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雨曦



摘 要:面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追求面面俱到易導致教學碎片化。逆向設計理論倡導“以終為始”,“追求理解”的教學,有利于破解這一問題。依據該理論,教師立足單元界面,制定教學目標;基于評估視角,界定教學標準;滲透逆向思維,形成教學設計。它使教學內容取舍有度,教學方法科學有效,教學立意導向深遠,讓歷史教學在逆向設計理論指導下凸顯整體感和智慧美。
關鍵詞:逆向設計 單元教學 法律 教化
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受到“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及應試慣性影響,更多追求知識點面面俱到的“教完”而忽略學生有意義的“學得”,導致教學碎片化,損害了教學的系統性和智慧美。
威金斯等學者提出“以終為始”,通過“確定預期結果;確定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1]等步驟,基于學習結果逆向設計,頗有啟發意義。
選必一“法治與教化”單元以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為基點,引西方法律與教化為借鑒,探新中國社會主義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導向。本文以該單元為對象,從單元評估起始,以第一課時為例,探尋逆向設計落地之途。
一、有的放矢:立足單元界面的目標制定
(一)依循課標與教材,確定主題,剖析結構
選必一各單元大體遵循“中國古代→世界古代→中國近現代”的思路,凸顯以史為鑒、關照當下、思考未來的育人理念。具體到本單元,其導向應落腳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2]因此,筆者將本單元主題定為:理解“德法合治”的中華治道。
筆者梳理了本單元結構(圖1):
第一課聚焦于:中國古代法治和教化值得傳承的優秀傳統。第二課要思考:西方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及中西方的差異。第三課:既要梳理新中國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回溯單元,探討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西方優秀經驗,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
(二)提煉素養導向大概念,明確單元目標
厘定單元大概念是促理解的錨點,筆者以選必一學業要求為依據,提煉出本模塊的大概念組:(1)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措施是歷史環境的產物。(2)完善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應在傳承優秀傳統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合理借鑒別國優秀經驗。并提煉出本單元大概念組:(1)中西法治和教化方式是各自歷史環境的產物,與本文明特定歷史狀況相適應,也有局限性。(2)中國當代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應在堅持優秀傳統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合理借鑒別國優秀經驗,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走德法合治道路。
基于此,筆者制定了單元目標(表1):
二、條分縷析:基于評估視角的標準界定
(一)圍繞大概念,分層單元目標,預期學習成果
威金斯和麥克泰格將單元目標自上而下劃分為“實現遷移;理解意義;掌握知能”,[3]據此,筆者對單元目標由淺入深分層,確定可預期學習成果。
層次一:掌握知能
層次二:理解意義
層次三:實現遷移
掌握知能是后兩層目標達成的基礎。理解意義指向學科重要概念和核心問題,是遷移的基本前提。實現遷移目標則聚焦“未來”,以實現知識的高通路遷移。
(二)基于理解六側面理論,明確理解性目標評估證據
傳統教學設計中,“理解”常被視為與“了解”,“辨析”等并列的概念。在逆向設計語境中,理解包含“六個側面”:“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4]如何證明學生已經“理解”?需基于理解六側面理論,分析表現性任務,形成評估依據和評估標準(表5)。
三、篤思踐行:滲透逆向思維的課時設計
單元分析和目標錨定為教學設計提供了路徑和抓手。筆者以第一課時:“從禮法結合看中華法系——源流與智慧”為例,探討逆向設計落地。
(一)本課設計思路
本課共設計四個主要環節:
環節一 “禮刑并用探緣起”:從甲骨文“禮”字出發,探尋“禮從何來?”從西周敬天保民思想著手,探討“禮治從何而起?”分析西周量刑原則,思考“禮刑為何并用?”
環節二 “禮衰法興析變局”:從子產鑄刑書及叔向的信解析“何為‘成文法?”“何為‘法治之法?”從儒、法觀點及時代背景討論“德法之爭怎么看?”
環節三 “引禮入法觀潮流”:自漢至南北朝,引禮入法從政治實用手段拓展升華為文化認同,從時代潮流觀“為何法中需引禮?”從《唐律疏議》入手,可知唐律禮法結合包括:四重表現、三綱秩序、二重導向和一個本質。
環節四 從中華法系發展的幾個關鍵詞入手,感悟其中的人本底色。
(二)教學片段舉隅
實現遷移目標之:感悟中華法系體現的人本底色
圍繞“中華法系體現的人本底色”,闡述:敬天保民、人性向善、人性趨利、人倫道德等詞語中蘊含的“人本”理念。
課堂中,學生能結合所學分析詞中的人本意涵。大部分學生選擇“敬天保民”,“人性向善”等解讀。教師側重解釋“人性趨利”亦是有別于“神本”的人本。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都立足于腳下的大地和世俗的人間,中華法系有著鮮明的人本底色。
結語
通過逆向設計,以學科大概念為抓手確定單元目標,確定本單元核心教學任務和教學過程。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實現抓大放小、取舍科學,在教學方法選用上實現科學匹配、深度探究,在教學立意導向上凸顯古為今用、面向未來。這適應了學情,滲透了歷史教育的生命感和智慧美,踐行了立德樹人的新時代教育使命。
【注釋】
[1] [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閆寒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8—19頁。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編寫組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86—187頁。
[3][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理解為先模式——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盛群力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4—25頁。
[4] [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閆寒冰譯,第94—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