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現代化與歷史學習

2024-06-28 09:58:54趙自勇
中學歷史教學 2024年6期
關鍵詞:現代化

趙自勇

摘 要:現代化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前者指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客觀過程,后者指現代化開始較晚的落后國家為解決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問題而采取的客觀上有利于現代化的行動。現代化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國剛剛產生時不僅學術上問題明顯而且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但后來經過各國學者不斷努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學術研究方法。現代化理論不僅能夠為近現代史撰寫提供一種具有說服力的宏觀框架,而且還可以豐富歷史研究的內容,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為促進中國的歷史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現代化 現代化理論 歷史學習

在歷史學習,尤其是近現代史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現代化”。有時它作為一個概念被用于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評價當中;有時它作為一種理論成為教材編撰或宏觀歷史敘事的框架。有時它是有形的,也就是“現代化”一詞確實出面了;有時它又是無形的,雖然“現代化”這個詞沒有露面,但明顯可以看出講述歷史的人有意無意地在按照現代化理論的方式講述歷史。雖然現代化很常見,但人們對它的認識和理解又存在很多分歧和誤解。原因在于作為一個概念,它有不止一種含義,作為一種理論,其內容在不斷發展變化,而使用它的人有時又沒有意識到這種復雜性。下面將從現代化概念的不同內涵、現代化理論的發展變化和現代化理論的史學價值三個方面做一些知識性的介紹,內容主要是對前人著述的摘抄,只是偶爾有自己的一些可能還不是很準確的理解。希望這種知識的搬運工作可以對大家了解現代化理論和學習歷史有一點兒幫助。

一、現代化的含義

在談含義之前先談一談詞語的使用問題。在講到現代化問題時,國內學者,尤其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還會使用“近代化”一詞。中國的近代化是“近代史上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其核心內容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和民主化”以及“民族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1]當然也有學者使用的“近代化”與現代化問題沒有直接關系,不過是歷史發展五階段理論框架下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另一表述:“向近代文明變化,向近代文明過渡”,“核心、性質是資本主義化”。[2]同時使用“近代化”和“現代化”,反映了國內學者們在現代化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被引進時采取的一種適應性變通,因為現代化這種歷史現象出現在已有通史框架下的近代和現代兩個時期,于是就被冠以不同的名稱。“近代化”一詞的出現也可能是受到了日文的影響,因為現代化在日文中使用的就是漢字“近代化”。不過日文里沒有“現代化”,中國的四個現代化翻譯成日文就成了四個“近代化”,所以日文里沒有兩個詞并用的情況。

外來概念的翻譯和使用受到本地環境影響是無法避免的,但適應性變通應該以不造成概念曲解為前提。由于國內史學界習慣把近代和現代兩個時期分別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相對應,“近代化”和“現代化”的同時并存會造成對現代化概念內涵的曲解,而且導致概念沒有普遍性,無法適用世界歷史和外國歷史當中——我們總不能說今天的西方國家只進行了近代化并且還處于近代時期,當然也不能說俄羅斯發生了從現代返回近代的時光倒流現象。學術界采用現代化理論的方法本來是為了解決一些認識上的混亂,而“近代化”一詞的出現可能把這種功效完全消解了。羅榮渠教授提出,現代化理論框架下的現代,“既不是西洋史上從16世紀一直到現在長達五六百年的長時段,也不是通行的中國近現代史上從十月革命或五四運動一直到現在這樣一個時段,而是指18世紀后期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一直到現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這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特定階段”。[3]給現代化冠以“近代化”之名,猶如舊人穿新衣,而不是新人穿舊衣。如果確實要表達出現代化在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特征,“早期現代化”要比“近代化”合適得多。[4]

國內學術界在談到現代化的含義時,常采用北京大學歷史系羅榮渠教授給出的解釋:“廣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具體地說,這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的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并引起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深刻變革的過程。”[5]簡單來講,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展一個階段,也就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化社會轉變的過程。

