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剩余勞動發展的中國原則

2024-07-01 09:28:38汪幫瓊
湖北社會科學 2024年3期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心任務,就是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剩余勞動的普遍發展正是這個中心的“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固有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剩余勞動的普遍發展。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剩余勞動普遍發展的全新方式,其決定性的主體原則是“黨的領導”。這一主體原則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剩余勞動普遍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集中體現。在這一原則下,資本被轉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

關鍵詞:剩余勞動;普遍發展;以人民為中心;主體原則

中圖分類號:D61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3-8477(2024)03-0042-10

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以全新的視野從整體的高度把握剩余勞動普遍發展的一般規律。盡管并未對現代化問題做過專門的探討,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科學批判,蘊含著對現代化內在本質的深刻揭示。根據《資本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廣泛展開的現代化進程,其真正內容和關鍵環節在于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和剩余價值本身。①

一、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和剩余價值本身

勞動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元概念,②剩余勞動是馬克思研究一般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的歷史和理論起點。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就是勞動的內在矛盾借助剩余價值本身這一獨立的社會中介,以間接的方式深入展開。根據馬克思的研究,剩余價值本身,即勞動者提供的、凝結在商品形式的勞動產品中、以貨幣形式獨立存在的剩余勞動時間,對于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1](p251)

(一)剩余勞動:勞動內在矛盾的直接反映

剩余勞動或勞動產品出現剩余,表明勞動本身不是單純的必要勞動——勞動者為自身謀取特殊的生活必需品的活動,意味著勞動本身包含勞動者自身特殊需要的被揚棄。“在任何一種社會生產中,總是能夠區分出勞動的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的產品直接由生產者及其家屬用于個人的消費,另一個部分即始終是剩余勞動的那個部分的產品,總是用來滿足一般的社會需要……”[2](p993-994)剩余勞動是勞動本身矛盾的直接反映。剩余勞動在謀生的必要勞動的盡頭出現,超過勞動者自身既定的特殊需要,它對于勞動者本人而言,已經成為多余、無用的了;①剩余勞動又蘊含必要勞動的本質規定——勞動者特殊需要的滿足及界限。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在剩余產品的交換中得到暫時的初步實現,并以此促進了勞動分工的產生和發展。在進一步的交換和分工中,勞動本身的種種矛盾——固有的潛在屬性和現存的直接狀態、主體性內在規定和對象性外在條件——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對立統一,不斷擴大和加深,越來越充分地顯露出來,直接表現為剩余勞動。

(二)勞動的初步發展及其成果

以剩余勞動為歷史起點,交換和分工是勞動內在矛盾的初步發展。交換是勞動產品的相互分離和補充,分工則是勞動活動的相互分離和補充,產品交換不過是勞動分工初步的對象化表現形式。②“交換是以自己生產的產品的剩余和對他人生產的產品的需求為基礎的。”[3](p12)“使用物品可能成為交換價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作為超過它的占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價值量而存在。”[1](p106)

交換和分工是勞動內在矛盾的簡單展開和揚棄。勞動的直接形式是主體的活動過程,“勞動時間本身只是作為主體存在著,只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著”。[4](p121)產品不是勞動的直接形式,而是勞動初步的對象化形式——勞動特殊的、靜止的、固定的結果形式。“勞動時間(作為對象)實際上始終只是存在于特殊產品中”,[4](p118)“一定的勞動時間對象化在具有特殊屬性并與需要發生特殊關系的一定的特殊產品中”。[4](p118)在產品中,“勞動時間不是處于運動形式,而是處于靜止形式;不是處于過程形式,而是處于結果形式”,[4](p92)產品始終是“一定的、自然規定的、在質上和其他勞動不同的勞動的一定結果”。[4](p92)交換本身要求的不是“作為對象的勞動時間”,而是“作為一般對象”的勞動時間。在剩余產品的交換中,勞動潛在的一般性才能得到實現,不過是在別的勞動者那里實現的。勞動的內在矛盾由此得到初步解決:勞動的一般性和勞動的特殊性,經過暫時分離之后又取得統一。“在直接的交換中,單個的直接勞動實現在某個特殊的產品或產品的一部分中,而它[單個的直接勞動]的共同的、社會的性質——勞動作為一般勞動的對象化和作為滿足一般需求的[手段的]性質——只有通過交換才被肯定。”[5](p105)以剩余產品的交換為社會前提,分工就成為歷史的必然。在全然只是謀生的勞動中,勞動的特殊性和共同性直接統一,決定這種統一的,不是勞動,而是自然。剩余勞動一出現,勞動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統一,就不再完全由自然直接決定,而要經過交換才能實現,不過,僅限于剩余產品的交換,對勞動本身的影響和作用微不足道,“那時勞動者還直接在自己的產品中取得一部分自己的生存資料;無論是勞動者的全部活動還是他的全部產品,都不依賴于交換”;[4](p119)“單純的物物交換”“支配的只是雙方生產的剩余物”“對生產本身的影響以及他們總的來說所起的作用,仍然是完全次要的”。[4](p98)交換越發展,就越超出剩余產品的范圍,分工也就越成為勞動的社會規定,它們對勞動的影響和作用就越重要。

