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歡
摘 要: 目前,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關注。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構建一套完善的學科體系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已成為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文章對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不同類型的建構方式,分析了當前學科體系建構存在的問題,并從靈活的學科整合、注重學生中心、與社會接軌、加強教師培訓、實踐與研究相結合這幾方面提出解決對策,旨在構建更具有實際應用性和創新性的高校教育體系。
關鍵詞: 學科體系;高校課程;教學論
中圖分類號: G64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152-03
引言
高校教育在培養人才、傳承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課程與教學論作為高校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學科體系的建構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與創新發展。然而,當前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存在一些問題,亟需深入分析和解決。
一、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類型
(一)縱深型學科體系
縱深型學科體系注重知識體系的深度發展,旨在培養學生在特定領域達到專家水平。其核心理念是通過持續地探索和學習,使學生在學科內不斷深入,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掌握。這種類型的學科體系在構建中強調學科之間的內在連續性。其不僅僅是將課程內容進行簡單的堆砌,而是通過有機的知識銜接和延伸,使學生能夠在不同階段逐步拓展知識層面。從基礎概念到高級理論,縱深型學科體系將知識點貫通起來,確保學生在前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加深對知識內涵的認識。在實施縱深型學科體系時,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程結構,將知識有機地連接起來,使之呈現一個清晰的知識鏈條[1]。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思考,促使其在不同領域尋找聯系,從而拓寬視野,培養系統思維。縱深型學科體系也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精神。學生在這樣的體系下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更應該成為知識的積極構建者和探索者。通過開展獨立研究、課外拓展和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深入挖掘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從而在學科內取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突破。
(二)交叉型學科體系
交叉型學科體系突破了傳統學科分類的束縛,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創造出新的知識領域和研究范式。交叉型學科體系注重跨學科的研究,鼓勵學者和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聯系,深入探討交叉點上的問題和挑戰。通過將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相互結合,交叉型學科體系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和綜合的知識體驗。交叉型學科體系強調知識的創新性和前瞻性。在這種體系下,學生不僅僅是傳統學科知識的消費者,更是創新的驅動者。學生被鼓勵跳出傳統思維模式,勇于嘗試將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以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這種跨界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交叉型學科體系建構類型為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跨學科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平臺。通過突破傳統學科界限,鼓勵學科交叉和知識整合,這一體系有望推動知識的前沿拓展,為解決復雜問題和應對未來挑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刻板的學科劃分
傳統的學科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學科內的專業化和深度發展,但同時也形成了高墻,限制了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學者和研究人員很難跨足多個學科領域,導致了知識的孤立化和割裂化。這限制了創新的可能性,阻礙了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性思考和方法。過于刻板的學科劃分還可能導致知識的滯后和僵化。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知識的不斷涌現,許多新興領域和交叉領域的知識需要被整合和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然而,刻板的學科劃分使得對這些新知識的探索受到了限制,阻礙了學科體系的更新和進步。
(二)忽視學生的興趣與需求
部分高校課程的設計和安排過于固化,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職業規劃。這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乏味和無聊,缺乏對課程的積極參與。學生可能因為缺乏動力而表現出消極的學習態度,甚至可能出現曠課和輟學的情況。一些學科體系可能過于強調純粹的學術知識,而忽視了實際應用和職業發展方向。這導致了學生在畢業后可能面臨實際工作和職業需求的不適應。學生可能會質疑其所學的內容與實際工作的聯系,進而降低其學習動力和興趣[2]。
(三)與社會需求脫節
一些高校課程的設計和內容滯后于社會的發展。社會在不斷變化和創新,涌現出新興領域和技術,然而部分學科體系的教學內容仍然停留在舊有的知識體系中,無法有效地滿足社會的新需求。學生在畢業后可能會面臨知識與實際工作的脫節,導致難以勝任現代職場的挑戰。一些學科體系可能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性的培養。現代職場對于實際應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需求越來越高,然而一些學科體系的教學重心仍然偏向純粹的學術理論。這使得學生在畢業后可能面臨實際工作中的困難,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適應和培養所需的實踐技能。
三、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靈活的學科整合
靈活的學科整合強調跨學科合作,促進學科融合,解決傳統學科界限問題。高校可以通過組織跨學科的研討會、研究項目和教學團隊,將不同學科的專家和學者匯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復雜問題和研究領域的交叉點。這種合作有助于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互補,為解決綜合性問題提供更加全面的思考和方法,推動知識創新。例如,將教育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相結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學習過程的多維度影響因素,從而為教育實踐提供更為有效的指導。這種整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促使教育研究朝著更多元和全面的方向發展。靈活的學科整合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學科思維。在交叉學科的教學環境中,學生需要學習并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種跨學科思維的培養將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發展,并更具備應對多變的社會挑戰的能力。這種綜合性的培養有助于打破傳統學科間的壁壘,培育更具創新力和適應性的人才。通過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交叉學科,可以推動知識的整合與創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學科思維,進而推動高等教育開放創新。
(二)注重學生中心
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應當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核心,將學生置于教學體系的中心,使課程設置更加貼近學生,提升教學效果和參與度。注重學生中心的策略要求學科體系的建構必須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高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如調查問卷、訪談、重點小組討論等,獲取學生對于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反饋。這些反饋將成為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的有力依據,從而使課程更加符合學生的期望和實際需求。課程設置需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式,注重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如問題導向教學、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動力。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節奏,因此教師應當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此外,引入實踐型的教學環節,如實驗、實習、項目等,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其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學生中心的策略強調課程的個性化設置,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高校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專業方向課等方式,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內容。這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個性化的課程設置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優勢,培養其在特定領域的深度能力。