羅榮渠教授給出上述廣義的定義之后,接著又給出了一個狹義的定義:“狹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落后國家采取適合自己的高效率的途徑,通過有計劃的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現代化進程的客觀內容,是欠發達和不發達國家在現代國際體系的影響下,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加速社會發展和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過程。”[6]羅先生所講的“落后國家”“欠發達和不發達國家”,指的是現代化開始較晚的國家,不僅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新興獨立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也包括19世紀下半期開始現代化啟動的拉美、土耳其、日本和中國等。簡單來講,狹義的現代化就是落后國家通過積極努力在經濟技術等方面追趕發達國家的行動和過程。

羅榮渠教授在界定現代化時給出的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不僅突出了落后國家現代化過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且也點明了考察落后國家現代化方法上的特殊性。廣義現代化概念具有普遍適用性,當然也適用于落后國家,它是一種事后對歷史現象的描述和概括總結。狹義現代化概念強調的是站在當時當地的角度對落后國家現代化過程進行考察,也就是關注現實中的現代化。現代化是我們事后給歷史當事人的定位,他們只是客觀上扮演現代化推動者的角色,而他們主觀上則是在用當時他們所能找到的方法去解決他們所能體會、認識到的現實問題,當事人可能無論從詞語上還是內容上看都不知現代化為何物,有時甚至表現為一種反現代化的姿態,但這都不妨礙他們事實上在推進現代化。狹義現代化的定義為我們解決兩種不同觀察角度和方法的差異提供了方便。一般認為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開端,縱觀中國近代史,“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救亡圖存”“實業救國”等被看作是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推動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努力,在現實當中這些都是圍繞著如何解決當時中國面臨的落后挨打局面展開的。

關注兩種不同角度的差異對于理解歷史問題很重要,其中一點就是要清楚廣義的現代化概念只是一個事后對歷史現象的描述,要避免用它作為標尺去苛責當事人,更不可以對他們指手畫腳。多年前羅志田教授在給《天朝的崩潰》寫的書評中講,作者“常常先給道光時人布下‘近代的任務,然后據此指責許多清人”。對于作者書中講“鴉片戰爭給中國提出的使命是近代化,偏離這一軌道就不可能真正的‘制夷,反有可能僨事。林則徐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是他的錯誤”,羅志田教授質疑“這一‘歷史使命不過是近年才為國人所明確認知,百多年前的林則徐及其同輩、兒輩、甚而孫輩,又何能夢見”。[7]既然我們今天一般認為洋務派是中國現代化最早的推動者,林則徐當然不會貪功搶跑。其實如果我們站在當時當地的角度看問題,林則徐已經很優秀了。

雖然人們使用現代化概念時常作廣義的解釋,但實際上往往講的是狹義的現代化。晚清的現代化推動者不知“現代化”為何物,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雖然官方文件和領導人著述出現了“現代化”,但與廣義的現代化明顯不同,但這都不妨礙現代化的開展。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現代化的釋義是“使具有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水平”。[8]顯然這種解釋來自于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官方的“四個現代化”思想中體現出的對現代化的認識,即現代化主要是指在經濟和技術方面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雖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對現代化內涵的界定在不斷豐富,但追趕發達國家始終是判斷現代化的重要標準。1987年十三大報告中提出:“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是“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世紀中葉中國被納入國際體系,由于當時處于落后挨打局面,部分國人試圖改變現狀,現代化由此開啟;隨著21世紀中葉我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現代化過程也將結束。這是從狹義的角度理解現代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廣義現代化的角度看中國的現代化應該何時結束?由于現代工業社會的標準,也就是現代性問題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很難有統一且可量化的指標,再加上中國的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性很大,回答這個問題相當困難。只能這樣講,如果從工業化、城市化等社會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的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完成了這個轉變過程,而內地的落后省份要完成這個過程則還需要一些時間。