勞動初步發展最積極的成果是勞動工具的進步。“積累起來的勞動”[6](p183)是勞動初步發展的必然產物,其中最具歷史進步意義的是“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或“由生產本身產生的需要,社會需要”,[4](p524)這意味著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是最有進步意義的相互分離和補充。勞動越是發展,更為先進的勞動工具越是成為必須滿足的社會需要,剩余勞動就越是不可避免。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修筑道路和生產交通工具”等等,“所有這些必須做的事情可歸結為”,“個人在維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直接勞動之外一定要完成的剩余勞動”。[4](p523)

勞動的初步發展,其真正積極的內容在于交換、分工以及通過勞動工具的發明制造所進行的剩余勞動的積累和轉化,這是私有制產生的必然前提;進一步的發展必將導致它與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對于工業發展的一定階段來說,私有制是必要的。在采掘工業中私有制和勞動還是完全一致的;在小工業以及到目前為止的整個農業中,所有制是現存生產工具的必然結果;在大工業中,生產工具和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才是大工業的產物,這種矛盾只有在大工業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才會產生。”[6](p184)

(三)貨幣作為獨立的社會中介環節

剩余價值本身,或貨幣形態的剩余勞動時間,作為勞動一般性獨立的對象化存在,是勞動內在矛盾深入展開的必然結果和過渡性的社會形式。分工和交換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勞動工具的進步,推動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矛盾不斷擴大,直到剩余勞動最終以貨幣形式單獨表現和存在;一旦貨幣出現,剩余勞動必然衍變為剩余價值本身。

勞動獲得其貨幣形式,即獨立的、一般的價值形式,是從剩余產品的交換開始的。起初,社會生產“只把多余產品轉化為商品”,[7](p43)只有剩余勞動才轉化為價值。這時,剩余勞動是必要勞動的補充,必要勞動有著自身的規定和限制,也規定了剩余勞動的界限;勞動的價值潛藏在勞動千差萬別的特殊屬性和形式中,難以覺察。在交換和分工的不斷發展中,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矛盾不斷擴大和深化,越來越多的產品成為商品,“成為單純的交換要素”;[4](p94)其中,“重點在于分工和交換價值引起的對我的勞動和他人勞動的同等看待”。[8](p52)由此,勞動的價值就不再僅僅是不能直觀的社會共同性,而必然以貨幣這個一般的、對象化形式獨立表現出來。“分工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因而使它轉化為貨幣成為必然的事情。”[1](p129)“產品作為交換價值的規定,必然造成這樣的結果:交換價值取得一個和產品相分離即相脫離的存在。同各種商品本身相脫離并且自身作為一種商品又同這些商品并存的交換價值,就是貨幣。”[4](p94)

在貨幣中,勞動的價值表現為脫離各種特殊產品和勞動過程而獨立出來的、一般的對象性存在,勞動的發展因而獲得新的歷史起點,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分離和相互補充因而可以被推到極致狀態和水平。“貨幣的本質,……在于人的產品賴以互相補充的中介活動或中介運動。”[3](p18)“為了更新,全部產品必須轉化為貨幣;這和以前的各個生產階段不同,那時交換只涉及剩余生產和剩余產品,而決不涉及全部生產和產品。”[4](p385-386)自此,分工、交換、貨幣對勞動本身的作用變得至關重要,勞動的內在矛盾以對象化方式普遍展開,其中,剩余價值本身成為獨立的決定性中介環節。

