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基于價值引領的中學思政課主題式教學路徑探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JK23145。
摘要: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主題式教學使教師在教學中盡情展示自己扎實的學科素養、豐富的知識儲備,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讓思政課內涵豐富、形式生動、更具吸引力。與此同時,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主題式教學對教師自身的素養、對備課的深度和廣度、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開展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主題式教學探索,以期為一線思政課教師提供教學范式,為中學思政課程改革提供課堂樣態。
關鍵詞:價值引領? 思政課堂? 跨學科? 主題式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打好組合拳,最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增強思想性、理論性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基本要求。如何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則需要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思政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可見,要實現增強思政課親和力和感染力,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推動思政課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的統一。
一、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主題式教學內涵
價值引領是指社會或群體、個人在自身的多種具體價值取向中將其中某種取向確定為主導的追求方向的過程。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就是教師通過思政課堂教學,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的導向,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本文所闡述的主題式教學是思政課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科知識、學段特點、學生興趣和能力確定一個核心主題,組織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探究、體驗的課堂教學模式。主題的確定依據有兩個:一是課程標準。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習主題有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等。二是結合時政熱點、地方特色等確定主題。
二、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主題式教學的特點
(一)價值引領有情懷
當前的教學模式正朝著跨學科主題式教學的趨勢發展。然而,相較于其他學科,思政教學的特殊之處在于其價值引領的核心地位。這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內容需要緊密契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為主線,其他學科作為輔助工具幫助實現教學目標。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于培育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如果僅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忽視這一要義,則是本末倒置。因此,要讓有情懷的教師進行思政課教學,這樣教師的真情實感才能夠切實打動學生,讓學生主動接受教師的指引,認同思政課教學內容。
(二)學科融合有內涵
要提升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必須確保課堂內容豐富,防止空洞的理論講授導致學生厭倦學習。教師可以融合各學科知識,不斷豐富課堂的形式和內涵。例如,在主題為創新理念的課程中,可以借助科學家的故事、物理和化學知識;在闡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時,可以融合歷史知識、紅色歌曲;在探討民族團結問題時,可以結合地理知識,向學生展示我國多民族的分布情況。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解釋深刻的政治道理既能夠吸引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又能夠讓他們更加直觀清晰地學習和了解思政知識,更加深入地感受思政課堂魅力。
(三)形式多樣有活力
主題式教學能帶來豐富多元的活動形式。例如,在給一年級學生講述愛國旗主題時,可以通過歷史教師講述國旗的故事、音樂教師教唱《升國旗》、語文教師帶領學習《國旗國旗真美麗》、美術教師引導繪制國旗以及政治教師對愛國旗情感的詮釋,實現“講—唱—誦—畫—悟”的完整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課堂教學效率。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個學科教師做好角色分工,以確保學生的上課狀態得到全面關注。
(四)滿足需求有興趣
考慮到每個學生的性格與喜好各異,思政課教師需要廣泛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主題式教學方式可在單堂課程中設置多個吸引學生參與的興趣環節。例如,講述愛國主題時,可以引入奧運健兒為國爭光的事跡,討論疫情期間的公共衛生習慣,或者講述航空航天的成就。無論是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音樂、體育還是美術,總有一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主題式教學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要求
(一)加強學習,增長知識和能力
在當前跨學科融合的時代,思政課教師面臨更高的要求。思政課教師雖無需精通所有領域,但是需要對學生熟悉的領域有所了解,以便建立與學生的共同語言,使教學更具針對性。例如,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通常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思政課教師可以運用這一興趣點,將繪畫元素融入思政課程中,讓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更具趣味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對于初中生,他們的興趣點可能會轉移到科技方面,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科技案例來講述“富強與創新”,以此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和接受度。
(二)團隊合作,提升備課的深度和廣度
團隊合作是提升備課深度和廣度的有效途徑,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通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背景下,各學科教師可以進行集體備課,思政課教師則可以從不同學科中獲取啟示和借鑒,進而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舉例來說,在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這一課題時,思政課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學習,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然后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思考如何將相關內容融入教學中,并進行相應標注;隨后整理出整體方案,針對不同課時內容,與涉及的2~4個學科教師再次進行集中備課。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商議各學科選用的素材,并探討如何實現素材之間的自然過渡,從而使學生在感性體驗和理性思維的交融中更好地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何能夠取得成功、社會主義為何優越、馬克思主義為何行之有效。這種備課方式不僅優化了學科間知識的整合,而且提升了教師團隊間的協作能力和凝聚力,從而為學生帶來了更為豐富和有深度的學習體驗,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成效。
(三)了解學情,提高課堂駕馭力
