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記式批評”實踐中作者學術素養欠缺等問題研究

2024-06-29 09:32:09孟暉
荊楚學刊 2024年3期

孟暉

摘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均繁榮發展的景象,同時對著名作家的“傳記式批評”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過在傳記寫作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較為突出的有傳記作者的學養不足而導致“傳記式批評”的質量不理想等。本文從作者對傳主所從事的各個領域缺乏深入了解,對傳主綜合把握不夠;作者政治理論素養及史學功底欠缺,使傳記的準確性大打折扣;作者文學理論及素養不足,難以把握傳主的精神氣質及文化成就等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力圖推進“傳記式批評”整體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傳記式批評”;作者;學術素養;欠缺

中圖分類號:I20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68(2024)03-0007-07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于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加速,加上思想解放的發展,我國出現了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均繁榮發展的景象。對現代著名作家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一些過去不太有名的作家,或者雖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由于種種原因長期湮沒無聞的作家,如張愛玲、無名氏、徐訏、葉靈鳳、邵洵美、關露等,也紛紛被“發掘”了出來。學者們發表了不少研究這些作家的文章,并且為他們寫了傳記。學界對港臺作家作品的介紹和研究也蓬勃發展。與之相伴的是,關于現當代作家的評傳、傳論等“傳記式批評”的文本寫作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傳記式批評”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有由于傳記作者的學術素養不足,而導致“傳記式批評”文本的質量不理想等。對這些問題進行適時分析與理論總結,有助于推進“傳記式批評”整體水平的提高。

本文討論的“傳記式批評”,其文本的內容是文學批評,而文本的載體形式是作家的傳記,即用傳記文體寫的文學批評的文本。“傳記式批評”主要考察作家整體上的創作活動及得失,以及對其具體作品進行分析,進而對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出評判,典型的如作家評傳、傳論等。“傳記式批評”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強的文學批評方式,對于批評家來說,需要有較高的學術素養,掌握專業知識、加強史學訓練,并要注意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否則面對那些學識淵博、成就卓著的傳主將無從下手。當前“傳記式批評”實踐中存在的一些作者學術素養欠缺等問題,其典型表現有以下幾種。

一、作者對傳主所從事的各個領域缺乏深入了解,對傳主的綜合把握不夠

對一些著名作家、尤其是在多個文化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文化人進行“傳記式批評”,如果其傳記寫作者對傳主所從事的領域沒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就很難對傳主的綜合成就進行準確評價,也就會極大地影響傳記的質量。

這在關于王國維先生的傳記寫作中表現得很突出。王國維是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在歷史學(包括元史、蒙古史研究等)、考古學、文學批評、哲學、美學、語言學等眾多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一位“百科全書”般的人物。他是近代中國較早運用西方現代哲學、美學、文學思想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注重實證研究,探索了一套比較系統、科學的近代標準及方法。僅就文學批評成就看,王國維受叔本華和康德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影響較深,在文學批評中較早使用了跨學科的批評方法,顯現出中西批評的匯通交融。他有意識地運用哲學、心理學以及史學等方法考察文學的審美價值及藝術魅力,寫出《紅樓夢評論》《屈子文學之精神》《人間詞話》等一些名篇巨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倘若要為這樣的一位全能型作家學者寫傳,傳記作者應該擁有文藝學、心理學、美學、哲學、史學等方面的知識,甚至也要對古文字學、考古學、敦煌學等領域有所涉獵,否則就無法充分、準確地展現傳主的文化成就。可見傳記作家為在多個領域有突出成就的文化名人寫傳,難度是相當大的。

有學者在對黃霖先生的《中國近代批評史》一書進行評論時,將《中國近代批評史》中對王國維的文學批評活動的述評,與其他作者為王國維所寫的傳記進行了比較:

“例如,對于王國維的文學理論批評活動及其論著,黃著辟有專章進行研究(第十章)……由此出發,作者認為王國維的整個文藝思想乃是‘近代中國社會痛苦裂變過程中的精神縮影,是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向現代化、世界化轉折的里程碑。讀者如果對照去讀蕭艾著《王國維評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7月版),無疑可以獲得一個印象:較之蕭著,黃著對于王國維文藝思想的分析評判更顯得深入和深刻。”[ 1 ]

