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摘要] 敘事療法主張問題是問題,人不是問題,認為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專家。本文運用敘事療法的理念和技術,有效地幫助“問題”學生重構自己的故事,使學生重新獲得了成長的力量。
[關鍵詞] 敘事療法;“問題”學生;生命故事;個案心理輔導
一、個案概況
小文,初二女生,外形偏矮小,性格活潑,不愿上學,多次因哭鬧而聞名校園。
家長哭訴,小文小學中低年級時成績較好,老師也比較喜歡她。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后,小文慢慢認識了很多不喜歡學習的朋友,受朋友影響,小文對學習越來越懈怠,成績也越來越差。進入初中以后,小文多次違反學校規定,逃課、抽煙喝酒、結交不良社會青年、早戀、混跡于酒吧、夜不歸宿。爸爸用武力管教,導致親子關系越來越僵化。小文甚至多次劃傷手臂,家長束手無策,無力管教。
小文自述從小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一年難得見到父母幾次。一直到她10歲的時候,父母覺得經濟條件好了才把她接到身邊,她卻開始變得越來越離經叛道。
據班主任講述,小文有很多不良習慣,上課睡覺、作業敷衍,在學校的日子對她而言就是煎熬,她唯一期盼的就是放假回家,可以玩手機或者找以前的朋友玩。在班級中,人際關系一般,會拉攏個別同學加入她的朋友圈,玩一些不適合中學生玩的游戲。班主任對她進行嚴格管教,她的逆反卻越來越嚴重。
二、原因分析
(一)早期童年經歷的影響
早期良好的母嬰依戀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小文在一歲左右與父母分離,親子依戀中斷。父母在其童年成長過程中的缺席,使小文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覺得自己是不重要、不被愛的人,對人缺乏基本信任,性格變得自卑、敏感,形成消極的自我圖式、低自尊和無助感,對愛既渴望又排斥,無論是在思想認知、價值取向,還是心理發育等方面都出現了有違常規的問題。步入青春期后,隨著自我意識萌發,小文的各種問題開始爆發式出現。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
小文10歲之前都是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他們的年齡較大,對小文生活上的照顧比較多,情感上的交流較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父母常常忙于工作,缺少對小文的陪伴,讓小文感受不到愛的溫暖。母親因為覺得對小文虧欠太多,比較縱容小文,總是想著從物質上滿足小文的需求;父親比較嚴厲,每次與老師溝通后都會對小文武力相向。在小文的成長環境中,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情感支持,自我價值感低,只有不斷地向其他人尋求關心和愛。
(三)同伴影響因素
重要他人是心理學和社會學都關注的概念。青少年時期的重要他人是同伴,他們想要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管束,渴望獨立自主,同伴對他的影響越來越大。小文結交的朋友大部分是有各種心理問題行為偏常的同學及社會青年。因為有類似的經歷,小文覺得朋友更能理解、關心自己。即使她明知道朋友有各種問題,但對認同與愛的渴望一直是她生命的重要需求,同伴對她的尊重、接納與關愛就像她生命中的一道光,她無法拒絕。小文耳濡目染受到了同伴的影響,覺得她的行為是對抗父母、老師,發泄心中的不滿與憤怒的最解氣的報復
方式。
三、輔導目標
1. 緩解小文的消極情緒,幫助她建立與家人、同伴、老師的情感聯結。
2. 重構人生故事,調整認知,喚醒小文內在的積極力量。幫助她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進而促使其改變認知和行為。
3. 幫助小文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使她在班集體中獲得歸屬感,重新融入班級生活。
4. 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協助父母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為小文的成長保駕護航。
四、輔導過程及效果
小文一直覺得自己的生命是灰暗的,所有的故事是悲傷的,她是個被拋棄、被放棄的人。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同學,都不關心她,和她對抗。我運用敘事療法,和小文一起重新梳理她的生命故事,發現不一樣的視角,尋找灰暗故事的例外,重構生命故事。同時從生態系統的視角,聯合家長、班級一起探索小文的成長故事,讓家庭、班級看到小文被蒙塵的故事,讓小文看到新的希望。
(一)個體輔導:敘事療法,重構生命
1. 敘說故事——傾聽心靈的聲音,建立情感聯結
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小文第一次來到心理輔導室。她對我充滿了戒備與防御,一直面帶微笑,卻一問三不知,答非所問,好像戴著面具、穿著厚厚的鎧甲。我深知孩子只有在缺少安全感的狀態下才會對外界充滿戒備,他們害怕受到傷害。面對她極強的防備,我以傾聽、理解、接納、尊重、真誠作為聯結彼此的橋梁;當她感覺到我和別人不一樣,沒有去批評指責、看不起她、嘲笑她時,她才開始慢慢打開冰封的心。在和小文溝通期間,我深深地感受到小文的自卑、無助、敵對、自暴自棄背后對愛與接納的渴望,對理解與尊重的期待。我鼓勵她,積極關注著她,小文對我也越來越信任,向我敞開心扉。在和小文建立信任、尊重的關系之后,她開始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壓抑許久的情緒得到宣泄,她開始卸下強裝的外殼,道出了自己的委屈、痛苦與各種心理困擾,鮮活的生命故事逐步展開。
2. 外化問題——把人與問題分開,學會自我接納
敘事療法認為,問題是問題,人不等于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中小學生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期,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缺乏生活經驗,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
小文的成長充滿了挫敗與否定,導致她一度全盤否定自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已經無藥可救了,索性就自暴自棄。我不斷引導、鼓勵、陪伴她講述自己的故事和心情,為其提供心理支持,通過敘事療法,將她的問題外化,尋找“例外”,發現她生命的閃光點;將問題與人分開,幫助她找到自己的資源,看到自己的力量,引導她重構生命故事,樹立自信,重新掌握生命的主動權,增強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感。通過不斷地敘事與重構,小文逐漸把自己和問題分開,不全盤否定自己,認識到生命中充滿了自強不息與無限可能。她逐漸卸下心理包袱,接納自我,想要重新開始。
