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
摘 要: 社區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中產生的一種具有創新特點的教育模式,它對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是社區中的重要機構,在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中產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類型所不能比擬的,高校和社區之間互動合作,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趨勢。在本文的研究中,分析了高校參與社區教育中所產生的問題,說明了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時還提出了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重要方式,以實現社會和諧發展進步。
關鍵詞: 終身教育;高校;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79.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109-03
引言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頒布首次提出了我國以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為首的教育現代化命題,構建服務人人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強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重大國家戰略[1]。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終身教育理念不斷深化,社區教育尤其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功能,不只停留在組織文娛活動、補償學校教育等初級狀態。高校是社區中的重要機構,在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中產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模式所不能比擬的,且目前高等教育也正在從外延發展轉向以提升質量為主的內涵發展階段,具有良好的發展機遇。因此,針對高校教育參與社區教育開展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現況
(一)開放共享意識及扶持意識有待提升
高校和社區之間在終身教育的內涵和目標沒有高度的共同意識。高校常常以“專業群建設、教學科研”為主要目標,在社區教育的參與上,主要集中在政策宣傳,愛心傳遞等系列行動上,對參與社區教育的目標不清楚,部分高校老師認為社區教育不能發揮學術和研究的價值,也不積極主動的參與;社區教育處于教育“邊緣化”的境地,雙方沒有針對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建立合作的關系,同時也沒有積極的開展組織策劃,課程設計、講授等活動,長期處于一種低水平的短暫活動式互動模式。作為主管部門的地方政府對高校與社區合作的價值認識不足,未充分認識到高校和社區各自的資源優勢、互補優勢和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這直接影響著高校與社區教育融合的開展。且在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中產生了固有的認識,認為高校教育具有較高的級別,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高校和社區之間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區缺乏教育資源,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高校的支撐[2]。所以高校和社區教育之間的合作,主要采取的是高校服務社區的模式,兩者互動共享意識還有待提高。
(二)參與過程缺乏法制保障與充足的配套資源
目前政府對高校參與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缺乏頒布政策、擬定制度、確立標準、引導扶持、營造氛圍等的有效“行動”。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是高校社區教育參與的保證,各個 地方政府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還不能形成完整的社區教育法律制度,且在法律制度在概念和定位上存在模糊和不一致的問題。高校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沒有從自身的社會責任出發,而當作是一種情感聯系或者是應付,因此往往表現為一種隨意性、短期性的行為,對持續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師生參與社區教育沒有硬性的指標考核,不與評優評先、職務職稱晉升等掛鉤,導致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社區自身對教育問題缺乏整體規劃布局,與高校缺乏溝通,在社區教育工作上投入的資金比較少,資金來源結構不均衡,多渠道投入保障機制和政策尚未健全,社區教育硬件設施建設滯后,不利于提高高校的參與積極性。
二、終身教育視閾下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意義
(一)加快構建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
終身教育是大教育,它的大目標就是將各類正規、非正規、正式、非正式的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將人們的觀念和視野從傳統的教育桎梏中解放出來,讓教育和學習活動向各個層面和各個空間得到延伸[3]。建立終身教育體系,需要高校和社區之間建立良好的聯系,高校參與社區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構建“高校-社區”的教育共同體,有利于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終身學習體系。“高職-社區”共同體,能夠加快社區教育的發展,社區教育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包含的是缺乏教學力量,教學資源,教學的內容較為落后等,不能適應社區教育發展和進步的需要。高校具有學科種類多、專業師資力量、教學資源豐富、設備先進等優勢,能夠為不同群體的居民提供了相應的課程和培訓,對于教育水平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社區居民享有較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提升了居民參與學習活動的意愿,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步伐。
(二)促進“終身學習型社區”的建設
