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繼盟 李國鋒
摘要:生態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于對現代生態問題的反思和對未來理想生態社會的構建之中,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層剖析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多方反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技術理性、勞動分工、異化消費、生態帝國主義等內在生態副作用展開多重批判,判定全球生態危機的病根為資本主義制度。眾多生態社會主義者同時積極尋找應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策略與方法,最終結合社會主義提出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作為未來理想的社會形態以實現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超越。生態社會主義在揭示生態危機根源與尋找解決路徑中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一種新的視角、立場、觀點、方法和理論的知識譜系,為中國現實生態問題的解決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批判與超越;生態文明;現實價值
中圖分類號:D091;X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68(2024)03-0039-07
半個多世紀以來,全球環境污染、生態危機加劇,日益演變為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得不面臨的核心難題。伴隨西方綠色生態運動的興起,生態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于對現代資本主義生態問題的批判與反思之中,追根溯源生態危機問題的產生,并試圖立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致力于打破資本主義生態困境,將人類從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的泥淖中解放出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想。當前,中國正走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新征程中,治理好環境問題、建設好生態文明是至關重要的關鍵一著。生態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以及對未來理想社會形態即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構建中的基本觀點,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生態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多重批判
面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頻發以及生態危機的全球性蔓延,生態社會主義者以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作為切入點,致力于挖掘生態危機背后的社會根源,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主導下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內在本質聯系,從根本上闡發了在資本主義生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邏輯下,引發其內部一系列不同層面異化表現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矛盾加劇的必然性,主張全球性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結果。
(一)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批判
生態社會主義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私有制為基礎,其生產目的不再指向滿足人的需求,而是為了追求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傾心于“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交換價值”[ 1 ]。安德烈·高茲認為,資本主義在經濟理性支配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的,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使得資本主義的生產堅持“越多越好”原則以及“效率至上”原則,在生產中不曾將環境成本放在考慮范圍內,對自然無上限的一味索取必然造成生態破壞,進而導致生態危機。在經濟理性的驅使下,資本家不再看重商品的使用價值,注重的只是交易市場上商品的交換價值,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對于自然生態環境采取的是漠不關心的態度,為了實現資本家自身的利益而沒有節制地攫取自然資源,引發了自然界的生態失衡與資源枯竭,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有限的自然資源與無限的利潤追求之間形成無法化解的內在矛盾。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指出,資本家為追求經濟回報的高速度,不惜違背自然規律,將自然變成加工工廠,毫無節制榨取自然資源,這是導致最嚴峻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 2 ]。資本主義無限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本性,致使其無法有效解決自身存在的內在生態矛盾,也就意味著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其生態環境問題始終無法得到真正解決。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統攝下,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
(二)對資本主義技術理性的批判
對于將生態危機的生成簡單地歸結為技術本身這種觀點,生態社會主義者是不贊同的,他們更傾向于是資本主義對技術的非理性使用才導致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矛盾沖突進一步擴大和加劇。威廉·萊斯承認,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增強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和改造能力,但在資本主義“控制自然”觀念的操縱下,科學技術變成了破壞和掠奪自然的一種器具,同時也“構成了一種把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聯系起來的手段”[ 3 ]。但同時,在萊斯看來對自然實施控制的那種力量不是科學技術本身,科學技術看似與生態環境破壞直接聯系,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目的如何定位才是其利與弊背后更深層次的起因。科學知識的發展和技術工具的革新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開發,也進一步受制于資本主義“控制自然”的意識形態用于追求資本的積累,科學和技術只是經過人類之手征服自然的工具。高茲批判了“技術中性論”,他認為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受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被打上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烙印。資本主義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都是其“利潤至上”的經濟理性在作祟,科學技術不過是被迫淪落為資本主義謀求生產擴張、謀取更大利潤的物質工具而已。在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刺激下,資本家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不斷借助科學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讓機器代替工人,使科技轉化為更大的生產力,但是其非理性地濫用卻導致科學技術對自然無限度的開發和挖掘,企圖榨取更多的自然資源,加快資本積累的腳步,最終卻是對自然造成了更大程度的破壞。
