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瑩
摘要:美學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作業需要教師花費更多心思去設計,這樣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在完成閱讀作業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和探索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美學元素,在閱讀作業設計中滲透美育,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最終達到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本文將對美學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作業設計的意義、閱讀作業設計模式和閱讀作業的實踐策略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美學視域閱讀作業設計模式實踐策略
一、美學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作業設計的意義
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作業是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的重要途徑之一,作業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閱讀作業可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有著課堂閱讀教學所沒有的作用。而在閱讀作業設計中滲透美育因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完成閱讀作業的興趣,更能在創造力、審美能力的培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堅持把美的思想作為小學語文閱讀作業設計的根本,可以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文學素養,并能夠了解文學之美,進而提升美學素養。
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作業設計中并沒有關注審美教育,教師設計的閱讀作業形式單一,偏重知識的訓練,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審美性,作業目標定位過于單一,只是要求學生看書,這樣學生就會把閱讀作業當成一種負擔。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都缺少審美教育的滲透,這不符合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的要求。
美學視域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在閱讀作業上下功夫,在閱讀作業設計中滲透審美教育,充分發揮閱讀作業對學生的情感熏陶、美感引領,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表達美和創造美,實現閱讀作業對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價值。
二、美學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作業設計的模式
美學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作業不應再是單調乏味、了無新意的知識練習和鞏固,教師應該把語文的人文性和美學的藝術性相結合,設計小學語文閱讀作業。
在小學語文閱讀作業設計中滲透審美教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完成閱讀作業的興趣,減輕學生心理負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作業中感受到美的熏陶,還可以提高學生審美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小學語文閱讀作業設計中融入美育因素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和創造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能夠在發現美和欣賞美的過程中創造美,擁有更高的創造能力。
我們有意識地把審美教育滲透到閱讀作業設計中,設計出含有豐富美學內容的作業,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快樂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的閱讀作業還有利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學會感受美,化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讀出作品中的真實美好。這也能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
(一)以美育為導向,確定閱讀作業目標
沒有目標的教學是沒有效果的,那沒有目標的閱讀作業,同樣是無效的。基于美學視域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首先我們得明確閱讀作業目標,其次是設計閱讀作業的實施策略。
作業設計是教師教學中重要的一步,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精準的作業目標不僅使教學有方向,而且能夠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信心,進而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增強學生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美學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作業的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總目標:
1.創設既美又豐富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在完成閱讀作業的過程中,感受語言文字之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以及精神之美,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會感受美,欣賞美。
2.通過閱讀作業的實踐,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可以閱讀日常生活中的文學作品,能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欣賞、初步學會鑒賞文學作品,感受藝術之美,提高審美能力。
3.通過對學生閱讀廣度的拓寬,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媒介,用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進而學著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進一步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分學段目標:
第一學段目標:
1.通過親子閱讀作業,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通過閱讀童話、寓言等文學體裁,學生體會童真童趣之美,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之美,初步體驗閱讀的樂趣。
3.通過閱讀兒歌、兒童詩和古詩,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展開想象,感受想象力的美。
第二學段目標:
1.通過整本書的閱讀,學生能夠初步體會作品中優美的語言,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學會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
2.通過課外閱讀作業,學生能夠積累優美的詞句,可以在習作中學會使用這些好詞佳句。
3.通過課內閱讀作業,學生初步學會閱讀的方法,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體會文本的情感之美,進而向往美好的情境,體會自然和生命之美。
第三學段目標:
1.學生獨立閱讀,能夠了解故事梗概,還可以簡單復述故事內容,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質,愛憎分明。
2.通過詩詞大會這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學生感受古詩之美,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美。
3.通過閱讀作業,學生學習跨媒介閱讀與運用,學會表達自己對美的真實感受,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體驗。
(二)深挖美學元素,設計閱讀作業內容
具有美感的閱讀作業,不僅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作業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緊扣語文教材。統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挖掘的美學元素,其中各種體裁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它們內容上蘊含著自然美、社會美、傳統文化美、精神美等,形式上富有語言美、音韻美、結構美等因素。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充分挖掘教材文章中的美,利用對課文的學習點燃學生對閱讀的渴望。我們要發揮教材的示范作用,巧妙地尋找教材中閱讀美的訓練點,設計內容豐富的閱讀作業,引導學生發現美、理解美、欣賞美,進而提升學生審美創造能力。