二、現代化理論及其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現代化”一詞在中國開始出現則在五四運動之后,1933年7月《申報月刊》“中國現代化問題號”專輯的出版,使現代化概念開始被廣泛使用。胡適在1933年的文章中講:“在三十年前,主張‘維新的人,即是當日主張現代化的人。”[9] 20世紀30年代之后,國內學術界不僅就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和工業化問題進行過熱烈討論,而且還出現了蔣廷黻、陳恭祿這樣的主流派知識分子以現代化為視角撰寫的《中國近代史》。正因如此,羅榮渠教授指出,中國“提出現代化的概念和觀點,早于西方的現代化理論約20年”[10] 。

新中國成立之后學術界很長時間內沒有再進行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它甚至變成了學術上的禁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一現象。從歷史淵源來看,1949年以前蔣廷黻和陳恭祿這些從現代化角度撰寫中國近代史的主流歷史學家是支持國民黨政府的,而像范文瀾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從起義和革命角度撰寫的中國近代史在一系列歷史問題上與前者完全相反。因為雙方在政治立場和學術觀點的對立狀態,所以1949年之后革命史學占據正統地位而現代化史學銷聲匿跡并不難理解。[11]從客觀環境來看,50年代末開始興起于美國的現代化研究本身與冷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開始時意識形態色彩濃厚,其重要代表性人物羅斯托把其著作的副標題定為“非共產黨宣言”,是在意識形態上公然向社會主義陣營發起挑戰。對于這樣一種意識形態方面明顯帶病的學術研究,在東西方之間嚴重對立背景下的中國當然很難被接納。

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現代化研究在國內學術界,包括史學界興起。一方面,1949年以前國內出版的用現代化視角撰寫的近代史著述被再版,這些著述大量內容都是有關改革和現代化道路的探討,很好地契合了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現代化研究被引入到國內,此時不僅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西方的現代化理論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其剛產生時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褪去了原有的濃厚意識形態色彩而成為一種較為純粹的學術研究。正是在內外兩類資源的基礎上,在現代化建設和學術創新的激勵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形成了現代化研究的熱潮,而且很多學科都曾參與到了這個過程當中。

從現代化的定義可以看出現代化理論對歷史發展的基本分析框架:人類社會的歷史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階段,即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而現代化就是從前者轉變為后者的過渡時期,此時傳統社會的特征在不斷減弱,而現代社會的特征(現代性)則不斷增強,當達到某個臨界點,現代社會的特征占據了優勢地位,現代化過程結束,該社會就進入了現代社會。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化的過程開始于18世紀后期并持續到今天,至于何時結束則還無法判斷。具體到國家層面來看,各國現代化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不同,最早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現代化的西歐北美國家已經結束,而大多數國家今天還處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由于現代化理論關注的是工業革命以來直至當代所發生的人類歷史的革命性變化,所以它確實是一個有助于研究過去200多年的歷史以及當今世界的分析工具。當然在20世紀80年代被引進中國之前,現代化理論經過不斷的發展變化,早期理論所帶有的弱點和問題,如非歷史性、單線論、西方中心論和趨同論等,都已經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克服,所以才能被國內學術界所接受。[12]

最初的現代化理論的非歷史性,典型地體現在對現代性(現代社會的特征)和傳統性(傳統社會的特征)兩個概念的認識上。按照最初的現代化理論,現代性和傳統性被認為是完全不同或者根本對立的,所以現代化就被看作是此消彼長的過程。對此,亨廷頓提出了批評, “實際上它們根本不是相互對立的”,“從許多方面看,現代性是對傳統性的補充而不是取代”,“現代并不單純是現代的,而是現代加傳統的”。至于早期現代化理論的單線論、西方中心論和趨同論,明顯體現在把現代西方社會等同于現代社會,非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就是一個西方化甚至美國化的過程。亨廷頓則認為,“與現代化產生同質和趨同的觀點相反,人們可以說現代化有可能強化每個社會的不同特性,因而不是縮小而是擴大社會之間的差異”。[13]作為一位政治學家,亨廷頓20世紀60年代末就在其著作中提出與當時流行的現代化理論不同的政治現代化概念,現代化理論認為政治現代化就是民主化,也就是英美式民主制度的擴散,而亨廷頓則認為,政治現代化是權威的合理化、結構分化和大眾參政化,而廣泛的政治參與可以有不同的形式,美國、英國和蘇聯雖然政府形式不同,但其政治制度都是現代的,而且是有效的,因為它們“皆能安邦定國”。[14]冷戰結束后,當他的學生福山從現代化理論的原教旨主義立場提出“歷史終結”(自由民主是人類進步的終點)時,亨廷頓則認為,現代化不會導致“世界各大文明中的歷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終結”,“世界正在從根本上變得更加現代化和更少西方化”。[15]

