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域特色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是音樂藝術中最能表現音樂個性與風格特色的一種歌曲。學習民歌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能力。《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一首陜北民歌,其曲調高亢激昂,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教學目標】
1.理解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審美價值,包括其旋律美、歌詞美和情感美。
2.感受并演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體驗民歌的藝術魅力。
3.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表演能力,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
【教學重難點】
1.深入理解并體驗《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審美價值,感知和體悟民歌的基本概念,感受優秀的民歌與生活密切相連,是在人民群眾中產生的。
2.音樂元素的深入理解,包括旋律、節奏等;情感表達的準確性,理解民歌背后的情感內涵;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演唱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對該民歌的旋律有初步的了解,為后續民歌欣賞做鋪墊。
教師:什么是陜北民歌?它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并紛紛舉手回答。
教師總結:陜北民歌是主要流傳在陜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傳統音樂,它的語言、旋律、情感都充分展現了陜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歷史文化。陜北民歌歷史形成時間較早,包括信天游、小調、榆林小曲等。陜北民歌的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并且旋律也簡單易懂。
(設計意圖:導入環節的設計,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民歌的興趣。這種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動力,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后續的學習活動中。同時,通過簡要介紹歌曲的特點,讓學生了解歌曲產生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并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和賞析打下情感基礎。)
二、賞析《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一)欣賞《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第一樂段,跟隨旋律感受這首民歌的風格特點。
教師:聽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第一樂段之后,大家說說這首歌曲在旋律、節奏、歌詞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這首歌曲的旋律張弛有度,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跟隨節奏搖擺。歌詞簡潔明了,直抒胸臆,聽完之后,能夠感受到歌曲表達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紅軍到來的喜悅之情。歌詞中通過運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一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描繪了美麗的自然景象,又寄托了人們對革命勝利的渴望和祝福。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第一樂段,學生初步感受到這首民歌的旋律美,被其深深吸引,愿意進一步去了解和體驗這首歌曲。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旋律的美妙,還可以通過分析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變化等元素,培養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學會從音樂中感受情感和意境。)
(二)歷史背景簡介
教師借助多媒體將《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一歌曲的歷史背景呈現出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正是以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生動的歌詞和旋律,描繪了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時陜北人民的喜悅之情。
(設計意圖:講解歌曲背后的歷史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的革命歷史,認識紅軍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本身就是歷史的產物,講解歷史背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歌曲,對學生審美價值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在反復聆聽、哼唱過程中感受歌曲蘊含的深厚情感
教師:請大家一起跟著旋律小聲哼唱,并根據歌詞講述的內容和旋律,靜靜地體會歌曲想要呈現的場面。
學生:從這首歌曲的歌詞和旋律中,我能夠感受到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后,陜北人民內心的激動和喜悅心情。其中,從歌詞“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陜北”可以看出紅軍歷經萬水千山終于到達目的地,以及陜北人民對于中央紅軍到來的熱烈歡迎,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情感,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通過音樂的形式,讓人們永遠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歲月,也展現了中國人民在困難面前的堅強意志和不屈精神。
(設計意圖:跟隨旋律哼唱,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歌曲的音樂元素,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變化等,這種感知能力的增強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哼唱過程中,學生會更加關注歌詞的內容,從而理解歌詞所表達的情感以及反映的場面,如紅軍長征的艱辛歷程、陜北人民的熱烈歡迎等,都會通過哼唱得到更加深刻的體會。同時,在哼唱過程中,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音樂表現能力,學會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這對于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四)介紹“信天游”
