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晴
摘要:家校合作模式中,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家校合作和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息息相關。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家校合作下幼兒良好習慣養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策略。從提高家長、教師教育素質、樹立統一教育理念與標準、強化家校溝通、構建合作機制、制訂周密教育計劃與規劃等方面進行探討,開展家長培訓活動、建立家校有效合作機制、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并定期對幼兒良好習慣培養進行評價,不斷調整教育策略。
關鍵詞:家校合作;幼兒良好習慣;教育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4-0066-03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目標指向的是我國教育事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著眼于教育體系的創新改革,通過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清除各種教育亂象、整頓教育秩序、凈化教育風氣,使教育回歸本源。家庭對“雙減”政策的接受程度會影響“雙減”的最終成效。因此,只有家庭與學校高度配合、家長與教師高度一致,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家庭,校內、校外的“減負”,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需求,實現教育的均衡及優質發展。小學英語教師應深刻認識到“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價值與作用,通過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持續優化并完善家校共育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家校共育的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優化完善各方教育資源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學校開始減輕部分課業負擔,并增加了課外延時服務,也更加強調學生各項能力及綜合素養的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有了更多的課外拓展與延伸空間。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及全面發展需要,需要進一步推進家校共育,通過優化并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對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完善。
在小學英語教學教育過程中,家庭可以成為學生探索、創造的延伸空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材料、語言交際活動及社會實踐機會,整體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及認知視野。例如,家長可以帶領孩子走進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為孩子創造更多的課外探索機會。此外,獨具特色及個性的家庭文化也更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在“減負”的同時做好“增效”,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二)有利于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
家校共育的關鍵在于“共”字,家庭與學校作為合作的重要主體,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彼此尊重信任、相互理解,共同圍繞育人目標攜手合作,從而實現教育質量的最優化。家校共育的前提是家長清晰地認識“雙減”政策的內核,與學校攜手培育孩子。學校理解、服務并幫助家長,家長相信、依靠并支持學校,使得家校之間密切配臺、互通有無,高質高效地完成教育目標。這樣的教育模式改變了以往學校主動、家庭被動的局面。教師不僅關注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還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實踐,全面提升英語核心素養。教師致力于與家長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機制,制定科學的英語教學計劃與評估制度,二者密切配合,這樣有利于構建良好的英語教育生態系統,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及發展環境。
(三)有利于全面落實“減負增效”
“雙減”政策減的是學生的課業負擔,但并不能減輕家校雙方協同育人的責任。“雙減”政策指出要“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進一步強調了家校共育的重要責任。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需要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主導作用,與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而家長則應成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切實履行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主動協同學校的教育模式,優化并完善孩子探索創新的各項條件。由此,家長的教育角色回歸,家庭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家長與學校各司其職、攜手并進,可使英語教育達到“1+1>2”的效果,全方位貫徹落實“減負增效”的目標。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家校共育的實踐策略
(一)及時溝通交流,提供個性化指導
“雙減”政策的推行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契機。但現實中,部分家長并不能深層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對此,小學英語教師應利用各項技術手段,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了解“雙減”政策的含義,明確孩子英語學習的具體目標,再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使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所以教師要注重良好溝通模式的打造,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指導的溝通氛圍,切實調動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