國內學者研究現代化,不僅用已有的現代化理論分析研究世界和各國的現代化歷史進程,而且還進行理論上綜合與創新,而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的羅榮渠教授。[16]現代化理論進入中國之后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就是當時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發展五階段(五種生產方式)理論。按照現代化理論,西方是已經完成現代化的發達國家,還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顯然處于落后局面,而按照當時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社會主義中國顯然居于較西方更高的發展階段。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羅榮渠教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一元論是指承認“人類歷史歸根到底是圍繞以生產力發展為核心的經濟發展的中軸轉動”,多線論則是認為“在同一生產力水平和條件下,社會形態可以是多模式的,發展道路也是多模式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現代工業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兩種社會形態,而社會主義是在落后國家出現的現代化方式。任何現代化形式,“它的客觀衡量標準最終取決于它是否能夠提高現代生產力的水平、適應現代國際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條件與提高現代生活福利”。[17]羅榮渠教授提出的一元多線歷史觀不僅解決了國內學術界在理解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時出現的難題,對當時進行中的改革開放來說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體現了現代化理論發展的新趨勢。艾森斯塔特教授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現代化研究,20世紀末開始倡導“多元現代性”,認為“現代性不等于西化;現代性的西方模式不是唯一‘真正的現代性”,“現代性確實蔓延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區,但卻沒有產生一個單一的文明,或一種制度模式,而是產生了幾種現代文明的發展,或至少多種文明模式”。[18]艾森斯塔特教授認為,德國法西斯主義和蘇聯共產主義都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替代性方案,甚至原教旨主義運動這種反現代化運動在許多方面也是現代的。進入21世紀之后,多元現代性和現代化不等于西化的觀點在學術界已經廣為流傳。羅榮渠教授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提出同樣的觀點,“從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宏觀分析框架來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在不同條件下形成的兩大現代發展模式。隨著世界不同地區更多的國家進入現代化階段,必將出現更多的現代化發展模式”。[19]

不同現代化模式的形成是一個復雜過程,甚至會有反復和挫折。有學者這樣總結,“存在通往現代化的不同國家路線,它受制于三套因素:既定國家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關系中的結構性位置;國家的特定遺傳密碼,它的影響越重要,文化遺產越豐富;以及個體和集體行動者的策略,這些行動者是現代化的關鍵代理人。在這個意義上,面對相同的問題,不同國家會提出不同的反應策略,它們是文化和制度上的對等物”。[20]簡單來講,影響現代化道路形成的有三方面因素:國際環境、文化遺產和行動策略。

對于落后國家來說,在國際層面不僅經濟上落后,而且政治軍事上也要承受壓力甚至危險,民族主義于是就成為現代化最直接的驅動力,那些領導救國強國的人因為行動和措施符合現代化的客觀趨勢,就成了現代化的推動者。大多數情況下,落后狀態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問題,不可能采取自由放任的辦法慢悠悠地去解決。19世紀后半期中日兩國現代化啟動時皆以實現富國強兵為直接目標,根源就在于兩國面臨著同樣危險的國際環境。當然在此過程中形成強有力的現代化領導者是關鍵,洋務運動同明治維新的差距,關鍵不在于二者方案的差異,而是領導者的層次不同,明治維新的推動者是整個日本政府,而洋務運動的推動者只是清政府的少數官員。現代化的思想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出現,就是因為知識分子目睹了19世紀以來中國在追求“富強”方面遭遇的失敗,他們探討現代化就是為了尋找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正因如此,當時大部分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傾向于集權政府,“總體上贊賞1930年代德國和蘇聯式的集權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效率,并將它視為實現本國‘現代化的圭臬”。[21]胡適1933年也曾講,“中國的現代化只是怎樣建設起一個站得住的中國,使她在這個現代世界里可以占一個安全平等的地位”。[22]

