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成
摘 要:歷史核心概念是歷史學科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們有效學習歷史的關鍵。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將歷史核心概念作為教學重點,應用多樣策略,提高歷史學習效果。聯系生活事例,體驗多樣活動,開展習題訓練,從而感知、理解和應用歷史概念,讓核心概念成為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有力工具。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研究和實踐歷史核心概念教學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概念 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歷史概念是歷史學科的基礎內容。歷史核心概念是從歷史基礎知識上概括出來的揭示歷史規律的內容,對于理解歷史事件、過程和發展至關重要。[1]歷史核心概念是學生們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工具”,便于學生們發現歷史知識間的聯系,尤其通過深入挖掘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系統地掌握歷史內容,提高歷史學習效果。《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將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遷移歷史知識,應用歷史學習方法,解釋簡單的歷史現象,由淺入深地把握歷史規律,有效掌握歷史核心概念,順其自然地發展歷史解釋能力。[2]由此可見,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有效地教學核心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課程標準》和教材中沒有明確地界定歷史核心概念,這給學生學習歷史核心概念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部分學生對歷史核心概念望文生義,部分學生“理解”歷史核心概念帶有慣性思維。如此學習,導致學生們無法有效地理解歷史核心概念與其他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歷史核心概念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走進教材中,挖掘歷史核心概念,應用多樣策略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與歷史核心概念進行互動,感知、理解、應用核心概念,借此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為有效學習歷史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應用以下策略引導學生們學習歷史核心概念。
一、聯系生活事例,感知歷史概念
生活是歷史的源泉。歷史核心概念的基本素材大都來自現實生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性材料是學習者學習抽象概念的支撐。理論聯系實際地實施教學,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為教師實施歷史核心概念教學指明了方向。簡單地說,教師要以歷史核心概念為指導,走進現實生活,挖掘可以解釋歷史核心概念的典型事例。在課堂上,教師展示典型事例,順其自然地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遷移已有生活經驗與情境中的感性材料互動,感知其中蘊含的歷史核心概念,為深入地理解歷史核心概念做好準備。
以《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例,美國“聯邦制”是這節課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中關于“聯邦制”的描述:“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彼此制約。”[3]教材沒有對“聯邦制”做出明確解讀,影響學生們深入理解。對此,在實施教學的時候,立足“聯邦制”,筆者以聯邦政府與各州的權力關系為切入點,利用網絡渠道搜集到相關內容:美國聯邦政府想要在佛羅里達州修建高鐵,同時為該州提供23億的經濟補助,卻遭到了該州州長的拒絕。因為該州政府的反對,美國聯邦政府沒能在該州修建高鐵。在課堂上,筆者將這一事例展現給學生們。事例的展示給學生們提供了感知核心概念的便利。大部分學生從州政府拒絕聯邦政府且取得成功這一角度分析聯邦政府與州政府間的關系:中央政府的權力高于州政府,但州政府保留一定的自治權。在同學們的腦子中,“聯邦制”從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具象的事實,理解水到渠成。在歷史核心概念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用生活事例不僅可以降低核心概念的理解難度,還可以使學生從實踐中感知理論,提高歷史核心概念的感知效果。
二、體驗多樣活動,理解歷史概念
教學活動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們學習歷史核心概念的載體。實踐表明,教師在課堂上單向地灌輸歷史核心概念,不但會削弱學生的歷史核心概念學習興趣,還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應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是突破傳統教學的“法寶”。在實施歷史核心概念教學時,教師要以歷史核心概念為立足點,應用多樣方法創設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活動理解核心概念。筆者往往應用分類比較法、實例論證法等開展核心概念教學活動。
(一)應用分類比較法,創設比較活動
高中歷史內容繁多且雜。學生們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很難清晰地記住每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典章制度。分類比較法是引導學生們對比、梳理歷史內容的重要方法。《中學歷史教學法》一書中提到,應用分類比較法,可以使學生們梳理清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等,同時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規律,深入地理解歷史內容。[4]同時,書中還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比較有關聯的歷史內容。對此,在實施高中歷史核心概念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應用分類比較法,引導學生對核心概念進行分類,對同一類概念進行對比,總結它們的異同點,順其自然地理解歷史概念,提高學習效果。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為例,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是該冊書的重要內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該冊書歷史核心概念之一。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發生了變化,如西周的分封制、秦漢郡縣制、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由此可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時間跨度大,需要學生們沿著歷史進程進行梳理,尤其要在梳理的過程中探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如何發生變化的,為什么會一再地發生變化。對此,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們建立思維導圖,一一梳理、展現不同時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析、比較發生變化的原因,由此總結共同點。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遷移歷史所學,從不同中尋找相同,尤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總結結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是以現實需要為依據的,旨在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盡管不同,但有共同的精神理念——維護統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面貌。由此可見,應用分析比較法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核心概念,可以使學生在把握核心概念異同點的過程中,深入地理解歷史核心概念,同時自然而然地建構知識結構,增強歷史學習效果。[5]
