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以跳躍、旋轉和翻身為基礎的技術技巧構成了中國古典舞技術框架,古典舞表演者只有熟練掌握跳躍、旋轉和翻身等基本技術,才能夠流暢自如地完成古典舞表演,并且有效傳達舞蹈作品的情感與意境。因此,文章圍繞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與應用展開探討,并提出具體的訓練策略和應用方法,希望舞者能夠嫻熟掌握并靈活應用古典舞技術技巧,以此呈現高水準古典舞表演。方法:通過查閱文獻、邏輯推理等方法,明確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側重點,并提出古典舞技術技巧的應用方法。結果:研究得出,加強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既是舞者提升舞蹈專業水平的根本,又是舞者優化舞蹈表演效果的有效途徑,所以舞者一方面需要加強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另一方面須掌握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應用之道。結論:在中國古典舞表演中,舞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應用技術技巧:一是提升技術技巧功底,準確詮釋作品主題情感;二是增強自主創造能力,強化舞蹈作品的藝術效果;三是精心雕琢每一細節,呈現高水準古典舞表演。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應用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03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歷經千年傳承與發展,融合了戲曲、武術、芭蕾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精華,形成一種以身體語言傳遞情感和意境的舞蹈表演形式。中國古典舞的核心在于“形神兼備”,注重身體語言的表達,強調舞者的內在情感與外部動作的協調統一。中國古典舞不僅要求舞者具有卓越的技術技巧,還需要舞者應用技術技巧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由此可見,在中國古典舞表演中,加強技術技巧的訓練與應用至關重要。
1 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
1.1 “跳”的特點與技巧訓練
在中國古典舞中,“跳”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舞者技術技巧的直觀展示,還是傳遞情感、營造意境的必要方式,可賦予古典舞無盡的生命力,同時也增強了古典舞的藝術張力[1]。在古典舞演繹中,“跳”并非舞者腳尖輕點地面進行騰空跳躍的單一動作,其涵蓋了跳躍、騰挪、飛旋等多種動態表現,呈現出豐富的特點。首先,“跳”講究的是輕盈、流暢、韻律,即舞者在完成跳的動作過程中,需要在空中保持優雅的姿態,行云流水,如絲帶般飄逸,體現出力量與速度的和諧統一。其次,“跳”在古典舞中往往帶有強烈的節奏感,舞者須準確把握音樂的節拍,以起、落、轉、挪的動作語言詮釋旋律。最后,中國古典舞的“跳”強調內力的運用,即通過內在的氣勁帶動身體,使跳躍既有力度又有韻味,實現力量與技巧之間的完美融合[2]。
古典舞中的“跳”既需要力量,又需要協調,更須精確控制。在“跳”的技術技巧訓練中,可將“跳”的動作細分為準備、起跳、空中以及落地四個階段,不同階段有特定的訓練要點。首先,準備階段是整個動作的基礎。在此階段,舞者需要做好充分的身體準備,比如熱身活動、身體拉伸以及核心力量的鍛煉,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在后續階段出現肌肉拉傷或扭傷,另一方面是增強腿部和臀部的力量,為起跳提供足夠的動力。以極具技巧性的“紫金冠跳”動作為例,跳前的蹉步即為準備動作,借助蹉步調整身體姿態、聚集肌肉力量,使舞者身體的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都為即將到來的跳躍做好準備,以實現力量感與靈活性的最佳平衡。其次是起跳階段,重點在于力量爆發和時機掌握,舞者需要學會如何準確地發力,通過擺臂、踢腿和用力跳躍等瞬間的爆發力將身體彈起。其中,擺臂是為了積累動力,踢腿則是為了將動力傳遞到腿部,用力跳躍是將前兩個動作的力量集中在腿部,完成跳躍。在訓練過程中,舞者可以通過重量訓練鍛煉腿部力量,同時也需要練習節奏感,確保跟隨音樂的節拍起跳。再次是空中階段,舞者如同飄逸的精靈,展現著舞蹈的精髓,該階段的訓練重點在于身體姿態的控制,強調手臂、頭部和腰部之間的協調配合,以及如何在空中保持優雅。在訓練過程中,舞者可以借助鏡子反復練習各種姿勢,以達到在空中的平衡與美感的呈現。最后是落地階段,此階段是決定舞者能否穩定完成整個動作的關鍵。客觀來說,良好的落地技巧不僅能減輕對關節的壓力,還能保證動作的連貫性。在訓練過程中,舞者應注重腳掌觸地的方式,有效緩沖,并掌握正確的落地姿勢和回收步伐。
1.2 “轉”的特點與技巧訓練
“轉”即旋轉,是古典舞中常見的舞蹈動作,主要是指舞蹈表演者圍繞一個點或者一個軸進行的圓周運動,舞姿、動力和重心軸是構成舞蹈旋轉技巧的三大要素。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大致可分為直立轉、舞姿轉、復合轉三種類型[3]。其中直立轉為基礎,舞姿轉為核心,復合轉為高難技巧,其內部環環相扣、緊密相連。
