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背景
大概念是指那些貫通整個歷史學科的關鍵思想,如變革、發展、沖突等,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框架下能將零碎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形成對歷史的連貫理解。傳統教學過于注重對歷史事實的記憶,而忽視了對這些事實背后更深層次含義的探究,導致學生缺乏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改革后的教學設計則努力打破這種模式,將大概念作為教學的核心,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審視歷史,并在此過程中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教師針對歷史教學提取出其中的核心概念,并設計相關的課程活動,如小組討論、歷史場景模擬等,以促進學生對該概念的深刻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僅限于記憶事件的表面信息,應該探討這些事件如何反映歷史發展的深層邏輯。在評估學生對大概念掌握程度時,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方式而非單一的筆試,如通過學生的項目展示、口頭報告和反思性寫作等來全方位評價學生的歷史學習成果。
總之,此次教學案例強調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注重大概念的引導作用,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其歷史思維,并采用多元評估手段全面考量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方法既迎合了時代對教學改革的要求,又有利于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深入理解和長遠發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探索歷史之旅
在本階段,教師首先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視頻或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隋唐時代的興趣。接著,教師簡要介紹隋唐時代的背景,設置提問或討論,引導學生思考隋唐時期的重要性,并預告即將學習的大概念。
教師:(視頻結束后)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的視頻中展現了怎樣的場景?
學生1:老師,我看到了繁榮的市場,還有很多外國商人。
教師:沒錯,隋唐時期不僅有繁榮的國內商業,還有廣泛的國際交流。這對這個時代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2:可能意味著那時候的中國很強大,所以吸引了很多外國人來交流。
教師:很好。這個時代確實因開放而顯得尤為繁榮。現在,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隋唐時代為什么會成為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學生開始討論,提出各種看法)
學生3:隋朝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統一的政權可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學生4: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很多外國商人和文化都通過這條路線進入中國。
教師:非常好,你們提到了統一與多元、交流與融合等重要概念,這些都是我們即將學習的大概念。歷史并不只是一個個孤立的故事,而是通過這些大概念串聯起來的。
此環節之后,教師可以總結學生的發言,進一步深化對隋唐時期重要性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與預告的大概念聯系起來。學生要認識到,隋唐時代的繁榮與開放是歷史演變和文化交融的結果。
(二)探索大概念——統一與多元
在這一教學階段,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探討“統一與多元”的概念。通過對隋朝的統一大業、唐朝的版圖擴張、民族融合及宗教文化的多樣性等歷史現象的研究,學生能夠理解在政治統一背景下,如何實現文化和民族的多元共生。
教師:同學們,接下來誰能告訴我,隋朝是如何實現統一的?
學生1:隋文帝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最終統一了中國。
教師:沒錯,統一之后,隋朝在政治、法律、經濟上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2:改革后全國都有了統一的標準,如統一的貨幣、度量衡,這有助于商業和文化的發展。
教師:非常好,統一的標準確實推動了各地的聯系。那么,在唐朝的時候,我們又看到了哪些多元文化呢?
學生3:唐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外國的商品、文化和宗教傳入中國。
教師:對,唐朝不僅接納了各種宗教,還有很多外國人在長安定居,傳播他們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多樣性對唐朝有何意義呢?