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曾經提出:“社會環境對于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4]。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是社區居民實現終身教育的陣地,社區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它不分年齡、性別、職業等條件的為居民提供各類教育服務,它滿足不同群體、尊重了社區居民的受教育權、提升整體居民素質,進一步促進“終身學習型社區”的建設。高校參與社區教育,能為社區教育開發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課程,也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專業的終身教育服務。如在幼兒階段提供學前準備教育;為在校青少年補充課外教育;為適齡青年提供婚戀、生育、嬰幼兒護理等教育;為中年人提供技能培訓、政策講解、為老年人提供閑暇、健康教育等滿足不同階段居民的學習需求。因此,高校參與社區教育有利于推動學習型社區建設。
(三)滿足發展教育現代化的需求
教育現代化表示一定的教育水平, 是國家和社會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石。教育的最初狀態是要將人和生命聯系在一起,是終身的教育過程[5]。由于人們的認知和現實體系的弊端,教育開始發生質變,學校教育成為具有固定場所,專供青少年的一種教育方式,而以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為主體的成人教育出現并得飛速發展。兩種教育在教育對象、方式、內容、載體、評價等方面出現了異質化現象,已經無法滿足學生能力提升的需求,要解決這種割裂式、片面式的教育現狀,需要增加“高校-社區”的合作,地方高校作為社區教育的本土化資源,應成為主力軍。社區為高校學生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場所,為大學生創造就業的機會,使其能夠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培育其服務的意識,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
三、高校參與社區教育路徑探析
(一)政府引導夯基
終身教育建設工作開展中,政府的關注是高校和社區之間合作的推動力量,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引領功能,建立社區教育委員工作小組,將政府、學校和社區有效的聯系起來,同時明確不同部門的職責,對于社區教育工作進行統籌和規劃設計,將社區教育延伸到高等學習教育中,加強高校和社區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較為完善的社區教育辦學機制。政府要制定關于社區教育資源利用,人才隊伍建設,社區教育管理等層面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充分的發揮政策的指引性作用,保證政府統籌力量的實施,同時還需要制定完善的監督和考評機制,在教育考核指標中,加入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社會服務的指標,以此來保證社區教育工作的規范化和科學性。政府職能部門要明確分工任務,相互協調合作,對于下級機關進行任務的分解和部署,以此來提升教育工作的整體效能。政府要制定社區教育的相關法律制度,確定高校在教育中應該發揮的作用,承擔的責任,形成多元化合作的模式,對于高校參與社區教育進行合理化的引導,形成政策支撐和保障的機制,設置專門的教育培訓經費,社區教育發展經費,利用財政撥款,稅收調整等政策,使得社會各界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社區教育的工作[6]。
(二)高校支撐引領
高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以把握區域社會發展脈搏為切入點,聯絡整合區域內的優質資源和多元要素,發揮高校教育的作用,形成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完善教育的配套設施,號召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充分發揮其在專業上的優勢對于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拓展服務的對象,加快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的工作,重視品牌項目的開發,提升教師參與社區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學科優勢,科學技術和產業資源優勢聯系在一起,為居民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不斷的提高社區教育的質量,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7]。
1.充實師資隊伍
高校要建立專門的社區教師培訓制度,對于社區教師開展針對性的培訓教育工作,使得社區教師能夠了解成人學習的特點,和成人生活的經驗聯系在一起,針對不同類型的成人,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讓這些教師隊伍更了解政府工作,更有效地與居民群眾溝通,更能融入社區人文環境。高校還可以成立教育專家庫,提升師資力量,為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重要的基礎。為了提升教師隊伍的活力,要制定考核激勵機制,在考核的范圍中加入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服務社會的工作量,為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教學的實施,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等提供經費上的保證,形成較為完善的師資培養機制,激勵機制,提升社區教育的活力。在一定時間內開展教學經驗交流的活動,擴展教師的思路,以此來提升社區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2.開發課程資源
不同的社區群體,在年齡、教育背景、愛好等層面上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因此教育的需求也存在較大程度的差別。要滿足不同群體在教育上產生的需求,就要形成多樣化的教育模式,及時的掌握社區居民的需求情況,開發出具有創新特點的課程。以我校為例,護理是我校的傳統專業,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護理相關服務,如成立孕嬰指導室、老年康復護理中心、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咨詢中心、健康服務驛站等。定期開展身體評估、健康教育、慢性病風險評估等項目,指導患者準確監測血壓和血糖、合理用藥、健康飲食、科學運動、壓力管理等,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專業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老師通過圖片、宣傳冊、新媒體等方式宣傳政策和健康知識,建立微信群與居民互動,播放拍攝的科普視頻或微課,定期推送慢性病管理知識,設立線上線下主題工作室,如孕嬰工作坊推送“準爸爸準媽媽課堂”,“不倒翁之約”推送老年人跌倒預防內容,全方位提升社區健康服務質量。