3. 厚積力量——積極尋找閃光點,挖掘自我資源
小文的成長經歷相比同齡人而言有很多的坎坷,但也收獲了更多的能力。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還能照顧爺爺奶奶。生活的磨礪沒有壓垮她,反而讓她學習到了很多生存技能。小文之前一直抱怨自己從小沒有爸爸媽媽照顧,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在溝通中,我幫助她轉換了思維,她發現自己有別人沒有的自理能力。另外,小文的抗挫折能力也在一次次磨難中得以提升,雖然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她總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找到讓自己生存下來的途徑,鍛煉了自己強大的內心。最重要的是,小文發現父母其實并不是不愛自己,只不過為了給自己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才選擇了外出打工。特別是當聽到媽媽講述每次離開的時候,都會偷偷躲起來哭,小文深受觸動,她覺得自己也是被父母愛著的,以前沒有察覺,但是愛一直都在,這重新喚起了小文對愛的感知力。我不斷引導小文去關注自己的閃光點,以喚醒她內在的積極力量,進而重構人生故事,促使其改變認知和行為。
4. 重構故事——賦能生命成長,成為自己的主人
沒有任何人的生命單薄到只剩下“問題故事”。曾經的小文覺得自己的人生都是灰暗的,當不斷和小文深入溝通后,強化她“問題是問題,人不等于問題”的認識,小文開始不斷思考自己和問題之間的關系,發現看似灰暗、失敗的體驗中都孕育了生命的成長,看見了自己的優勢與潛能,獲得了尊嚴與力量,從而豐富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增強對自我的認同,不斷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與光榮時刻。
(二)重述家庭支線故事,指導父母工作
個人有個人的故事,家庭有家庭的故事。看似充滿各種矛盾、失能的家庭,也有自己溫馨的支線故事。 小文的父母講述,自己小時候由于家庭條件不好,吃了很多苦,所以不想讓孩子吃同樣的苦。父母在小文小的時候離開老家外出務工,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沒有一天不盼望著條件好了就把孩子接到身邊。可是為了多掙點錢,甚至過年都舍不得回去,白天打工,晚上就看著孩子的照片哭。雖然對孩子的陪伴比較少,但是出發點也是為了給小文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父母并沒有逃避自己的責任,只是無法兼顧生存與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失的歲月,是他們一直想極力彌補的缺憾。愛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小文的家庭是很多外出務工家庭的縮影,生活的壓力已經讓這對父母疲憊不堪。我相信他們一定是最希望小文能夠擁有美好生活的人,肯定他們對孩子的愛,肯定他們愿意付出努力去改變孩子目前的處境。即使目前家庭教育方面出現了困難,但是這個家庭依舊是有功能的,并沒有完全癱瘓,父母依舊是負責任的父母,我們需要調整的是教育方式方法,無須因為目前的問題而全盤否定整個家庭所有的教育。當我充分對小文父母表達理解的時候,他們感覺被支持、被肯定,從絕望、愧疚、懷疑等情緒中跳出來,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做些現實的改變與調整。
(三)發現例外,班集體的支持
學校生活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環節,班級是小文重要的社交場所。在和班主任的溝通過程中,我指導班主任將小文的問題和她本人進行分開,觸犯規則的行為要被約束,但是對她這個人要接納、理解。當發現她的閃光點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幫助其樹立信心。同時指導小文與同學的正確相處方式,逐步將小文的交友對象轉向校內,使她對班級產生歸屬感與榮譽感。據班主任反映,小文有藝術天賦,喜歡跳拉丁舞,唱歌也不錯。在一些文藝活動中,班主任會給予小文更多機會展示自己,盡自己所能去指導其他同學。大家對她的欣賞與肯定也讓小文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愿意融入班集體。
通過家庭教育、班集體支持、個體心理輔導,小文的情況越來越好,情緒逐漸穩定,孤獨感和憤怒情緒逐步減少,和父母的關系有所緩和,愿意與父母交流。周末的時候,一家三口也會出去玩,親子時光讓她感受到溫暖、幸福。小文和以前校外的朋友都斷了聯系,恢復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回歸了校園生活。每次見面的時候,她會和我聊起班級中的趣事、家里的情況,我也經常看到她發自內心的甜美笑容。
五、輔導反思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遭遇各種困境與問題。青春期生理上的易感性、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持續增加的學業或人際壓力、生活閱歷不足、重大刺激性的生活事件、早期童年創傷經歷等多種因素都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影響,但這并不等于學生本身是“問題學生”。不把學生當“問題學生”看,而是看作遇到了問題的學生、需要幫助的學生,父母的接納、陪伴、愛護、肯定、支持,老師的欣賞、寬容、關愛、尊重、重視都將是學生成長的動力。通過敘事的解構和重寫,幫助學生挖掘被忽略的部分資源,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故事,然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自己變成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
家庭、學校和社會不是互相獨立的教育“孤島”,而是彼此聯系、互相補充的“環島”。我們需要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的有益資源,密切配合、協同育人,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學生的生命成長賦能,讓學生慢慢從生活的關系網中獲得力量,發掘被忽略的資源,實現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曉嬋. 為留守兒童構筑“心靈港灣”[J]. 人民論壇,2018(23).
[2]李云. 敘事療法在“問題學生”轉化工作中的應用 [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09).
[3]趙莉莉 . 家校社協同育人為心理危機學生生命成長賦能 [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