二、剩余勞動發展的資本主義原則:強制的剩余勞動無限自我運動的表象

《資本論》蘊含馬克思對剩余勞動對象化普遍發展的上述一般邏輯和資本主義邏輯的本質區分。在資本主義邏輯中,強制的剩余勞動無限自我運動這一“表象”——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表現為由貨幣形態的價值從外部強加的、無限的、與勞動本身對立的、勞動的終極目的——被確立為原則。雖然在一定限度內,這一“表象”反映并順應了勞動普遍發展的客觀歷史要求,但是,在其作為“原則”的支配下,勞動的內在矛盾展開為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斷然分裂和全面沖突。一方面,剩余勞動脫離必要勞動并轉化為資本而無限地積累和增長,另一方面,剩余勞動被剝奪,勞動只能淪為片面的必要勞動而變得越來越貧乏和萎縮。資本主義邏輯的時代之謎在于,其一,上述“表象”究竟是在怎樣的社會前提和基礎上成為“原則”的?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斷然分裂、貨幣形態的價值從外部將無限的剩余勞動作為終極目的強加給勞動如何可能?其二,勞動如何才能擺脫被這一“表象”原則所剝奪和支配的歷史命運而獲得屬于自身的普遍發展?前者是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需要解答的歷史命題,后者則是《資本論》所昭示的實踐新命題,預示著未來新的主體原則的創造和確立。

(一)貨幣成為主體

“貨幣的充分發展——在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中這是前提。”[4](p44)在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中,貨幣成為主體——貨幣形態的價值作為反映勞動本身內部聯系(一般共同性)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感性對象,表現為永不消失的主體而貫穿勞動的無限過程,這是確立資本主義“表象”原則的深刻社會前提。

“價值的貨幣形態是價值的獨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現形式。”[7](p67)起初,價值作為勞動凝固的共同性,難以脫離勞動的特殊性而獲得獨立的一般表現。貨幣的產生,意味著價值已經在勞動的特殊性之外找到了可以直觀的一般表現形式。“商品作為交換價值的一切屬性,在貨幣上表現為和商品不同的對象,表現為和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相脫離的社會存在形式。”[4](p94)在起初的簡單流通中,價值通過其貨幣形態而取得的獨立表現,還僅限于商品本身的交換過程,交換一結束,它就消失。“商品的價值在簡單流通中所采取的獨立形式,即貨幣形式,只是商品交換的中介,運動一結束就消失。”[1](p179)在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中,凝固的價值本身不僅在其貨幣形態中得到暫時獨立的表現,而且成為一個雖然其特殊商品形態不斷變化,但其一般貨幣形態卻永不消失的自我擴張的主體。“價值時而采取時而拋棄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同時又在這種變換中一直保存自己和擴大自己”,“價值不斷地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在這個運動中永不消失,這樣就轉化為一個自動的主體” 。[1](p179-180)“價值作為這一過程的擴張著的主體,首先需要一個獨立的形式,把它自身的同一性確定下來。它只有在貨幣上才具有這種形式。”“一切商品,不管它們多么難看,多么難聞,在信仰上和事實上都是貨幣。”[1](p180)

現在,貨幣不再僅僅是勞動及其產品相互分離補充的、暫時獨立的對象性中介,而是表現為一種在無限運動過程中不斷擴張的獨立自存的主體;這一情形與交換本身的分離內在相關。由于貨幣的出現,使得簡單交換中直接統一的兩個環節轉變為可以分開進行的、各自獨立的兩個行為:賣和買。“因為買和賣取得了一個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彼此分離的、互不相干的存在形式, 所以它們的直接同一性就終止了。”[4](p97)“換出自己的勞動產品和換進別人的勞動產品這二者之間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賣和買這二者之間的對立。”[1](p135)以貨幣為一般中介,交換本身的這種分離,本質上是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矛盾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和現實中介。其實,交換的歷史發展就是交換本身的這種分離不斷擴大和普遍化的過程,它不斷推動勞動的自我分離、相互補充,最終,無論是勞動本身的分離和補充(分工),還是交換本身的分離,都采取“貨幣”這一共同的對象化形式,在開放的時空條件中無限展開。勞動發展必經的這種間接普遍化階段,為貨幣取得獨立的主體地位準備了深刻的社會基礎:借助貨幣的中介作用,勞動的內在矛盾展開為一種無限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整體和全貌本身雖然是難以直觀的、無法確定的,但其內在聯系在貨幣中以簡單的數量關系而成為可被直接感知的實在對象。在勞動的無限展開過程中,貨幣作為代表勞動整體內在聯系的唯一可感對象,既可以脫離交換本身,也可以脫離勞動本身而獨立;這樣,貨幣自然很容易被當作那決定勞動的分離和結合的獨立自存的、無所不能的主體。

