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良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實現對歷史教學的創新與突破。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以下幾個層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本文以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為例,探討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路徑,以期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時空觀和歷史綜合能力,提升學科教學成效。
一、教材分析
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紡織業、制瓷業成就尤為突出。與此同時,宋代的海外貿易也極為發達,航海業、造船業的功績舉世矚目。此外,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江南成為整個中國的重要經濟中心。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對宋代也有初步的印象。與此同時,學生由于年齡和社會閱歷的限制,對歷史問題的抽象理解能力欠缺。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情境性和生動性的教學,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形象化,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教學目標
1.掌握宋代經濟發展的三個類別——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理解宋代經濟發展的背景、原因;能夠準確描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過程;思考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2.結合史實、歷史數據等資料,理解自然環境開發、農業品種推廣、技術創新、商業與市場、政治等因素對宋代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宋代商業和貿易在當時世界的地位,理解對外貿易發展與中國文化、科技向外傳播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興趣激發
【情境一】教師事先剪輯電視劇《夢華錄》片段并在課堂導入階段播放。學生通過視頻看到宋代商業之繁華,汴京隨處可見酒樓、茶館,女主為做生意打算找社倉等。學生跟隨本劇感受繁華的宋朝。教師提問:電視劇的場景發生在哪個朝代?宋代經濟的發展是怎樣的呢?從而引出本課題——宋代經濟的發展。
【情境二】教師在課前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游戲情境:假設學生穿越成為平民小劉,小劉如何能在宋代白手起家走上逆襲人生?學生每幫助小劉突破一個任務關卡,就能提升小劉等級,直到游戲通關。學生代入游戲情境,對本課學習充滿濃厚興趣。教師在游戲情境的基礎上將課題分成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小節,為學生初步構建學習框架。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電視劇引入課題,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感悟宋代繁華的商業場面,為后續教學打下基礎。同時,教師借助游戲情境,引導學生以游戲關卡為節點,構建學習框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知識講述,素養培養
1.宋代的農業發展
【糧食作物】首先,教師呈現多媒體圖片——秧馬,并提問:“圖中的工具是什么?”學生結合圖片和教師的提問予以討論。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為學生介紹秧馬的用途,引出第一個知識點——農業發展與工具進步。
其次,教師提供史料《宋史·食貨志上》:“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通過史料,教師講解知識點——水稻是宋代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作物產量的提升為宋代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教師講述宋代水稻與越南古城稻傳入之間的關聯,表明宋代東南地區種植業的快速發展使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為當時重要的糧倉,“蘇湖熟,天下足”表明宋代南方農業尤其是水稻業的興盛。推出第二個知識點——農業發展與農作物推廣。
【經濟作物】首先,教師播放視頻《夢華錄》,學生觀看女主賣茶和茶樓喝茶聊天的人們。教師提出問題:“視頻中女主主要經營什么生意?茶來自哪兒?”學生聯系所學知識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其次,教師結合史料講解知識點:茶樹的栽培地區越來越廣,淮南、江南、兩浙以及四川諸路,茶園十分普遍。教師出示地圖引導學生找出史料中提到的地點,并予以提示:“史料中提到的茶樹栽培地區屬于哪里?”學生對宋代經濟南移有了初步的印象。
最后,教師總結知識點:宋代經濟作物發展迅速,為商業、海貿發展打下了基礎,其中,經濟作物尤以南方最為發達。
【對比教學】教師出示不同朝代的人口數據,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該史實出現的原因,從而分析宋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
學生1:我發現從西漢到宋代,南方人口占比快速增長,北方人口占比則不斷減少。
學生2: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經濟南移從唐朝已經開始,在宋代時南方人口占比更多,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知識小結】
A.經濟重心南移從唐朝中期開始,到南宋時完成。
B.兩宋時期農業快速發展的原因:(1)北方戰火頻繁,南方相對安定;(2)南方自然環境適合水稻、茶葉等農作物生長;(3)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生產技術和經驗,還增加了南方勞動力;(4)宋代統治者對農業經濟的重視。
2.宋代的手工業發展
在講解手工業發展這一小節知識點時,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模擬旅游,包括模擬游覽蘇州地區的絲織業博物館、江西景德鎮瓷器博物館、福建泉州博物館,學生根據游覽路線,分別對宋代手工業的三個類別有了明確的思路。在這個基礎上,教師結合史料講解知識點。
首先,教師出示秦漢時期和唐宋時期手工業分布的地圖,引導學生根據地圖思考:宋代絲織業發達地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相比秦漢而言有哪些變化?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
學生1:宋代時期絲織業主要分布在四川、江浙地區,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
學生2:宋代絲織業在地圖上的數量較秦漢時期明顯增多,說明宋代時期絲織業是極為發達的。
其次,教師出示多媒體圖片,帶領學生觀看藏于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精美瓷器,為學生介紹五大官窯瓷器代表作品。
教師: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英文稱瓷器為china,足見古代中國瓷器在全世界的影響。部分學生分享了自己曾經在博物院參觀時看過的一些瓷器。例如,小王同學分享道:“我去過江西景德鎮,景德鎮的博物館里展出了宋代時期的瓷器,做工精美,足以體現古代人的智慧。”
最后,教師出示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總結宋代造船業的特點:技術領先于世界;規模宏大;指南針應用于海船。
3.宋代的商業發展
【情境趣設】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小劉來到宋代都城,他去集市可以做哪些事情?”