(三)對資本主義勞動分工的批判
生態社會主義主張,隨著資本主義技術手段的升級發展和其內在經濟理性的雙重加持,進一步細化了人們的勞動分工,這種精密化的依附于機器的勞動分工導致了工人勞動的異化。資本主義由于技術層面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促使工人的勞動分工程度加深,工人被融于機器大工業體系,從人操縱和使用機器演變為人依附于機器,人被機器所掌控,使工人從之前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人變成了充當機器零件和生產工序的物,加劇了人的片面發展。工人所從事的勞動由創造性的生產變為單一的機械化操作,導致人們的勞動分工處于一種被迫使的單一重復狀態。馬克思曾指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 4 ] 165由此可見,勞動分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轉變為了勞動異化的起因。在這種勞動異化的影響下,加劇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工人對資本家的依附,同時使工人的自主創造意識被逐漸麻痹,從而無法實現有意識地改造世界。資本主義利用科學技術使整體勞動碎片化,生產工序的再細化使勞動成為無意義的、工人被剝奪了自主性而適應機器的要求[ 5 ]。在這種勞動分工下的工人不僅在重復循環的勞動中無法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長期循環從事單一工作的勞動,工人自身工作效率雖然得到提升,但卻為資產階級帶去了更多的剩余價值,同時無形之中造成自身單一技能在勞動市場中競爭力和選擇權的削弱。
(四)對資本主義異化消費的批判
從資本追求利潤的維度看,資本為了追求利潤,必然會不斷擴張其生產體系,這在客觀上要求擴張消費以支撐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不斷擴張[ 6 ]。資本家們為了緩解過度生產帶來的經濟危機,便采取夸大消費宣傳,通過刺激消費以求最大化地緩解經濟危機。在這種虛假性消費宣傳的刺激下,導致人們形成了錯誤的消費觀,使得人們錯誤地認為消費活動本身才是生活的追求和真正的需求,從而消費行為異化為非滿足人們正常生活需求的異化行為。異化消費行為主要包含以下兩種:一是表現為對勞動過程中疲憊心理的補償,即本·阿格爾所指“異化消費是人們為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 7 ],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也由生產領域轉移至了消費領域;另一種異化消費現象則表現為商品消費行為的“符號化”,人們將自身消費行為的多少和對商品的占有量作為地位彰顯和價值顯現的表征。正是這種異化消費造成了人們的過度消費,從而使公眾在正常生活中消費和浪費了與自身需求不相匹配的自然資源。總的來說,資本主義的過度生產要求資本家誘導人們過度消費,但過度消費又將倒轉刺激過度生產,兩者相互作用導致生產與消費之間無度的惡性循環,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陷入一種無可遏制地開采自然生態資源以供給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的被動趨勢,從而引發生態危機的進一步加深。
(五)對生態帝國主義的批判
在生態社會主義者看來,資本主義無限擴張的本性與生態資源有限容量的屬性之間的內在矛盾,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自然生態資源的掠奪矛頭指向其他非發達國家,從而誕生了生態帝國主義。戴維·佩珀指出,“既然環境質量與物質貧困或富裕相關,西方資本主義就逐漸地通過掠奪第三世界的財富而維持和‘改善了它自身并成為世界的羨慕目標”[ 8 ] 111。隨著人類社會早期地域局限性的消失疊加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張的本性,為謀取資本的積累和利潤的最大化,那么資本家就必然會選擇將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向全球擴張,而為了保護本國利益和轉移本國的生態環境壓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會選擇將一些污染嚴重和能耗量高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且毫無顧忌地掠取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或直接就把一些發展中國家變成其垃圾處理地。同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會利用其經濟和科技的優勢,迫使發展中國家制定有利于它們的政策,而發展中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已選擇用本國的環境與資源作為發展的代價交換,最終引發本國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污染。帝國主義資本全球積累的生態債務破壞了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生態平衡和未來經濟發展條件,構成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非正義[ 9 ]。生態社會主義將這種生態掠奪他國的做派稱之為“生態帝國主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正是通過對第三世界國家以“帝國主義”行徑的生態掠取,從而達到把本國生態危機轉嫁到其他非發達國家的目的,由此導致了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了生態危機世界性的蔓延。
二、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對資本主義的變革超越
為有效抑制全球環境危害事件的頻發,生態社會主義者在對資本主義制度展開多重生態批判中深刻挖掘其背后生態危機矛盾禍根的同時,進而探索未來社會的理想形態即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以求超越資本主義生產邏輯,解除其生態危機,致力于實現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達成人與自然和解共處、和諧共生的理想社會形態。
(一)跳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邏輯
生態資本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內是可以解決生態危機問題的,只要做好對生態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浪費的規避,加以高水平的經濟發展和不斷革新的科學技術等手段對資本主義不斷進行改良即可實現。相反,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家強調全球生態危機的病根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其公民個人的隱形公共權益包含生態權益等無法被安全保障,只得陷入利己主義被動地搶占自然資源,不會將自然生態考慮為整體性的利益所在。佩珀認為:“資本主義的生態矛盾使可持續的或‘綠色的資本主義成為一個不可能的夢想,因而是一個騙局。”[ 8 ] 110生態資本主義盡管也提倡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但其必然無法擺脫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邏輯,仍將自然看作是滿足資本追求利潤的工具,其無限擴張的本性注定生態資本主義也只能是暫時地使生態環境問題得到緩解,無法解決其與生態資源有限性之間的內在矛盾。因此,真正解除生態危機問題必然要從問題的根源入手,實現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變革,打破其資本邏輯框架,構建以遵循社會主義原則為前提的良性生態社會,即生態社會主義社會。高茲認為,唯有在生態社會主義的社會模式下,才能真正消除生態危機[ 10 ]。與生態資本主義為了維護資本家的利益、盡可能延長資本主義的生產發展而將生產的產品偽裝成綠色產品不同,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拋棄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全民共同所有制為基礎實現“生產性正義”和“分配性正義”,主張制造和生產出物品的交換價值從屬于使用價值,以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真實需求為發展目的。
