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飛 汪建紅
摘 要:歷史講的是人的故事,以人物為線索的教學設計不失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在高二文科班教學實踐中,試圖從幾類相關“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出發,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作為法律制定者的“人”, 作為法律執行者的“人”,作為法律適用對象的“人”,作為變法批評者的“人”。同時,以王安石變法為例,探討初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及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整合建構,并引導學生對歷史上變法成敗的經驗教訓有清晰的認知框架。
關鍵詞:初高中教學銜接 王安石變法 變法改革 認知邏輯
“教育首先是人學!”[1]作為人文學科的基礎課程,歷史課程應該致力于發展人,成就人,倡導從“人”的視角分析歷史上的人和事。如何認識教材中的“人”?又需要遵循哪些認知邏輯?王安石是歷史教學中關注的一個人物,本文試圖從“人”的角度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探討初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及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整合建構。
一、問題呈現:銜接引發的對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論述的思考
關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統編七年級下冊教材這樣論述:“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2]初中教材的描述是與初中歷史學科的定位相一致的,即“給學生打開觀察和了解歷史的視窗”。[3]
對于教材論述,學生難免會產生疑問:1.變法很有必要,為何司馬光等人還固執的反對變法?教材第12課還提到司馬光是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為何他如此頑固不化?2.在語文課上學到過,宋代大文豪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多次被貶,那么蘇軾也是極端保守落后的官員嗎?3.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唯一原因嗎?這些疑問及思考都會為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探究中埋下伏筆。
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9課和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以下簡稱“選必”)第4課、第16課、第17課等課中均提到了王安石變法。《綱要》呈現了變法反對派司馬光、劉摯等人的兩則史料,引導學生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教材還希望學生理性看待變法反對派的言論:“或有夸大之處,但是否也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 [4]《選必》則認為變法失敗的原因在于“王安石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5]可見,相比初中教材,《綱要》重在培養高中生論從史出的核心素養。《選必》則注重從國家與社會治理的高度進行歷史解釋。那么,同一知識點對于不同學段學生,如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如何實現知識的螺旋式上升?
盡管初中和高中進行了循環式教學編排,“但需要明確的是兩次循環并非簡單的重復和單純的知識量增加,高中歷史課程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循環,因而更具深度和廣度。”[6]相比初中課程,高中課程更側重于對歷史“組織和建構”。而建構和整合的重要方法是“選擇有代表性的重點內容進行重點分析,引導學生得出一些具有規律性或共通性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對整體內容的有效理解與準確把握。”[7]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就是“有代表性的重點內容”。而成功的改革又離不開決策層、執行者、接受者等各種“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國家決策層治理好國家的政治善意與目標;改革目標與社會發展、人民需求的深度吻合;社會發展程度與改革步驟的適應;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步驟與準備;穩妥而正確的實施路徑;貫徹執行改革的人力資源,等等。”[8]具體到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在高二文科班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妨也從“人”的視角予以探析:作為法律制定者的“人”——王安石;作為法律執行者的“人”——各級官員;作為法律適用對象的“人”——普通百姓;作為變法批評者的“人”——司馬光、蘇軾等人。
歷史講的是人的故事,以人物為線索的教學設計不失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抓手。準此,我們試圖從上述幾類相關“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出發,探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二、問題探究:從“人”的角度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
成功的變法離不開人民的擁護,因此,變法者應該關心人民的需求。那么,王安石是這樣做的嗎?
環節一:法理還是人情?作為法律制定者的“人”——王安石的目標是否與人民需求相吻合?
