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文化傳承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培育職業人才的院校,如何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完成中職語文文化的傳承,十分值得探討。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案例法探討了“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文化傳承和參與的時代內涵,以及中職語文文化傳承和參與的路徑。教材內容的改革要引入“生本”地域資源;中職教師教學理念變革下的文化傳承與參與也要相應地進行改變;教學方法變革下的文化傳承與參與要做到現代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要拓展課外閱讀,結合專業特色,并組織生動活潑的文化實踐活動。
關鍵詞: 三教改革;中職語文教學;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170-03
引言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孕育了優秀的中華兒女。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是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傳承與參與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擔當與使命,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長期以來,中職語文教學把重點放在了語文的工具性上,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語文教材中蘊藏著的深厚的傳統文化沒有被重視,失去了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文性培養的機會,語文的“工具性”學習也缺少深度和內涵。目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職生的思想、語言和行為方式。而中職生又缺乏辨別能力,甚至因而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念。因此,中職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加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不僅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助力。
一、“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文化傳承與參與的時代內涵
(一)“三教改革”的時代內涵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務。即:教師、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三教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以現代化教育為基礎,通過全面推進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并在時代發展背景下培育具備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目前,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快速而深入地融入教育領域。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鼓勵職業學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互聯網+”“智能+”教育新形態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三教”改革在信息時代的內涵就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參與改革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新型職業教師[1]。
(二)中職語文文化傳承與參與的概念
文化傳承是指把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通過教育和社會化的傳承傳遞給下一代的過程。中職語文教材的編寫是圍繞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語言理解與運用、審美發現與鑒賞以及文化傳承與參與四個核心而落實的。中職統編新教材中的文化傳承的內容主要包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聚焦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著力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文化參與是指人們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來感受、體驗和理解文化,從而增強與文化的親和力和歸屬感。文化參與包括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參加文化節慶、音樂會、戲劇、舞蹈表演等各種藝術活動,也包括參與文化創作和保護活動、文化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
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主戰場,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當前教育領域正在推行的“三教改革”是通過教材、教師、教法的改革來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在這一背景下,中職語文文化的傳承要落實在新的教材中、新的教學方法中,以及擁有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教法的語文教師身上。既要在教材改革上做出保障,也要使教師和教法的改革能夠體現出語文文化的傳承,從而提升中職語文的教學質量,培育中職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素養,提升中職生未來的崗位勝任力和職業適應能力,使中職生能夠德技雙修,培育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2]。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文化的傳承及參與路徑
在中職語文教學工作中,三教改革工作的落實在語文文化的傳承上,要通過整體規劃使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培育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只有堅持統籌規劃,以頂層設計入手,將教材、教師、教學三個要素的連續性和流動性體現出來,并使這三者的結構與功能得到有效統一,才能以動態平衡為基礎,使整體化改革能夠發揮出各要素聯動的作用。在三教改革工作開展中,中職語文教學課程的建設是集成點,只有以課程作為統領,在改革的過程中融入教材、教師、教學,這樣才能破舊立新,使中職語文教學工作可以在結合技術技能人才培育的同時,又能夠結合文化傳承發展的規律,保證學生有良好職業能力的同時,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與文化素養。
(一)教材內容改革下的文化傳承和參與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改革和深入挖掘,以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為基礎,透過語文教材的知識內容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遞和弘揚。同時,教師也要對語文教材中蘊含著的文化因素進行有效選取,以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學情對變革后的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子進行合理地增刪。
1.引入“生本”地域資源。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風俗習慣、地域風情、人們的思想認知有很大的差異。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要立足于“文本”里的地域資源,同時鏈接“生本”地域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來開展教學,這樣可以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增強學生的親切感。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圖書館、網絡、博物館,到農村進行野外調研等都可作為了解地域資源的素材。
2.利用教材內容。
利用課本中的經典文學作品和文化篇目完成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解讀,使學生自覺進行傳承和弘揚。與此同時,還要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以及學生未來從業的要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進行結合,才能在使用教材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解讀,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
只有教師所教授的內容能與企業文化相一致,才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傳承文化。在教材的使用上,教材建設需要解決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問題。很多中職院校過于重視語文知識教育的理論性和系統性,使學科化教學定位在知識本位,這就導致中職院校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無法將能力本位進行充分的體現。在三教改革下,可以使中職語文教學工作的落實以能力本位為基礎,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將立德樹人落實到語文教學中[3]。此外,在傳統教學中理論灌輸導致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較差,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較低,而在三教改革的推進下,則可以將產教融合的方法應用到教學中,使教學系統性得到提升,在提高語文教學實效的同時,使文化傳承的開展有利于培育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并使中職教育實現高質量落實。
