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梅州客家山歌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音樂形式,在高職聲樂實踐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通過分析梅州客家山歌的特點、價值以及發展現狀,探討將其融入現代聲樂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闡述基于傳統文化的高職聲樂實踐教學的現存問題,以及高職聲樂中融入梅州客家山歌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提出梅州客家山歌與高職聲樂實踐教學的融合路徑。通過這一研究,旨在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豐富高職聲樂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聲樂教學;梅州客家山歌
注:本文系2021年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嶺南音樂元素融入高職聲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梅州客家山歌為例”(GDJG2021253)階段性成果。
隨著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任務。將客家山歌融入高職聲樂教學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通過開發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和加強師資建設,不僅能夠豐富聲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更能夠促進客家山歌的傳承和發展,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刻的音樂體驗[1]。本文從梅州客家山歌的特點、價值以及發展現狀出發,探討其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高職教育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新思路。
一、梅州客家山歌的特點與價值
客家山歌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音樂形式,不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國豐富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瑰寶。其歷史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是客家先民在漫長的遷徙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文化表達方式[2]。山歌作為一種口頭傳承的藝術形式,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信息,還是客家人情感表達和智慧結晶的載體。客家山歌的旋律通常簡單而深情,節奏自由靈活,它不受嚴格的音樂形式限制,更注重表達情感的真摯和自然。這些旋律往往能直接觸及聽者的心靈,激發深層的共鳴。山歌中的歌詞大多來源于民間生活,內容涵蓋愛情、勞動、生活哲理、社會現象等多個方面,展現了客家人對自然、生活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在音樂結構上,客家山歌多采用自由曲式,旋律以五聲音階為主,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這種音樂形式不僅融合了古代詩詞的韻律美,還巧妙地結合了客家語言的音韻特點,使每一首山歌都充滿了獨特的地域色彩和語言魅力。客家山歌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音樂美學上的獨特性,更在于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對客家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有著重要的影響[3]。
二、梅州客家山歌的發展現狀
在客家山歌的傳唱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得以保護和傳承他們的語言、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尤其在當代,隨著全球化和文化同質化的加劇,客家山歌成為一種珍貴的文化資源,對于保護和振興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客家山歌在藝術教育和文化交流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不僅是音樂愛好者和文學愛好者研究的對象,還是中國乃至世界了解和欣賞多元文化的窗口。通過學習和演唱客家山歌,人們不僅能夠學習到獨特的音樂技巧,還能深入理解客家文化的內涵和魅力。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客家山歌逐漸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許多學者和藝術家開始致力于客家山歌的挖掘、整理和創新,通過舉辦山歌比賽、音樂會和文化節等活動,使客家山歌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和認可。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人們對客家山歌的興趣和認知,還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因此,梅州客家山歌作為一種獨特的傳統音樂形式,不僅在音樂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獨特的音樂風格、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和評估,客家山歌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凸顯[4]。
三、基于傳統文化的高職聲樂實踐教學的
現存問題
在當前的高職教育體系中,聲樂教學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音樂人才的重要任務。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多聚焦于傳統的聲樂技巧和西方音樂理論。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文化自覺培養。目前,高職聲樂教學較為重視西方經典音樂作品的學習和演唱,雖然這對學生掌握聲樂基本技巧和提升音樂素養具有積極作用,但由于很少涉及中國傳統音樂,尤其是地方民歌、民族音樂等,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難以建立起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熱愛。高職聲樂教學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注重歌曲的技巧性練習和演唱方法的傳授,這種模式會導致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化表達能力的匱乏[5]。學生往往被要求按照固定模式學習和表演,缺乏對音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和個性化解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音樂潛能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的高職聲樂教育在評價體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評價標準往往偏向于技巧和表演的準確度,而較少考慮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表現的獨創性,導致學生過分追求技巧上的完美而忽略了情感深度和個人特色。
針對上述問題,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亟須進行改革和創新。應當加強對中國傳統音樂和地方民族音樂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接觸并學習更多元的音樂形式,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例如,將客家山歌、京劇唱腔等納入聲樂教學課程,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視野,還能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學方法上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和個性化的表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度分析和個性化演繹,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藝術靈感[6]。同時,課程設計應更加靈活多樣,結合音樂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音樂教育體驗。評價體系也應進行改革,不僅要評價學生的技巧水平,還應考查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深度,以及其是否具有創造力和表現力。
四、高職聲樂中融入梅州客家山歌面臨的
挑戰與對策
(一)教育資源匱乏
