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摘 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融入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這種背景下,“互聯網+”戰略應運而生,它不僅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也推動了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變革。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互聯網技術的引入使得教育方式、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濟寧市博物館既是山東省的一座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獲得了山東省精神文明單位,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師德涵養基地,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等榮譽稱號。一直以來,濟寧市博物館利用常設展覽和流動博物館、線上展覽、文博大課堂、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文章以濟寧市博物館為例,介紹了“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結合,以期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濟寧市博物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24
0 前言
博物館作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場所,承載著傳承歷史文化、培養公民素養的重要使命。然而,傳統的博物館教育方式往往受限于時間、空間和資源等因素,難以充分發揮其教育潛力。因此,如何將“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相結合,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已成為當前博物館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濟寧市博物館作為國內知名的博物館之一,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1 “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深度融合與實踐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互聯網+”已成為推動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也在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服務于青少年教育。本文將從“互聯網+”的內涵、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內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探討,旨在揭示“互聯網+”在博物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應的實踐建議。
1.1 “互聯網+”的內涵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互聯網+”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在教育領域,“互聯網+”為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教育模式的創新以及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互聯網平臺,教育資源得以共享,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學習體驗更加個性化。特別是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如5月18日的博物館日和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互聯網+教育”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5月18日的博物館日,各大博物館都會舉辦豐富的展覽和活動,吸引公眾前來參觀。在這一天,借助互聯網平臺,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線上參觀,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置身”于博物館的各個展廳之中,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麗。而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更是“互聯網+教育”發揮作用的重要時刻。在這一天,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線上世界遺產知識競賽,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
1.2 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是指通過博物館的展覽、藏品、活動等資源,對青少年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觀引導的過程。博物館作為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為青少年提供了直觀、生動的學習材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比如濟寧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就有助于青少年在知識、藝術、文化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為他們的未來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博物館教育,青少年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了解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淵源,青少年可以增強對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對于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和自覺具有重要意義。
1.3 “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關系及其實踐
“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緊密相連。前者為后者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豐富的資源,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樣和靈活。同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也需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質量。濟寧市博物館擁有山東省精神文明單位,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師德涵養基地,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等榮譽稱號,多年來充分利用濟寧豐富的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歷史文物中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和家國情懷。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積極拓展博物館教育手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智慧,打造了親切、包容、可信、穩健的博物館文化形象,持續關心青少年教育,引導其增強歷史文化修養。
2 “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實踐新發展
2.1 “互聯網+”對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影響
2024年3月5日,濟寧市博物館迎來了第61個學雷鋒紀念日。為了深入弘揚雷鋒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博物館組織了一系列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圖1)。這些活動不僅踐行了雷鋒精神,更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關注和參與。通過互聯網,濟寧市博物館的學雷鋒活動得以迅速傳播,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并參與這一活動。他們在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觀看學雷鋒系列視頻,參與線上討論,分享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同時,博物館還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線上互動活動,鼓勵青少年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踐行雷鋒精神,幫助他人,傳遞正能量。此外,濟寧市博物館還通過互聯網資源,豐富了青少年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他們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青少年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通過在線課程和教育游戲,使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傳播平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借助互聯網技術,博物館能夠實現文物信息的數字化、虛擬化展示,為青少年提供更加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例如,通過AR、VR技術,讓青少年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借助大數據分析,博物館可以了解青少年的學習偏好和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提高教育效果。濟寧市博物館舉辦的文博大課堂之“上元佳節·瑞燈盈庭”活動,便是一次成功運用互聯網思維,實現了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的實踐(圖2)。活動以傳統節日元宵節為載體,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其中,讓青少年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傳統節日的氛圍,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活動中,博物館利用AR技術,讓青少年通過手機掃描文物圖片,就能看到文物的3D立體模型,深入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同時,還通過VR技術,為青少年打造一個沉浸式的傳統節日場景,讓他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元宵節,感受節日的喜慶和熱鬧。活動中設置了多個互動環節,如猜燈謎、制作元宵等。青少年們積極參與,通過猜燈謎游戲了解元宵節的習俗和傳統文化知識;在制作元宵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學習了傳統手工藝技能,還增進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博物館在活動前通過線上問卷調查,了解青少年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程度和興趣點。根據調查結果,濟寧市博物館為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設計了不同的學習路徑和活動內容,確保每個青少年都能在活動中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體驗和收獲。濟寧市博物館文博大課堂之“上元佳節·瑞燈盈庭”活動的成功舉辦,充分展示了“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無限機遇。通過數字化技術、增強互動體驗和個性化學習路徑等手段,博物館能夠為青少年提供更加生動、有趣的教育活動。
