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梅怡 黃格純 謝雙培
幼兒教育活動設計類課程屬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理論+實踐”的典型特點。高職院校的幼兒教育活動設計類課程實踐性強,不僅要求學生了解幼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幼兒教育活動相關理論知識,學習3~6歲兒童五大領域發展的一般理論,明確3~6歲兒童五大領域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結合地方資源實現創新性的教學突破,掌握開展幼兒教育活動設計的技能和方法。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其中,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欽州市地處廣西南部沿海、北部灣北岸,有著豐富的本土海洋生態資源和海洋人文資源。充分挖掘欽州市海洋資源的教育價值,有利于推動課程本土化的發展,繼承和發展地域文化。
1 海洋資源進入高職院校活動設計類教學的意義
1.1 推動學前教育學生職業發展與角色轉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到,“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可見,將本土的優秀文化資源整合到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是幼兒園進一步發展的形態所趨。作為未來的幼教工作者,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對優秀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教學融合,有助于推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與角色轉換,由消極的知識被動灌輸者轉變為積極的知識建造者,培育其發掘鄉土的文化底蘊,提高其發展鄉土化教學的能力。高職設計類教學融合藍色海洋資源要求學生進行教育活動設計的做法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融合時代特征。
1.2 提高海洋資源認識,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感
地方優秀文化資源作為某一地域母體文化的集中代表,是地域特征與獨特精神突出性的重要表征。海洋資源作為教育資源的一種,本土資源文化對于培養幼兒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高職學前教育學生重視對海洋資源的利用,促使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海洋素養,也推動其專業發展。因為在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征與生活經驗后,如何選擇恰當的海洋資源開展教育活動對幼兒園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具有海洋文化認同感、海洋素養強的幼兒園教師才能夠將海洋資源的教育功能發揮到極致。高職院校將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教育設計類課程,有助于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親近性和理解性,學生會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探究式的學習、體驗,并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增強對家鄉、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1.3 提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
活動設計類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學生核心崗位適應能力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教育活動設計類課程的理論認識,提升設計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踐能力。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責任不僅要滿足幼兒的知識學習需求,更要密切聯系他們的學習、生活展開教學,以促進幼兒學習能力提升,并給予他們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海洋資源作為欽州市特有的地域資源,包括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旅游資源等等。開發地域資源是高職學前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充分挖掘欽州市海洋資源的教育價值,有利于推動課程本土化的發展,繼承和發展地域文化。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在設計、組織教育活動時滲透如海洋科學、海洋文學藝術等元素,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從接觸海洋文化到認可海洋文化,形成初步的海洋文化認同感。教師的教育設計能力決定著幼兒園教學的深度,通過海洋資源深度挖掘和融合,能加強幼兒教師對于活動設計的反思,激勵教師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提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質量,教師重視地方資源的挖掘和融入,進而更好地提高整體的幼兒教學質量。
2 目前學生海洋資源融合教育設計方案存在的問題剖析
2.1 利用海洋資源設計教學方案意識淡薄
幼兒教育活動設計類課程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包含學前兒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教育活動設計,高職院校的幼兒教育活動類課程實踐性強,教育活動設計意識作為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基礎,具有引導作用。海洋資源融合教育活動設計意識主要是指學生對幼兒教育活動設計結合海洋資源態度、價值等,教育活動設計意識會影響學生主動接收和內化知識,最終影響幼兒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掌握。筆者調查“你認為在活動設計中利用海洋資源有價值嗎?”大部分學生認為海洋資源是有價值的,然而再問道“你是否會在活動設計中結合海洋資源?”時,只有9%的學生做到經常將海洋資源融入方案中。對學生進一步訪談發現,利用海洋資源設計方案雖然可以很好地激發幼兒對海洋的好奇心、求知欲及熱情,但是學生認為選擇恰當的藍色海洋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設計好的方案缺乏幼兒的參與不知道設計的效果,因此久而久之就選擇最簡單的方案進行,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必須轉化意識,主動構建知識內化才能從本質上提升幼兒教育活動能力。
