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鈴
高職院校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當下,學生綜合評價改革工作堅持貫徹落實“五育并舉”理念,為學風建設工作的進行提供重要指導。高職院校承擔著育人職責,文章以A職業學院學生評價綜合改革為例,首先簡要地分析了“五育并舉”和學風建設的內在聯系,接著分析“五育并舉”學風建設思路,最后重點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學風建設路徑,以供參考。
現階段,高職院校將學風建設作為重點的教學內容,為實現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實用型人才。根據教育部門頒發的相關政策,要求學風建設和學生綜合評價工作有效結合,作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基礎保障。對此,教師融合“五育”內容,多維度、多層次、多環節加強學風建設工作,為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 “五育并舉”和學風建設的內在聯系
“五育并舉”和學風建設作為新時期背景下“立德樹人”的重點內容,從“五育并舉”的視角分析,加強學生建設工作,為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二者相互促進,助力學生道德品質、優良學風的建設。
1.1 目標的一致性
“五育并舉”和學風建設工作的推進,作為學生評價綜合改革的首要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手段,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人才。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育人方針,加強立德樹人工作,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所以“五育并舉”理念下的學風建設,符合新時期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符合國家對于技術類人才建設的客觀要求,全面反映了現階段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而學風建設的意義是通過外界的科學引導,在全院范圍內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有正確的學習目標、良好的學習態度,最終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因此,“五育并舉”學風建設和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工作,雖然在育人的重點上有所差異,但是在育人的目標、方向上相同,都是希望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1.2 教育內涵的銜接性
“五育并舉”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符合新時期教育理念的客觀要求,作為一種優秀的教學模式,對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有著重要影響。高職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實現學習、就業工作的有效銜接,校園、社會成為工作銜接的重點?!拔逵⑴e”堅持生本理念,培養具有愛國意識、道德涵養的高素質人才。學風建設的內涵則是解答“學什么”“如何學”等問題,引導學生從“個人”走向“集體”,打造一種思想融合的大趨勢。由此可見,“五育并舉”的內涵作為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憑借五育中優秀元素,實現二者在教育內涵上的深度銜接。
1.3 教學效果的互助性
“五育并舉”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理念,讓學生有健全的人格,思想認知觀念愈加成熟,并且讓學生對自我有清楚的認知,為學風建設形成良好的條件。結合“五育并舉”的育人效果,要求在學風建設的過程中實踐,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品德、方法、態度、環境,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并將這種學習理念不斷內化為一種思想觀念,最終形成一種特色化的學習風向標。學風建設的推進要求有“五育并舉”的指導,而學風建設和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有緊密聯系,為達到1+1>2的效果,激發學生潛力,形成正確的學習品德,從建設效果而言,能看出二者的互助性特征。
2 高職院?!拔逵⑴e”學風建設思路——以A職業學院學生評價綜合改革為例
2.1 融合維度,完善知識結構
“五育并舉”理念下的學風建設工作,各有側重點,它們相互促進,和諧發展,逐漸形成一種動態發展的良好模式,實現全學科、全過程、全方位的有效結合,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堅持“德育”為先,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堅持“智育”本心,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堅持“體育”健身,評價學生的身體素質;堅持“美育”培元,評價學生的審美水平;堅持“勞育”務實,評價學生的勞動技能。高職院校發揮出教學、管理、實踐為一體的教學實踐活動,將“五育并舉”轉變為學風優勢,賦予學風建設更強的人文內涵,助力學生的健康發展。
2.2 主體維度,打造協同育人機制
將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學生委員、專業教師和校外資源進行有效結合,通過管理、服務、創新等方式,加強學風建設,作為學生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并在校園內形成一種良好的育人氛圍。一方面,發揮出各級黨委的組織、協調工作,教師首先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培訓,從思想、組織等方面,通過黨風建設,引導學風,提升高職院校的“四為”服務,堅定職工為黨育人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結合不同育人主體的特點,要求高職院校從不同維度、結合各自崗位的相關要求,在學風建設中體現育人優勢,營造一種人人參與的學習氛圍。
2.3 整體維度,實現課堂夢幻聯動
“五育并舉”所看重的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整體實現,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方式。學風建設工作堅持“五育并舉”的理念,打造聯合育人體系,不僅要堅持課上育人優勢,還要拓展課外資源,以及打造網絡育人平臺,實現校內外、線上線下的有效結合,真正將學風建設工作貫徹落實其中,通過動態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著重提高學風建設的效果。
3 高職院校“五育并舉”學風建設路徑——以A職業學院學生評價綜合改革為例
基于立德樹人理念下,遵循教育規律,以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堅持“五育并舉”理念,完善職業院校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深化相應評價改革工作,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發展。
3.1 堅持“德育”為先,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
“德育”是學風建設的靈魂、核心,也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學校挖掘德育內涵,做好相應的宣傳、引導工作,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
