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哲學立場,馬克思唯物主義是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批判性繼承與發展,相區別于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所以馬克思唯物主義又被稱為新唯物主義。舊唯物主義以“感性對象性”原則為基礎,認為自然和人都是感性存在物,馬克思指出了舊唯物主義感性直觀的缺陷,將實踐的觀點加入其哲學體系中,創造了以實踐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在唯物主義上的統一,馬克思將人類的活動上升成為對自然和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實踐活動,從而實現了對費爾巴哈的整體超越。
【關鍵詞】費爾巴哈;馬克思;唯物主義;實踐
【中圖分類號】B0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4-007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2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課題“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3GJYBB037)。
任何一個新思想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主要是在兩位思想家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位是黑格爾,另一位則是費爾巴哈。學者們在探討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時候,更多研究的是黑格爾辯證法對馬克思的影響,往往將費爾巴哈的位置放在黑格爾之后,但費爾巴哈對馬克思的影響也無法被忽視。早期的馬克思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在深刻研究了黑格爾哲學之后缺陷入了物質利益難題的困境。在馬克思苦惱于物質利益難題的時候,他發現了費爾巴哈哲學以“真實的哲學”為出發點,把“現實的感性”作為對象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又將“感性對象性”原則作為前提以此來研究對人的了解,他的哲學思想剛剛好對解決馬克思思想的難題產生了積極作用,因此,之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理論主要是批判和發展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
一、費爾巴哈“感性對象性”原則下的唯物主義
費爾巴的哈唯物主義論是費爾巴哈哲學最關鍵的部分,盡管它本身存在著種種缺陷,但不可否認費爾巴哈哲學的誕生在哲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變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將自然界放在最首要的位置,認為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固定的永恒的存在,人類只是在自然界的發展下形成的物種之一,并表示物質對意識起到一定的決定性作用,承認這一點,我們就認可費爾巴哈不同于以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而是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在人類與物的關系上,費爾巴哈認為人是首要的也是第一位的,物是以人的價值需要存在的物,把物是看作為屬于人的物,先是客觀存在的人,再是作為人的客觀對象存在的物。正是由于這一觀點的存在,費爾巴哈的理論原則被稱為“感性對象性”原則,從人的主體出發考慮物,用感覺器官所感受到的描述物,但又不同于傳統的心外無物,這就是“感性對象性”原則。在這一原則中,費爾巴哈把“人”放在了一個更高的位置上,認為一切客體只有在人認知的范疇之內,才具備一定價值性。
在探討自然觀的問題方面,費爾巴哈哲學與黑格爾哲學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把唯物主義作為其理論的基礎,自然觀是最能突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表現形式。在唯心主義者看來,意識是先于物質而存在的,費爾巴哈則是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他否認唯心主義先有意識的觀點,把物質(自然界)看作萬物的開端,是先有物質再有意識。在費爾巴哈的自然觀中,他指出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是意識產生的必要條件,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絕對理性主義進行了否定,他認為自然除了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現實性之外,還認為自然也是感性的。費爾巴哈認為,“人類的思想是通過感覺器官形成的,人正是因為有了各種感覺器官才獲得了對外界的感知,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人的思想意識。”[1]12他認為,只有經過感性認識的實體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實體,和之前抽象晦澀的古希臘哲學與古典哲學比起來,感性更能夠將人類與自然界這種特殊的性質表現出來。[2]自然界孕育出來的人類擁有視覺聽覺等一切感覺器官,人類的意識也是先通過感性認識形成發展的,人是感性的人,自然界也存在感性的特征。
在探討人類的本質問題上,費爾巴哈把人也視為感性的存在物。在對人本質的解讀上,費爾巴哈最開始對于宗教中關于不死信仰進行了否定,點出人類本身就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臆想出來的,身體與靈魂本就是一體不可分割的,不死信仰是根本錯誤的,所謂靈魂不朽也根本無法實現。費爾巴哈認為,只有當人們的生活需求得到心理預期的標準時,如充足的食物、睡眠,愉快的心情等,人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地活著。其次,他將人與動物作對比,闡明了人類的本質,動物只有原始的本能,而人類則不同,人類有著更高級更復雜的系統。“究竟什么是人跟動物的本質區別呢?對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識。”[1]26人類屬于高級動物,在自然界當中和其他動物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主要的區別在于人類具備了高度發達的感官意識。人類會通過自身的思維來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思考,以此來以上自身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而其他低等動物缺乏思維能力,或者說思維的框架遠遠不如人類,它們只懂得運用最簡單的思維模式,不懂得如何去變通,和改造周圍的環境。費爾巴哈認為人類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質,并將這些特質總結為理性、愛和情感,這些特征在動物群體中是無法體現出來的。費爾巴哈指出“人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類、即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30