(二)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對立無限擴大

貨幣作為仿佛全能的主體,與交換本身的普遍分離相互作用,推動勞動內在矛盾的無休止展開,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對立被無限擴大,這是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斷然分裂的直接社會基礎。馬克思指出,以貨幣形式的價值為中介而進行的交換,并未終結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矛盾,而只是將這一矛盾普遍展開。“貨幣所以能夠克服物物交換中包含的困難,只是由于它使這種困難一般化,普遍化了。”[4](p99)

勞動的內在矛盾展開為無限的過程。在勞動的初步發展中,產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對立是被直接揚棄的。勞動的自我分離是直接的、暫時的、次要的,無需以“貨幣”為中介來進行;受天然的地域條件等限制,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相互補充和結合很有限;在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這種直接關系中,勞動緩慢發展。但是,當貨幣作為獨立的主體,隨著交換本身的分離普遍化,產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對立統一,勞動的內在矛盾就能夠突破時間、空間和個人的自然限制,展開為無限的過程。“商品流通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實質上不同于直接的產品交換。……一方面,我們看到,商品交換怎樣打破了直接的產品交換的個人的和地方的限制,發展了人類勞動的物質變換。另一方面,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當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會聯系發展起來。”[1](p134)

勞動內在的社會聯系衍變成一種由貨幣決定的外在強制的交換。勞動過程的現實進行,要求彼此分離的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必須重新結合起來。“不論生產的社會的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它們就必須結合起來。”[7](p44)由于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無限分離,加上貨幣的獨立,此時,現實的勞動就取得了普遍外在的、強制的歷史性質和特征。第一,勞動表現為不可捉摸的無限過程,勞動者處于這一過程之外。第二,如前所述,勞動工具的歷史本質是剩余勞動的積累和轉化,現在它也處在勞動的無限過程之外。第三,貨幣,雖然它同樣是在勞動的無限過程之外,但由于唯有它才是代表勞動內在聯系的對象性存在,所以,無論是勞動者,還是勞動工具,只有換成貨幣,才能進入勞動的無限過程而實現結合。“隨著生產的社會性的增長,貨幣的權力也按同一程度增長,也就是說,交換關系固定為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外在的、不依賴于生產者的權力。”[4](p95)

必要勞動對剩余勞動的規定和限制作用被解除。必要勞動有其內在的規定和限制,即勞動者暫時的、“有死”的、特殊的肉身存在。在無限的過程中,必要勞動盡管可以與剩余勞動分離和對立,但它最終無法脫離其有限的、特殊的肉身形式,“勞動力只是作為活的個人的能力而存在”。[1](p198)無限的分離過程極易造成這樣一種假象,仿佛必要勞動只是一種孤立、片面的抽象存在。剩余勞動則不同,交換、分工的普遍發展,不僅使它能夠與必要勞動分離,而且使它獲得了可以脫離勞動者肉身的、“不死”的、“無限”的而又實在的社會形式——貨幣。以貨幣形式獨立、永久在世的剩余勞動,代表著勞動無限過程的全部內部(社會)聯系。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必要勞動對剩余勞動的規定和限制作用可以完全被否定和解除。離開必要勞動的規定和限制,以貨幣形式單獨存在的剩余勞動,就變成沒有內在規定的、無所限制的貨幣額,它可以被任意地分割和配比。這樣的剩余勞動,盡管容易滿足勞動無限過程的要求,但是,作為失去內在規定和限制的東西,它同樣容易被種種外在因素(如貪婪或惡性膨脹的欲望)所裹挾,轉變為蠶食和侵吞必要勞動乃至整個勞動全體的怪物。

(三)剩余勞動的資本主義規定:“沒有得到等價物的勞動”