現代化作為一個社會轉變過程,期間發生的變化是多方面的。有學者把這些變化概況為:“國際依存的加強,非農業生產尤其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相對增長,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向低轉變,持續的經濟增長,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各種組織和技能的增生及專門化,官僚科層化,政治參與大眾化(無論民主與否)以及各級水平上的教育擴展。”[23]經歷過這些變化,一個社會變得更加富裕也更加有活力,會解決傳統社會的人們長期以來所面臨的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是現代化理論家們早就提出,不僅現代化會有很多負面效應,而且在解決很多問題的同時也會帶來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還會有更大的危險,如戰爭變得更有毀滅性、生態危機日趨嚴重等。現代化不是一個完美的過程,其后的現代社會也不是人類發展的理想狀態,但這是通往理想狀態的必經之路。

三、現代化理論的史學價值

現代化理論在西方學術界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達到高峰,80年代中期之后理論體系建設的任務基本完成,完全可以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理論運用到各國歷史的研究當中。[24]《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寫到:“用現代化的方法研究中國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一種只要證明有用便操將起來的工具,而不是一種意識形態。我們的目的決不在于給我們所研究的現象妄加評斷。我們只希望更充分地理解中國近來的社會變化,并在考察中國的基礎上增加對于其他地區的社會變化的一般性理解。我們所選擇的這種方法,并不排斥其他方法在研究中國和其他地區的現代變化上的可取性。”[25]

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術界則剛剛開始接觸現代化理論。羅榮渠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初到美國做訪問學者,1981年夏天在美國的羅先生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我現在正在讀一些有關現代化問題的書,很有興趣。目前國外這已成為一門新的學問。這門學問的特點是對世界歷史進行綜合比較研究,與我的興趣最為切合。我想在中國應該加以介紹和推廣”;“最近國外有人專門以新出現的現代化理論,對世界近代以來的歷史進行比較研究。這種新的研究方法……正是我所欣賞的宏觀世界歷史研究方法……回國之后,準備開辟這方面的新路”。[26]羅先生1984年在《歷史研究》上發表文章,用大量的篇幅介紹了西方對現代化的研究,強調了在國內開展現代化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世界史發展的總趨勢是:愈到近現代,人類的活動方面和范圍愈寬廣,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踐的發展愈豐富和復雜。但我們目前的世界通史教材所包括的內容卻是,愈到近現代愈窄狹、愈簡單化。”“‘現代化作為一個新的歷史范疇,從新的宏觀視角開闊了我們對世界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的視野……概括了在一個更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力、經濟結構、消費方式、政治、社會和思想方面的全面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化研究豐富了目前世界近現代史的框架所容納的內容”。[27]

由于現代化理論給人們考察歷史過程和社會現實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所以自8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迅速形成了一個學習、研究和運用現代化理論的熱潮,與之相關的學術作品大量涌現。[28]現代化理論的影響范圍波及到很多學科,歷史學只是其中之一。面對當時歷史教材內容幾乎僅剩革命史的現狀,“史學家提出現代化研究的初衷就是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對中外歷史尤其近現代史進行深入的、全方位的研究”。[29]“‘現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顯然不能涵蓋現代化的全過程。現代化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在于:它拓寬了史學家的視野與史學研究領域,并且將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與成果融入史學,進一步實現了歷史學的社會科學化和跨學科的研究,有利于對紛繁復雜的歷史過程、歷史現象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30]盡管從學術的角度看現代化理論引入歷史研究是合理的,但由于革命史學長期以來在歷史學界的獨尊地位,所以一開始還是遇到了一些阻力。由于現代化理論影響不斷增大,學術界對它的了解越來越多,最終還是被接納。革命史學的泰斗級人物胡繩1996年在文章中認為以現代化為主題來敘述中國近代史是可行的,“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幾代中國人為實現現代化作過些什么努力,經歷過怎樣的過程,遇到過什么艱難,有過什么分歧、什么爭論,這些是中國近代史中的重要題目。以此為主題來敘述中國近代史顯然是很有意義的”。[31]