(二)完善人與自然關系平衡的生態觀
生態社會主義重新發現并強調人與自然的真正關系——既不是分離和優越于后者的關系像當代資本主義所假定的;也不是完全平等的關系像生態中心主義所相信的[ 11 ]。自然不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和為了實現一己私利的客觀“工具”,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克服人與自然的二分對立,尊重生態法則、適應自然規律,進一步重新理解闡釋“控制自然”和“支配自然”。首先,消除對于“控制自然”觀念的誤解,人類不是高貴于自然的存在,對自然的控制和支配并非人類對自然的“奴役”和“主宰”,不應當是以人的主觀臆想為根據而隨意索取和掠奪自然,正確的方式應為在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有度地利用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生活生產的“真實需求”,在尊重和保護自然的前提下使自然為全人類的美好生活而服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次,生態社會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承襲馬克思的“人類尺度”,主張人類是主體,人與自然不是世界上兩個并列且完全相等的存在物,人與自然都是生物性的存在,二者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同時,自然的利益也并非高于人類的需求,反對那種為了保護自然生態而剝奪人類正常生存發展權益的做法,人類的利益應該放在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物的首位,其次再考慮其他非人存在物,但是要以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為條件。唯此,物質與社會的自由能夠充分實現,自然尚可實現解放,人類才能得以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追求生態理性對經濟理性的超越
生態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支配下利潤至上的經濟理性,提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遵循的不再是經濟理性,而是生態理性占據主導。生態理性追求的是將生態效益放在第一位,從越多越好轉向“夠了就好”,實現生產和消費得少卻生活得更好。高茲指出:“生態理性旨在用這樣一種最好的方式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盡可能提供最低限度的、具有最大使用價值和最耐用的東西,而花費少量的勞動、資本和資源就能生產出這些東西。”[ 12 ]生態社會主義強調生態理性,并非是對經濟理性的完全拋棄,而是在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的前提下追求經濟的發展,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生態理性的落實。他們強調,建設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社會要遵循“生態原則”,對生產、交換、消費等環節進行徹底的生態現代化改造變革,力圖克服資本利潤追求無限性與自然生態資源有限性的矛盾。對于經濟增長的態度,生態社會主義從限制經濟發展轉向建立“穩態經濟”模式,追求有計劃地實現經濟的理性增長。生態理性強調對自然應是合理性地利用和改造而不是糊涂地破壞自然,是在盡可能減少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突出和增強環境目標的優先性,同時側重關注產品的使用價值,以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作為生產目的,最終實現生態理性和經濟理性相結合共同發揮作用,但經濟理性是出于從屬而非支配地位,是在生態合理性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發展。
(四)探尋生態社會主義的革命力量
工人階級并不總是革命的,而環境主義者也并不總是改良的,在這兩種社會力量中存在深深的重合關系,因此這使兩個團體有可能在一起合作并彼此教育[ 13 ]。在決定是否符合社會革命領導力量的要求中,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生態意識”主觀條件的覺悟程度占據重要地位,只有那些能夠清醒地認知到資本主義生態弊端,同時又關注社會主義前途和生態環境問題的人,方能領導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的社會變革。萊斯和阿格爾等學者看到了中間階層(知識分子、中小資產階級等)的作用,相較于工人階級,他們覺得中間階層受到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較輕,所以這一群體并沒有被“異化消費”的錯誤價值觀所主導,依然具有“生態意識”。特別是中產階層中的一些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具有強烈的生態歸屬感,而只有這樣的階層群體才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堅強領導力量。所以生態社會主義主張,將具有“生態意識”的中間階層知識分子作為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此外,對于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生態社會主義認為仍應落實到工人階級這一社會群體,盡管資本主義一系列現實異化削弱了工人階級的批判性、自主性、革命性,但工人階級生活和工作在與自然接觸的第一線,在社會活動中底層工人階級總是遭受生態危機危害最深重的社會群體。雖然科技進步使工人階級生活獲得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時也造成了大批工人失業,貧富差距更大,富人們可以有選擇地移居到更好的生活環境,繼續享用綠色優質的食物,而貧窮的底層勞動工人只能逆來順受惡化的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工人階級存在著巨大的革命潛力,同時也看到了工人運動的變革力量與工人工會的組織力量。
(五)探索生態社會主義的構建路徑
面對如何從當下資本主義社會轉向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以高茲、福斯特、萊斯等一眾生態社會主義者從政治生活民主化、社會變革途徑的“非暴力”、解放與滿足形式的革新等不同層面探索生態社會主義的構建路徑。具體來說,其一,改革當下資本主義集中制的政治形式,實行真正的政治民主化而不是由資本控制的資產階級的民主,增強大眾在政治生活中的話語權,否則工人階級的力量是無法發揮出作用的,生態社會主義構建的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民主化除在政治層面有所體現,同時主張在生產生活中不同職業和分工間的平等與民主。其二,生態社會主義反對傳統暴力革命的形式來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否定環境運動與工人運動的對立屬性,主張利用“非革命”“非暴力”的綠色生態運動與工人運動、勞動運動等社會運動相結合,通過大規模群眾運動實現社會的改良與變革,以此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其三,破除資本主義社會下人們無節制地異化消費,實現人們對商品占有與消費的“期望辯證法的破滅”,打破傳統“勞動——閑暇二元論”的限制,不再將勞動活動強制性地附加于工人,注重人們從勞動活動中獲取滿足感和幸福感,推動勞動與閑暇走向統一的勞動解放。
三、生態社主義對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價值
生態文明建設在當代中國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有目共睹的良好效益,但距離美麗中國的目標建成仍處在繼續發展與努力建設之中。生態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以及未來理想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建中蘊含的合理要素,對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備一定啟示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不斷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的自然生態觀