勞動本身無限的對象化展開,貨幣成為主體、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無限分離和對立,這是資本主義原則最為深刻而直接的社會前提。但是,強制的剩余勞動無限自我運動這一“表象”的形成乃至上升為整個社會生產的決定性原則,還需要加上另一種新的歷史規定,剩余勞動的“資本主義規定”。這一規定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才能獲得全部的實現條件。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至關重要的是“貨幣形態的價值占有是決定剩余勞動歸屬的惟一依據”。決定剩余勞動歸屬的,僅僅是貨幣形態的價值占有,而不是活勞動。①“如果我們談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那么對象化勞動(表現為貨幣或商品)所買到的,除了它本身包含的勞動量之外,總還有一個活勞動的‘追加量,‘作為資本的利潤,但是,換句話說,這不過意味著,對象化勞動無償地占有,不付代價地占有一部分活勞動。”[8](p58)“在生產過程中完成的這種對別人無酬勞動的吸收、占有, 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直接目的。”[9](p430)

“占有貨幣形態的價值”最終成為決定剩余勞動歸屬的唯一依據,兩方面的社會前提缺一不可。一方面,貨幣形態的價值,作為勞動社會共同性凝固的存在,只要數量足夠,可以直接轉化為任何特殊的、有用的物質生產資料,也可以直接轉化為任何特殊的活勞動,進而在自身中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社會生產。貨幣形態的價值作為主體,它“必須采取可進行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規模”,從而“勞動將以社會規模得到使用”。這一前提是勞動內在矛盾對象化普遍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另一方面,活勞動唯有首先直接轉化為貨幣,在證明自己的社會共同性之后,才能進入實際的生產過程。這個前提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特別為自己準備起來的。一般而言,活勞動本身,首先總是特殊的個體勞動(能力)。它要表現其社會共同性,進入社會生產,有兩種途徑:第一,自己成為商品生產者,“不僅生產自己的商品,而且出賣這些商品”。[8](p47)即,活勞動先與某種特殊性結合,對象化為產品,然后經過產品交換,證明自己的社會共同性。第二,活勞動能力先直接轉化為貨幣,表明自己的社會共同性,而后進入社會生產過程展開勞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就是在消滅第一種途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歷史上那種以勞動本身的產品特別是剩余產品為前提的交換關系,已經被它摧毀殆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自己建立起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交換關系,其起點不是“包含剩余勞動的勞動”,而是“勞動成為直接謀生的勞動”。[10](p174)唯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導致活勞動別無他途而迫不得已先直接轉化為貨幣,證明自己的一般共同性,而后才被允許參與社會生產過程。“工人不再以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所有者的身份參加交換,相反,他們被迫不是出賣商品,而是把自己的勞動本身(直接把自己的勞動能力)當做商品賣給客觀的勞動條件的所有者。”[11](p9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是以上兩方面社會前提的結合,唯有它才使得“貨幣形態的價值占有是決定剩余勞動歸屬的惟一依據”成為必然和“天經地義”;而剩余勞動對勞動的內在所屬關系被極其成功地完全隱藏和徹底顛倒。正因為如此,“沒有得到等價物的勞動”才能正確地被稱為“剩余勞動的資本主義規定”。

在馬克思那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剩余勞動對象化普遍發展最復雜的歷史形態。剩余勞動資本主義規定的新發現,使得他對資本主義“表象”原則歷史之謎的解答最終成為完整的科學。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與剩余勞動資本主義規定相結合,必然導致“強制的剩余勞動無限自我運動”這一異化“表象”的形成并上升為社會生產整體的決定性原則。“必要勞動是通過剩余勞動并且為了剩余勞動而存在的勞動。”[4](p393)“無產者的勞動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因而對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6](p407)一方面,被剝奪了剩余勞動,勞動的內在矛盾被深深隱藏,勞動只能淪為片面的必要勞動,被排除在現實的社會生產之外,僅僅作為先天的勞動能力在勞動者的肉體中存在;另一方面,現實的社會生產只是在貨幣及其所有者的推動、控制、監管下才展開,其目的和結果不是勞動的存在和發展,而是與勞動無關的、貨幣形態的剩余勞動的無限增長。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異化為資本的“表象”,剩余價值本身異化為“剩余價值”,服從資本的“表象”原則,“產品的價值本身對資本主義生產來說是無關緊要的”。[12](p301)但是,在此“表象”內部,剩余勞動對象化普遍發展的真實過程和“剩余價值本身”仍在起作用。“資本強制壓榨出來的剩余價值,在生產過程本身內部表現為剩余勞動,本身具有活勞動的形式,但是,活勞動不可能從無中創造出任何東西,所以它要找到它的客觀條件。現在,這種剩余勞動以對象化的形式表現為剩余產品,而這種剩余產品為了作為資本來增殖價值又分為兩種形式:勞動的客觀條件——材料和工具;勞動的主觀條件——現在必須開始工作的活勞動的生活資料。”[4](p442)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剩余勞動的普遍發展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是這樣實現的:一方是以必要勞動為代表的勞動本身,另一方是由資本所代表和集中起來的、并被資本支配的剩余勞動——勞動的社會共同性;一方原本是一種具有內在聯系的潛在主體,卻被貶低為片面的、孤立的、被動的從屬因素,另一方先前是一種靜態的、凝固的派生因素,卻上升為絕對普遍的自己運動的主體。立足于勞動本身的存在和發展,《資本論》昭示出這樣一個新的實踐命題:勞動本身擺脫被“資本”剝奪和支配的歷史命運而獲得真正屬于自身的普遍發展。這一命題在馬克思那里合乎邏輯的一般回答是廢除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問題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身的建立和發展以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為社會基礎和前提,那么,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廢除是否同時意味著剩余勞動對象化普遍發展的終結?特別是,當貨幣形態的價值占有不再是決定剩余勞動歸屬的唯一依據,勞動內在矛盾的充分展開是否也不再需要以剩余價值本身,即貨幣形式的剩余勞動時間為一般社會中介?