20世紀80年代之后現代化理論在歷史學界的影響確實擴大了,但很多時候卻存在對現代化理論本身理解的簡單化,甚至有些人對現代化理論的認知還停留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最初階段的水平上,忽視了對理論60年代末以來發展變化的了解。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2003年以后國內使用的高中教材。雖然當時的教材不是以通史模式呈現的,但明顯可以看出內容主要是按現代化理論的框架選取安排的。不過非常遺憾的是,這里面體現出來的對現代化理論的認知基本上就是剛剛形成時的現代化理論。就教材中世界史的內容看,近代以前的內容只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法,因為只有它們在近代之后還有價值,至少韋伯以來西方學術界探尋現代資本主義或者現代性的根源時都會追溯到它們。至于中國史的內容,則把近代以前的內容概括為君主專制和小農經濟的延續。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及其衍生物——東方專制主義觀念。

其實這是明顯不了解學術發展造成的結果。在1982年美國學者出版的《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就明確提出傳統時期的中國已經存在大量早熟的“現代性”或“有助于現代化的條件”,“當時的中國本來是被其他國家趕超的對象”,“中國歷史的長期主流在18世紀仍然繼續存在”,19世紀中國遭遇嚴重的危機和挑戰“問題起源于18世紀”。[32]西方中心主義的問題在于把西方19世紀才開始強盛說成是西方天生優秀一直無敵,把中國19世紀才開始衰落陷入困境說成是中國至少兩千年的歷史都是一團漆黑——專制主義之下的僵化和停滯。西方中心主義已不再是西方人才有的思想認識上的病態,而是已經擴散到世界各地,國內學術界,包括歷史學界如何消除這種頑疾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現代化理論被引入近現代史研究,不僅能夠給通史編寫提供一個新的框架以便能夠容納更為豐富的內容,同時也為具體歷史問題的研究帶來更多的靈感。其實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也就是歷史學家需要理論。“理論所能做的是給歷史學家提示有關‘他們所研究的時期的新問題或對于習見的問題提示新的答案”。[33]2003年版高中教材正是有明確的現代化理論作為主線,所以今天看來整個思路是清晰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不過遺憾的是這是一個非常陳舊的故事。

有學者認為,現代化理論可以提供一個長期歷史進程的宏大敘事,當然革命史學提供了另外一種敘事方式。“敘事重要,不僅是因為它使過去易于理解和不同于編年史,更重要的是因為它使過去的事件對生活在當今的人們具有意義”。[34]不僅如此,理論對于歷史的研究和學習還有其他價值。“除非是頑固的傳統主義者,所有歷史學家都會承認理論在激勵假設產生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他們宣稱,理論的價值并不在于其解釋力,而在于它提出有趣問題的能力和提醒學者關注新的資料——總而言之,它作為一種具有啟示作用的工具是有價值的”。[35]要學習歷史,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史料收集、整理、解讀等方面的方法,也要學習一些理論,包括現代化理論,它們都是有助于學習的方法和工具,當然這些方法和工具最好是新的——手里不僅要有兩把刷子,而且還要是有毛兒的刷子。

【注釋】

[1] 虞和平:《試論中國近代化的概念涵義》,《社會學研究》1991年第2期,第111頁。

[2] 徐泰來:《關于中國近代史體系問題》,《湘潭大學學報(社合科學版)》1988年第1期,第118頁。

[3]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418頁。

[4] 虞和平:《中國早期現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1期,第4頁。虞和平教授認為“近代化”和“早期現代化”都可以使用。“在近代中國出現的以追求工業化、民主化和民族獨立化為中心的現代化,從其所處的歷史時期來說可稱之為近代化,從現代化全程性和整體性的角度來說也可稱之為早期現代化。” 顯然虞和平教授只是在中國史的語境下談兩種表述可以共存。

