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靜


摘 要:面對《中外歷史綱要》每一課知識點豐富、時間跨度大、教學任務重的困境,嘗試突破課時邏輯,探索教學新路徑,開展基于大概念的單元主題教學。圍繞“多元文明及其交流”這一大概念,將本單元的教材內容刪繁就簡,重新搭建單元框架,設計教學環節。
關鍵詞:大概念 高中歷史 單元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的特點在于提綱挈領,概要敘述中外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每一課知識點豐富,時間跨度大,給一線歷史教學帶來很大挑戰。教師如果仍以傳統的課時教學開展授課,就會面臨課時不足的問題,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時任務。新課改以來,諸多教學實踐表明單元教學或是值得嘗試的教學新策略。然而,單元教學該如何設計?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教學立意該如何確立?面對這些難題,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實際,嘗試突破課時邏輯,探索教學新路徑,開展基于大概念的單元主題教學。
一、提取大概念,聚焦單元設計
對于“單元教學該如何設計”這一問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給我們提供了思路:“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1]大概念具有統領性,是單元教學的靈魂,是單元主題學習的重要抓手,能將單元內各知識點串聯為一體,避免知識的碎片化,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大概念的有效提取是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1.大概念的提取
筆者以《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為例,談談大概念的提取步驟。
第一步,精讀教材內容,梳理基本框架。本單元上承古代世界早期文明,下啟世界近代史開端。從時間跨度上看,中古時期一般指5—15世紀,長達一千年時間;從空間跨度上看,本單元主要涉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地理范圍廣。這一時期的文明基本處于同一生產力水平上,農業經濟自給自足的特性決定了各地區獨立發展、多元并存的狀態,分別形成了歐洲基督教文明圈、伊斯蘭文明圈、儒家文明圈、非洲和美洲的文明等。
第二步,緊扣課程標準,提煉關鍵詞。本單元的課標要求是:“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2]其中“文明”“變化”“多元”是本單元的關鍵詞。
第三步,理清邏輯關系,得出大概念。中古時期各文明相對獨立發展,呈現出區域多元化的特征;與此同時,各文明之間或多或少的交流,進一步促進了文明的發展。所以,本單元不僅要學習中古時期各文明的主要特征、文明之間的差異性,還要注重學習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通。因此,本單元的大概念可以提取為“多元文明及其交流”。
2.單元教學的設計
明確大概念后,教師可依托大概念來搭建單元框架,從而將大概念融入到大單元教學之中。備課時應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以大問題引領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建立起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師可按照自己的邏輯順序重組教材,將知識點結構化、整體化,搭建起科學合理的知識框架。例如,在《中古時期的亞洲》單元中,可依托“多元文明及其交流”這一大概念,將單元內容細分為三大教學版塊。單元框架設計如下:
二、著眼課堂教學,培養高階思維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許多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自主思維能力受限。而大單元教學則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思維含量,有效增加課堂的活躍性。如何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是教師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教師可通過運用問題鏈、融通知識點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強化學生的問題求解能力。
1.運用問題鏈,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度
在本單元第一版塊“文明的多元化發展”中,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中古時期各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表現。在學習“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概況”這一內容時,教師通過層層設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度。如下所示:
材料1 (西方學者)往往貶低中世紀的意義,有的甚至認為那是一個黑暗時代,沒有多少成就可言……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反對把中世紀僅僅看成是黑暗時代或野蠻時代的非歷史觀點,指出它的巨大進步。事實也是如此,封建社會在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方面比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前進了一大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
設問1:西方學者認為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黑暗”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設問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中世紀的巨大進步,請具體說明這一時期西歐在“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方面取得進步的表現包括哪些?
設問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你對西歐“中世紀”的整體認識?