(1)A職業院校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將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法治觀念、道德內涵等納入德育的范圍,采用師評、自評、互評等多種方式,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評價的過程中,學生懂得尊重、理解他人,隨著德育評價改革工作的推進,還衍生出家長評價,對德育評價進行適當補充、說明,提升家長對于德育工作的重視,實現課內外工作的有效結合。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他人評價的基礎上,教師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相關行為進行科學指導,通過鼓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行為總結,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2)A職業學院學生德育日常教育工作,發揮校內場地優勢,打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如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起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將傳統的文化知識、職業素質等融入日常的教學中。A職業學院確定特色的校園文化,將傳統文化、企業文化、高職育人理念和學風建設融合一體,形成具有特色化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將其融合于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助推者,也是德育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對學生起到精神激勵和價值引導的作用,潛移默化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3)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的全面性。以A職業院校為例,對學生德育素質的評價工作,兼顧多個層面的內容。尤其是在“五育并舉”的視角下,高職院校堅持德育為先,促使學生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不再過分看重學生的專業成績,而是結合先進的評價理念,關注學生交際能力、道德素質、學習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德育評價中樹立自信心,成為獨立自強、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例如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的評價中,一般是對學生課上的紀律表現、品德情況進行評價。而在就業、創業指導活動,教師評價學生在企業內的實習情況,學校通過多元化的教育評價工作,不斷創新和優化評價內容,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系統認知,由此促進高職學生的不斷成長。
3.2 堅持“智育”本心,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
“智育”本心作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在“五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對學風建設具有指導作用,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傳遞正確的知識,做好科學文化的探究工作,促進學生智力、思維、創新精神的發展。A職業學院的學風建設工作,不僅要設置合理的學習積分制度,還要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落實黨政領導、輔導員聽課制度,通過上課考勤表檢查學生的出勤率,不斷規范社會秩序。例如A職業院校通過“手機入袋”制度,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手機袋”由36方格或42方格組成,數字標號代表學生學號的尾號,學生按照學號放置個人手機,教師按照手機放置情況進行考勤。其目的是讓學生遠離手機,專心聽課,將注意力集中在書本上,這樣也方便教師授課。隨著這項舉措的推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專業課程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笆謾C袋”的推進,有效落實學風督查工作的推進,避免學生出現心理懈怠的情況,最大程度保證學習效果。而且從實踐效果而言,通過線下巡視,視頻觀察,發現學生課上玩手機的行為減少,有助于提高學風的建設工作,助力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
“五育并舉”中的德育內容評價工作不局限于教材,課堂內的教學內容要求不斷擴大,讓“智育”逐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類教育。高職學生“智育”質量評價中,結合學生的自學能力,采用“過程+結果”的評價模式,把學生課上表現、學術論文、課后實訓等情況納入評價的標準,充分發揮出評價的激勵、導向優勢。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采用自評×20%+互評×30%+導員評價×50%的方式計算,最終得出結果作為學生“智育”的評價依據。嚴格按照相關要求約束、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按照要求梳理、總結出本學期的學習內容,認真添加德育評價手冊,提供個人資料,這種方法對于表現不理想的學生而言,需要采用一對一面談的方式了解原因,通過評價反饋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促進學生德育素質的發展。
3.3 堅持“體育”健身,評價學生的身體素質
體育作為“五育并舉”學風建設的重點內容,是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重點,對學生德育意識的形成、創新思維的發展、審美能力的提升、勞動技能的訓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體”健身,評價學生的身體素質,學校通過結合教學、勤加訓練、常規競賽等方式,將日常訓練、體質測試和專項技能測試有效結合,作為體育評價機制的重要內容。結合“高職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相關要求,將體育素養作為學生評價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評選出各種優秀獎項,將學生最終的體測結果納入年度考核的范疇,用于推動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此外,在常規競賽的評價中,組織趣味性的運動會、拔河競賽、小型馬拉松等互動性強的群體類活動,學生喜歡參與陽光體育活動,開始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下互聯網、走進現實生活,開始“動起來”,讓體育鍛煉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發展趨勢,享受運動傳遞的快樂,改善當下的精神狀態,構建優良學風。
