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作為一種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教學方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群體議論探究的機會,還體現了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功能,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發揮以及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因此,在具體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科學、積極地進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運用,以此來構建高效的美術課堂,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營造藝術的情趣和意境”教學為例,詳盡闡述“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策略。
一、教材分析
“營造藝術的情趣和意境”屬于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主要包括“情趣盎然的美術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兩部分,收錄了吳凡的版畫《蒲公英》、雅克的版畫《斑貓》、夏加爾的油畫《散步》、虛谷的國畫《雜畫冊之一》等不同時代、不同題材的多幅中西方美術作品,不僅欣賞內容廣泛、綜合性強,還體現著顯著的時代性和生活性,在激發學生美術欣賞興趣、優化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感悟,使學生在對美術作品深層內涵進行深刻理解的過程中,學習到在美術作品中展現情趣和意境的方法。
二、教學法概述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是一種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教學方法,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教育內涵。首先,“自學”賦予了學生獨立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能通過獨立思考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其次,“議論”為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思考探究的機會,使學生能在有效的課堂互動中,展示自學的成果、吸納他人的個性化觀點。最后,“引導”肯定了教師的教學引導功能,保障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與效果,實現“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有效實施。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以自主、議論的學習方式體驗和感受美術作品的意境,使其深刻了解美術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表現方法。
2.引導學生對相關美術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進行自主欣賞、議論評述。
3.引導學生通過創作草圖練習,參與并感受畫家的創作過程,以此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積極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自主、議論中獲得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
4.通過體驗分析、欣賞評述,豐富學生的生活和藝術情感,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理解、議論分析的方式感受不同作品體現的情趣和意境,使其能從表現方法和畫家個人情感方面理解作品,同時能自主地運用學到的方法賞析其他作品。
教學難點:理解美術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把握作品的精神內涵。
五、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環節
師: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喜歡什么樣的美術作品呢?能不能講一講這些美術作品吸引你的點在哪里?
生:貼近現實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生:具有藝術感染力。
生:讓人感到輕松、愉悅。
師:非常好,大家回答得非常全面。老師可以將你們的觀點總結為“富有吸引力的美術作品一定要具有畫面感”,那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又如何凸顯畫面感呢?下面我們可以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進行想象與思考,看看這些優秀的美術作品是如何實現藝術表達的。
(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陳居中的中國畫《四羊圖》、吳凡的版畫《蒲公英》、夏加爾的油畫《散步》等經典美術作品,要求學生自主進行作品的鑒賞與獨立思考,得出個性化的欣賞感受。)
師:同學們,大家欣賞完這些美術作品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這些作品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能引發我們的情感共鳴。
生:看到這些作品,就能在腦海里浮現當時的場景,非常形象、生動。
師:對,優秀的美術作品就是要具有高雅的藝術情趣,能向讀者傳達深遠的意境。下面我們就進行“營造藝術的情趣和意境”的學習,看看如何來營造藝術的情趣與意境。
(二)具體實施環節
1.問題引導,學習新知
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雖然會獲得良好的欣賞感受,卻無法通過有效的形式進行“情趣”以及“意境”內涵的表達。因此,在新課講授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專業的語言進行“情趣”“意境”內涵的闡述,以此完善學生的美術知識體系。
師:本課的教學內容為“營造藝術的情趣和意境”,那什么是“情趣”與“意境”呢?情趣,即情和趣。情是指情感、情調,趣是指趣味、樂趣。情趣來源于藝術家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用心感悟。而意境則是指美術家表現某種形象或景色,如果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進去,就會創造一種包含自己情緒的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就是“意境”。由此可見,在對美術作品進行創作時,創作者應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現在畫面上,還應融入自身的思想與情感,只有同時具備了情趣與意境,才能成就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下面我們將在欣賞齊白石的中國畫《青蛙》的過程中感受其蘊含的情趣與意境。
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欣賞《青蛙》作品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中的情趣與意境、體會作者表現情趣與意境的方法,提出了以下引導性問題:(1)全面了解作品的主題、內容及創作背景;(2)從構圖、色彩等角度分析作品的表達形式;(3)美術作品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你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產生了怎樣的聯想,獲得了怎樣的欣賞感受?并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欣賞作品,并結合引導問題展開獨立思考,以此體會作者是如何利用繪畫技巧和藝術語言營造藝術情趣與意境的。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不僅傳授了美術知識,還提出了引導性問題,指引了學生自主欣賞美術作品,使學生以自學的方式掌握了美術作品鑒賞的方法,感受了藝術情趣和意境的展現形式,為下一教學環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小組合作,賞析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自學·議論·引導”教學中的重要教學環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不僅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使學生在集體議論中形成合作的意識,能有效促進“自學·議論·引導”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賞析的學習活動。
師:俗話說,詩情畫意,在古代,作詩與作畫都是人們表達自身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徑。下面大家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欣賞南宋馬遠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并在課堂學案(見文末表1)的指引下,通過對比鑒賞中國畫的情趣及意境的表現方法。
通過課堂學案的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寒江獨釣圖》和《漁父圖》進行了對比鑒賞,并在有效的探究討論中發現兩幅圖的題材雖然相近,但表達的意境相去甚遠。在對《寒江獨釣圖》的欣賞中,學生不由自主地會聯想到柳宗元的《江雪》,不管是從畫面內容,還是從用筆、用色以及構圖方面都感受到了荒涼蕭瑟、清冷孤寂的意境。而《漁父圖》則是對漁民生活的一種真實寫照,在畫面中不僅體現了漁民長期勞作的艱辛,還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所營造的意境是閑適、豁達的。這樣學生在對比鑒賞中就能感受到不同意境的表達方法,在合作探究、集體討論中獲得良好的鑒賞學習效果。
3.命題繪畫,實踐感受
通過以上教學環節,學生掌握了美術創作中以畫傳情、表達意境的方法,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深化自身的學習感受。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深山藏古寺》命題繪畫”的任務,讓學生結合自身對相關詩句的理解進行畫作的構思與創作,運用已學的表達方法營造相應的情趣與意境。這樣學生通過草圖練習的方式完成了命題繪畫的任務,并在《深山藏古寺》原畫的展示中感受畫家的構思、藝術表達的特點以及營造情趣與意境的獨到之處。
4.課后作業,深化延伸
結合課堂教學中的命題繪畫練習,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深山藏古寺為題,創作一幅能表現詩詞意境的美術作品(形式不限)”的課后作業,讓學生結合他們在課堂中創作的草圖對構思及表現方法進行更有效的細化與完善,以更多元的藝術形式進行相應情趣與意境的表達與營造。教師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促進了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以及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總結反思環節
總結與反思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既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整體性的評判與總結,又能為學生的學習反思提供依據,實現今后學習的優化調整。因此,在初中美術“營造藝術的情趣和意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總結與反思。
師:同學們,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欣賞了多幅優秀的美術作品,也深刻體會了美術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表達方式,不管是哪種美術形式,創作者都可以通過獨特的造型、表情、色彩及象征性的手法來營造不同的藝術情趣和意境。因此,在今后的美術學習與創作中,我們不僅要從更深刻的層面把握作品的意境,還應運用相關表現手法表達自身的情感,營造個性化的藝術情趣。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美術教學中,“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發揮著顯著的教育價值,既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又能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為了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美術學習、發展需求,教師應積極采用“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在自學、議論中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美術素養的培養,也能使教師在引導中與學生展開有效的互動與交流。這樣能使學生在更具人本性、引導性的美術課堂中獲得全面、綜合的發展,為今后的藝術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第十七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