信天游作為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獨具特色,起伏較大。信天游的調式以徵調式、商調式為主,經常采用缺角音的五聲音階,曲調常以主音及其上方四度音和下方四度音為骨干。信天游的節奏自由,音調高亢激昂。
信天游不僅是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更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田間勞作,還是放牧歸來,人們都會聚在一起,唱一首充滿激情的歌曲。信天游的歌詞內容豐富,既有對生活的贊美,也有對愛情的渴望,還有對故鄉的思念。它的旋律與歌詞相互輝映,共同構成了這首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民歌。信天游作為一種音樂形式和文化象征,承載了這片土地上人民的情感與記憶,見證了人們生活的變遷與發展,每當唱起信天游,人們仿佛能夠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厚重與溫暖,也能夠感受到自己與這片土地之間的聯系。
(設計意圖:通過講解信天游,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歌曲所蘊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這首歌曲,感受這首歌曲的音樂風格,體會其旋律的起伏和節奏的變化。同時,學生可以拓寬自己的音樂視野,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的音樂形式,從而豐富自己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
(五)拓展欣賞合唱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作品曲式結構為:前奏+A段+B段+A段再現+尾聲,兼具三部曲式的變奏曲式。歌曲分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結構和音樂特點。
第一部分:前奏、主題和主題變奏Ⅰ
前奏:樂曲開始時,前奏部分以悠揚的旋律引入,為整首歌曲定下了基調;前奏中使用的樂器、和聲為后續的歌唱部分做了鋪墊,使聽眾能夠提前感受到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氛圍。
主題:主題是歌曲的核心部分,以明快的節奏和高亢的旋律展現出山丹丹花盛開時的艷麗景象;歌詞描繪了山丹丹花的鮮艷和陜北人民的喜悅心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題變奏Ⅰ:在主題的基礎上,進行了第一次變奏,旋律和節奏有所變化,但仍然保留了主題的核心元素。變奏使歌曲更加豐富和多彩,為聽眾帶來了不同的聽覺體驗。
第二部分:間奏、變奏Ⅱ和間奏、變奏Ⅲ
間奏:間奏部分在歌曲中起到了過渡的作用,它連接了主題和變奏Ⅱ,為歌曲帶來了節奏和旋律上的變化。
變奏Ⅱ:變奏Ⅱ在間奏之后出現,與主題和變奏Ⅰ有明顯的區別;變奏Ⅱ中的旋律更加悠揚,節奏也變得更加舒緩;通過變奏Ⅱ,歌曲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和表達。
間奏、變奏Ⅲ:在變奏Ⅱ之后,再次出現了間奏部分;隨后是變奏Ⅲ,變奏Ⅲ在旋律和節奏上再次進行了創新;通過間奏、變奏Ⅲ的結合,歌曲的情感和氛圍達到了高潮。
第三部分:主題旋律的間奏,再現變奏Ⅰ、結尾句
主題旋律的間奏:在第三部分開始時,出現了主題旋律的間奏;這個間奏部分回顧了歌曲的主題旋律,使聽眾再次感受到歌曲的核心元素。
再現變奏Ⅰ:在間奏之后,再現變奏Ⅰ;這部分與第一部分的變奏Ⅰ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通過再現變奏Ⅰ,歌曲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調和升華。
結尾句:結尾句是整首歌曲的收束部分,它以悠揚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結束了整首歌曲,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整首歌曲更加完整和圓滿。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合唱曲在結構上非常豐富和多樣。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旋律、節奏和情感表達,使得整首歌曲更加生動、有趣和富有感染力。同時,這首歌曲也展現了陜北民歌的獨特魅力和風格特點,為聽眾帶來了深刻的音樂體驗。
(設計意圖:通過清晰地指出歌曲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可以幫助學生結構化地理解和學習這首歌曲,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整體框架和各個部分的功能。通過對每個部分的仔細講解和練習,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旋律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從而培養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從簡單的前奏和主題開始,逐步過渡到更復雜的變奏和間奏,這種漸進式的學習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他們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達方式。通過分析和欣賞每個部分的特點和魅力,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體驗到這首歌曲所帶來的美感和情感共鳴,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
(六)復聽全曲,分析歌曲演唱主題和音樂特征
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然后在學生探討結果基礎上進行總結。
第一部分:歌曲的前奏是一段高亢、激昂的笛子獨奏,如同陜北人民熱烈歡迎紅軍的場景在眼前展開。這種音樂與畫面的結合,不僅展示了陜北獨特的風光畫卷,還生動地描繪了人們迎接紅軍時的熱烈和親切場面。
第二部分:歌曲的情緒變得熱烈而歡快,快速而活躍的節奏,與歌曲的情感完美融合,通過領唱與合唱的形式,展現了陜北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和他們對新生活的熱切向往。
第三部分:以一段較長的間奏開始,奏出了抒情的完整主題旋律,充分利用了管弦樂器的特點,使音樂更加豐富和立體。
(設計意圖:復聽全曲,學生能夠再次沉浸在音樂中,深化對歌曲的整體理解和感知,這有助于鞏固學生的音樂記憶,提升他們對歌曲情感的把握和表達。通過分析歌曲的調式、節奏、和聲、音色等音樂元素,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風格和特色。)
【課堂小結】
從教學設計來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演唱視頻,使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在民歌欣賞環節,通過講述歌曲歷史背景、“信天游”知識等內容,為學生欣賞民歌做鋪墊;跟隨旋律哼唱,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場景,體會歌曲呈現的審美價值,在快樂的氛圍中對音樂產生興趣,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泉秀學校)
編輯:孫守春
作者簡介:王文華(1982—),女,漢族,山東招遠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音樂藝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