材料1 初,保甲法行,鄉民驚擾,至有截指斷腕以避丁者。知開封府韓維言之,帝以問王安石,安石曰:“就令有之,亦不足怪。為天下主者,如止任民情,則何必立君而為之建官置吏也!……惟陛下果斷,不恤人言以行之。”安石由此益惡維。
——畢沅《續資治通鑒》
材料2 韓宗師劾程昉導滹沱河水淤田,而堤壞水溢,廣害民稼……宗師言:“昉奏稱百姓乞淤田,臣勘會百姓元不曾乞淤田。昉分析,據差去檢踏官取到逐縣乞淤田狀,但不曾戶戶取狀。”上曰:“亦無人戶狀?”王安石曰:“淤田得差去官及逐縣官吏狀足矣,何用戶戶取狀?程昉奏乞淤田既無狀,即難明虛實,然為朝廷宣力淤田至四千余頃,假令奏狀稱人戶乞淤田一句不實,亦無可罪之理。”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四十九
設計意圖:呈現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制定法律的人應該慎重考慮民情民意。材料1,老百姓以自殘的方式抵制保甲法,表明變法措施存在不足之處,但王安石對老百姓的痛苦遭遇不僅不同情,反而認為“不足怪”。材料2,程昉在沒有征得百姓廣泛同意的情況下,決河淤田,毀壞百姓莊稼,還虛假上報,王安石沒有憐惜百姓,還極力為程昉辯解。因此,改革想要成功,必須尊重民情民意。
法律是由人來執行的,即便法律本身完美無缺,得不到認真的貫徹執行,也很難達到預期目標。
環節二:貫徹還是歪曲?作為法律執行者的“人”——各級官員能否不折不扣的執行變法措施?
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部分人:
材料3 呂惠卿:始,惠卿逢合安石,驟致執政,安石去位,遂極力排之,至發其私書于上……弟升卿無學術,引為侍講。又用弟和卿計,制五等丁產簿,使民自供手實,尺椽寸土,檢括無遺,至雞豚亦遍抄之。隱匿者許告……民不勝其困……上下騷動。
——脫脫《宋史》
材料4 曾布和章惇:初,章惇為相,布草制極其稱美……布贊惇“紹述”甚力,請甄賞元祐臣庶論更役法不便者,以勸敢言。惇遂興大獄,陷正人,流貶鐫廢,略無虛日,布多陰擠之。掖庭詔獄成,付執政蔽罪,法官謂厭魅事未成,不當處極典。布曰:“驢媚蛇霧,是未成否?”眾皆瞿然,于是死者三人。
——脫脫《宋史》
設計意圖:呈現材料,引導學生總結變法派的特征:呂惠卿背信棄義、任人唯親。曾布亂施淫威、阿諛逢迎。章惇陷害忠良、草菅人命。這些人打著支持變法的旗號謀取個人私利,所以,用人不當導致“新法在實施的過程中走了樣”[9]。因此,改革需要依靠德才兼備的執法者,如果執法者道德品質不佳,改革必將走向失敗。
王安石主持變法,他不僅制定了很多法律措施,還到各地考察民情,那么,老百姓如何看待這些變法措施呢?
環節三:擁護還是反對?作為法律適用者的“人”——普通老百姓如何看待變法措施?
材料5 (2013年山東高考文綜歷史試題第35題):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據《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
材料6 東明等縣百姓千余人,詣開封府訴超升等第出助役錢事,本府不受,遂突入王安石私第……退而訪問,乃司農寺不依諸縣元定戶等,卻以見管戶口量第定出役錢數付諸縣,各令管認,別造簿籍……凡等第升降,蓋視人家產高下,乃得其實。今乃自司農寺先畫數,令本縣依數定簿,豈得民無爭訴哉!
——畢沅《續資治通鑒》
設計意圖:展示材料5,通過“錢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語句,引導學生分析變法措施帶給普通百姓的血淚和心酸。展示材料6,由于地方官員隨意認定戶等,任意攤派,將變法變成了追求政績、魚肉百姓的一種方式。而以犧牲人民利益為代價的改革之路終將走向失敗。正如錢穆先生所言,王安石變法沒有“寬養民力”,沒有“厚培國本”,以至于“忽略了基本的人的問題”。[10]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因此變法者應該有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那么王安石是這樣做的嗎?
環節四:私利還是公議?作為變法批評者的“人”——司馬光、蘇軾等人的論述是否一派胡言?