1.自然之美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作業設計,主題的設定和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明確閱讀作業的主題是第一個任務,這不僅關系到作業內容的設計,還影響著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例如,三年級上冊的課文《秋天的雨》,我們在學習了這篇課文以后,為了提高學生對秋天美好事物、美麗色彩的欣賞和感受能力,針對閱讀,我設計了主題是“金秋時節之美”的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閱讀關于秋天的繪本和書籍,把自己覺得美的事物記錄下來,做成手抄報,然后班級評選,選出“美秋”代言人。學生對這樣的作業非常喜歡,不僅讀得津津有味,而且能在閱讀中感受秋天的美。同時,通過感受秋之美,學生增強了審美能力。
2.傳統文化之美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審美內涵,入選語文教材中的詩文名篇更是其中的典范,這些作品富有美育功能。
如設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整體作業《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通過本次作業學生了解中國的民俗民風之美,感受到中華傳統習俗中蘊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發了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3.情感之美
社會美的核心就是人的美,這種美既可以表現為外在的行為之美,也可以表現為內在的情感、精神之美。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情感教育,文學作品體現的精神美,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美育元素,審美對象引發的情感體驗可以影響到審美主體對事物的評判。正如柏拉圖所說的“融美于心靈”,課文傳遞的不僅是親情,更有思鄉之情、愛國之情等,對于這些情感,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通過閱讀體會到人間的真善美。
(三)增強美感體驗,豐富閱讀作業形式
只有讓閱讀作業的形式不拘一格,學生的閱讀思維才能充分打開。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來完成作業,可以是手抄報、圖畫、照片、海報,甚至也可以是手工作品,如樹葉畫、繪本劇等,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摸、想象、讀書游園等多種方式來完成閱讀作業。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班級開展了“最美”書架的評選活動,同學們積極參加,在家充分準備,每位同學都帶了很多精美的照片。這一活動促使他們學到了知識,更展示了美麗的書架,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為了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我在班級布置“我是美麗觀察員”的特色作業,讓學生去留心觀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把自己平時觀察到的美的景、人、事等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現出來。每周我都會利用課后輔導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業,其他同學給予評價,選出最美觀察員。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發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三、美學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作業的實踐策略
在“雙減”大背景下,既美又有效的閱讀作業,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進而能夠激發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使學生可以穩步且有效地提高閱讀水平。通過對學生的多次調查分析可以看出,以前布置的閱讀作業難以滿足新課改的需求,對學生的審美創造意識的培養也沒有多大作用。因此,在美學視域下設計閱讀作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創設美的閱讀作業情境
閱讀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是優化學生語言運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審美創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
創設美的閱讀作業的情境,首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情境中去體驗、去領悟、去把握,把對學習內容的掌握變成一種美的享受,從而讓學生獲得審美愉悅。這樣,學生就不再反感作業,從而樂于接受,能夠非常好地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文章蘊含的情感美。成功的閱讀作業能夠為學生創設美的情境,使學生學而不厭。
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作業設計,創設“花朝節”參觀體驗大情境,引導學生在展館參觀體驗中,鞏固本單元的生字新詞,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在暢游花朝節、實踐營等活動中開展綜合性學習,聯結生活,體驗傳統文化。學生就如參觀博物館一般,興趣盎然,作業以任務群的方式,以進階的內容,步步推進學生學習。
(二)設置開放多元的作業評價方式
閱讀作業的評價,我們要綜合開展。對于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以及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我們要重視,要多角度且有創意地評價。
1.評價內容開放,體現學習的趣味性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布置可供選擇的閱讀作業,這樣在評價的時候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被表揚的快樂。另外,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作業呈現的結果,我們要重點關注。對于程度一般的學生,只要他們按時完成作業,有一定的進步就給予表揚,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評價方式靈活,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1)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2)教師評價,激勵學生有效學習。
(3)同學互評,你追我趕促成長。
(4)家長評價,補充促進學生成長。
3.評價過程動態,體現學習的激勵性
通過競選“詩詞達人”“故事大王”“靠譜導游”的方式進行閱讀質量的評價。例如,在學習了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話故事后,我就布置這樣一個作業:課后請同學們閱讀自己感興趣的神話故事,一個月后,我們在班級評選“故事大王”。這樣對學生的評價就不僅僅是一個符號、幾句話,而是一個有變化,有成長的動態過程。
總之,評價是需要我們花費心思的,要讓學生在評價中獲得成長,應通過全面、公正、藝術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
(三)反思改進提升作業質量
在設計作業時,我們要時常反思,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修改,讓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通過反思并及時改進,能夠不斷地提高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有一雙善于發現教材中美的因素的眼睛,我們要學會根據教材中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設計豐富多樣且美的閱讀作業,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課后作業來感知作品中所蘊含的各種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美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崔標,楊佳音.“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滲透美育教育的作業設計[J].安徽教育科研,2022(14):8-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柴丹.小學語文作業思考與設計[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2):2122.
責任編輯:趙瀟晗
*本文系安徽省教研課題“美學視域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為JK2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