生態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控制自然”觀念作出深刻的批判,反對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以及自然保護優先于人類發展的自然觀。馬克思曾指出,人作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 4 ] 55。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共生共存的共同體,人類存在于自然界其后,于自然界中人類才得以演化生成和發展生息,人類現實生存的一切資料均是從自然而來,人類歷史的推移和發展沒有脫離自然獨立進行的,自然也因人類的存在而意義多重化。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人類改造自然、影響環境的能力同樣得到強化,但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人類不是自然的主人,自然對于人類不是奴役和控制的對象性存在物,而是伴隨共生一體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的解放也是人類自身的解放,從而實現人在自然界中的解放。人類作為自然社會的一分子,斷然不可游離于自然之外,打破萬物之間的發展規律必然自取滅亡,“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14 ]。在我國未來社會發展中,要始終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原則,堅守生命共同體的生態價值觀以及“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生態文明觀,處處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
(二)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引領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建設能力
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實現綠色生態社會的領導力量是既有良好的生態意識,同時又心系社會主義前途的中產階層知識分子。而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這兩方面是具有絕對優勢的。近些年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愈加重視,“建設生態文明”在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黨的十八大將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黨的十九大被明確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二十大更是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在政治上層建筑的有力保障下,陸續出臺的多項有關生態環境問題治理政策,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成果不可忽視更不能放棄的核心優勢所在。美麗中國的最終實現,需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系統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前進走向,“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15 ] 44。這就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根據現實國情的變遷,逐步構筑鞏固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層層深入健全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補償法制體系,持續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一體化、現代化。此外,要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引領下和生態制度體系的保駕護航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力量,廣泛地、積極地、充分地汲取整合和運用發揮社會各界的生態智慧與生態力量,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貫徹落實和美麗中國的建設推進增強生態治理能力支撐。
(三)協調經濟與生態平衡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根據生態社會主義所提出的資本主義內在生態矛盾,可以知曉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迅速發展依賴于索取搜刮自然生態資源的不斷堆積,最終實現資本財富的大量集聚,但其在現代化發展中所造成的自然破壞與生態惡果,以及由于地球生態資源的有限性這一現實客觀條件,導致其現代化模式的不可長久持續性與不可復制翻印性,也是有目共睹的。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大為此明確指出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與本質要求。這就要求未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14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我們要掌握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發展的關系,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我們要建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也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 15 ] 27,現代化建設要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法則、保護自然資源,不能再走以生態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舊路,應深入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實現走低碳環保發展的新路。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好壞,也取決于生態資源和自然環境是否得到優良的保護和延續,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優質生產力,要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促進高質量經濟與高水平生態的協同共進、和諧發展。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環境民生論為廣大人民謀取美好生態福祉