對于舞者而言,若想在古典舞中順利完成直立轉、舞姿轉、復合轉,一要具有精準的身體控制力,要能夠調動腿部及核心肌群的力量;二要保持身體的擰傾狀態,使動作呈現出婉轉中的修長和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三要保持全身協調,使旋轉動作更加流暢和飽滿。為更好地完成旋轉動作,增強古典舞的表現力,舞者需要做好以下訓練:一是基礎力量訓練,既要進行踢腿、蹲跳等下肢力量訓練,保證擁有強大的腿部和核心力量,也需要通過平板支撐、腹部拉伸等進行核心穩定性訓練,以強化身體的控制能力;二是轉動技巧訓練,舞者需要學習正確的轉動技巧,如使用腳尖或腳跟的滾動,以及身體的傾斜和旋轉軸線的調整,理解并掌握這些基本原理,確保在旋轉的過程中保持身體平衡;三是靈活性訓練,在古典舞表演中,旋轉的速度和范圍主要取決于舞者的身體柔韌度,因此,舞者要加強拉伸及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1.3 “翻”的特點與技巧訓練
在古典舞中,“翻”是一種極具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動作,要求舞者在表演過程中通過身體的翻轉、旋轉等動作,展現身體的柔韌性和良好的控制力,以使舞蹈動作更加優美、連貫且富有流動性。“翻”這一動作源于京劇、越劇、南拳北腿等中國傳統戲曲和武術,這些藝術形式中的翻身動作猶如詩畫中的揮毫潑墨,充滿了力度與美感。對于古典舞舞者而言,在完成“翻”的動作時,需要在瞬間變換身體姿態,從一種動態瞬間轉變為另一種,這個轉化的過程如同鳳凰涅槃,充滿戲劇性和力量感,展現出古典舞“擰、傾、圓、曲”的特點[4]。其中,“擰”是力量與靈活性的結合,“傾”是身姿的傾斜與傾斜中的平衡,“圓”體現出動作的流暢和連貫,“曲”則是指對曲線美和婉轉韻律的追求。舞者的每一下翻身既是技巧的展示,又是情感的傳達,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民族內斂深沉的審美特質。
在“翻”的技術技巧訓練中,翻身訓練主要可以分為基礎翻身、移動翻身和舞姿翻身三種類型,雖然這三種翻身技巧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交叉性。因此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應該綜合進行上述三種翻身訓練,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首先是基礎翻身,一般包括前翻、后翻、側翻等基本動作,訓練重點在于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力量控制能力,舞者需要加強對前翻、后翻、側翻等基本動作的訓練,確保身體從一側順利流暢地翻轉到另一側,通過反復訓練增強身體的柔韌性,為后續掌握更高難度的翻身技巧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移動翻身,實質上是基礎翻身與身體移動的結合,涉及平轉、軸轉等動作,需要舞者在保持身體平衡的同時,靈活調整身體重心。舞者需要加強基本翻身以及平轉、軸轉等動作訓練,不斷增強身體協調能力和動態感知能力。最后是舞姿翻身,這種翻身是藝術性與技術性的結合,強調在傳統翻身的基礎上融入旋轉、跳躍和姿態變換等更多元素,對舞者的創新思維和藝術表現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翻身訓練中,應加強對身體姿態及線條控制能力的訓練,使舞者在翻身過程中保持身體的立圓姿態,增強翻身動作的自然性與連貫性。另外,在翻轉過程中,舞者需要保持冷靜的心態和強大的自信心,冷靜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舞者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和模擬比賽情境的方式,逐漸增強個人心理承受能力,沉著冷靜地完成每一個舞蹈動作。
2 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應用方法
2.1 強化技術技巧功底,準確詮釋作品主題情感
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舞蹈藝術,古典舞不僅需要舞者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舞者在技術技巧和情感表達上達到高度統一,通過過硬的技術技巧功底以及和諧統一的肢體語言,準確詮釋舞蹈作品的主題與情感,從而使整個表演更具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