學生4:這可能使唐朝更加繁榮和開放,因為多種文化的融合可以促進思想和藝術的發展。
教師:很棒,多元文化的交流確實促進了社會的繁榮。現在,我們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來更深入地理解“統一與多元”如何在隋唐時期共同作用。
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研究不同的歷史案例,如隋朝的大運河建設、唐朝的開放政策、長安城的國際化等。每個小組選取一個案例,分析其中的“統一”和“多元”元素,并討論它們如何相互促進,以及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后,教師組織匯報和分享。
小組一代表:大運河連接了南北,不僅加強了政治上的統一,還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南方的商品和文化可以通過運河傳到北方,反之亦然,在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增加了文化的多樣性。
小組二代表:我們研究的是唐朝的科舉制度。這個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吸引了更多地區的人才來參與國家管理。這樣既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也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教師:科舉制度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僅體現了政治上的統一,還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的融合。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理解“統一”和“多元”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生能從具體的歷史案例中學會如何分析和理解歷史現象,以及如何從多角度考察歷史進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幫助他們形成更加完整和深入的歷史認識。
(三)探究歷史細節——繁榮與交流
教師將課堂聚焦于“繁榮與交流”這一大概念,通過分析唐朝的經濟發展、都市文明、絲綢之路的貿易繁榮以及與外國的文化交流等案例,讓學生感受這個時期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吸納外來文化的開放性。
教師:(展示唐代繁華市集和國際交流的圖片及相關的歷史文獻節選)同學們,看到這些圖片和記錄,你們覺得唐代的哪些方面非常繁華。
學生1:老師,我覺得市集很繁華,有很多攤位和商品。
學生2:我看到很多外國人,似乎唐代跟外國有很多聯系。
教師:很好。唐代的確是一個對外交流特別頻繁的時期。那么,這種繁華和交流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學生開始討論,提出各種觀點)
學生3:可能因為唐朝政府鼓勵商業,而且絲綢之路的貿易很興盛,所以經濟也發展得很好。
學生4:我想是因為長安這樣的大都市吸引了很多外國人來學習和交流。
教師:這些都是很好的點。唐朝的確以它的開放政策和都市發展創造了一個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高峰。
(四)綜合運用知識——變革與發展
在這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歷史變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教師結合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改革、科技進步、農業發展和士人階層的變化等內容,幫助學生認識到變革如何促成了整個時代的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
在“變革與發展”這一教學階段,教師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歷史變革如何推動社會發展與文化繁榮,并如何影響后世。
教師:(通過圖片、文獻和數據等資料展示隋唐時期的變革)同學們,隋唐時期進行了哪些重要的變革呢?
學生1:老師,隋朝時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
學生2:對,還有科舉制度,它改變了選拔官員的方式。
學生3:統一之后,全國實行了統一的行政標準和度量衡,這應該有利于商業的發展。
學生4:科舉制讓更多平民有機會成為官員。
教師:你們提到了重要的點。統一不僅是政治上的合并,它還意味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科舉制的確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新渠道,對士人階層及其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現在,我們來探究一下科技進步和農業發展如何促進了這個時代的社會進步吧。
(學生開始討論并提供信息)
學生5:隋唐時期的水利工程,如修建大運河,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教師:這些對經濟和文化都有正面推動作用。現在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隋唐時期的變革對今天的我們有哪些啟示和影響?
(學生提出各種觀點)
學生6:我覺得政治的統一和科舉制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強大,就要有穩定的政治和公平的社會制度。
學生7:科技進步和農業發展說明了創新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而且要注意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才能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教師:非常好,你們已經能夠將歷史知識和現實聯系起來思考歷史變革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記住,歷史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我們緊密相連。
在這個教學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從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多個角度思考隋唐時期的變革,并理解這些變革如何促進了社會的整體發展。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點,還能夠在綜合運用中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會從宏觀的角度審視和反思歷史進程。教師在這個階段的任務是激發學生思考,促進討論,并幫助他們建立起將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的橋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歷史,并能夠應用歷史知識去分析現代社會問題。
教學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選擇一個隋唐時期的具體議題進行探究。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大概念,通過研究文獻、分析資料、團隊合作、撰寫報告和展示成果等方式,深化對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特征的理解。
三、教學反思
通過采用大概念為核心的教學案例設計,學生得以邁過孤立的歷史事實記憶,邁向對歷史深遠規律和根本性質的全局把握。例如,在探究“統一與多元”概念時,學生理解了文化與民族交融的深層意義,從而提升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多維視角分析能力。教學過程中的多樣化活動,包括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和歷史研究項目,促進了學生積極參與和協作學習,提高了課堂互動,并更好地迎合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項目和展示性評估,學生能以多樣的形式表達對大概念的掌握情況,這種評估方式比單純的筆試更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盡管如此,該教學方法也暴露出一些缺陷。教師深入闡釋每個概念可能會占用較多課時,有時可能犧牲了對一些歷史細節的講解。另外,適應傳統學習模式的學生可能會對新的學習方式感到不適應,需要時間進行適應。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在課程開始時更仔細地向學生闡明大概念的價值和應用方法,幫助他們逐步適應這種教學模式。教師還需平衡大概念與關鍵事實的講解,確保學生獲得全面的歷史知識。教師要調節教學節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吸收和理解教學內容,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同步掌握課程內容。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濱江學校)
編輯:李琴芳
作者單位:熊小娟,女,漢族,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