(二)教師教學理念變革下的文化傳承與參與
教師是弘揚語文文化的重要力量,中職語文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素養,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引經據典地完成學生價值觀的引導,才能推動“三教”改革的進一步落實,傳承并參與到語文文化的建設中[4]。
一方面,中職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中職生人格和職業素養形成,以及今后應聘和工作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中職語文文化的傳承與參與要以學生為主體,要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傳承和參與傳統文化的熱情,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自主挖掘傳統文化的因子,并和自己的專業結合起來,落實和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
三、教學方法變革下的文化傳承與參與
(一)現代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
新時代教學方法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上,而現代社會各種信息技術的出現為這種教學方法的變革提供了便利,為教學方法變革下的中職語文文化的傳承與參與提供了重要保障。像微課的使用,以及在線學習平臺的使用,既能打破傳統教學的不足,也可以使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得到提升,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就是新版語文教材中被保留下來的篇目。作為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可以說是一部傳統文化的盛宴。小說中人物形象的言行舉止,賈府的房屋布局、陳設,各種傳統節日的過法,以及人物之間關系的相處模式、社會生活關聯等等,都是傳統文化活生生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傳承和參與傳統文化的重要學習內容。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真觀看87版電視劇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集,并對這里面蘊藏著的文化進行討論歸納,比如林黛玉兩次推讓座位,不同身份人物的房屋布局、屋內陳設,以及言行舉止等處處顯示出古代封建社會大家庭內部嚴格的等級制度;然后讓學生從知網數據庫中搜集關于林黛玉進賈府的文化表現方面的文獻資料并認真閱讀,歸納總結這篇文章體現出來的傳統文化內涵;接下來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對這篇文章涉及的內容進行還原,從角色扮演的布局、角色的裝扮、到角色的語言等都需要學生自己進行設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化的傳承中。學生表演完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比如,黛玉為什么兩次推讓座位,推讓座位時為什么猜到座位是賈政的。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兩次座位推讓不僅體現了黛玉謹小慎微的性格,同時也表明在古代作為一個貴族之家有著諸多的規矩,黛玉必然會事事在意,時時留心,再繼續引導學生去網絡搜尋關于古代文化禮儀方面的內容。通過以上步驟學生自然會傳承并深深地參與到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同時還會對其他傳統文化內容產生濃厚的探索欲。
(二)拓展課外閱讀,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
僅通過教材內容的使用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以及審美能力,以此實現對中華優秀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讓學生能夠接受人類文化的發展與進步,能夠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進行汲取,這樣才能透過語文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的落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并為學生學好專業知識與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具備終身發展與就業創業的能力。課外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過課外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感受不同時代文化的魅力,繼而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特別是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使學生在復雜的故事情節中、在豐富的人物形象下,了解不同時代社會的背景以及生產運作的模式,了解不同時代的人性,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結合專業特色,深化文化內涵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文化傳承和參與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這樣學生才能明確自己所學專業的意義和價值,并潛移默化地應用于將來的工作中[5]。比如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在不同的專業中就有不同的具體內涵。以護理專業的學生為例,工匠精神體現在對每個病人的耐心細致,對護理知識的精通和護理技能上的爐火純青等。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通過一系列發生在醫院護理部的動人故事,使學生了解工匠精神在自己專業中的具體體現,明確自己學習的這門專業在未來從業時會產生哪些價值,明確護理工作的真正意義。傳統文化和專業的結合可以使概括性很強的傳統文化變得親切、實際、可觸摸得到。
(四)組織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文化魅力
中職語文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文化傳承及參與路徑要以組織文化實踐活動為基礎。只有構建不同的語文實踐活動,才有利于學生將語文中的傳統文化應用到實際,從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像朗誦、演講、寫作比賽等形式都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和參與的載體。目前,中職院校有許多語文社團,教師可以通過社團的形式組織文化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進行文化展覽,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構建不同的活動攤位,向社會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內化自己學到的文化知識,還可以進行文化傳承。再比如,組織學生參觀國內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古跡以及博物館,感受其背后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文化研討活動或講座活動,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為學生講解中國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
通過不同的文化實踐活動,使學生對文化有新的認知和理解,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創新能力,為學生的個人發展和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后,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要多元化,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因為中職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活躍期,此階段的學生難以在課堂學習中長時間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和參與傳統文化的興趣。
結語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文化傳承與參與的路徑要從“三教改革”與中職院校教育教學的根本出發,在注重文化傳承與參與的同時,使所有教學活動的構建可以指向學生綜合能力與文化素養的同步提升。只有確保所有活動的構建具有實踐性、實用性和創新性,才能以不同視角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綜合能力和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發展,使文化素養得到提高,最終服務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強化,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關波.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及創新的原則和途徑[J]. 衛生職業教育,2023,41(04):34-37.
[2]方瑞玉.“三教”價值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2):137-139.
[3]敖姍嫦.中職語文教學專業適應性:內涵及生成研究[J]. 兩岸終身教育,2022,25(03):47-53.
[4]洪小.新課程標準下的“三教”改革實踐探索——中職語文應用文寫作教學策略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20):66-69.
[5]徐海.新時期中職語文課程改革途徑探析[J]. 現代職業教育,2019,(08):120-121.
作者簡介:林秋英(1979.05— ),女,漢族,福建省龍巖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 、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