面對這一具體的實踐之問,接續馬克思的科學探索,立足勞動本身穩定有序的普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原創性回答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是勞動本身的普遍發展擺脫“資本”控制的一般條件和前提,勞動要真正實現屬于自身的普遍發展仍然要積極推進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勞動內在矛盾的充分展開,仍然需要以對象化的間接方式、以貨幣形式的價值為共同的社會中介來進行。另一方面,必須將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從資本的“表象”邏輯中剝離出來,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剩余勞動的普遍發展。為此,需要確立并始終堅持嶄新的主體原則——黨的領導。

(一)中國共產黨作為勞動內在聯系真正的感性代表

在資本的強制下,勞動本身作為具有深刻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必然以盲目的、破壞的暴力方式來揭示,它才是現實的社會生產過程的真正主體。“被強制分離的而本質上是同屬一體的各要素,絕對必須通過暴力的爆發,來證明自己是一種本質上同屬一體的東西的分離。”[4](p99)“認識到產品是勞動能力自己的產品,并斷定勞動同自己的實現條件的分離是不公平的、強制的,這是了不起的覺悟,這種覺悟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產物。”[4](p455)資本主義生產不斷爆發的危機和沖突,正是勞動本身對于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真正主體地位無可辯駁的宣示和證明。超越資本的強制,勞動本身作為主體的存在和發展迫切需要一種“可以捉摸”的新的社會形式作為代表,在其中,勞動自身的內在聯系以整體的面貌出現,同時,又不脫離勞動對象化的普遍過程;共產黨正由此應運而生。“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6](p41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就其本質而言,就是這樣的感性代表,即,她是勞動本身超越資本主體而把自己實現為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真正主體所必需的感性形式。懷抱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共產黨代表了最廣大的勞動群眾的切身利益。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面對強勢的資本邏輯,廣大勞動者只有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在其統一領導下,才能真正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勞動的主人。“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13]

(二)貨幣作為必要的社會中介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乃至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剩余勞動的普遍發展,仍然要以對象化的方式進行,以貨幣形式的價值本身為一般的社會中介。“只要交換價值仍然是產品的社會形式,廢除貨幣本身也是不可能的。”[4](p94)只要勞動本身還是社會財富生產內部的決定性因素,勞動的內在差別最終還要表現為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不同,同時,群眾的剩余勞動還是社會財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各個勞動者作為特殊的個體,并不能直接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而是要借助廣泛的交換,將剩余產品轉化為價值的貨幣形式,才能間接地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實現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相互補充、將剩余勞動轉化為更為先進的勞動工具等等,那么,在整個社會生產內部,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就依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依據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以大工業為代表的勞動社會生產力的批判考察,馬克思曾經設想過“價值關系和以價值為基礎的生產”的終結。在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以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為前提,勞動已不再是社會財富生產過程內部的決定性因素,而是在直接的生產過程之外或旁邊,作為這一過程的看管者或調節者來發揮作用。①勞動的內在矛盾不再表現為借助貨幣的中介作用、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無限分離與補充。“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 [14](p363)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剩余勞動的對象化發展仍是社會財富的重要中介。“這里通行的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一原則。”[14](p363)包含剩余勞動的勞動,要以各種特殊的具體形式進行,其社會共同性需要首先凝結在各不相同的產品中;勞動需要化身為特殊的靜態產品,以價值本身為統一的標準和尺度,普遍進行交換和分工,才能實現和發展其社會共同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證明,并將進一步更充分地證明,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具有超越特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主體原則的強大生命力。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和共產黨的領導,使得勞動內在矛盾對象化的普遍展開在總體上能夠更加有序、穩定、順暢地進行。但是,馬克思對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及其資本主義形態的深入探索表明,特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和主體原則,只能在勞動本身對象化發展的具體社會組織方式基礎上發揮其限制作用,而勞動的社會組織方式最終取決于勞動內在矛盾的對象化發展到何種具體程度、采取什么樣的具體形式。要真正發揮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黨領導的積極作用,實現勞動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釋放勞動本身的創造活力,就必須根據勞動內在矛盾對象化發展的具體情況以相應的“社會規模”來組織勞動,尊重市場和交換在各生產要素配置中的直接決定性地位,充分發揮貨幣的中介作用。因此,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并非單純是對中國事實的簡單描述,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經濟長期穩定存在的、具有規律性導向性意義的世界歷史現象”。[15](p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16]