在對自然界與人的本質的探究中,費爾巴哈將哲學的研究對象從自然界轉向了人,秉持“感性對象性”原則,把人作為哲學的主題,從人出發來討論物,因此費爾巴哈將自然歸結為感性的自然,是依托人存在的自然。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費爾巴哈哲學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哲學,他的唯物主義是一種人本學的唯物主義。之所以稱為人本學的唯物主義,是因為在他的哲學體系中,雖然自然界是人類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但人類依舊是他哲學體系中的核心。當自然界提供了適合人類產生的條件時,人才會誕生出來。這種思想突破了當時宗教神學對人們的禁錮,將哲學的研究對象從自然界轉向了人。馬克思正是在研究費爾巴哈哲學的“感性對象性”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了其獨特的“感性活動”論,也就是實踐的觀點,但馬克思的最終目的是將活動轉為“對象性的活動”,將感性的歷史觀轉為人類活動的歷史觀。
二、馬克思對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的批判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揭示了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標志著近代哲學的結束,并催生了以人為中心的新哲學的萌芽。從人的角度出發思考人的問題,這種方式超越了之前德國古典哲學家抽象晦澀的唯物主義,也超越了自然唯物主義。馬克思認為,這種人本哲學的本質是社會唯物主義,這種社會唯物主義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馬克思的思維模式和哲學體系。費爾巴哈將人看作哲學的核心,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繼承了費爾巴哈的觀點,將人放在一切觀點的首要地位,同時馬克思也辯證地看待費爾巴哈的思想,批判其感性直觀的哲學方法,形成了以實踐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
馬克思指出:從古希臘哲學開始一直到德國古典哲學,所有的唯物主義者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對一切事物都只是從客體的形式去看待和理解,并沒有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入進去,忽視了人的實踐作用,沒有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主體的方式去看待。這一表述同樣也說明了費爾巴哈哲學最大的問題和缺陷就是感性直觀,即對事物的理解絕大多數都是依靠人的主觀意識去判斷,忽視了人類實踐的重要作用。
馬克思認為,對于自然觀方面費爾巴哈能認為自然屬于客觀存在的,不過在對其進行深入觀察研究的時候,“費爾巴采用的方式是單純的感性直觀,這種感性直觀只能夠幫助人們獲取對事物外在的相對客觀的認識,但不能觸及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只是一種淺層次的認識。”[4]馬克思贊同了人類是起源于自然的,人類是自然界眾多存在之一,但是在對人和自然關系的認識上,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沒有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界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他只是淺層地看到了自然界對人的作用,忽視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動的反作用。人既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人有意識,具有能動性,人類通過實際行動與自然進行互動,不僅能使得人類認識世界,同時也能改變著世界。自然界并非是靜止不變的存在,而是借助人類的實踐這個媒介力產生變化,同時又將自然界劃分成兩種形式,即“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這兩種形式同時在實踐的作用下,使得“自在自然”逐漸向“人化自然”轉變。馬克思唯物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辯證統一關系。”[5]總體而言,馬克思的自然觀把實踐融入新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之中。
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在理論層面還存在一個缺點,那就是沒有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費爾巴哈的理論依舊是抽象層面的理論。無論是任何理論,必須要經過實踐來驗證其合理性,唯有在社會實踐當中通過驗證之后,才具備一定的可行性。如果無法在社會實踐當中順利實施,那么即使該理論詮釋得再好,也毫無價值可言。馬克思在《提綱》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3]78費爾巴哈雖然將個人的觀點作為基本點,但他所認為的個人只是基于自然的存在者,只能算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費爾巴哈沒有把社會實踐考慮到研究領域中,并且在對實踐活動進行解釋的時候,只是將其視為個人利益驅動的生理活動或功利行為,混淆了實踐的概念和理論。
三、馬克思“實踐”原則對舊唯物主義的超越