教師展示多媒體,學生互動指出小劉的集市生活。
學生1:宋代美食文化發達,小劉可以吃很多美食。
學生2:當時宋代人民極其流行去瓦舍聽戲,小劉生活在宋代也可以去瓦舍聽戲。
學生3:小劉可以去早市和夜市玩耍購物,宋代好像不像唐朝一樣有嚴格的宵禁制度。
學生4:我估計小劉會用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教師允許學生發散思維,大膽發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知識:宋代商業活動空間和時間都得到了突破,唐朝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商業活動時間也輻射到夜市和早市,商品琳瑯滿目,市民生活極為豐富。同時,北宋時期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教師繼續引導:宋代商業的繁榮還體現在哪些方面?造船業的發展會促進商業哪些方面的繁榮?
【史料呈現】宋代海外貿易地圖。
學生被宋代海外貿易的繁榮程度所震驚,紛紛表示:“原本以為中國古代重農業,沒想到宋朝的海外貿易如此發達,足以見得中華民族的開拓、開放和包容的精神。”
教師小結:廣州跟泉州是當時聞名世界的港口城市,宋代鼓勵海外貿易,在港口設立市舶司予以管理,外貿所得在宋代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航線較以往朝代大量增加,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
(設計意圖:教師結合數據、史料、地圖等真實材料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多媒體趣味情境自行互動和探討,真正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發展了學生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的能力。同時,教師將宋代歷史與秦漢、唐朝進行對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整個課堂生動、形象,推動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興趣的提升。)
(三)實踐作業
作業設計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可以起到促進反思、鞏固知識的作用。教師可以在這一環節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實踐性作業,一方面,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富有趣味的學習環境中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在這一環節融入多元教學資源,如跨學科教學資源等,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實現核心素養的進一步落實。
在“宋代經濟的發展”一章節教學結束后,教師結合跨學科教學資源設計如下開放性作業,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個作業進行實踐。
作業一:學生和小組成員分別扮演游戲中的小劉、宋代官員、宋代農民、宋代商人、宋代船長等,結合史實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角度,分別設計一段小劉北宋逆襲劇本。
作業二:假設自己是一位宋代商人,參考《東京夢華錄》《清明上河圖》等,用寫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的一天。
作業三:用美術繪畫的方式畫一個具有宋代特色的生活場景。
(設計意圖:以上作業形式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按照個人的喜好選擇自己擅長的作業類型。同時,教師在三個作業中融入了跨學科資源,如語文劇本設計、短文撰寫、美術學科資源等,學生需要圍繞歷史知識大膽想象,以符合史實的原則完成趣味作業。)
例如,某組學生選擇了作業二,其中一個學生展示的作業成果如下:
我是北宋開封的一名商人,經營著一家茶館,宋代人都愛喝茶,尤其喜歡配上一些茶果子。每天清晨我便去我的茶館接待客人,招攬生意。畢竟,汴京可是富貴迷人眼,像我這樣的茶館有許多家,我必須得勤快一些。為了在開封茶館中脫穎而出,我安排了斗茶、茶百戲等,吸引了一大批文人雅士。今天是個好日子,一批從泉州來的商人來到了我的茶館,據說他們是做海貿生意的,去過不少國家。現在越來越多的客人開始使用“交子”,這東西比銅幣、銀子要輕便得多。一直忙到半夜,我還沒有休息,畢竟汴京的夜市也是極為發達的,不少客人大半夜還在茶館中飲茶聽戲,真是忙碌又充實的一天!
上述學生用北宋商人的口吻側面描寫了宋代繁榮的商業文化,又融入了茶文化、“交子”等宋代元素,體現了學生靈活運用歷史知識、開展文化創新的能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韓馬初級中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