強化技術技巧是古典舞表演的基礎,舞者需要加強足尖步法、抬腿轉體、跳躍翻滾等基本動作的訓練,夯實古典舞基本功,增強身體力量、柔韌性以及平衡性,以保證在舞臺上流暢自如地舒展肢體,完成舞蹈作品。然而,只有精湛的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古典舞的精髓在于情感傳達,所以需要舞者在深入理解角色心理變化的基礎上,通過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將作品的情感細膩地傳達給觀眾,以打動觀眾內心,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例如,古典舞《忠義千秋》的主題是歌頌關公義薄云天的忠義精神[5],舞者需要通過規范的動作以及準確的情感表達塑造出一個符合中國古典舞審美特性的舞臺關公形象。例如,在舞蹈一開始,舞者要以莊重威嚴的動作表現出關公的忠誠和正直;在舞蹈的高潮部分,舞者須以激昂有力的動作表現出關公的英勇和果敢,以成功塑造一個英勇慷慨、忠義仁勇的關公形象。舞者只有具備扎實的功底,并且理解舞蹈的主題與人物的特點,才能夠通過精湛的技藝準確呈現,實現對舞蹈主題的準確表達和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
2.2 提升自主創造能力,增強舞蹈作品的藝術效果
寧治曾指出,古典舞涵蓋“擰、傾、圓、曲”等多元身體語匯,如何將這些動作語匯有機構成作品的語言并形成具有新意的符號表達是中國古典舞的創作重點,也是推動中國古典舞發展的根本。因此,無論是編舞者還是舞蹈表演者,都要增強創造意識,通過嘗試不同的舞蹈元素和技巧、探索新的動作變化和組合方式,獲得令人驚艷的古典舞演出效果。
第一,培養和發展舞蹈創意思維。創意是舞蹈作品的靈魂,只有富有創意的舞蹈才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和震撼力。舞者可以通過學習舞蹈美學、觀賞各類舞蹈作品、參加舞蹈創作工作坊等方式,激發自己的創意思維,不斷提高舞蹈創作水平。
第二,善于借鑒和吸收其他舞蹈的優點。古典舞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需要與時俱進,與其他舞蹈形式有效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活力。舞者可以關注其他舞蹈流派的發展動態,學習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點,并將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舞蹈創作中,豐富舞蹈作品的表現力。此外,舞者還可以運用音樂、燈光等其他藝術元素,進一步增強舞蹈作品的藝術效果。
2.3 精心雕琢每一細節,打造高水準古典舞表演
古典舞的表演水準往往取決于舞者對細節的把握和呈現,在古典舞排演過程中,舞者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地調整每一個動作和表情。舞者只有真正做到細致入微,才能夠呈現高水準的舞蹈表演,讓觀眾感受到舞者的專業素養和追求卓越的態度。
首先,舞者要注重身體每個部位的動作精細度和準確度。古典舞的動作往往具有高度的規范性和技巧性,要求舞者具有極強的身體控制能力,舞者需要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準確掌握每個動作的要領,使每個動作達到精準、流暢、優美的效果。
其次,舞者需要注意情感的表達和傳遞。古典舞不僅是舞蹈技巧的綜合展現,還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舞者需要深入理解舞蹈所要傳達的情感,并通過舞姿、眼神、表情等將特定情感準確傳達給觀眾。在古典舞表演中,只有當舞者的情感與舞蹈動作相融合,才能使觀眾產生共鳴,感受到舞蹈的魅力[6]。
最后,舞者要注重舞美的配合和舞臺的呈現。古典舞表演往往伴隨華麗的服飾、精致的道具和考究的布景。舞者需要與舞美團隊密切配合,確保每一個細節都能得到完美的呈現。同時,舞者還應在舞臺呈現上下一番功夫,通過舒展舞姿、變換隊形、空間利用等方式進行個性化、立體化表演,強化古典舞的表演效果。
3 結語
中國古典舞是一種形與神完美結合的舞蹈藝術,舞者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汗水進行技術訓練,夯實舞蹈基本功底,并且要將掌握的技術技巧靈活運用到舞蹈表演中,從而為觀眾呈現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希望文章對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與應用的探討可以為舞者提供參考和啟示。
參考文獻:
[1] 米也爾·木里達西.淺談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和應用[J].明日風尚,2022(4):0033-0036.
[2] 羅云.中國民族民間舞基本功訓練的特性初探[J].尚舞,2022(10):71-73.
[3] 耿茜茜.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審美特點及其具體應用研究[J].明日風尚,2022(9):0009-0012.
[4] 肖筱彤.從袖舞談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形”“神”“勁”“律”[J].戲劇之家,2023(36):127-129.
[5] 傅慧靈.淺析中國古典舞技巧在劇目表演中的運用[J].明日風尚,2022(8):9-12.
[6] 趙佳.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在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藝術教育,2022(6):111-114.
作者簡介:萬俊 (1982—) ,男,助理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