2.2 利用海洋資源組織教學活動形式單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個別活動等形式。目前,在幼兒園常用的教學活動形式主要是集體、小組、區域活動,這三種形式各有其特點,適合于不同教育內容和教學需要。然而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撰寫教學方案時往往選擇以集體教學活動為主,忽視區域活動和個別化游戲對幼兒的價值。教育家陳鶴琴曾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欽州市地處沿海,海洋資源豐富,學生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活教材,發揮本土教育資源作用,挖掘本土資源,創設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區域活動方案。例如,在“濱海漁火燒烤匯”區域活動中,為幼兒制作欽州本土小吃、美食,如烤生蠔、炒田螺、跳跳蝦、海鮮粥等,使幼兒對本土海洋文化有著更加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在閱讀區投放海洋的相關書籍,如《海的女兒》《小黑魚》《聽,大海在說話!》《海底的秘密》,讓幼兒了解豐富的海洋生物、海洋科技等知識,拓寬幼兒的視野,激發幼兒探究大海的興趣。可見,豐富高職學生利用海洋資源活動形式及其重要,目前學生在組織海洋資源活動時缺乏創新,以照抄照搬為主,沒有加入自己的思考,由于缺少對海洋資源課程的專業構建能力,其組織的活動只能停留于讓幼兒認識海洋資源的表層,忽視了幼兒的發展要求。
2.3 利用海洋資源設計教學方案缺乏新意
研究者從學生那里收集50份活動方案,將這50份活動方案按照年齡組歸納整理后發現,小班活動方案有15份,中班活動方案有20份,大班活動方案有15份。研究者將隨機抽取的中大班2份活動方案進行展示。從收集到的方案看,學生在利用海洋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從內容選擇上看,學生思維固化,海洋生物出現的頻率較高;第二,從執教對象看,學生對于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缺乏準確認知,同樣是以螃蟹為載體開展活動,但是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應該獲取的經驗是不一樣;第三,從“活動過程”上看,未能體現出活動內容的多樣性,領域局限在健康活動,未涉及語言領域、藝術領域等多領域的綜合活動;第四,從“活動延伸”上看,略顯單薄,延伸活動局限于與家長分享,應該再設計一些主題相關、在別的區域也可以進行的活動。
A.中班活動方案
健康領域《勤勞的小螃蟹》
活動目標:
①知道運西瓜是用側身行走的方法。
②嘗試運用單、雙人側身行走的方式并且能夠靈活協調地運西瓜。
③敢于挑戰,體驗合作體育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①物質準備:15個“西瓜”氣球、音樂《螃蟹體操》、PPT、音樂《運動操》。
②經驗準備:知道螃蟹的行走方式。
活動重點:
萌發團結友愛的情感,增強克服困難的精神,嘗試雙人側身走和運“西瓜”氣球的技巧。
活動難點:
能夠掌握平衡、雙人配合等基本動作,提高協調性。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模仿螃蟹的動作,活動身體,教師帶領幼兒伴隨著節奏歡快的音樂一起跳螃蟹操,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二、基本部分
(一)看一看,學一學
①教師示范單人側身行走。
②幼兒練習單人側身行走。
師:小朋友們看清楚了嗎?到你們來學習小螃蟹的行走方式嘍,大家一起動起來吧。
師總結:明白并掌握螃蟹側身行走的方式。
③教師示范雙人側身行走。
師:我們已經學會單人側身行走了,接下來讓我們兩個小伙伴一起行走吧。
師總結:兩個小螃蟹一起走就是面對面抱在一起側著身向前走。
④幼兒練習雙人側身行走。
師:到你們和自己的小伙伴練習吧。
師總結:知道并掌握雙人合作側身行走的方式。
(二)玩一玩,比一比
玩游戲運西瓜比賽
師總結:幼兒積極參加游戲中,調動積極性,提高合作能力。
三、結束部分
放松、整理器械
師:今天小朋友們都累了吧,都表現得很棒,現在讓我們來放松一下吧。(放松操)
師:現在小朋友們把“西瓜”搬回家吧。
活動延伸:
回到家和父母一起分享今天的體育活動。
B.大班活動方案
健康教育《螃蟹拍球》
活動目標:
①知道向左、向右橫向拍球的玩法。
②學會向左、向右橫向拍球,掌握拍球的動作要領。
③體驗拍球游戲的樂趣,積極參與游戲。
活動重難點:
重點:學會向左、向右橫向拍球。
難點:掌握拍球的動作要領。
活動準備:
排球若干、籃球人手一個、框子八個、音樂《螃蟹體操》。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熱身運動,導入活動。老師播放《螃蟹體操》音樂。
小結:小朋友們真棒!都學會了像小螃蟹一樣走路了。
二、基本部分
①進行游戲——“螃蟹大遷徙”。
師:小朋友們要注意哦,螃蟹移動時不能跳,不能跑,不能直著走,而是橫著移動。
②動作學習——“螃蟹拍球”。
③游戲比賽——“螃蟹拍球大比拼”。
小結:小朋友們真棒!今天大家都學會了像小螃蟹一樣運球。
三、結束部分
師:我們今天的螃蟹拍球游戲結束啦,我們一起做個游戲放松放松吧。
活動總結:
小朋友們今天都很棒!都學會向左、向右橫向拍球并掌握了拍球的動作要領。
活動延伸:
①討論:小朋友們,你們還會一邊拍球,一邊干什么呢?
②家園共育: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玩吧!
3 海洋資源有效融合的課程教學與實踐建議
3.1 提升高職學生利用海洋資源設計教育教學的能力
學前教育任課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合理運用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圍繞實踐主題來制定教學方案,分組、分角色開展試教、評教。師生共同觀察試教課例,共同反思復盤,討論修改,對教學方案進行優化完善。課堂上,教師要充分運用中國大學慕課網、職教云等信息化平臺,為學生精心挑選、甄別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結合本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本課程涉及幼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解決教師以教學為綱,學生關注追求唯一標準答案的困境,應該加強與幼兒教育活動類課程相關各知識間的嵌套,整合課程教學內容。以“任務”為導向,遵循“學科知識感知——教學法知識體驗——情境知識實踐”三步驟,通過層次遞進三步驟,搭建知識鏈條及支架,促進學生各部分知識的整合。同時,注重學生的知識運用,引導學生結合本土海洋資源設計主題式幼兒教育活動,整合五大領域,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轉化。
3.2 強化課程實訓,深入園校合作,積極推行“雙導師制”
“園校”合作是校企合作的分支,具有資源共享性、過程支持性及結果互惠性的特征,在促進學前教育學生專業能力上有提升且促進高校與幼兒園資源共享共建。因此,強化課程實訓,深入園校合作,積極推行“雙導師制”,學校可聘請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幼兒教師和園長來校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感受幼兒園的真實情景,定位于教育活動,豐富學生關于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縮短學生從課堂走向實踐的距離,促進學生教育實踐能力的提升。
本文系2022年度欽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重點課題“基于校園合作背景下幼兒教育活動類課程的實訓模式探索——以本土海洋資源特色課程活動設計為例”(QZYZB05)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欽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