3.開放教育資源
目前,社區教育具有分散性的特點,主要采取的教育方式是講座、培訓等,尚未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對于社區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高校具有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和共享教育資源,對于學校資源進行整合和利用,為社區居民提供共享的資源,建立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平臺,提升教育資源利用的水平,擴展資源利用的范圍,通過產教融合教育基地的建立,轉化教育的經驗和成果,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推動力量[8]。如我校發揮自身優勢,將實訓基地打造成為醫學科普知識傳播的重要基地,以此來提升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培訓的觀念,使得學院成為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綜合培養機構。
4.搭建共享開放的社區教育實體
橫縱向建立實訓基地,教學研究機構,社區教育機構,突破社區居民在信息傳播上的限制,進一步拓展社區教育的范圍,社區教學辦學的范圍。比如我校要重視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并將其列入“雙高”重點建設項目。學校經過精心籌備,率先與本市老年大學共建“老年康養教育學院”、與學校周邊街道辦事處共建“社區健康學院”。形成居民需要的多樣化學習資源體系,并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各學院與市各街道、社區共建“社區教育示范基地”和“健康服務驛站”等,為社區居民提供知識講座,心理健康咨詢,法律制度宣傳和教育的活動,初步形成“全校共建、全員參與、全面覆蓋”的“三全”社區教育新模式,最大限度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力量,形成良好的社區育人環境,推動社區教育發展的水平,提升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水平,建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
(三)社區合力協同
在社區中,具有多樣化的企事業單位,他們的類型和性質具有顯著的差異,能夠為高校實訓基地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場所,對于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的轉化、大學生創業等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社區資源和高校共享,使得社區教學對象更加多樣,教學內容和社會需求之間產生了密切的聯系,高校教師通過參與社區教育活動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綜合能力。另一方面,社區可以為地方高校學生創造重要的實踐基地,使得大學生能夠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尋找更多的就業機會,對于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綜合性的利用,培育其社會服務的觀念,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社區教育是地方高校提升晉升能力,發展特色教育的重要突破點。
不同社區之間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的拓展教育資源,提升教育的水平,實現社區教育均衡發展。高校和社區在發展中,要具有融合拓展的理念,對于學習和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和利用,加快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進程,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和利用。積極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文化,建立社區教育品牌資源,形成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對于文化育人進行多元化的指引,建立社區良好的人文環境,推動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
結語
高校參與社區教育不僅可以加速構建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促進“終身學習型社區”的建設,還能滿足發展教育現代化的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引導夯基、高校的支撐引領以及社區的合力協同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實現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 程靈,黃穎.本科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三螺旋協同模式”探索[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40(3):99-103+108.
[2]陳偉. 高校參與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動力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22.
[3]張裕萍,王仁彧.新時代社區教育的發展困境與推進路向[J].繼續教育研究,2022(2):29-34.
[4]宋美霞. 大學教育和社區教育的融合研究[D].山西大學,2021.
[5]約翰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
[6]顏穎.基于終身教育視閾下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1,29(6):87-89+94.
[7]張博,蔡連國.地方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發展的大思路[J].成人教育,2020,40(9):38-42.
[8]宋晨. 服務學習在宜昌:地方高校與社區教育互動研究[D].三峽大學,2020.
作者簡介:陳 露(1995.11— ),女,漢族,福建省漳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終身教育。
基金項目:漳州衛生職業學院新進教師專項(項目編號:ZWYXJ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