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國內外復雜且多變的形勢帶來了諸多挑戰,在高校當中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針對農林院校國家安全教育開展調查研究,總結現狀、理清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找到解決路徑和提升策略,推進農林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及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從而更好開展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
關鍵詞: 農林院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103-03
引言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1]。國家安全事關緊要,是一個民族復興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根基和關鍵前提。開展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增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提升大學生國家安全素養,既與國家穩定和民族復興的大局相關,也關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還影響著青年群體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高校當中開展好國家安全教育非常重要。農林院校是國家農業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基地,旨在培養人才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林院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薄弱,理論和實踐教育脫節。對農林院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探索,有助于解決其面臨的困境。
一、開展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意義
(一)維護國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新時代的大學生生活在網絡時代,思想易受網絡信息影響,這種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們能快速獲取大量有效信息,獲取更多教育資源,開闊視野和思維。另一方面,由于辨別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不足,部分學生對國家發展和國內外關系存在片面甚至錯誤看法,推崇國外制度文化,易受外來思想文化影響,在國家安全整體態勢認知上出現偏差。因此,在農林院校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滿足維護國家安全的迫切需求,能夠提高大學生對各類不法分子以及外來勢力的警惕性,增強識別與抵制外部不良勢力的能力,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傳播虛假信息,激發學生的國家責任感與使命感,促使他們積極為國家安全貢獻力量,樹立報效祖國的使命與信念,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環節
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著多方面的課程,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規思政課的開展雖有涉及國際國內形勢和國家安全的部分內容,但是專門針對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不多,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沒有完整系統的認識。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設置,彌補了此方面教育內容的空缺,且這門課程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多樣化、復雜化的國內外威脅和挑戰,能夠正確理解國家安全所包含的多種類安全問題,形成自我管理,主動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
二、農林院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現狀
筆者對云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展開問卷調查,收集到問卷500份,文史類專業占到63%,理工類和其他專業占到37%,調查對象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學生,主要從大學生對國家安全內涵的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了解程度、國家安全重要性的看法、國家安全領域存在的較大威脅和挑戰等多方面展開調查。調查發現大學生在國家安全教育的認知上存在以下問題。
(一)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淡薄
在上過國家安全教育這門課程后,學生能夠認識到國家安全的準確定義,而未上過課程的大部分學生國家安全意識較為淡薄。具體數據表現為:在接受過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學生當中,95%的學生對國家安全的內涵認知清晰,能夠認識到當前國家安全的態勢,國家目前處于相對安全的環境,但也面臨著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而沒上過該門課程的學生中,只有不到10%的學生大致了解,也就意味著大部分學生認知不準確,還在認為國家處于特別安全的環境當中,同時覺得國家安全屬于國家層面管理,跟個人無關,沒有察覺到日常生活當中真實存在的危機,缺乏防范意識。
(二)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脫節
在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理論教育內容存在滯后的問題,且課堂當中教師主要以理論講解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難以理解,在課堂上的抬頭率和聽課率都不理想。近40%的學生認為教育內容過于理論化,偏離實際生活,認為教育過程重形式,輕內容;14%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單一,無法激發學習興趣,還有5%的學生認為高校對于國家安全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一是講授的理論內容主要停留在定義、內涵和重要性的解讀上,部分內容還沒有及時更新,無法滿足現在大學生對新內容和熱點關注的多樣化需求。二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主要講解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教學的環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反映課堂理論知識過多、比較枯燥。大學生希望從專題講座、主題學習、參觀國家安全教育基地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但從目前大多數農林院校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開展來看,幾乎都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實踐教學脫節。
三、農林院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農林院校對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從國家層面來看,針對國家安全教育發布了一系列講話,對于高校國家安全教育也有相應的政策文件加以強調,但是部分農林院校對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在課程的安排上簡單隨意,或者只是在思政課中簡單提及相關知識,總體認為國家安全教育只是培養目標上的一個指標和任務。在農林院校中,大多數學校的專業設置都有種養殖專業以及農學專業,更加側重專業知識的提升和學習,實踐環節也更多地安排在專業相關的領域,國家安全教育的學習和實踐就愈加缺乏,簡單的理論教學后就認為完成教學任務,忽視該門課程的重要影響和對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思政課教師的教學任務原本不輕松,且部分學校將這門課程集中安排兩周的學習時間,以大班排課的形式進行,學生人數眾多,教學強度大,這就導致國家安全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比較緊湊,教師的精力有限難以兼顧每位同學。并且,在承擔該門課程的教師團隊上,還缺乏專門隊伍,缺乏學科的骨干教師和課程創新帶頭人。
(二)農林院校在國家安全教育資源上挖掘不夠
第一,課外實踐基地的開發不足,一些農林院校在實踐教學上雖也有探索,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不重視國家安全教育課程以及對實踐教學的忽視,實踐教學浮于形式,教育目的達不到;另外是實踐教學資源挖掘不夠,農林院校相比于其他普通高校擁有更多實踐教育資源,例如講到生態安全的時候,農林院校的農學基地和生態、植物相關的研究所就可以利用起來安排教學實踐環節,但絕大部分農林高校并未開發相關資源作為實踐教學環節的支撐,導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脫軌。
第二,在宣傳平臺上過于單一,缺乏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媒體平臺的推送。在訪談中,多數大學生反映國家安全教育缺乏實際案例,學習過程中難以很快吸收,現實生活中覺得理論運用起來較為困難,希望能夠獲得實際的有用的案例知識。此外,農林高校往往容易忽視校園媒體宣傳平臺的作用,很多農林高校的微信公眾號或者智慧教學平臺并未真正運用到實處,僅限于部分內容的推送,而當代大學生對媒體平臺和網絡平臺的關注度是較高的,學校應該重視發揮好網絡陣地的宣傳和引導作用。