[5] [6]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第102頁。

[7] 羅志田:《“天朝”怎樣開始“崩潰”:鴉片戰爭的現代詮釋》,《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2—14頁。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415頁。

[9] 胡適:《建國問題引論》,《獨立評論》第77號,1933年,見于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310頁。

[10]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第388頁。

[11] [美]李懷印著,歲有生、王傳奇譯:《重構近代中國: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象與現實》,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5—113頁。李懷印教授非常詳細地論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中國近代史的現代化敘事和革命敘事的產生和分歧。

[12] [美]西里爾·E. 布萊克編,楊豫、陳祖洲譯:《比較現代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普林斯大學的布萊克教授編纂的這本論文集英文版1976年出版,內容涉及到對早期的現代化理論批評和理論后來的變化。論文集中亨廷頓教授的論文《導致變化的變化:現代化、發展和政治》是一篇現代化理論的研究者廣泛引用的文獻,而南京大學的楊豫教授在給論文集中文版寫的譯者前言則比較系統地介紹了美國現代化理論產生和發展。

[13] [美]塞繆爾·P. 亨廷頓:《導致變化的變化:現代化、發展和政治》,[美]西里爾·E.布萊克編,楊豫、陳祖洲譯:《比較現代化》,第52—58頁。

[14] [美]塞繆爾·P. 亨廷頓著,王冠華等譯:《變化中社會的政治參與》,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第4、32頁。該書英文版于1968年出版。

[15] [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71頁。

[16] 林被甸、董正華:《現代化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歷史研究》1998年第5期,第160—161頁。

[17]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第56—86頁。

[18] [以色列]S. N.艾森斯塔特著,曠新年、王愛松譯:《反思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第6—7頁,第38頁。

[19]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第438頁。

[20] [意]艾伯特·馬蒂內利著,李國武譯:《全球現代化:重思現代性事業》,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中譯本前言第2頁。

[21] [美]李懷印著,歲有生、王傳奇譯:《重構近代中國: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象與現實》,第46—47頁。

[22] 胡適:《建國問題引論》,《獨立評論》,第77號,1933年,見于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第313頁。

[23] [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頁。

[24][美]西里爾·E. 布萊克編,楊豫、陳祖洲譯:《比較現代化》,1996年,譯者前言第8頁。

[25] [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第8頁。

[26] 羅榮渠:《北大歲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667—669頁。

[27] 羅榮渠:《有關開創世界史研究新局面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84年第3期,第41、44—45頁。

[28] 相關情況請參看林被甸、董正華:《現代化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29] 董正華:《現代化研究的反思》,《史學理論研究》2021年第5期,第141頁。

[30] 林被甸、董正華:《現代化——20世紀中國史學的新領域》,劉新成主編:《歷史學百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30頁。

[31]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再版序言》,《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8頁。

[32] [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第629—633頁。

[33] [英]彼得·伯克著,姚鵬等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7頁。

[34] [美]李懷印著,歲有生、王傳奇譯:《重構近代中國: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象與現實》,第276頁。

[35] [英]約翰·托什著:《史學導論:現代歷史學的目標、方法和新方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10頁。

猜你喜歡
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抉擇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論中國大學治理現代化
現代化
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7:09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中國新現代化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色有码无码视频| 97se亚洲综合不卡|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91国语视频|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超级碰|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一本综合久久|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www.亚洲国产| 亚洲欧美不卡| 国产三级毛片| 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亚洲| 日本a级免费|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无码丝袜人妻| 免费亚洲成人|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亚洲区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素人在线|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免费激情网址|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九九视频| 超碰91免费人妻|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国产91av在线| 国产成人91精品|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免费|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