(二)應用實例論證法,創設論證活動
《課程標準》提出了“史料實證”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史料進行歷史論證,借此建構歷史認知,深入理解歷史內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是學生有效學習歷史概念的關鍵。歷史概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過程。所以,歷史概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實例論證是以歷史概念為基礎,列舉與其有關的其他事例進行解釋,從而使學生們建構理解的活動。實例論證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過程。對此,在實施高中歷史核心概念教學的時候,筆者會應用實例論證法引導學生們列舉事例論證歷史概念。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為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本節課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教學中,筆者將該概念轉化為問題,驅動學生們搜尋史料進行論證。筆者先提出問題:“在新中國建設初期,我國為什么會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活躍思維,積極思考。筆者把握學生們思維時機,引導他們小組合作,列舉與之有關的史料。之后,小組毛遂自薦展示成果,如“兩極格局的形成”,“國民黨以及帝國主義殘余勢力在國內肆意搞破壞”,“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百廢待興”,“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民渴盼和平”等。立足小組展示的內容,筆者鼓勵他們總結出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的國內和國際背景。同時,筆者根據學生們此次總結的內容進行點撥,使他們切實地了解國內和國際環境下維護國家利益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據。如此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經歷搜集史料、應用史料活動,增強史料實證能力,還可以使學生輕松地掌握歷史核心概念,提高歷史核心概念的學習效果。
三、開展習題訓練,應用歷史概念
《課程標準》指出,課后練習可以使學生在應用所學的過程中增強對所學的理解。同時,課后練習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的活動。從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了多樣活動,應用了多樣方法探究歷史核心概念,理解了歷史核心概念。基于學生的學習所得,教師要創設習題訓練活動,驅動學生應用所學,使他們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地理解歷史核心概念,提高歷史核心概念的學習水平。對此,筆者在實施核心概念教學的時候,會緊緊把握學生的核心概念學習情況,設計、展現有關的練習題,引導學生挖掘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對核心概念建立系統認知。
以《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為例,在實施核心概念教學之后,筆者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如下材料:
中國在19世紀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舊兩種時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貿、外交方面獲得利益,中國政府則從他們那里學習軍事技術以抵御外侮、鎮壓國內起義,但同時也致力于振興舊式的儒家管理方式……其結果,身處內憂外患之中的中國,在19世紀60年代做出的回應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現代化。[6]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
結合材料內容,筆者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材料內容體現了19世紀60年代的哪種思想?”“分析當時的社會大環境,總結19世紀60年代出現這種思想的原因。”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一邊閱讀材料一邊遷移所學,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核心概念進行探究。實踐表明,通過解決問題,學生了解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產生的原因,由此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
綜上所述,應用有效的策略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核心概念,便于學生提高核心概念學習的有效性,提高歷史學習水平。所以,在實施高中歷史核心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研讀歷史教材,挖掘核心概念,并以此為基礎,應用多樣策略,如聯系生活事例、創設多樣活動、開展習題訓練等,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應用歷史核心概念,使學生通過由淺入深地理解核心概念,提高歷史核心概念學習效果,提升歷史學習水平。
【注釋】
[1] 陳文清:《基于歷史概念結構關系的高考歷史選擇題解法》,《教育觀察》2020年第15期,第134頁。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頁。
[3] 《中外歷史綱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54頁。
[4] 于友西、趙亞夫:《中學歷史教學法(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12頁。
[5] 王必閂:《基于歷史解釋視角下的概念教學——以現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相關內容為例》,《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年第11期,第64頁。
[6] [美]費正清著,張沛、張源、顧思兼譯:《中國:傳統與變遷——費正清版中國通史》,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第3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