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新情況新特點,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在梳理總結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要素做了系統歸納,其中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是重要抓手和著力方向。結合未來發展趨勢與政策走勢,從把握正確方向、構建發展環境、增強動力支撐與打造治理格局等方面,提出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科技創新;科教興國;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4)03-0018-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再次將科教興國戰略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將教育、科技、人才、創新這四個關鍵詞重新組合,勾勒出科學教育現代化的全新路線圖[1]。面向未來,加快創新驅動引領、持續增強科技實力、不斷提升數字素質,實現高水平科技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這既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路徑。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演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精準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新特征,提出了關于實現現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逐步形成內容翔實、思路清晰、層次豐富、視角多元、鮮活生動的現代化話語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方向[2]。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遠景目標,部署了“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任務[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概括闡釋了“十個明確”,第二個“明確”就是“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解答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時代命題做出了新要求[4]。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5]。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嶄新目標,擘畫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章,中國式現代化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要用科技自立自強等來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
相對而言,西方國家對于現代化的理解比較統一,一般認為現代化就是指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發展變遷過程,而且是一種包羅萬象、層次豐富、階段分明的歷史過程?,F代化涉及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多個領域,是社會綜合發展狀態的統稱。中國式現代化則有其獨特屬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出的一條更加符合中國國情、與西方模式涇渭分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7]。張占斌等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理念和步驟會隨發展階段的變化不斷演變,即從被動現代化走向主動現代化、從外源式現代化走向內生性現代化、從單一現代化走向全面高質量現代化[8]。許耀桐概括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勝利之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世界和平發展之路,人類新型文明之路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成功之路[9]。燕繼榮總結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了“使命型政黨”領導、“發展型政府”組織、“創新型政策”推動三條重要經驗,在現代國家建設與治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與提升、國際社會共同進步與推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0]。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就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11]理論和實踐充分證明,創新是統籌科技教育經濟社會多方資源的“牛鼻子”,始終是引領現代化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實力則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加快數字化和現代化轉型的先決條件。創新才能自強、科技才能助力現代化,只有把科技和創新合二為一、融合發展,才能在國際風云變幻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要素
(一)用時代性凸顯現代性
沿著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軌跡,中國式現代化一步步走向現實,現代化理論不斷成熟、現代化實踐加快推進,日漸形成概念范疇豐富、邏輯框架縝密的現代化敘事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之處,就在于通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偉大歷史進程。黨和政府主動謀劃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善于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其他方面創新,這是我國政治制度的獨有優勢。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總是不失時機加快各項改革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并逐步推廣,加快推進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創新發展。比如,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推動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全方位各領域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對現代化道路、現代化理論做出實際貢獻,不斷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特征。
(二)用原創性鞏固自主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將“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等關鍵詞深度融合的現代化新道路,“新”是因為這是符合我國國情、順應人民期待、順乎世界潮流的道路。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正是立足于“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基本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賦予了現代化發展鮮明的中國話語,同時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表達方式。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體現在我們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不動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不動搖,這是與西方現代化最根本的區別。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正是有了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中國才避開了西方現代化遇到過的發展陷阱,經受住了與現代化相伴而生的各種風險挑戰。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了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世界各國完全有可能、有必要而且必須走出符合本國實際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上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中國“原創”是我們自立自強、自主創新的前提條件。
(三)用世界性彰顯先進性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突破了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設想,也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深刻體現了規律性和多樣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實現了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價值不僅體現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體現在為世界人民謀大同等方面。我們始終堅持以開放的態度同世界各國開展平等交流合作,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有益經驗,同時也以尊重包容的心態對待其他國家的發展利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先為不可勝”的底氣。在全球化條件下,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聯系和相互影響越發頻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是要在這種聯系和影響中逐步向前推進,科技和創新如何融為一體無疑成了新的決定性因素。中國不僅在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還將好的經驗“無私分享”。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西方現代化道路并不是替代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共存、揚棄創新關系?!安⒙撌健钡闹袊浆F代化為發展中國家開辟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選擇,不發達國家也可以通過自主創新與科技自強另辟現代化“蹊徑”。