基于價值引領的中學思政課主題式教學需要思政課教師具備出色的課堂掌控力,這對于思政課教師是一個挑戰。
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師來說,他們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小學生思維的跳躍性和強烈的好奇心。以讓學生了解“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為例,教師可能會通過講述相關的故事或者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故事講述完或者角色扮演結束之后,可能會有部分學生仍然沉浸在故事的情節或者角色的演繹中,無法及時切換到接下來的自我反思和小組討論環節。教師需要適時地引導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防止他們過分沉浸在某一環節而忽視了接下來的學習內容。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逐漸成熟,開始有更深入的問題探討,思政課教師需要適應這種變化,能夠引導學生在多元的觀點中提煉和思考。例如,在討論社會問題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引導他們對各種觀點進行比較和反思。
為了更好地掌握課堂節奏并提高課堂掌控力,思政課教師需要在備課階段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預測他們可能出現的行為和反應,以便制訂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應當注重觀察學生的表情、姿態和言行,了解他們的情感狀態和學習進度。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積極與學生互動,理解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學習動機,以便調整教學節奏和內容。
四、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主題式教學方法
(一)圍繞一個“主題”有目的地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
跨學科融合處理不當,容易出現散、亂、鬧的情況,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教師需要明確主題并在課堂上合理安排各學科知識點具體的時間分配。不切實際地追求將每門學科知識點講透是不可行的。以初中生“了解和尊重社會規則”為例,可以將其分為“講述—劇情表演—誦讀—圖畫創作—反思”五個環節。在語文課上,可以將“誦讀”作為主要環節,引導學生閱讀和誦讀關于社會規則的文章或故事;美術課上,以“圖畫創作”為主,讓學生畫出他們理解的社會規則;音樂和體育課上,可以通過歌曲或者小游戲讓學生了解和遵守社會規則;而在思政課上,則應以“反思”為主,引導學生反思社會規則對于社會和個人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事先進行合理的學科分工,主題式教學可能會讓人感覺什么都涉及了,但又沒有深入地探討和理解。因此,對于在思政引領下進行跨學科融合的情況,最好的做法是在課堂教學中,由一位思政課教師負責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而在活動課中,可以采用不同學科的教師在思政課教師的引領下進行本領域授課的形式,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開展主題式教學
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取不同形式和內容,以滿足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并逐步加深主題的探究。以“環保主題”為例,教學形式和內容的選擇應因學生的年齡和學習階段進行調整。對于小學生,可以結合唱、跳和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來進行教學,通過唱歌、跳舞等方式引導學生對環保的基本概念進行初步認知,同時鼓勵他們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環保的理解和情感。隨著年級的提升,如在初中階段,可以將“繪畫環保主題”的活動擴展為“創作環保主題的小劇本”,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協作能力,通過劇本創作和表演,讓學生從多角度理解環保問題的重要性,并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甚至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體驗,通過分析環保政策的實施、環境問題的影響以及個人、社區和政府在環保中的角色等,深化學生對環保的理解和認識。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加深對環保的認同和責任感,從最初的初步認識逐漸提升到深入的理解和實踐。
(三)結合關聯知識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建新型課堂
相較于單一學科教師的獨自授課,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共同參與授課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通過與其他學科教師的緊密合作,可以共同構建一個新型的課堂環境,促進不同學科知識的交融與互補,實現知識的綜合應用與拓展。隨著學生的身心發展,他們對知識學習的需求逐漸趨向多元化,這給單一學科教師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難以全面駕馭多學科的知識內容。因此,在思政課中,引入多學科知識尤為適宜。對于同一個主題,政治、歷史、語文等學科都從不同的側面編寫教材,不同教師可以借此契機在課堂上將主題從多角度呈現給學生。比如關于“民主”,政治學科可以從制度和理論層面進行解讀,歷史學科可以通過歷史事件展示民主的發展軌跡,語文學科可以通過文學作品或者名人演講來感受民主精神的魅力。這樣,通過多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將使得主題在課堂上以更豐富、立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
為了達到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共建目標,思政課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溝通和協商。通過交流,大家可以了解對方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而發現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共通之處。在這一基礎上,思政課教師可以邀請其他學科教師參與到思政課的教學中,共同探討如何將多學科知識有機地融入課堂中。例如,可以選擇一個與時事熱點相關的主題,思政課教師負責引導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而其他學科教師則負責向學生介紹相關學科知識,如歷史、語文、英語等,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深度。此外,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還可以體現在教學資源共享和教學方法交流上。雙方可以互相分享教學資源,如教案、課件、教學素材等,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還可以開展交流研討活動,探討教學方法和策略,互相借鑒經驗,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結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基于價值引領的思政課主題式教學還需要思政課教師不斷地在實踐中摸索有效路徑,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統一,讓思政課堂成為學生喜愛的活力課堂,讓黨的理論進腦入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靈魂課堂”。
參考文獻:
[1]劉志彪.多學科融合視域下思政育人模式的校本實踐[J].江蘇教育,2023(1):2225.
[2]王秀桃.人文素養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融入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2(23):6568.
[3]韓麗.學科融合? 實踐貫通——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改革初探[J].山東教育,2021(45):5152.
[4]沈雪春.主題情景式探究:一種新的中學思政教學引領方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0(12):2627.
[5]劉云鶴.從心動到行動:主題式情境創設藝術淺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5557.
責任編輯: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