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 于文潔
摘要:幼兒同伴沖突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常見現象。本文主要運用訪談法調查了家長介入幼兒同伴沖突的時間、介入時的情緒意志、介入結果以及兒童情緒反應的情況。通過研究發(fā)現,面對幼兒沖突,家長會因自身價值認知、學歷情況、情緒意志方面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解決策略。針對調查現狀,研究者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以期幫助家長更好地處理幼兒同伴沖突。
關鍵詞:家長;介入;同伴沖突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4-0012-04
一、問題的提出
沖突是社會學和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某種目標或價值觀念而相互斗爭、壓制、破壞甚至消滅對方的方式或過程。幼兒同伴沖突是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一種相互對立的行為過程,是至少兩個人之間的社會交換形式。《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兒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能夠自己協商解決,中班幼兒發(fā)生沖突時能在他人的幫助下和平解決;大班幼兒在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能夠聽從成人的勸解。”但是現實生話中,家長常常不放心弦子,習慣于拋頭露面幫著孩子去解決沖突。這樣使很多幼兒失去自己解決沖突的機會。一部分家長雖然能夠認識同伴沖突對幼兒的發(fā)展的積極意義,但是受到中國“和為貴”思想的影響,并不支持幼兒的同伴沖突,這與華希穎在《關于家長對3歲幼兒同伴沖突的觀念調查》中的結論一致,即“家長并沒有真正理解幼兒同伴沖突的發(fā)展價值,且家長對同伴沖突價值的理解還比較表面化。
關于兒童同伴沖突的研究,當前國內外研究主要包括對其價值認識、沖突起因、沖突特點、解決沖突的策略以及影響沖突解決的因素等幾方面內容。研究對象多集中于兒童自身和數育工作者,較少研究家長對幼兒同伴沖突的看法與處理策略。因此,本研究通過幼兒家長的訪談,考察幼兒家長對幼兒同伴沖突的認知、幼兒沖突介入時間、解決沖突策略、影響解決沖突的因素等方面的認知,力圖全方面多角度分析幼兒同伴沖突,為幼兒家長提供了解幼兒的機會,積極引導幼兒科學解決同伴沖突。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W市兩所辦園規(guī)模和辦園水平相當的公辦幼兒園,由幼兒園老師負責安排聯系家長。此次10位訪談對象的情況如下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訪談法。通過了解家長對幼兒同伴沖突的認知、介入與否、幼兒家長的情緒意志、介入后果等幾個維度展開訪談。對相關家長進行一小時左右的訪談。首先,了解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和教養(yǎng)觀念。其次,了解其幼兒解決同伴沖突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之后,再了解家長何時介入幼兒同伴沖突,如何處理幼兒同伴沖突,影響其介入同伴沖突的原因,以及家長介入后對幼兒情緒、行為的影響。最后對其進行整理和理論分析。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研究者在征得家長同意的基礎上對訪談進行全程錄音。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家長對幼兒同伴沖突的認知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長含在日常的生活中向幼兒講解一些解決同伴沖突的策略,但是基于自身經驗的影響,以及幼兒在幼兒園中會遇到不同性格特點、家庭背景不同的幼兒,家長表示自己的一些經驗不能滿足所有的沖突解決。大部分家長不能明確區(qū)分幼兒各個年齡階段沖突的主要類型以及幼兒實際的解決問題能力。所以家長對于幼兒沖突的解決一般都是先讓幼兒自行解決,但是只預留出較短時間,便很快采用直接制止干預的方式幫助幼兒解決。通常也會迫于其他家長的壓力而讓自己的孩子做出讓步,這無形中也傷害了一部分幼兒的自尊心。所以訪談過程中很多家長解釋說自己在沖突定義、解決沖突策略等方面還是存在較大的疑惑,希望得到一些專業(yè)指導。
總之,之所以這些家長對孩子沖突的處理方式不當,其主要原因是他們不能真正理解同伴沖突的發(fā)展價值、同伴沖突的起因、同伴沖突的介入時間等問題。
(二:)家長介入幼兒同伴沖突的情況
在幼兒園中幼兒同伴沖突的解決一般都是由幼兒自己解決。在此次研究中我們也發(fā)現,家長在介入幼兒同伴沖突時,其行為會受到學歷、幼兒沖突類型、沖突的嚴重程度等方面的影響。Houserman(1972)研究表明,幼兒同伴沖突之后的情感16%是正向積極的,83%是中性的,只有1%是負向消極的。通過Houserman的研究我們可以相信幼兒有自己處理沖突的能力,家長只需要根據幼兒同伴沖突的嚴重程度進行適時適度干預介入。家長可以通過間接指導給幼兒提供一些問題解決的技巧和策略,也可以給幼兒解決沖突的過程中以積極力量相信幼兒。如果家長不對幼兒進行適時的引導和干預,極有可能會影響幼兒社會性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如何科學臺理地介入到幼兒同伴沖突中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本研究對家長介入幼兒同伴沖突的概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介入同伴沖突的處理方式