(三)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知上存在偏差
當前大學生普遍認為生活在和平年代之下,即使是在面臨疫情,國內迅速應對抗擊疫情,各學校及時開展網絡教學,穩定和平的國內環境讓大學生缺乏危機意識。并且大學生還從小得益于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絕大部分學生對國際形勢和國際安全層面的問題極少關注,認知上存在偏差。
從農林院校招生特點來看,大部分農林院校的生源來自農村,農村生源占比較高,在調查過程中,云南某農林高校的農村生源比達到78%,并且農林院校以種養殖業類專業為主,兼顧多學科專業,在專業學習中,大學生會因為專業特點和學校辦學特色會產生一定程度上“偏科”,認為國家安全教育只是輔修性質的課程。另外是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由于高考升學壓力,只專注考試內容,重視應試成績,導致視野不開闊,閱讀不廣泛,家國意識并不強烈,只關注個人的發展、就業等問題;而偏遠山區的學生,大部分還長期住校,學生跟社會接觸較少,對國家安全層面的知識了解更為匱乏,對網絡上的新奇事物較為好奇,容易跟風,受到不良輿論的引導,對于危害到國家安全的行為還不能準確區分,很容易被誤導。
四、加強農林院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2]。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地位,要提升農林院校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要從課堂教學模式入手。一是加強課程的教學模式創新,在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內容上,及時更新理論內容,融入國家安全的新變化新局勢,結合時事熱點開展好理論教學,明確理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課堂教學中側重得宜。同時,還應該體現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發揮好網絡智慧教學平臺功能,利用好智慧樹、雨課堂等多樣化的線上平臺支撐,在課前發布學習資源和案例視頻,進行學生需求和感興趣知識點的調查,課中采用互動討論、小組協作、上臺分享等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課后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來接收每堂課的教學反饋,加之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從學生和教師兩個層面來提升教學效果。二是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性作用,在其他思政課的課堂上,也應根據上課內容恰當地融入和貫穿國家安全教育的相關理論,通過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領域的格局分析,形成教學內容上的互相補充,真正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
(二)加強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師資培育
組建專業性強、能力卓越的師資隊伍是保障教學質量的核心。通過強化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師資培訓,可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從而確保課程質量和學生的培養效果。為了滿足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需求和學生的特點,需要加強課程的師資培育[3]。一方面要加強課程師資的理論素養培育,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關系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效果,只有提升好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儲備,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才能真正具有說服力,才能在課堂上解答大學生的疑惑。農林院校可以通過定期培訓、教學展示、教學比賽、專家指導會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政治素養的提升,著重培養自身的政治敏銳度,提高對政治事件的分析判斷能力,還要從師德師風教育層面增強教師的責任感,教師隊伍素質評價時,師德師風應作為第一評價標準,要促使教師明晰教學的責任,特別是作為思政課教師的重大責任,對學生的思維和價值觀念起到強有力的引導作用,最終改變以往國家安全課程“被邊緣化”和不重視的狀況。
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師資隊伍的組織建設也不容忽視,要建設一支綜合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專業教師隊伍,要做好教學科研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重點打造好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和教學名師,優化教師結構,專兼職教師配置合理。在兼職教師方面,還可以考慮國家安全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授課,開辦專題講座為學生分享實際案例,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形成該門課程師資力量的整合和壯大。
(三)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共同推進
在運用好課堂、講座、實踐教學等方面的顯性教育方式后,要關注到校園文化隱性教育的強大功能,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觀念[4-5]。要提升國家安全知識的教育效果,應做好校園文化建設,例如將校園文化墻、櫥窗、宣傳欄、條幅等利用起來,展示國家安全當中的一些典型的警示案例,在長期的宣傳過程中,增強大學生對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視,提高辨別能力和防范能力。
校園媒體宣傳平臺的作用也要發揮利用起來,運用公眾號和學校官方微博、抖音等平臺定期進行推文的發布和案例視頻的推送,學校管理的新媒體平臺覆蓋面廣、學生關注度高,在空閑時間也能學習到國家安全教育知識,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認知。
(四)挖掘農林院校國家安全教育實踐教學資源
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當中很容易忽視實踐教學環節,但是大部分學生的求知欲較強,對新事物和新知識比較感興趣,懷著強烈學習知識和能力的想法,傳統課堂理論教學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要,過度灌輸式的理論講解會讓學生產生枯燥和不愿意學的心態,實踐教學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就尤為重要。在農林院校中,因其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設置,擁有大量的實踐教學資源,但未真正用到實處,與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融合不足。
在農林院校中,農科類專業和生態類專業擁有研究所和實踐基地的支持[5],例如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在講到生態安全、生物安全、資源安全的時候,就可以聯系學校自有的相關資源進行實踐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親自參觀體驗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和物種的豐富性,在參觀當中進一步講解生態安全的現狀,還可以在農林院校當中開展“耕讀實踐教育”,以此種方式引導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由任課教師發布實踐教學選題并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開展調研,學會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做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增強課程的影響力,提升課程的實效性。
結語
總之,加強對當前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對開展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意義進行分析,并針對農林院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現狀以及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師資培育、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共同推進、挖掘農林院校國家安全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等路徑加強農林院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希望可以幫助農林院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國家安全意識。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4]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作者簡介:張靜雯(1994.08— ),女,漢族,云南省紅河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