生態社會主義批判了生態資本主義為維護資產階級利益而不得不作出發展欺騙性綠色經濟的價值立場,同時對產品使用價值的重申,啟示我們再次深入思考社會主義生產的最終目的。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歷史發展積累的生產底蘊單薄,同時我國人口眾多,面對有限的自然生態資源,人均可享有的數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5 ] 26現階段優美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我國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需品,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逐漸成為衡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理念,將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愿景作為前進方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我們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不是為了某一個人也不是為了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是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作為我們奮斗前進的指向標,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此外,優質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單單是我們這一代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條件,更是子孫后代延續發展的基礎保障,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五)秉承全人類共同價值基本原則與世界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生態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帝國主義”行徑給予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生態危機全球化的背后邏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生態全球化的趨勢推動下,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命運聯系更加緊密,面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偏安一隅。以“溫室效應”為例,引發這一生態危害的只是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但是如不加以遏制和治理,受其負面影響的必然是整個人類世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傳統現代化是以掠取全球其他國家的自然生態資源為代價而實現的,其本質只是為了使本國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免遭破壞,卻不會為其引發的全球生態危機買單,故而積累了大量的“生態債務”,第三世界的國家應當共同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討還生態補償。我國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應繼續秉承“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生態新發展格局。在“引進來”方面,要時刻警惕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的生態掠奪,在引進外國產業時,不能只考慮其直接經濟效益,也要對其資源成本與環境成本進行生態評價,反對引進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和項目,同時,海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嚴厲禁止進口“洋垃圾”。在“走出去”方面,我國要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在世界環境保護的現實行動中,秉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持續發聲發力,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聯系與合作,共同抵制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掠奪,并在能力范圍內為發展中經濟體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提高環境治理能力。我們始終要與世界各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全球生態環境惡化這個難題。
四、結語
對于生態社會主義流派的理論思想,我們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局限性,不可照搬全抄。生態社會主義的主要觀點更多地停留在理論方面,甚至帶有一定的烏托邦屬性,如依靠“非暴力”的社會運動等途徑實現生態社會變革,以及將中產階層知識分子作為領導力量等觀點,是不足以對抗盤根錯節的資本主義力量的,無法實現其理想社會形態的變革。因此,要批判性地、反思性地借鑒和吸收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積極成果。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應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這一堅強領導核心,同時不斷汲取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中華傳統文化生態意蘊以及國內外各種優秀生態思想所蘊含的生態智慧,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在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指導下,與現實基本國情相結合,并不斷付諸生態實踐,注重知行合一。未來中國將向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繼續前進,以綠色發展持續推動“雙碳”目標,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同時為世界生態文明謀發展,為人類幸福生活作貢獻,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新篇章。
參考文獻:
[1]Andre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M].? Patsy Vigderman,Jonathan Cloud,Translated. Boston: South End Press,1980:5.
[2]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6.
[3]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M].岳長嶺,李建華,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13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徐崇溫.怎樣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473.
[6]王雨辰.法蘭克福學派生態批判理論及其效應[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9(4):37-46.
[7]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494.
[8]戴維·佩珀.生態社會主義:從縱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M].劉穎,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9]徐艷梅.當代國外左翼的生態帝國主義批判[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5):28-35.
[10]黃其洪,盧麗娟.高茲政治生態學思想的三維透視[J].求是學刊,2021,48(5):26-35.
[11]戴維·佩珀,劉穎.論當代生態社會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77-83.
[12]Andre Gorz. 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M].? Chris Turner,Translated.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Books,1994:32-33.
[13]張劍.2020年生態社會主義發展前沿動態[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1,6(1):81-91.
[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15]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