對一位作家的文學成就進行分析評判,是否能夠切中肯綮,顯然與批評者的專業素養密不可分。蕭艾的《王國維評傳》雖然是較早出現的一部著作,但對王國維生平的敘述比較簡單,對其學術成就的分析、評論多是泛泛而談,所以與黃霖《中國近代批評史》一書中對王國維的評析相比就顯出了差距。蕭艾對王國維本人詩詞創作的成就評價不太高,這本來屬于學術觀點,當然可以自由地闡發。不過蕭艾對王國維詩詞水準進行質疑的依據,是“從讀者中來的贊美之辭,贊《人間詞》者不及贊《人間詞話》的百分之一”[ 2 ] 63,而讀者的審美能力有高下之分,以作品受讀者的歡迎程度來斷定作品水平高低,顯然缺乏邏輯性。該書還以《人間詞話》版本的豐富性,來證明其價值高于《人間詞》,這也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因為作品版本問題本身比較復雜,并不能用來論證作品本身的價值。而且這部傳記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成就的分析也不夠精準,沒有重視西方哲學、美學理論對《人間詞話》等文藝理論著作的影響。筆者看了該書作者的簡介,感覺他的學術背景可能偏重于古漢語文字學研究方面,因此對文藝學方面的論述略淺些,對王國維的綜合評價不夠全面客觀。

稍后出版的劉烜的《王國維評傳》,對王國維的文學和學術成就的評價較有深度。作者劉烜長期從事文藝學、美學等研究,對這些學科有著系統深入的了解。劉烜在《王國維評傳》中把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等重要作品設為專章來討論,并且將第三章“《紅樓夢評論》”分成六個小節,分別以“叔本華哲學與《紅樓夢》的價值”“《紅樓夢》的美學價值”“《紅樓夢》的倫理學價值”“批判舊‘紅學,建設新紅學”“學術論文新文體的創造”“《紅樓夢評論》的不足之處”為題,全面述評了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理論淵源、學術價值及不足之處。作者述評很到位,并且有自己的獨特識見。如第五章“《人間詞話》”在評析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指出王國維接受西方哲學、美學影響的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理論概念上的借鑒和運用;第二種情況是美學體系和審美分析方面的影響;第三種情況是審美理想和哲學觀念方面的最根本的問題。”[ 3 ] 129作者用較大篇幅闡述了德國美學對王國維的影響,并指出王國維《人間詞話》與康德美學思想的聯系更為明顯。

關于王國維在甲骨文與金文研究、蒙古國與元史研究以及敦煌學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劉烜的《王國維評傳》也都有論述。不過,同樣可能囿于作者的學科知識背景,該書的重點還是評述王國維的文藝學思想及文學批評等方面的成就,而對其史學研究的貢獻及其他成就分析得較少。而且,面對王國維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厚重的學術成就,32萬字的傳記還是顯得有些單薄,對傳主人生經歷敘述得比較簡單,對傳主學術成就的總體評價也不夠深入。

袁英光的《新史學的開山:王國維傳》重點從史學角度記敘評價王國維的成就。由于作者本身是歷史學家,該書對王國維的史學成就介紹得比較全面,但該書對王國維整體學術成就的展現仍不夠,對其文學成就方面少有涉及。不過作者袁英光敏銳地抓住了王國維受西學影響的特點,而有些學者過多地強調了王國維受到我國傳統學術的影響,就顯得比較偏頗。有論者對此書評價道:

“我想說的一點體會是,袁師所闡發的王國維許多思想對今天的學者、讀者仍有很大的啟發……實際上王國維在上海東文學社學習時,既學日文,也學英文及數理化等近代科學知識。后又學德文。所以,他可以借助熟悉外語的便利,廣泛閱讀西方哲學,兼融中西,在治學(哲學、文學、史學)時廣納中外學術思想,近代學人的經歷證明,凡有卓異建言者,無不中西兼融,博采眾長,用今天的話說,學術上的創新往往來自學科交叉與中外兼融的學術優勢。”[ 4 ]

筆者查閱近幾年的資料,未見新出的王國維評傳。總之,目前王國維的評傳寫作情況難以令人滿意,若要寫出從整體上把握王國維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成就、充分反映出其在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可稱是相當成功的《王國維評傳》,對寫作者自身的學養要求是相當高的,還需要學界繼續努力。

