,2022,40(2):131-138.
NING T T. Chinas smart agriculture in the new developmentstage: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path [J]. Sci.Manage. Res., 2022, 40(2): 131-138
[19] 趙春江.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21, 42(6): 1-7.
ZHAO C J.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spects of smartagriculture [J]. J. South China Agric. Univ., 2021, 42(6): 1-7.
[20] 羅錫文,廖娟,胡煉,等.我國智能農機的研究進 展與無人農場的實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21, 42(6); 8-17.
LUO X W, LIAO J, HU L,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practice of unmannedfarm in china [J]. 2021,42(6): 8-17.
[21] 侯秀芳,王棟.新時代下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路徑選擇[J].宏觀經濟管理,2017(12); 64-68.
[22] 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介紹2023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EB/OL]. (2024-01-23) [2024-01-3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1/content_6927914.htm.
[23] 江蘇省泗洪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泗洪現代農業產業智慧園區[EB/OL]. ( 2023-02-14) [2024-01-25]. 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3/2/14/art_12086_10749637.html.
[24] 賈興永,楊寶祝.我國農業園區信息化建設的分析與探討[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16, 18(3): 18-24.
JIA X Y, YANG B Z.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hineseagricultural park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J]. J. Agric. Sci.Technol., 2016, 18(3): 18-24.
[25] 殷浩棟,霍鵬,汪三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J].改革, 2020 (12): 48-56.
YIN H D, HUO P, XIAO R M, et 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impact mechanismand promotion strategy [J]. Reform, 2020 (12): 48-56.
[26] 趙春江. 發展智慧農業 建設數字鄉村[J]. 農機科技推廣,2020(6): 6-9.
ZHAO C J. Developing smart agriculture and building digitalcountryside [J]. Agric. Mach. Tech. Extension, 2020(6): 6-9.
[27] 錢加榮,趙芝俊,毛世平.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結構演變及提升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 2023(2):132-144.
QIAN J R, ZHAO Z J, MAO S P.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change in China [J].Iss. Agric. Econ., 2023 (2): 132-144.
[28] 于輝,閆琰.農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問題及優化路徑[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21,23(11): 17-24.
YU H, YAN Y.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agricultural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J]. J.Agric. Sci. Technol., 2021, 23(11): 17-24.
[29] 李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管理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科技中國,2021(5): 5-8.
[30] 程國強. 我國糧價改革的政策與思路[J]. 農業經濟問題,2016 (2): 4-9.
CHENG G Q. The policies and ideas of grain price reform inChina [J]. Issu. Agric. Econ., 2016 (2): 4-9.
[31] 王緒瑾,王浩帆.論保險服務化[J].中國保險, 2016 (3): 7-11.WANG X J, WANG H F. On the service oriented insurance [J].China Insurance, 2016 (3): 7-11.
[32] 葛焱,楊文輝."新基建"背景下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考[J].科學管理研究, 2021, 39(1): 45-50.
GE Y, YANG W H. Thought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of larg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J]. Sci. Manage. Res., 2021,39(10): 45-50.
[33] 馬玉榮.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明確科技創新主攻方向[J].中國發展觀察, 2021(1): 7-9,19.
[34] 傅曉霞,吳利學.技術差距、創新路徑與經濟趕超——基于后發國家的內生技術進步模[J].經濟研究,2013, 48(6): 19-32.
FU X X, WU L X. Technological gap, innovation path andeconomic Catching-up: an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model for the lagging country [J]. Econ. Res. J., 2013, 48(6):19-32.
[35] 彭敬東,汪金敖.夯實農業基礎設施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 30(1): 38-42.
PENG J D, WANG J A. To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construction by tamping agricultural basic infrastructure [J].Res. Agric. Modern., 2009, 30(1): 38-42.
(責任編輯:溫小杰)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大項目(ZD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