(三)與社會接軌
高校應當積極主動地與社會保持緊密的接軌,以確保其教育體系能夠更加貼合職場的需求和挑戰。這種緊密的接軌策略對于高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其能夠促使教育體系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并為學生提供更具實用性的教育。高校可以與各類企業和行業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成立產學研合作基地或實驗室,高校可以與企業共同探討并研究當前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素質和技能。通過與企業合作,高校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設置,培養出更具實際應用能力的畢業生。通過召開座談會、舉辦研討會、參觀企業等方式,高校可以與企業保持頻繁的溝通,了解其對人才的期望和需求。這樣的溝通渠道可以讓高校更加敏銳地捕捉市場變化和趨勢,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確保其教育目標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高校還可以通過實習、項目合作、實驗等方式,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際操作和實踐項目。這樣的實踐教學不僅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增強其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職場的挑戰。通過與企業和行業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高校能夠更好地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這種緊密接軌的策略不僅可以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還能夠促進高校與社會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推動整個教育體系與社會發展的緊密銜接。這種與社會接軌的策略能夠讓高校更好地履行其培養社會人才的使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3]。通過不斷優化教育體系,將教育與實際需求相結合,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實際價值的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這種緊密的接軌將使高校在全球化和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更加強大和有影響力。
(四)加強教師培訓
高校應當致力于建立一個完善的教師培訓體系,以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高校可以設立專門的教師培訓中心或機構,作為統籌規劃和組織各類培訓活動的樞紐。這個中心應當具備完善的培訓計劃和資源,以確保培訓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這些培訓內容可以涵蓋廣泛領域,包括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設計與教材開發、教育技術應用等方面,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培訓應當精準地結合實際需求,關注不同教師的個體發展。這意味著培訓內容應當根據教師所在學科領域和職業發展階段的不同進行精準定制。年輕教師可以接受教學基本技能的培訓,以幫助其更好地掌握教學方法和策略。與此同時,對于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可以開設深化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研討會和 講座,以激發其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的熱情,保持教育的活力。高校還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教育學者舉辦講座和研討,分享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這有助于將國際先進的教育觀念引入本土教學實踐,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同時,教師還可以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和交流活動,從而深化對國際教育趨勢的了解,拓寬教學視野,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體驗。這一培訓體系也需要不斷地優化和更新,以確保教師能夠獲得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從而適應日益變化的教育環境和社會需求。高校應當積極與行業合作,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結合教育趨勢,不斷完善教師培訓機制,使之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這樣的努力將有助于保持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和持續創新。
(五)實踐與研究相結合
將實踐和研究緊密融合,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實踐與研究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通過實際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4]。例如,在藝術類課程中,學生通過創作作品可以將美學理論付諸實際,提升其對美的感知和創作技巧。參與研究項目讓學生能夠深入探討和分析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自主提出問題、收集和分析數據,學生能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研究過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維。這種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和面對復雜挑戰時尤為重要。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的策略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情境,培養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職場的需求。例如,在商學院,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商業計劃競賽,將課堂學習與實際商業運作相結合,提升實際應用能力。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的策略也能夠推動知識的創新和發展。通過參與研究項目,學生有機會提出新問題、探索新領域,并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5]。在實施過程中,高校需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建立完善的實踐和研究項目體系,以確保策略的有效實施。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導師指導,幫助其規劃和實施實踐和研究項目。同時,高校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和交流活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
結語
本文對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和分析,通過對相關理論、政策和實踐的研究,可以發現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工作,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發展。在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中,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和定位,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因此學科體系應該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和學生能力培養目標來進行構建。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是一項復雜而又重要的任務,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和協調。高校應該以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注重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完善和優化學科體系。相信通過不斷努力,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將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培養優秀人才和促進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蘇紹會.“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體育教學實現路徑分析——評《體育課程與教學論》[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6):1899-1900.
[2]畢國珍.基于對分課堂的地方高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57-159.
[3]涂黎暉,蘇德礦.高校課程改革探析——評《課程與教學論》[J].教育發展研究,2018(17):86.
[4]黃曉丹.試論高校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10):51-52.
[5]吉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建制的歷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6-92.
作者簡介:許 歡(1996.01— ),女,漢族,山西省永濟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基金項目:運城學院2022年校級科研項目“心理健康對新進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影響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Y-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