關于傳記作家對專業知識的精通方面,外國傳記寫作實踐中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如《哥倫布傳》的作者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是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又是著名散文作家和海軍少將。莫里森研究哥倫布生平及其航海探險事業20多年,多次航海,把哥倫布四次航行走過的地方都走遍。而此前的哥倫布傳記作家,幾乎沒有一位下海實地考察航行路線,只是在圖書館里靠地圖研究。莫里森認為,哥倫布的傳記需要由一個海員兼傳記作家來寫,他應該熟悉帆船的結構和性能,應該善于駕駛帆船,并且親自駕駛帆船走遍哥倫布在四次西航中所走過的一切海洋、海島和陸地。他以哥倫布首次西航的《航海日志》及早期權威史學家著作為基礎逐一考證,鑒別400多年來各種傳記中的真偽,并且把航海的實際經驗寫得深刻、準確、生動、有趣[ 5 ]。這就是專業知識在傳記寫作中的必要性。這大概算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我們寫作傳記時或許去實地考察的可能性不大,但應盡量收集詳細的一手資料,并進行考訂,盡可能地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傳主形象。

對于必要的知識結構的掌握,特別是對傳主的相關研究作學科追蹤,及時掌握新材料、新情況以及學界新的研究思路,是“傳記式批評”作者應具備的學術素養。比如撰寫張愛玲的傳記,不僅要了解張愛玲的生平經歷、通讀和深入研究她的全部作品,而且要掌握最新的張愛玲研究成果,以及其遺作、佚作如電影劇本《不了情》、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郁金香》《小團圓》等的發掘整理情況等。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小團圓》于2009年出版,隨后曲靈均借這一時機寫了一本傳記《小團圓:張愛玲的傾城余恨》。該傳記重點對張愛玲的婚戀生活進行了敘評,其中不少材料取自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及張愛玲《小團圓》等。傳記寫張胡之戀時,充分反映出兩人的趣味相投和心靈相通,雖有炒作之嫌,但包括一些新資料,反映了對作家的研究進行追蹤的特點。畢竟張胡之戀對張愛玲的創作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因此這本傳記選取了這一比較特別的視角,重點關注張愛玲人生中的這一段經歷,也有其合理之處。

有些作家傳記在學科追蹤方面是比較成功的,也得到了學界的認可。如劉川鄂的《張愛玲傳》、宋明煒的《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運用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海外的張愛玲研究資料和成果。值得一提的還有朱正于1956年出版的《魯迅傳略》,吸收了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從而使該傳記的整體學術價值有所提升。傳記研究專家朱文華教授指出:“該書明顯的特點之一是,利用吸收了不少魯迅研究專家如馮雪峰、陳涌、胡繩、唐弢等人的研究成果,這樣,該書對魯迅某些作品的分析,以及通過分析作品來剖析魯迅的思想,就不乏有精當的見解。”[ 6 ]朱正后來又撰寫有幾本與魯迅相關的傳記,并于2007年出版了一本篇幅較長的魯迅傳記《一個人的吶喊:魯迅1881—1936》,該書承繼了《魯迅傳略》注重學科追蹤的優點。嚴家炎先生高度評價此書:“它集中運用了最近二十年國內外發現的不少有關魯迅的新的資料,糾正了此前學界一些不確切乃至不準確的說法,體現了作者平時治學上的刻苦積累。”[ 7 ]

二、作者政治理論素養及史學功底欠缺,使傳記的準確性大打折扣

傳記批評家的政治理論素養、唯物史觀水平及史學功底等在“傳記式批評”中也是很重要的,而不少作者這些方面的素養不足。有些傳記作品思想立意不高,頗為平庸;有的不能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分析傳主,沒有在歷史語境中考查人物的進步與否,而有苛求古人之嫌。比如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以階級分析方法來分析傳主,將杜甫定位為“地主階級”,認為其創作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 8 ] 193。當然,此書反映出的主要不是作者思想水平的問題,而是作者受到現實政治的干涉,存在“趨時”問題。有的作者缺少必要的知識儲備,史才、史學、史識不足,無法表現出傳主的形象氣質,也無法準確評價傳主的文學史地位。而有的作品注重把傳主放在文學史以及社會歷史語境中加以觀照,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批評家的文化心態如何,對自己研究的傳主究竟有什么樣的認識,也是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切忌人云亦云,過于“趨時”更是不可取的,這同樣適用于“傳記式批評”實踐。如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大陸學界興起了“張愛玲熱”,涌現出了幾十部關于張愛玲的傳記,有論者對張愛玲傳記的具體類別進行了分析,認為從記述時間角度看,有生平傳記與階段性傳記兩種。從傳主角度看,有個人傳記與合傳兩種,其中個人傳記占絕對多數,合傳則較少,如《張愛玲與胡蘭成》《文壇四才女的冷暖人生:關露、潘柳黛、張愛玲、蘇青》等。從傳記內容角度看,有傳與評傳,而以評傳居多[ 9 ]。