通過先前對文獻的整理分析,以及結合此次的訪談和家長實際解決沖突的處理方式,我們可以發(fā)現,在面對幼兒同伴沖突時,一部分家長會采用傾聽指導型的介入方式,在沖突過程或結束后通過引導幼兒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傾聽等方式幫助幼兒習得沖突解決的方式。還有一部分家長會選擇專制制止的方法,當沖突發(fā)生時家長選擇在短時間內干預解決沖突,因此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習得相應的解決沖突的能力,同時一些家長也反映孩子平時很怕他,也很少說他在幼兒園里受到的委屈。還有一部分家長選擇消極回應,即當幼兒發(fā)生沖突時家長可能礙于面子而不會出手制止,這使得一部分性格內向且處于弱勢的幼兒沒有得到很好保護,從而不利于幼兒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
2.家長介入沖突的時機及影響因素
訪談中得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介入到幼兒沖突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的家長在幼兒發(fā)生沖突時,也會把原因歸結到自己孩子身上。也會出現自己和鄰居可能聊得比較投機所以不能及時發(fā)現兩個孩子發(fā)生沖突的情況。大部分的幼兒家長會說幼兒同伴沖突是很有價值的,會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雖然幼兒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家長還是給孩子們盡可能多地解決沖突的機會。
家長C:我一般不會介入,因為我覺得沖突是在所難免的,尤其小孩子沖突經常是持續(xù)時間短、爆發(fā)頻繁、沖突多對事不對人且沖突過后他們也很少會像成人一樣產生“記仇”的現象。而且沖突還會發(fā)展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前讓他們自己處理一些人際問題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
家長A:孩子之間的沖突是非常常見的,家里他們兄弟倆之間的沖突我一般不會介入。但是幼兒園老師經常找我去幼兒園解決弟弟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沖突。我們家的兩個孩子,哥哥性格比較內向一點,弟弟性格比較外向,哥哥幼兒園三年很少被叫家長,弟弟目前小班我已經被叫好幾次了。
不同的家長因為自身原因、孩子性格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沖突情境具有攻擊性幼兒和容易受到欺負的幼兒都會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注。
(三)處理同伴沖突時幼兒家長與家長存在的問題
幼兒發(fā)生同伴沖突時家長介入時會存在性別差異。同時,在現實情境中,部分幼兒同伴沖突矛盾在家長介入時就很容易發(fā)展成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本來雙方家長沒有交集,但是因為幼兒沖突兩個家庭心生芥蒂。下面的這個例子讓我們感覺到如果雙方家長沒有及時溝通,幼兒回伴沖突就極易上升到家庭間矛盾,這時的家長都會站在“受害者”角度去看待問題,把自己都當作受害者。這樣的解決辦法并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不僅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問題解決能力,還會破壞兩個孩子甚至兩個家庭的感情。
家長F:幼兒園里有一個小朋友是出了名的調皮,班里的幼兒基本上都有被他欺負過,幼兒的媽媽還是很通情達理,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道歉,但是并沒有進一步去引導幼兒進行反思。有一次我實在受不了,去和那個小朋友進行溝通,那個孩子的爸爸過來就要和我吵架,我覺得本身就是他的孩子做得不對,他沒有教育好難道總是要讓無辜的孩子受委屈嗎?我就和他理論了幾句,從那以后我再也沒和那個家長溝通過,那個小男孩也很快就轉學了。
家長C:有一次我兒子在小區(qū)下面和他同齡的一個小朋友在玩積木,這時候過來了一個兩歲多的小孩,可能是想一起玩也可能是為了吸引他倆的注意力,小一點的小孩就把積木推倒了,我兒子很生氣地問他為什么,小孩沒有說話。之后兩個人又把積木堆起來那個小一點的小孩又把積木推倒了,我兒子就把手舉起來了。我當時就很生氣,因為我平時告訴他不能打人,而且人家小朋友的媽媽還在,我覺得他的這個表現就很不好。于是我就命令他把手放下來,他沒有放手,我就更加生氣了。我提高嗓門,孩子他爸過來讓我冷靜一下,然后就去和孩子講道理,我是那種很受情緒或者性格影響的人,有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處理同伴沖突時,女性家長較容易受到情緒意志控制。在“你是否同意別人在傷害你時,你可以去傷害別人時”這個問題上,不同性別的家長回答也是不同的,男性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敢于保護自己,女性家長則是鼓勵孩子能跑就跑或者尋求老師幫助。
四、教育建議
(一)家長找準時機,科學介入幼兒同伴沖突