為評價A職業學院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在體育活動中采用逐級考核+數據標準的評價模式。課程考核作為改善教風、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方式,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分析,真正讓教學評價回歸本心,成為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體育活動開始之初,教師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采用逐級評價方式,組長一般是負責分級評測,小組內每月會組織一次身體素質的測評活動,做好學生的日常身體素質評價工作,其中包含了仰臥起坐、俯臥撐等,教師擔任裁判的角色,做好學生的監督、指導工作。專項的技術教學評價則是采用“梯次”評價模式,改變以往集中考核的方式。考核前期,加強對學生的跟進工作,現場考試的時候,有著嚴格的評價標準,仰臥起坐、跳遠等項目通過數據評價的方法,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梯次的記錄方式,了解學生的變化情況,健全評價體系,助力學生身體素質的健康發展。
3.4 堅持“美育”培元,評價學生的審美水平
“美育”以審美、人文素養的內涵為中心,通過藝術、詩歌等方式進行創作,提高學生感知、享受、欣賞美的能力,真正在實踐、感悟的過程中拓展自身的認知視野,對學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以“美”育人,加強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組織校園文化活動、藝術演出、美育課堂實踐,多角度完善育人體系。再者,發揮校內的人文、藝術、建筑等學科優勢,憑借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認知能力。新時期美育下的學風建設和學生評價體系的建設,還需要從思想、方式、技術三個維度進行有效推進。
(1)基于立德樹人理念下的美育評價?!皹淙恕钡暮诵氖菆猿秩吮舅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A職業學院的美育評價工作,堅持全面育人的理念,注重對學生人格、品德的評價,例如參與藝術實踐活動,藝術訓練特長等內容,以及包含了對學生道德品質的評價。為實現校內外資源整合,校內組織學生參與美育實踐活動,作為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例如參與文藝團、博物館等,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后,根據實踐中的表現情況完成體驗報告,對學生的美育實踐情況進行合理評價。而在校外的實踐活動中,教師挖掘本地特色資源,將美育資源進行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2)過程性評價。美育的重點是心靈的發展,其最終效果難以通過單一的藝術知識、技能來評價。所以A職業學院通過過程性評價模式,突破單一的數量評價模式,融合一些成長性因素,對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合理分析。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要求師生之間有效互動,不僅是對課上學生表現的評價,還要實現教師、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例如,輔導員從學生入學、畢業,假期、課上、課下的審美情況進行評價,分析學生自接受美育知識后,人格魅力、審美水平的發展情況。例如學生現實生活中對于某些問題的判斷能力、學生文化觀念的形成等,這些都是衡量、分析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依據。
(3)利用大數據進行美育評價。大數據+美育評價作為學生學風建設的重要手段。學校上傳學生的美育評價報告,根據專業人員對于A職業學院美育工作的調查情況,檢驗評價報告的真實性、可靠性,確保美育評價改革工作的有效推進。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審美實踐體驗活動,形成了完整的報告,從而完成抽樣調查任務,檢驗學生的美育實踐工作是否到位,學年的活動結束后,對學生日常作業情況進行檢查,避免學生美育評價工作出現形式化的現象。
3.5 堅持“勞育”務實,評價學生的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納入學校學風建設的重要范疇,向廣大學生開設勞動必修課程,將生產勞動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深度結合。職業院校組織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勞動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順帶從中積累職業實踐的經驗,助力學生雙創能力的發展。A職業學院將“勞育”作為重點內容,為學生安排合適的勞動教育時間,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共同策劃、組織勞動活動,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則,打造本土化的勞動育人體系。例如勞動教育和德智體美四育課程的相互結合,開設勞動專題板塊,根據學生的學時學分,納入畢業條件的范疇。隨著勞動教育選修課程的開設,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挖掘勞動元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一方面,構建完善的協調發展機制,要求細化工作內容,加強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分工明確,打造協作育人的良好機制。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完善勞動育人模式,拓展勞動育人的載體,優化教育的環境,提升“勞育”的實效性。A職業學院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多方合作、交流,開展勞動技能活動,達到人才共育的效果,實現資源共享,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另一方面,完善評價制度。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要求將勞動教育涵蓋在內,體現出評價的激勵、診斷和導向作用。首先,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將勞動教育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互結合,打造良好的考核評價標準。按照職業教育的目標,確定考核的內容,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通過“過程+結果”的評價模式,完善評價體系。再者,完善激勵制度,根據最終的評價結果,對勞動教育中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鼓勵,并在校內進行廣泛宣傳,體現一定的示范、引導作用。將勞動教育作為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標準,根據最終的評價結果,作為學生入團、入黨的參考依據。
4 結語
新時期背景下,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求,合理確定德智體美勞各評價指標所占比重,將“五育并舉”理念滲透于學校學風建設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依托高職院校育人工作情況,不斷創新學風建設工作思路、路徑,完善學風建設工作,優化學生評價綜合改革,致力于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為我國職業院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本文系校級輔導員課題“五育并舉”背景下高職院校培育優良學風路徑研究——以A職業學院學生評價綜合改革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MJZYf2023006。
(作者單位: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