筆者閱讀這些傳記后感到,關于張愛玲的形態各異的傳記作品中,固然有寫得不錯的,如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但多數沒有什么新意,只是從張愛玲的作品中擷取一些關于她自己早期生活和創作的紀錄,材料來源主要是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散文《天才夢》《自己的文章》《童言無忌》《燼余錄》等,或者是將其它傳記里的材料抄來抄去。這些敷衍成篇的作品,學術價值十分有限,造成了事實上的重復浪費。有些傳記作者是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借張愛玲之名來牟取利益,就更不可取了。有些傳記作者以小說筆法寫張愛玲的生平,有著不少演義附會的成分,難以表現真實的作者形象,甚至誤導讀者。而且張愛玲的傳記創作中普遍存在夸大傳主成就的傾向。

在傳記寫作中,作者由于知識儲備不足,往往容易犯一些錯誤,如對文學史上的基本史實沒有考證清楚。比如一本《林語堂評傳》中針對林語堂在廈門大學的經歷評論道:

“此外,也由于林語堂在用人方面有所失策,造成了國學研究院內部不協調,難于成事。他親自舉薦或同意他人舉薦前來的人中,有好些是《現代評論》派的人,如顧頡剛、朱山根、田難干、田千傾、盧梅、黃梅等,他們跟《語絲》派或接近《語絲》派的魯迅、沈兼士、孫伏園、章川島等難以共事,甚至要興風作浪,排斥魯迅等人。正如魯迅于1926年9月30日致許廣平的信中所說的……”[ 10 ] 64

傳記作者把顧頡剛和魯迅在私人信件中對顧的戲稱“朱山根”當成兩個人,而《魯迅全集》中特別是書信集中有相關注釋,其實作者查些資料、考證一下就可以搞清楚,這樣的失誤可能讓讀者覺得作者學養有所欠缺。而且顧頡剛等人是否在“興風作浪”,學界也有不同看法,如謝泳的論文《胡適與廈門大學》作了別樣的解讀[ 11 ]。《林語堂評傳》中的這段話之后,引用的魯迅的兩封信中都提到了“朱山根”,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顯然沒有這個人物。而且上引這一干人物,除顧頡剛外皆是化名,把它們列在一起也有些滑稽。魯迅喜歡給人起化名、綽號,對此還有學者就魯迅給人起化名的現象做過分析,也頗有趣味:

“化名的起法,也極見魯迅風格,他使用了一些訓詁、諧音及對仗的思維,但基本是貶損的方法。如顧頡剛稱‘朱山根,陳萬里稱‘田千頃,黃堅稱‘白果,陳乃乾稱‘田難干,黎錦明稱‘烏文光,陳衡粹稱‘田平粹,潘家洵稱‘辛家本,等等。據川島說,魯迅在《故事新編》的《理水》中,也對當時廈門大學的生活有所影射。聯想到魯迅在同一本書中對高長虹的影射,可以判定魯迅有把現實生活中的人事寫入小說的習慣,或者說,魯迅有借小說來嘲諷同行、同事的愛好。”[ 11 ]

卓如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冰心研究專家。她在撰寫《冰心全傳》前就寫過一系列冰心的研究文章、并編輯過《冰心全集》,為冰心寫過年譜和傳記。在此期間,她系統研究和發掘了大量史料,采訪了許多相關人物,這些為她寫《冰心全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冰心全傳》2002年1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上下兩冊,83.9萬字,是迄今為止文字最多的一部冰心傳記。可見批評家只有長期搜集、整理自己熟悉作家的材料,并和其研究現狀結合起來,不斷調整和補充自己的寫作,才會在良性互動、循環中寫出優秀傳記。有學者評論《冰心全傳》:“其傳記內容多、信息量大不僅證明了上述必備條件的重要性,也符合優秀傳記要全面、完整、豐富地表現傳主一生的基本規律,畢竟篇幅上的大而全會因為文本厚度上的優勢而成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 12 ]

