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曦


[摘要] 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其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健康成長。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教師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教師在中小學階段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源于社會、組織和個人等方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構建社會支持系統;完善教師管理機制,強化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構建教師自我調節機制,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縣域
新時代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專業的知識儲備。然而現實情況并不理想。2019年,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中提到,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呈逐年下滑趨勢,主要的心理問題是抑郁和焦慮。學校和教育部門應建立完善的支持體系,為教師提供心理咨詢和培訓,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社會氛圍。
一、提升縣域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意義
首先,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教師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才有可能構建出良好的師生關系,并成為學生心中的良師;其次,教師心理健康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有在情緒、心態穩定的情況下,教師才能悅納自我、提升自我,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再次,教師心理健康是家庭幸福的保障。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教師才能享有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庭。反之,如果教師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會對家庭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當前縣域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為了解桃源縣中小學教師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課題組編制了關于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問卷。
本次調查借助問卷星平臺,調查對象為桃源縣中小學教師,有效人數776人。其中,男教師176名,女教師600名;中學教師260名,小學教師516名。首先,本次調查采用了癥狀自評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其次,基于自主設計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涵蓋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收入待遇、職業成長、社會接納,以及家庭影響五個方面。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中小學教師中,有466人的心理狀況正常,占比60.05%;另有310人表現出陽性癥狀,占比39.95%。
中小學教師因子得分情況數據表明(見表1),縣域內教師因子得分落在1—2分的范圍內,顯示出他們存在輕度的心理困擾。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他們在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敵對、恐懼、精神病性等8個心理健康問題的得分都偏高。這揭示了與普通人群相比,該縣的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顯著。
各因子陽性檢出率及得分情況分布結果顯示(見表2),十項因子的檢出率都超過了10%。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因素的檢出率占比甚至超過了30%。強迫癥狀檢出率占比最高,接近50%。
軀體化則是個體自以為得了某種身體疾病并求醫,但經過醫學檢查之后并未發現相應的軀體病變,一般認為這是個體在心理社會應激作用下的一種表現形式;強迫癥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其主要表現為強制性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特點是有意識的強迫和反抗強迫并存;人際關系敏感是指自卑、沮喪,以及在人際關系中明顯相處不好;抑郁癥是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心情沮喪、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和認知功能受損等情況。解決縣域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需重點關注這幾種心理問題。
三、縣域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突出的原因
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和部分教師之間的深度對話,我們發現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負擔過重(工作量大,經常需要加班等)(80.95%)、學校與家長過度關注學生的成績(69.52%)、工作崗位競爭(59.05%)、職稱評聘(39.52%)、對教師業務能力要求越來越高(27.62%)、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與相應的回報(26.67%)、經濟負擔(包括住房和收入問題)(24.76%)等。
總之,縣域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與教育教學壓力、職業發展、社會認同、經濟待遇等因素密切相關。
(一)社會層面:教師社會角色定位失當
由于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傳統觀念對教育的推崇以及社會少子化等原因,公眾對教師角色期望過高。在社會主流觀念里,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社會責任被過分看重,但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被忽視。當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容易成為“替罪羊”。一些觀念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無限擴大教師的責任邊界?!案咂谕偷匚弧钡默F實處境容易使教師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引起心理不平衡,給教師帶來高壓和焦慮。
(二)組織層面:外在壓力加重職業倦怠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制定了職稱評定和晉升制度,而學校也出臺了復雜的考核辦法。有的學校將學生的考試成績與教師的薪酬直接關聯,使得教師面臨巨大的壓力。教師除了需要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要處理許多其他的工作,工作負荷過重,容易產生消極、職業倦怠等心理問題。
(三)個人層面:教師心理調適能力不足
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使得教師自我認知模糊,長期的情緒困擾又會影響教師的角色認知;教師角色定位失衡可能會引發人格障礙;性格偏內向的教師,其情緒反應激烈且長久,恢復的時間也較長。教師同時是社會和家庭的一部分,來自經濟、家庭角色等各方面的壓力,也對其提出了挑戰。
四、縣域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解決縣域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且緊迫的事情。由于中小學教師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大致源于社會、組織和個人層面,因此可從這三個層面出發,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構建社會支持系統
由于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望過高,因此,當極少數教師出現有違師德的行為后,部分媒體會過度渲染,而大部分敬業勤勉、盡職盡責的教師卻被忽視,這不僅削弱了教師的工作激情,也增加了他們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教師營造輕松、愉悅、和諧的社會氛圍,倡導社會多關注、維護教師的身心健康。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助推教師身心健康發展。
(二)完善教師管理機制,強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完善教師評價系統,嘗試實施積分制量化管理方法,通過公平、公正和透明的評估方式激勵教師。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由教師專業委員會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其次,減少與教學工作無關的工作。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其中要求必須牢固樹立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的理念,切實減少教師不必要的干擾。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落實,不能用行政性任務分散教師的教學精力;再次,學校應當建立教師心理咨詢室等功能室,積極推動和創新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訓,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他們能夠安心地從事教學工作。對于那些在工作、生活、家庭方面有困難的教師,學校要給予關心,并為其排憂解難。
(三)構建教師自我調節機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教師需要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并秉持“工作與休息同等重要”的觀念,每天預留放松的時間,進行鍛煉或做自己喜歡的事等,這個方法有助于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其次,教師也要加強情緒管理,提高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面對負面情緒,教師應該嘗試轉變自己的認知,尋找有效路徑。排解壓力的方式有很多,如轉移注意力、合理發泄、向他人傾訴等,這些都可以幫助教師緩解負面情緒;最后,教師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獲得心理支持。不僅與同事,也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
教師強則教育強,教育強則國家強。在新的時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比過去任時候都更加重要。中小學教師是提升國家教育教學素質和整體實力的基礎性力量,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關系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玉環.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策略[J].文理導航(中旬),2021(07).
[2]張玉,荊玉梅,陳明鋒.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素養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3(03).
[3]俞國良,靳娟娟.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應對[J].今日教育,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