以人教版小學英語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My Favourite Season》時,在Part B“Read and Write”模塊,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讀寫活動。由于該部分是四篇配圖的小短文,四幅圖分別描述了四個季節不同的特點以及機器人Robin對四季的喜愛。學生通過閱讀,需要運用目標語言描述自己喜歡的季節,井進一步闡述原因,比如從天氣,景色、活動等方面進行介紹。學生接著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完成寫作任務,表達了自己對不同季節的喜愛之情。接下來,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讀寫情況進行評估與分析,針對學生出現的典型問題予以指導,幫助學生彌補這一短板。比如,有的學生寫作內容比較完整,寫作能力較強,但是這些學生更多的是仿照課內文本的重點詞句描述自己對四季的喜愛,這時,教師就要引導這類學生拓寬閱讀視野,積累更多描述四季的詞句。教師可以借助家校平臺,為這類學生的家長提供親子閱讀繪本如《The Magic of Seasons》《What Season Is It?>《The Four Seasons》《I am a Bunny》等,讓家長陪伴孩子閱讀繪本,并讓孩子復述印象深刻的詞句,家長錄制視頻上傳至家長群中。同時,教師還可以定期在家長群中發布一些有關于“雙減”政策、“家校共育”解讀的文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家長的科學育人理念,持續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二)布置精簡作業,高效鞏固知識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秉持“減負”原則,精簡作業設計,讓學生通過完成“提質減量”的作業來提升英語學習能力。基于家校共育的背景,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既要減少數量,也要切合實際,讓作業發揮預期的功效,促使學生高效鞏固知識。
以人教版小學英語課本教材中《At the Zoo》一課為例,整個單元圍繞“Animals”分別設計了五個環環相扣的予主題:A Big Big Day、Animals at the Zoo、Go tO the Zoo、Animal Riddles、Wonderful and Funny Animals,讓學生從認知與寫作邏輯的角度復習拓展動物詞匯、描述動物整體輪廓、細節描寫動物體態特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經驗理解“去動物園前(一、二課時:豐富詞匯儲備)——在動物園(三、四、五課時:初看動物、細觀動物、情感升華)”的內容,以此建構系統性的單元教學框架結構。學生通過圍繞單元主題,逐步深化認知,促進核心素養提升。基于本單元的教學情況,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環環相扣、知行合一的作業內容。作業一(對應第一、二諜時):家長陪伴孩子利用手機搜索本地的動物園,了解動物園里有哪些動物,并結合教材梳理相關的動物詞匯及描述、形容動物的詞匯與句子,將這些詞匯、短語、句子整理成小卡片裝訂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沒有的詞句,可借助“學習通”搜尋并自行學習。
作業二(對應第三、四、五課時):幾個家庭可在周末結伴同游,陪孩子逛動物園,觀察某一動物如大象、長頸鹿等的時候,學生需要結合課內知識和輔助小卡片,用英語描述這些動物,比如“This is an elephant. It has a long nose”“Giraffe is so tall”等等,同學之間也可以圍繞某一種動物進行互相交流,如描述動物的外貌、生活習性等。在此過程中,家長需引導孩子用英語描述動物,并錄制孩子用英語表述的過程。在實踐中,也有家長別出心裁,以Vlog的形式從最開始就記錄并用英語描述各個家庭此次游玩的全過程,由于家長全程讓孩子沉浸在輕松愉悅的英語表達氛圍中,使學生產生了敢說、想說的興趣,所以整個作業呈現的效果富有特色和活力,充分展現了家庭教育對孩子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積極影響。
作業三:家長陪孩子圍繞單元主題完成繪畫作業,并通過整合周末游覽動物園所積累的素材,完成豐富多彩的英語小報。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制作繪本、連環畫,將自己看到的動物、游玩過程中的趣事一一呈現。家長在此過程中需要引導并幫助孩子回憶,同時提供如多媒體素材展示及互聯網資料搜索等支持,使學生實現英語沉浸式學習創作。
可見,教師根據單元教學內容及活動布局設計的這三項作業,立足“游覽動物園”的真實情境,體現了知行合一。整個作業實踐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家校共育的積極價值,通過教師提供專業指導,家長發揮陪伴、引導作用,讓學生能愉快、出色地完成課外作業,全面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充分體現家校共育的價值。
(三)構建激勵機制,增強合作效力
激勵機制從本質上來說屬于一種反饋機制。它不同于學校教育的評價反饋機制,對于家校共育而言,教師要將重點聚焦于激發家長家校共育內驅力層面。所以教師要構建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增強家校合作的效力。如果沒有激勵機制這一動力,教師就缺乏完整的評價考核體系,也無法調動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更無法保證家校共育滿足“雙減”的要求。因而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家校共育內容,實現多元化考評,從多個不同的角度評估家長在家較共育中的表現,并以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家長,使家校共育常態化。同時,教師也可以接受來自家長的評估和反饋,持續優化并完善家校共育模式,進一步提升家校共育的成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學生有了更多的課外實踐與探索空間,而家長教育角色回歸、發揮家庭教育價值也成為“雙減”背景下的重要課題。基于此,小學英語教師應與家長共同努力,通過提供個性化指導、布置生活實踐作業、構建激勵機制等方式,進一步增強家校共育合力,為全面落實“減負增效”的“雙減”目標、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謝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