三、文學理論及素養不足,難以反映傳主的精神氣質及文化成就

傳記批評者往往是進行理論批評,用的是邏輯思維方法,而作家在創作中主要運用的是形象思維,這就存在一定差別。如果批評者同時也進行文學創作,對創作的甘苦、基本規律有所了解,對傳記式批評是有幫助的。有論者指出,傳記家只有在傳記文本中實現傳記的寫作目的、個人興趣和深入理解的同時,實現靈魂的對話,才是完成優秀傳記、提升其史料價值的根本[ 12 ]。

比如茨威格、羅曼·羅蘭等人寫的關于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等作家、藝術家的傳記,抓住了傳主的精神特質和個性特點,而且文采斐然,讓人讀后容易產生精神上的觸動和共鳴。莫羅亞的《雪萊傳》《狄更斯傳》等也是如此。有論者針對莫洛亞的傳記藝術評價道:

“他取得成功的秘密首先在于他非常善于選擇對象,他總是選擇那些最適合他自己的創作風格的人物……這些共同點使他對這些人物有一種深刻的同情,他愿意接近他們,了解他們,感受他們和表現他們,也從他們那里吸取養分來豐富自己;特別是對那些浪漫派作家,因為他自己也具有浪漫氣質,他總是帶著一種極大的興趣和愉快去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復雜的矛盾性格,這些作者他也寫得成功,他效仿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自稱在寫作‘浪漫喜劇。由于同傳主的某種認同,莫洛亞的作品總是充滿了感情色彩,也總能打動讀者的感情。”[ 13 ] 514-515

這充分反映了作者與傳主之間的某些共通之處,以及對展開傳記式批評的益處。當然,傳記作者即使本身并不從事文學創作,但用嚴謹、科學的手法,收集考訂材料和充分把握理解傳主的個性,也能寫出非常優秀的傳記。不過如果在藝術氣質上有相通之處的話,可能從直觀和感性上更加容易把握住傳主的特點。

傳記作家、學者桑逢康說:“成熟的作家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所謂‘風格就是人,就是指通過作品的獨特風格可以顯示作者獨特的個性,讓讀者認識作者獨特的為人——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這一個。這一個而非那一個,既是對作家的要求,也應該是對傳記作家的要求。所以,我主張——或者說我希望——最好能用作家的獨特風格去寫作家的傳記。具體一點說要做到兩點:一是傳記能表現出傳主的獨特風格;二是作者能用和傳主相同或相近的風格來寫他的傳記。”[ 14 ]劉秀玉教授指出,“由于傳主的作家身份,作家傳記不可能避開與文學的天然紐帶;又由于作家傳記的重要資料參考價值,學術性遂成為其必然要求,優秀的作家傳記無疑將豐富文學史和文學研究的內容與表現方式。”[ 15 ] 146她進而分析了詹姆斯·諾爾森的《塞繆爾·貝克特:盛名之累》是如何使作家的日常生活、創作生活和實質性生活交相輝映,實現學術性、文學性與真實性三個維度高度統一,從而豐富了作家傳記的倫理標尺與美學蘊含。

傳記作者要盡可能全面、系統地掌握文學方面的知識,以充分評價傳主的成就。一些著名作家在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創作,以及翻譯、文藝批評、古典文學研究等其中幾個領域都卓有成就,典型的如魯迅、郭沫若、李健吾、林語堂等。批評者若只對其中一兩種文體比較熟悉,而對其它文體很隔膜,就很難評論到位。魯迅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相當精深,其文學史方面的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等都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可見他也稱得上是一位有獨到見解的文學史家。而某些傳記的作者可能正是由于這方面的學力不足,便寥寥幾筆帶過。

有的傳記作者外語水平不高,難以對傳主的翻譯工作有比較深入的分析評述。魯迅、周作人、蘇曼殊等著名作家在五四以前的文學活動,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翻譯,而且他們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主要是從日語、德語等轉譯過來的。不懂這些外語的傳記作者,很難對傳主早年的翻譯活動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據統計,魯迅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的200多種作品。在魯迅留下的1000多萬字中,有一半是翻譯文字。魯迅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譯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則,被魯迅研究學者孫郁譽為“不僅改寫了小說翻譯史上的色調,也開啟了文學翻譯新的風氣”[ 16 ] 1。朱文華教授就傳記中有關魯迅翻譯的研究等問題指出:

“當然,反映這一類情況,傳記作者可以吸收、參考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不過如果傳記作者本身對這類問題知之不多,即使是吸收和參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終究不能成為自己所作的傳記中的一個熨貼的部分,何況有些專家的研究成果并不都是可靠的。傳記作品應當有質的規定性。因此,對傳記作者來說,在寫傳記之前,多看一些書(如把魯迅所涉獵過的作品等看一遍并多少作點研究,而不是局限于魯迅自己的著作),而不是只根據陳陳相因的材料觀點略施小技敷演成書,恐怕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勸告。”[ 6 ]

縱觀魯迅的各種傳記作品,總體來說對其翻譯活動關注不夠。當然,學界對魯迅的翻譯成就越來越重視,已經有不少論文就此進行了專門研究,如福建師范大學劉少勤的博士論文《盜火者的足跡與心跡——論魯迅與翻譯》(2003)、王佳佳《魯迅的編輯出版與翻譯思想研究》(《編輯學刊》,2021)等論文是圍繞魯迅翻譯的總體情況或某個方面展開討論的。魯迅的傳記作者,也應該特別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全面反映魯迅的文學成就。

分析某一位作家為什么某種文體的寫作成就突出,而另外的一些文體相對來說成就不顯著,如果要談得合情合理,顯然需要傳記作者對這幾種文體都有深入研究。如一些傳記作者圍繞魯迅為什么沒有進行長篇小說創作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有的從魯迅的性格特征、寫作特點等幾方面分析,較有說服力。

李長之《魯迅批判》認為魯迅善于寫具體印象中的農村,而不適于按現實生活里的體驗去寫都市題材,也不善于寫那種需要客觀構思的長篇小說。對此,李長之認為魯迅性格是比較內傾的,不善于如同常人一樣處理生活。他寧愿孤獨,而不喜歡“群”,因此其“強烈的情感”“粗暴的力”是這種性格氣質的宣泄,從而達到平衡;“內傾”的性格是不容易積累的,而長篇小說的寫作需要一些豐富的生活素材。李長之寫到,魯迅過于“內傾”和“過度發揮其情感”的結果,是“在某一方面頗存病態”,例如“太敏銳”“多疑”“脆弱”“善怒”。過于寂寞和悲哀使他“把事情看得過于壞”“抱有一顆荒涼而枯燥的靈魂”[ 17 ] 150。但是,魯迅情感上雖然“病態”,理智卻是健康的,人格上是“全然無缺的”,無礙于他成為“一個永久的詩人,和一個時代的戰士”[ 17 ]。溫儒敏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評價:“李長之的特色不在說明價值與意義,而在突出作家的人格和風格,在于引導對某種生命狀態的體驗。” [ 18 ] 228道出了李長之傳記式批評的個性。

《魯迅批判》有一節是“魯迅在文藝創作上的失敗之作”。李長之認為,《吶喊》里的《頭發的故事》《一件小事》和《端午節》,以及《彷徨》里的《在酒樓上》《肥皂》和《弟兄》是“失敗之作”,并就其“失敗”之處進行了點評[ 17 ] 158。雖然作者的觀點也許有些片面,但是給出了自己獨到的分析。《魯迅批判》于1935年寫成,1936年1月初版。作為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李長之在對魯迅這位早已功成名就的大作家進行傳記式批評時,能夠不盲從、顯示出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這是非常有自信和勇氣的表現,這種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今仍值得我們學習。

李長之格外重視與傳主和讀者的心靈交流和精神對話。在《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1940)中,李長之探尋了李白浪漫奔放的形象之下“超人的痛苦”,以及這種痛苦與其詩歌所體現的生命與生活欲求的“豪氣”風格之間的關系。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1948)中,他明確提出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是一種浪漫的自然主義。李長之在運用“傳記式批評”方法時并不否認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等因素對作家創作的影響,但他認為這種影響是經過作家的“精神”“人格”的中介,再折射到作品中的,因此每一部作品都打上了作家主體精神鮮明的烙印[ 19 ] 93。李長之的“傳記式批評”文本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以及詩化的特征。他對藝術有著獨特的領悟能力,而做學問又非常認真、踏實,其文學批評建立在較為充分的史實的基礎上。