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就是在費爾巴哈“感性對象性”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56很顯然,馬克思所理解的關于人的本質,是屬于人類在實踐發展中所形成的,同時也突出了個體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與之相反,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則更傾向于抽象性,將其視為想象中的孤立個體的概念,將個體人類的哲學直觀解釋為對個體的理解和思考的結果。新唯物主義突出了實踐在整個概念中的重要性,取代了以往歷史唯心主義中常用的抽象概念,將人的物質感性活動置于中心地位,通過強調實踐,人類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類自身的真實情感和行動。馬克思認為人有很多的屬性,而社會性是人最主要的屬性,人與社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社會對人的影響,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不認可人的社會性,他用孤立的思想去理解人,因此存在許多問題。馬克思新唯物主義認為人屬于感性的、現實的。人與動物在獲取生存所需要物資的時候,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人會懂得利用實踐這個媒介來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人類通過運用思維能力和技術手段,在實踐的過程中對自然界進行改造和干預,以此來構建有助于人類發展的優質環境。動物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它們的思維模式比較低等,只懂得利用現成的條件,不懂的去轉變周圍的一切環境。馬克思表示,歷史的演變與人類的勞動實踐存在必然的關系,都是人類通過一次次勞動實踐來促成的,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人類的思維與技術都在不斷地提升,同時這也屬于人類對自然界進行持續改變所形成的一個結果。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是人類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媒介。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對其實踐觀點的深刻精煉的著作,這實現了對費爾巴哈的全面超越。從費爾巴哈“感性對象性”原則出發,馬克思指出,感性存在與實踐緊密相連。實踐是人類改變自然界、創造現實世界的活動,并且充滿了真實和實在性的意義。實際上,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人類的活動,并且真正理解實踐的感性特征應該從主體的角度出發,人的感性活動不能單單被認為是客體的活動,因為實踐是主體的,感性也是主體的,只有充分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得人類的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實踐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具有巨大的價值性,它是驗證理論是否可行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唯有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相互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理論的可行性與科學性。理論要是脫離了實踐,它就無法成立,無法通過實踐驗證的理論,必定是失敗的。實踐的好處在于,它能在整個過程當中發現理論所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對理論進行改進與完善,使其變得更加規范與實用,因此實踐與理論具有緊密的聯系,實踐是理論可行性的前提條件。馬克思把實踐的概念加入到感性存在當中,使得費爾巴哈只存在于人精神中的感性變成了歷史的感性,提出了“感性活動本體論”,創造出了以“實踐”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突破了以前所有哲學家對世界的理解,將人的實踐活動加入到客體當中去,將其看作是客觀對象的存在基礎,這實現了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復歸。“馬克思的感性活動本體論—實踐論彌補了費爾巴哈感性直觀本體論的缺陷,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在唯物主義上的統一。”[6]
既然人的感性不是直觀的而是實踐的,人類的活動不止局限于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而是涵蓋了改變自然環境和改造人類社會的實踐行為。因此才說新唯物主義并未止步于“解釋世界”,而是要在實踐中“改變世界”。在實踐的觀點下,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和實踐之間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對舊唯物主義深度分析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哲學框架。受新唯物主義思想的引導,人們的積極性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并且會利用改造世界來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在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思想中,實踐被視為出發點,將對世界的理論解釋提升為改變世界的實際行動的問題,通過積極改變現實世界,驅動著人類朝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邁進,以實現實踐哲學的最高理想。
參考文獻:
[1]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雷勇.費爾巴哈在何種意義上肯定了人的社會性?——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一個重要問題的重新審視[J].世界哲學,2012,(0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刁隆信.論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直觀性與不徹底性[J].西南大學學報,2009,(09).
[5]潘峻嶺.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對費爾巴哈自然觀的超越[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6]劉瑋瑋,陳青紫.馬克思人學思想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繼承與超越——兼論馬克思人學思想對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啟示[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01).
作者簡介:
石傳玉,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