本材料通過不同學者截然不同的評述,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實現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遷移。對于設問3,同學們經過討論后,得出以下思考:“跟古希臘、羅馬的輝煌和近代文藝復興的光輝相比,中世紀因為戰亂頻繁、等級森嚴、思想愚昧等特征,被認為是黑暗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中世紀的西歐出現了契約精神、有限王權、法治精神、城市自治、重視教育等進步因素,最終促使西歐率先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這一環節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應注重理清歷史脈絡,以科學全面的歷史觀看待世界歷史的發展,從而將唯物史觀核心素養的培育有效滲透于課堂之中。
2.融通知識點,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
在第二版塊“文明的多樣化交流”中,各文明之間的交流方式及影響是重點學習內容。中古時期,受生產力水平的局限和地理的阻隔,各個文明區域間相對封閉,但又始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和交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布置以下任務: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中古時期各文明之間主要存在哪些交流?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出來。
教師進一步指出,文明之間的交流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上述的和平交流,另一種是暴力沖突。請同學們思考,在世界各地區文明的不斷融合中,戰爭和征服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一方面,戰爭不可避免地給被征服地區的文明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破壞;另一方面,戰爭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鋒。比如拜占庭在開展連年征服戰爭的同時,也把自身文化傳播到了被征服地區;阿拉伯人在開展大規模向外擴張的過程中,既傳播了伊斯蘭文化,又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正是通過多樣化的交流,人類文明從遠古時代的萌芽,逐漸發展成為古代的文明地域,再到中世紀的大范圍的文明圈,最后在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步聯結為一個整體。
通過以上環節,學生逐步將松散的知識點搭建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調動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大提升。
三、叩問當下現實,提升家國情懷
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中心和靈魂。高層次、有深度的教學立意,能讓課堂成為思維碰撞和情感升華的場所,讓學生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和感悟。歷史課堂的教學立意該如何提升?筆者通過深度挖掘教材,結合當下現實,在最后一個版塊“文明發展與交流的關系”中擬定了以下兩個討論環節,引發同學們辯證思考。
討論1:文明發展會促進文明交流嗎?
同學一:會的,人類最初的文明誕生之時,相互之間聯系很少,但隨著文明的發展,古代文明進行了區域性擴張,建立起波斯等帝國,帝國的統治又進一步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交融。總之,人類文明發展的總趨勢就是文明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加,影響不斷擴大。
同學二:人類文明發展到21世紀,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積極承擔起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交流合作,持續搭建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
討論2:文明交流會促進文明發展嗎?
同學三:我認為文明交流可以促進文明的發展。例如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進一步推動了國內經濟文化發展;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也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促使帝國一度達到經濟繁榮的局面。
同學四:非洲和美洲近代以來的逐步沒落,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文明交流的積極作用。古代非洲曾建立起強大的國家,但遼闊的撒哈拉沙漠將非洲南北分隔開來,影響非洲內部文化交流;同時,非洲內陸地區對外部世界的聯系較少,發展相對緩慢。美洲也曾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但由于地理上的封閉性,缺乏與外部文明的交流,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
最后,教師對兩者關系做一個總結。隨著文明的發展,文明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而文明的交流互鑒,正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21世紀以來,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從廣度上說,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文明沖突論”之類的言論加劇了文明之間的隔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際社會交流合作。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作為高中生,我們既要堅持自身文明傳統,又要對其他文明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要能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傳統。只有通過文明交流、互學互鑒,人類文明才能走向繁榮發展。這一教學環節不僅能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探討歷史與現實問題,還能讓學生感悟到文明交流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厚植家國情懷,達到史學育人的目的。
四、課堂反思
本單元圍繞“多元文明及其交流”這一大概念,將教材內容刪繁就簡,搭建起科學合理的單元框架,并據此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在課堂實踐中,通過材料的閱讀、問題鏈的解答、思維導圖的繪制、課堂探究與討論等形式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整節課下來同學們課堂參與度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因此,筆者認為,依托大概念的大單元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值得嘗試的教學策略。
然而,從大概念的選取到單元框架的搭建,再到問題的設計、課堂教學的開展,最后再到立意的提升、課堂的總結,無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思路和節奏,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和教學水平,將歷史核心素養落到課堂的實處。歷史教學研究沒有捷徑,只有進一步鉆研教材,做足課程研究,密切關注學術前沿,才有可能創設出高質量、高思維含量的智慧型歷史課堂。
【注釋】
[1]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15—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