(三)剩余勞動的社會主義規定: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剩余勞動獲得全新的社會主義規定,即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剩余勞動從其強制的無限自我運動這一表象中擺脫出來。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確立和黨的領導,資本的野蠻本性已然得到有效規范和約束,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異化為由貨幣作為獨立主體支配和控制勞動的資本邏輯,已不再是必然發生的、不可避免的結果;資本被轉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作為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在促進勞動本身的普遍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固有的本質規定在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剩余勞動的普遍發展。貨幣形式的價值占有已不再是決定剩余勞動歸屬的唯一依據,決定剩余產品歸屬的主要依據是勞動本身(活勞動);剩余勞動普遍發展的根本目標是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馬克思由資本的“表象”邏輯深入到資本本身的內容,揭示出資本的野蠻本性:它是兩種根本互相沖突、必然分裂的過程的“結合”。“資本本身是處于過程中的矛盾,因為它竭力把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勞動時間成為財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一方面,資本喚起科學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樣也喚起社會結合和社會交往的力量,以便使財富的創造不取決于(相對地)耗費在這種創造上的勞動時間。另一方面,資本想用勞動時間去衡量這樣造出來的巨大的社會力量,并把這些力量限制在為了把已經創造的價值作為價值來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內。”[5](p101)資本的這一野蠻本性使得,一方面,活勞動被貶低為孤立的被動因素,且僅僅作為必要勞動,為實現剩余勞動的無限增長,活勞動必須被無限制地縮短。另一方面,活勞動是剩余勞動的源泉,且剩余勞動在根本上是活勞動的一部分,所以,剩余勞動的無限增長仍然取決于活勞動的不斷延長。資本就在這樣的內部沖突和自我分裂中矛盾運動。一旦失去強有力的約束和限制,為繼續榨取剩余勞動,資本首選的、最方便而有效的方案必定是利用乃至“制造”活勞動時間的延長及其對立或混亂,而絕不會是勞動本身有序、持續、公平的普遍發展。

“資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資本本身的性質上遇到了限制,這些限制在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4](p390-391)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我國國情和不同時期的主要任務出發,逐步深化對資本的理解,對資本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對資本的治理能力不斷提高。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所有制問題上傳統觀念的束縛被打破,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工具,在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過程中發揮出積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資本同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共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各類資本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同時,強化反壟斷,維護市場公平競爭,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有效防范風險,注重激發包括非公有資本在內的各類資本活力,發揮其促進科技進步、繁榮市場經濟、便利人民生活、參與國際競爭的積極作用,使之始終服從和服務于人民和國家利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這表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資本的野蠻本性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并轉化為促進剩余勞動對象化普遍發展的重要力量,剩余勞動及其貨幣形態不再是強制的、無限的終極目的,而是表現為勞動對象化普遍發展必要的社會前提和中介。黨的二十大報告正式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開辟出來的”,[17](p19)“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7](p22)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組織和帶領下,勤勞、善良而又富于智慧、敢于斗爭的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迎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翻身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煥發出用勞動創造自己美好新生活的無窮力量。新中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開啟的各項宏偉藍圖,無不是辛勤勞動的中國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姿態,艱苦奮斗、努力拼搏“干出來”的,其根本目標都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