家長恰當介入幼兒同伴沖突事件中,不僅能夠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還能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家長在介入幼兒沖突時要擺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沖突解決的過程中堅持社會性原則、教育性原則、正當性原則,科學合理解決幼兒沖突,而不應該將幼兒同伴沖突上升到家庭層面的沖突,在處理沖突的過程中幼兒家長的角色是指導者、教育者,而不是參與者和判斷者。
家長作為指導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認識到介入幼兒同伴沖突的目的是去指導幫助幼兒解決沖突。其次,要幫助幼兒學會自我解決、自我成長,要給幼兒獨立面對沖突和解決沖突的機會。比如,大班幼兒自身具有處理和解決沖突的能力,可以通過協商解決問題:中班幼兒在發(fā)生沖突時,他們有自我解決的能力,只是這種能力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另外,也要做好監(jiān)護者的義務,在沖突發(fā)生后家長要積極對幼兒進行情感修復,發(fā)生沖突后,大多數幼兒情緒比較消極,尤其是沖突尚未得到及時解決,家長要及時對幼兒的情緒進行疏導,保護幼兒不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
(二)家長控制好自身情緒,有效引導幼兒的情緒
由于幼兒人際交往經驗、社會認知發(fā)展水平不夠,幼兒沖突極易發(fā)生,但沖突一般具有短暫且頻繁的特點。Fisenberg和Garvery發(fā)現幼兒與伙伴的沖突對話有固定的模式,92%短于十個交換對話,66%短于五個對話。Shantz綜合許多沖突的研究,發(fā)現幼兒發(fā)生沖突的平均時間為24秒。Dim&Mmn發(fā)現家里若有兩個學前幼兒,平均每小時爭執(zhí)七次。這與幼兒的主要心理特點“自我中心”“愛模仿”有關。幼兒的這些心理特點使得幼兒對于同伴的看法、總是在“眼睛和耳朵”觀察、模仿中學習。班杜拉認為要引導幼兒重視榜樣的力量,這對于兒童解決沖突非常重要。家長應積極為幼兒樹立榜樣,注重自己日常的言行,幼兒可以通過觀察模仿家長的言行,習得一些社會交往的技巧,諸如觀點采擇、移情、道德判斷技巧,特別是語言交往的技巧。這樣幼兒在沖突解決過程中就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從而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成人的情緒意志對幼兒沖突的良好解決具有重要影響。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能夠更好地幫助幼兒解決同伴沖突,情緒不穩(wěn)定或不了解解決沖突策略的家長往往選擇批評、懲罰甚至是輕蔑、回避的方式對待兒童沖突。因此在沖突解決的過程中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家長要意識到自己情緒對幼兒的感染和示范作用。其次,家長應該摒棄“成人思維”與“成人標準”,真正理解和接納幼兒在沖突過程的表現,意識到幼兒的情緒是流動的,是需要理解和疏導的。最后,成人也要積極學習情緒意志管理方面的相關知識,增強自身的情緒自覺意識,在解決幼兒沖突的過程中保持理智、耐心、包容的態(tài)度去介入兒童沖突。
(三)家長通過多途徑學習,了解沖突解決的策略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當被問及“你在處理沖突時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時,家長的問題大致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不清楚某個年齡階段沖突特點及原因。二是每個孩子因其家庭背景、年齡性格特征而不同,先前教育應如何指導。三是市面上的書籍,講座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如何判斷是否適臺自己的幼兒,如果不適合應該從什么渠道獲取這方面的信息。四是幼兒同伴沖突和幼兒同伴摩擦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不清楚同伴沖突的定義以及價值。
首先,幼兒同伴沖突有利于幼兒社會性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掌握豐富的社交技巧能夠促進幼兒更好地與人交往。因此家長在處理幼兒同伴沖突時應避免過度干預,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同時也要給幼兒預留出充足時間來解決沖突。我們也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沖突的主要起因進行歸因,除了幼兒本身自我發(fā)展過程中的內在原因外,對物品(玩具、食品等)的擁有和使用以及行為不當或行為缺失也是重要的外在原因。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幼兒沖突主要是以爭搶玩具為主。針對這一問題幼兒園可以準備充足且多樣的玩具來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家長也可以積極引導幼兒學會分享,懂得謙讓,告訴幼兒平時可以采用協商的方法與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從而減少沖突的發(fā)生。當然,作為家長也要加強與幼兒園的家園共育,經常與社區(qū)或其他家長展開育兒經驗的交流,大部分家長還是希望通過與其他家長的交流過程中學到更多與幼兒沖突解決相關的經驗。
(責任編輯: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