材料7 司馬光:“下等戶及單丁戶,從來無役;今盡使之出錢,是鰥寡孤獨之人俱不免役……谷帛者,民可耕桑而得;至于錢者,縣官之所鑄,民之所不得私為也。今有司立法,惟錢是求,歲豐則民賤糶其谷,歲兇則伐桑棗、殺牛、賣田得錢以輸,民何以為生乎!此法卒行……貧者困窮日甚矣。”
——畢沅《續資治通鑒 》
材料8 蘇軾:“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霜風來幾時。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茅苫一月壟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蘇軾《蘇軾集》
設計意圖:呈現材料,展現變法反對者的不同聲音。司馬光認為免疫法給鰥寡孤獨者帶來很多困難,蘇軾在地方任職時親眼目睹民生艱難。這些觀點展現了宋朝士大夫心憂天下的使命感。“如果因為司馬光揭露了客觀事實,而說他不過是代表了大地主利益……不僅缺乏根據,而且是很不公平的。”[11]因此,改革想要成功,必須博采眾長,形成改革合力。
三、問題澄清后的思考
1.歷史教師要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實踐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倡導教師引導學生依托既有知識儲備“建構新知識”、“支持新的學習”。因此,鑒于初中生已經了解很多歷史信息,高中教師需要提供學習支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超越事實”、“形成自己對事件的解釋,得出結論。”[12] 從而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呈現螺旋式上升。比如,有必要以王安石變法為例,使學生對歷史上變法成敗的經驗教訓有清晰的認知框架,有明確的認知邏輯。
2.歷史教師要幫助學生打破歷史思維定勢
面對社會危機,蘇軾、歐陽修、程顥等社會名流之所以質疑變法措施,“肯定不是出于個人私利的考慮,也不單單是代表地主階層的利益,他們同樣憂國憂民,同樣真誠地關注民間疾苦、傾聽民間苦難的呻吟。”[13]因此,我們不能以落后、反動、頑固等詞語對司馬光、蘇軾等人隨意貼標簽。探究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有助于引導學生打破對于改革與守舊問題的思維定勢,“我們不能因為王安石主變法是一改革即加以肯定,也不因司馬光主張守舊就加以否定”、“凡變能利民惠民的,就應當變,而不應當守,凡不變能惠民利民的,就應當守,不應當變。”[14]
3.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關注民生
歷史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懷普通人的命運。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意識到,原本生活拮據、鰥寡孤獨的弱勢群體及其他底層民眾,在新法推行后,生活更艱難了。因此,變法者“如果不在變法中解決一個‘以民為本的終極問題”[15],那么結果只會是悲劇。因此,應該積極營造崇尚公益、拒絕冷漠、彰顯溫情、關注人性的社會氛圍。
筆者并不打算全盤否定王安石變法,只是希望通過本節課的探究與學習,幫助學生理性看待王安石變法過程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從“人”的角度分析歷史進程中的人和事,進而更加關注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離合悲歡。
【注釋】
[1] [蘇]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桂林:漓江出版社,2022年,第6頁。
[2]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下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2頁。
[3] [7] 徐藍、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7、190頁。
[4] 教育組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必修 中外歷史 綱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2頁。
[5] 教育組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3頁。
[6] 魯雅雯、李月琴:《初中歷史新課標學業質量的認識與解讀》,《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年第6期,第17頁。
[8] 李亞平:《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第71頁。
[9] 張祥浩:《論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第21頁。
[10] 錢穆:《國史大綱(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78頁。
[11] 姚治勛:《排斥異己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第126頁。
[12] [美]布蘭思福特等編著:《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35、139頁。
[13] 趙明:《文人政治的一曲悲歌:王安石變法啟示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83頁。
[14] 張祥浩:《“富民”是名,“富國”是實——王安石新法的是與非》,《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第37頁。
[15] 吳明明:《悲劇,從丟失民心開始》,《書屋》2003年第2期,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