在將客家山歌融入高職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教學資源的匱乏。由于客家山歌在傳統教育體系中并非主流音樂形式,相關的教材、教具和專業指導相對缺乏,資源的不足限制了山歌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為應對這一挑戰,需要開發和豐富客家山歌的教學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編寫專門的教科書、收集和整理山歌曲譜、錄制山歌示范音頻和視頻等。此外,建立在線資源庫,收集和分享客家山歌的相關資料也是一個有效的策略,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便捷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材料。
(二)教學模式單一
另一個挑戰是目前聲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模式單一問題。傳統的聲樂教學往往側重于歌唱技巧的訓練,忽略了音樂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達,當涉及客家山歌時,這種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尤為突出,無法充分傳達山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韻味。對此,建議探索和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例如,采用案例教學法,結合具體的山歌作品,引導學生分析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表達,繼而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
(三)專業教師匱乏
客家山歌的特殊性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聲樂教學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對客家文化底蘊和山歌有深入的理解。然而,目前高職院校中具有這樣背景和能力的教師相對稀缺,這成為融合教學的一大障礙。為解決教師短缺問題,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融入客家音樂專家和藝術家,進行專業培訓和講座,提升現有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與其他教育機構合作,如音樂學院、民族學研究機構等,培養和引進專業的客家山歌教師。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為客家山歌教學提供堅實的師資支撐。
五、梅州客家山歌與高職聲樂實踐教學的
融合路徑
(一)創新教學內容,融入客家山歌
將梅州客家山歌融入高職聲樂教學,不僅是對傳統教學內容的豐富,更是對教育理念的一次創新嘗試。客家山歌作為一種深植于中國南方大地的傳統音樂形式,其獨特的韻律和情感表達方式為聲樂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在高職聲樂課程中融入山歌,能夠使學生接觸到不同于西方音樂體系的音樂形式,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增強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和理解。客家山歌教學不僅僅是對歌曲的旋律和歌詞的教授,更是對客家文化和歷史的一次深入探索。教師可以結合山歌的背景、歷史和文化涵義,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民族音樂的情感聯系和文化認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將山歌融入課堂,例如組織學生學習山歌的歷史背景、分析歌曲的文學價值、學習并練習山歌的演唱技巧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傳統音樂的表演技巧,還能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革新教育理念,強化文化認同
將客家山歌融入聲樂教學,也需要對教育理念進行革新。在全球化背景下,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變得尤為重要。通過學習具有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客家山歌,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音樂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了解和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使他們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同時又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客家山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討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通過對比分析客家山歌與其他音樂形式,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感受中國音樂的多樣性,從而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深入體驗文化,融合情感技藝
將客家山歌融入高職聲樂教學,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傳統聲樂技巧的同時,更加深入地體驗和感悟中華文化。客家山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生活哲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情感世界的窗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強調情感表達和技巧訓練的結合,教師應鼓勵學生深入理解山歌中的情感和故事,通過模仿和練習,將這些情感融入自己的演唱。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表演技巧,還能促進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幫助學生提升音樂表達能力。此外,通過組織與客家山歌相關的活動,如訪問客家地區、參與客家音樂節等,可以使學生親身體驗客家文化,加深對山歌背后文化內涵的理解。實地體驗是單純的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的責任感。
六、結語
將梅州客家山歌融入高職聲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更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新。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情感表達能力,使他們在享受音樂之美的同時,也能深刻體驗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通過深入探索與實踐,高職院校將客家山歌融入聲樂教學,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聲樂技巧,更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情感表達能力的增強。這種融合傳統文化精髓的教學方式,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藝術創造力,更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盡管在教學過程中會面臨一些挑戰,但只要堅定信念,持續深化教學改革、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便能夠穩步提升高職聲樂教學的整體效果,實現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結合與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萬珊珊.嶺南風格聲樂作品在高職聲樂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索:以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為例[J].戲劇之家,2022(13):122-124.
[2]胡娟,方元.高職聲樂教學中的數字錄音技術應用[J].戲劇之家,2023(8):190-192.
[3]鄭麗麗.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職聲樂教學的策略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6):101-103.
[4]塔瑪夏·托力克巴衣.高職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探索與實踐[J].戲劇之家,2023(25):190-192.
[5]馮江濤.基于模塊化的高職聲樂教學體系構建探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3(5):56-60.
[6]趙亞蕾.傳統音樂文化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探究[J].戲劇之家,2023(26):105-107.
作者簡介:
陳哲,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