總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剩余勞動普遍發展的全新方式。一方面,勞動的普遍發展,要求“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13]另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的剩余勞動的普遍發展,仍然要以一種迂回曲折的、間接的方式來實現: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對立統一,需要借助對象化以剩余價值本身為一般的社會中介來實現。中國共產黨作為勞動內在聯系真正的感性代表,團結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最大程度地實現剩余勞動對勞動的內在所屬關系,將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從資本的表象邏輯中解脫出來,切實轉變為以人民為中心的剩余勞動的普遍發展,“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18](p2)

結語

馬克思的研究表明,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不斷展開的現代化進程,其深刻內容是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而剩余價值本身則是這種發展必然的、過渡性的社會中介。一方面,以剩余產品(勞動)為起點,根據勞動內在矛盾的不斷發展,馬克思揭示出剩余勞動對象化普遍發展的真實過程是,勞動內部諸多規定的對立統一以剩余價值本身為共同社會中介的對象化方式間接展開。另一方面,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和資本“表象”邏輯的本質區分。以剩余勞動的資本主義規定為新起點,馬克思揭示出強制的剩余勞動無限自我運動這一“表象”之形成乃至上升為整個社會生產的決定性原則,是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與剩余勞動的資本主義規定相結合的必然結果。立足勞動的存在和發展,接續馬克思的科學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證明,一方面,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勞動擺脫資本的“表象”邏輯而自主普遍發展的基本社會前提和保障,真正實現勞動“以人民為中心”的普遍發展,仍然要求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剩余價值本身的社會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防止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最終異化為資本的“表象”邏輯,將貨幣本身和資本切實轉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實現剩余勞動“以人民為中心”的普遍發展,必須確立和堅持真正感性的主體原則——黨的領導。

上述觀點的困難在于,關于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和資本“表象”邏輯的本質區分,《資本論》及相關手稿中并沒有直接、明確的涉及和專門的論述,馬克思著重研究和闡明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殊規律。更為根本的是,迄今為止,以貨幣為中介的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仍然主要被束縛在資本的“表象”邏輯中。深入資本的“表象”邏輯,充分揭示剩余勞動對象化的普遍發展,正確處理勞動內部諸多規定的對立統一關系,對于中國式現代化而言,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極其嚴峻的艱巨挑戰。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3]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J].求是,2023,(11).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榮兆梓.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新概括的學理邏輯研究[J].經濟學,2020,(04).

[16]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5/18/content_5512696.htm.

[17]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8]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 張 ? 豫

收稿日期:2023-09-06

作者簡介:汪幫瓊(1970—),女,哲學博士,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上海,200237)。

基金項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現代性視域下中國道路的多維闡釋及其當代啟示研究”(22YJA720004);2021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系統觀念的重要論述研究”(21JZD003)的階段性成果。

①剩余價值是《資本論》最深刻的社會本體論洞見之一。在《資本論》中,剩余價值作為真正科學的概念,是最豐富的有機整體,其最完全的規定是“雇傭工人所創造、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就此而言,剩余價值是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本質和必然結果。與此不同,“剩余價值本身”是意義相對簡單的、處在運動中的、尚待規定的社會中介因素,是剩余勞動對象化普遍發展的關鍵環節。當剩余勞動發展出“剩余價值本身”,即當剩余勞動(時間)能夠以貨幣形式獨立存在,剩余勞動可以從勞動本身中獨立出來而擺脫種種有限特殊因素的束縛,剩余勞動就開始以對象化方式普遍發展。在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剩余勞動這種對象化的普遍發展是與資本主義結合在一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正在表明,剩余勞動以剩余價值本身為中介的對象化發展,可以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

②參見程恩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十大要義》,載于《理論月刊》2021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第一区|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在线欧美| 久久精品视频一| 看看一级毛片|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欧美成人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页| 欧美另类第一页|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噜噜噜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激情综合五月网| 91人妻在线视频| 成人91在线| 国产理论精品|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a天堂视频|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成人午夜网址|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小视频网站|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欧美中日韩在线|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亚洲天堂自拍| 色精品视频| 狠狠亚洲五月天|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91在线中文| 色婷婷在线影院|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第一页亚洲|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99视频免费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www亚洲精品| 99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av在线人妻熟妇|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看美女毛片|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另类欧美日韩| 亚洲成人免费看|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