2.2 “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面臨的挑戰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博物館青少年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互聯網信息的龐雜性和不準確性可能給青少年帶來誤導。其次,網絡成癮、信息泄露等風險也亟待關注和解決。針對這些問題,濟寧市博物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強信息審核、提高網絡安全防護等,以確保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2.3 “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應對策略
面對挑戰,濟寧市博物館積極探索應對策略。首先,在內容建設上,濟寧市博物館注重結合青少年的特點和興趣,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教育產品。其次,在技術支持上,濟寧市博物館加強與科技公司的合作,不斷優化和完善線上教育平臺的功能和體驗。最后,濟寧市博物館還重視與家長、學校等社會力量的溝通與合作,共同努力為青少年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3 “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新發展對策
3.1 加強政府支持
博物館作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場所,承載著傳承歷史文化、培養公民素質的重要使命。為此,政府部門應當積極行動起來,加大對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投入,為青少年提供一個更加優質的教育環境。
首先,政府部門應提供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支持,確保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這包括改善博物館設施、增加展覽內容、提高教育服務質量等方面。通過資金的投入,博物館可以引進更多先進的教育技術和手段,為青少年提供更加生動、有趣的學習體驗。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其次,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博物館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共同推動青少年教育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博物館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拓寬教育渠道,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政府可以給予相關合作項目政策扶持,如稅收減免、資金補貼等,激發博物館和互聯網企業的合作熱情,共同推動青少年教育的發展。
3.2 完善法律法規
在推動“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結合的過程中,法律法規的完善是確保教育活動合法性和規范性的重要保障。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維護教育秩序,還能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環境。
首先,針對網絡教育資源的版權保護,我們需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網絡教育資源的歸屬權和使用權。這既能保護原創者的合法權益,也能防止教育資源被非法復制和傳播。例如,可以出臺針對網絡教育資源的版權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授權不得擅自復制、傳播、展示他人的教育資源。同時,加大對侵犯版權行為的處罰力度,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其次,在隱私保護方面,我們也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網絡環境下,青少年的個人信息和隱私面臨著更大的泄露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制定嚴格的數據保護法規,要求教育機構在收集、使用、存儲青少年個人信息時,必須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并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確保青少年個人信息的安全。
3.3 創新教育模式
傳統的博物館教育方式往往以展示和解說為主,但對于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來說,這種單向傳遞知識的方式可能顯得單調乏味。因此,我們需要創新教育模式,將傳統教育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為青少年提供更加豐富多彩、互動性強的學習體驗。
首先,利用VR和AR技術,我們可以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的博物館學習體驗。通過VR技術,青少年可以身臨其境地置身于博物館的各個角落,仿佛穿越時空,與展品進行近距離的互動。而AR技術則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疊加虛擬信息,讓青少年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通過移動設備觀看到展品的詳細信息和背后的歷史故事。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其次,社交媒體和在線教育平臺也是吸引青少年參與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渠道。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博物館可以發布各種有趣的活動和信息,吸引青少年的關注。博物館還可以舉辦線上知識競賽、文物設計大賽等互動活動,讓青少年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同時,在線教育平臺也可以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博物館教育資源,如在線課程、專題講座等。這些資源可以根據青少年的興趣和需求進行個性化推薦,使學習更加高效和有趣。
3.4 提升專業人才素質
要有效推動“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發展,人才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關鍵。我們深知,一個優秀的博物館教育工作人員不僅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和實踐能力。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青少年成長的引路人。因此,加強對博物館教育工作人員的培訓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定期組織專業培訓和研討活動。邀請博物館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就青少年教育的發展趨勢、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等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讓工作人員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術,還能拓寬他們的視野,激發創新思維。其次,實施導師制。鼓勵資深工作人員與年輕員工結對子,形成“傳幫帶”的機制。通過日常工作中的指導和實踐,幫助年輕員工快速成長,同時也讓資深工作人員的經驗得到傳承和發揚。此外,我們還應積極引進優秀人才。通過招聘、合作等方式,吸引那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加入我們的隊伍。他們的加入,不僅能夠為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還能帶動整個團隊的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新發展對策需要政府、法律法規、教育模式和人才素質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滿足青少年的學習需求,推動博物館教育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云陸.試論智慧文博時代的文化傳播力創新[J].卷宗,2018(27):237-238.
[2]曹麗芳.試論如何做好博物館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J].文淵(高中版),2023(3):271-273.
[3]張馨文.發展干預視角下如何對農村參與式扶貧:以騰訊·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的建立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7(4):174-176.
[4]王珂.H博物館文創產品營銷策略優化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
[5]宋揚.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新媒體運營戰略研究[J].傳媒,2018(19):45-47.
[6]賈琦.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21.
[7]李佳.“互聯網+”環境下廣西地區博物館教育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7.
[8]何文,張昕.“互聯網+”背景下的校館合作實踐活動研究[C]//中國科普研究所.面向新時代的館校結合·科學教育:第十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論文集.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8:195-201.
[9]錢晶.博物館App在小學美術“欣賞·評述”領域的應用研究: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