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說女作家亦舒,有汪義生著《文苑香雪海——亦舒傳》、鐘曉毅著《亦舒傳奇》等傳記。亦舒被認為是當代通俗文學界最出色的作家之一,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喜寶》《圓舞》等上百部言情小說。研究這樣的文學和文化現象,有其現實意義。不過這兩部傳記明顯帶有“小說家言”的色彩。尤其是前者包含大量對話等虛構成分,過于注重生活化的描寫和“傳奇”色彩,而對亦舒的文學創作和其代表作的述評很不夠。有學者指出:“許多作家傳記一味表現為浪漫傳奇的敘事做派,只熱衷于講述一個傳奇故事,缺乏思想的啟迪與歷史的反思。或只是作家年譜、 寫作年表, 簡單的文學勵志故事,加上吹噓式的評價。”[ 20 ]這在通俗作家的傳記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鐘曉毅的《亦舒傳奇》雖然也有些通俗文學的筆調,但基本上還是對亦舒生平與創作的評述,注重對于一些作品的分析,還是有一定學術性的。不過總體看該書邏輯層次不是很清晰,語言也有些重復,互聯網上有讀者將其評價為“資料匯編”。總的來看,港臺通俗作家傳記的整體水平不高。倒是亦舒自傳《煙花樹:亦舒回憶錄》寫得很不錯。

在“傳記式批評”實踐中,對傳主和傳記事實也存在解釋、闡釋的問題,這也與傳記批評者的學養密切相關。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認為歷史學家敘事的時候,可以對歷史進行三種模式的解釋:“情節化解釋”(其中又包含浪漫式的、悲劇式的、喜劇式的和諷刺式的4種)、“論述式解釋”(其中又包含形式論的、機械論的、有機論的和情境論的4種)、“意識形態蘊涵式解釋”(其中又包含無政府主義的、激進主義的、保守主義的和自由主義的4種),也就是說,這些歷史學著作都帶上了作者個人的特點[ 21 ] 8-40。類似地,傳記文學不但敘述傳記事實,而且還闡釋事實。傳記文學中的闡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解釋事實的過程就是一個給事實賦予意義的過程。在傳記文學的闡釋里,作者的做傳目的,常常決定他們采取種種不同的闡釋策略[ 22 ] 135。這也需要作者有相當的理論水平和學術識見。

參考文獻:

[1]朱文華.簡評黃霖先生新著《近代文學批評史》[J].文學評論,1993(5):149-152.

[2]蕭艾.王國維評傳[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3]劉烜.王國維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4]鄭學檬.《王國維評傳》序[M]//袁英光.新史學的開山——王國維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陳太先.譯者前言[M]//塞·埃·莫里森.哥倫布傳.陳太先,陳禮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6]朱文華.關于魯迅傳記編寫的幾個問題——兼評國內已出版的魯迅傳記[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1):22-28.

[7]嚴家炎.六家評語[M]//朱正.一個人的吶喊:魯迅1881—1936.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7.

[8]郭沫若.李白與杜甫[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

[9]朱旭晨.張愛玲傳記寫作與研究綜述[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8-31.

[10]劉炎生.林語堂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11]謝泳.胡適與廈門大學[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1):74-82.

[12]張立群.現當代作家傳記的史料價值構成——以傳記家的素養為線索[J].天津社會科學,2023(3):131-138.

[13]楊正潤.傳記文學史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14]桑逢康.對于撰寫作家傳記之我見[J].現代傳記研究,2018(2):231-242.

[15]劉秀玉.《塞繆爾·貝克特:盛名之累》:作家傳記的一種美學姿態[M]//中國傳記評論(第三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3.

[16]吳鈞.魯迅翻譯文學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9.

[17]李長之.魯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8]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9]劉蕾蕾.中國的知人論世和西方的傳記式批評比較[J].大學英語,2009(3):125-128.

[20]魏雪,全展.改革開放40年“當代作家”傳記綜論[J].現代傳記研究,2019(2):13-27.

[21]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M].陳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22]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网站免费看|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小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99re视频在线|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高清|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久久99国产视频| 欧美有码在线| 免费激情网站|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亚洲美女操| 天天综合网站| 五月综合色婷婷|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超碰色了色|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制服丝袜亚洲|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综合网久久| 久久精品丝袜| 色悠久久综合|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天堂亚洲网|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91精品国产福利|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综合五月天网| 久久九九热视频|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小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动漫h| 国产黑丝一区| 日韩天堂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理论一区|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