三、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的現實路徑
(一)堅持理論創新引領,把握現代化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論述,將我國現代化置于新的歷史方位和戰略高度,提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等重要論斷,建構了“掌握歷史主動”的邏輯框架,使“在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中創造歷史”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依據[12]。著眼未來,我們必須聚焦后發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訴求與實際需要,以“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協調”基本原理為指導,不斷深化現代化建設思想理論體系。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表明,現代化不再是某個方面、某個領域的簡單呈現,而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全方位、高質量的全面現代化,是創新驅動與科技自強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現代化,包括現代化的目標、過程、動力、模式、制度和標準等諸多要素[1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論述,是對我們黨現代化建設理論的繼承性創新,是基于我國現代化實踐的系統性概括,指明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如何結合實際建設現代化的努力方向。為此,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論述為指導,進一步找準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定位和戰略重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用現代化建設實效支撐現代化理論創新效能。教育宣傳、科技試驗、社會實踐等手段使創新思維深入人心,培養和提升運用新發展理念指導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本領,用科學家精神、人民首創精神凝聚共識,大力宣揚英雄不問出處等觀念,積極營造平等公開的創新環境。
(二)完善有效統一市場,構建現代化發展環境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最關鍵的因素在于有沒有可以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動力。只有把發展建立在民生福祉之上,把生產跟消費緊密結合起來,才能調動起廣大民眾的激情和熱情,從而形成這種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14]。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實踐經驗說明,強大的經濟基礎是實現從國強民富轉為民富國強的前提條件。無論在宏觀經濟調控、制訂戰略規劃,還是在優化營商環境、維護競爭秩序等方面,我國各級政府都發揮了積極有為的重要作用,因而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自然而然成為今后現代化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這也是實現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基礎。為此,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必須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憂患意識等各方面把握新發展理念,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制度安排,構建市場機制有效果、微觀主體有活力、調控政策有力度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與競爭力。打造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提升包括制度、技術、數據等在內的全要素生產率。充分釋放科技賦能潛力,注重用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等戰略引領產業結構升級,打通基于數據要素流轉的供應鏈產業鏈數據鏈價值鏈“鏈式”回路,推進經濟發展與經濟治理現代化。堅持精準施策與分類施策并用,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現代化智能化水平,優化管理要素市場機制,創新企業家、管理者等人力資源由市場配置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管理體制,形成創新人才培養、任用、評價、待遇等一體化管理方式,及時調整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運行機制,加快構筑全民創新和成果共享格局與發展環境。
(三)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打造現代化治理格局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既是事關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戰略,也是引領工業化與信息化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整體聯動的有效策略。為此,要正確處理好遠期規劃與近期計劃的關系,以數字經濟為統攬整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各個國家重大戰略,制訂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整體規劃,優先實現頂層設計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堅持自信自立,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安全可控的關系,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目標倒逼現有經濟體系優化,加快技術和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發展,打造安全可控、智能敏捷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系統。堅持守正創新,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帶動傳統行業升級,推動智慧城市與數字鄉村聯網并行,分步有序消除城鄉差距和區域差別。以數字中國和數字政府建設有關要求為遵循,穩步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確保網絡空間健康清明、數字社會穩定有序。以包容審慎為原則建立現代化監管體系,創造有利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和制度環境,實現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等重點行業的全周期全過程全鏈條監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王慧娟.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話語體系百年建構的歷程、邏輯與啟示[J].理論導刊,2022(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N].人民日報,2021-03-13(1).
[4]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6]張麗艷.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學理論,2023(3).
[7]范希春.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與追求[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2(1).
[8]張占斌.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內涵、理論與路徑[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6).
[9]許耀桐.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1(5).
[10]燕繼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現代化:特征、經驗和成就[J].中國領導科學,2021(4).
[11]習近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J].求是,2023(19).
[12]亓光,魏凌云.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記述的理論闡釋[J].行政論壇,2021(6).
[13]唐愛軍.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J].哲學研究,2021(9).
[14]李培林.中國式現代化和新發展社會學[J].中國社會科學,2021(12).
基金項目: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點項目、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研究”(23ZXZA005)
作者簡介:劉海軍,副處長,一級調研員(正處級),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