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摘 要 九年級階段選入課本的文言文普遍較長,按照傳統的上課思路,課堂又冗長又枯燥,課堂氛圍沉悶,學生淪為記筆記的機器,課堂效率不高。針對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應該找到文章的趣點,讓課堂活起來。以三篇文言文的片段教學“用智慧之眼看陳涉”“用‘八卦之心讀宋濂”“用巧妙道具賞滁州”為例,闡述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探索。
關鍵詞 文言文 枯燥 趣點 創新 課堂
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第四學段(7-9年級)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九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積累,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訓練學生感悟和運用,提高他們的欣賞品位。然而文言文的教學現狀是,九年級階段選入課本的文言文普遍較長,如《陳涉世家》《送東陽馬生序》《出師表》《醉翁亭記》等,如果按照傳統的上課思路,單是翻譯就會又冗長又枯燥,課堂氛圍沉悶,學生也會淪為記筆記的機器,課堂效率不高。即使采用文言共生的授課方法,沒有好的問題,一樣會枯燥無趣,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中課程實施教學建議的第2項“整體規劃學習內容”明確提出,“注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避免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減緩坡度,降低難度,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作為一線教師,任何課型都不能成為課堂死氣沉沉的借口,教師應該以生為本,研究課堂內容,研究課堂環節,讓課堂中的學生行為動起來、思維活起來、興趣燃起來。
因此,找到文章的趣點,讓課堂活起來,長篇的文言文也能上出精彩、上得快樂,讓學生在收獲文言知識的同時,也能訓練思維、提升能力。本篇拙作,以三篇文言文的片段教學為例,闡述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探索。
一、 用智慧之眼看陳涉
在研讀完課文《陳涉世家》的第一段后,接下來的兩大段文字,該用一個什么樣的巧妙的問題讓枯燥的文言“活”起來呢?
首先發問,陳涉為傭耕,是不是目光短淺、空有壯志實為魯莽蠢笨之人呢?學生回答并不是,相反,他很有智慧。一節課在熱鬧的討論中,緊扣“智”字,抓起筋骨,連出一片。學生圍繞課文二三兩段,積極學習注釋,理解句子,梳理情節,這一過程無需老師帶領圈畫,學生便能主動解決。
在此基礎上,師生一起分析文中五處精彩的陳涉富有智慧的表現。一是冒充隊伍有講究。從“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可知,扶蘇和項燕口碑好,得民心,最關鍵的是很多百姓不知扶蘇已死,而項燕生死未卜,冒充他們,不會引起民眾的懷疑,也容易號召更多人,使起義隊伍壯大。這體現了陳涉的智慧。
二是他雖出身傭耕,但不迷信,還利用他人的迷信思想制造輿論,為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最終 “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此招,妙哉!
三是起義的時機恰到好處。先是利用吳廣的好人緣,吳廣在“將尉”醉酒頭腦不清醒又容易激動時故意激怒他,被將尉責罰,以苦肉計成功激怒眾人,然后趁機殺了將尉,成功地讓這一群傭者變得群龍無首。然后在眾人慌亂之時,設身處地地分析當時的形勢:“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把所有的可能告訴眾人,言外之意是,只有死路一條,問題是怎么個死法,引發大家的思考。然后再說“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燃起他們心中的不平之氣,激起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勇氣。熱血青年的志氣,合適的反抗時機,便促成了起義的成功。
四是起義打仗有水平,不蠻干。“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課文注釋中“徇”解釋為 “招撫”,即便是起義打仗也有策略,其智商真是了得。
五是稱王極其自然,順理成章。自己稱王則野心太過明顯,還不體面,陳涉“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這幾個人物的身份頗有講究,“三老”是掌管教化的鄉官,“豪杰”是當地有勢力有地位的人。三老和豪杰德高望重,權力、勢力、影響力兼具,由他們來推舉陳涉為王,有底氣,又體面。
由此可知,這場歷史上有名的農民起義非一般人可為,陳涉雖出身傭耕,其智力、膽識絕對在線。而這篇篇幅較長的文言文,在有趣的探討中,課下注釋、句子理解、人物形象等教學重點都解決了。
二、 用“八卦”之心讀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中最難最枯燥的部分當屬新教材補充的內容了,怎么教才能化枯燥為有趣、變被動填鴨為主動探索呢?讓我們用八卦之心走近宋濂和馬生。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這么多學生,為何宋濂偏偏給馬生寫信呢?你能通過《送東陽馬生序》八卦出宋濂的那些信息呢?走進文章后半部分,一起來找尋答案吧!”學生一聽說要八卦,頓時興致滿滿。他們一個個化身偵探,積極去尋找關于宋濂的信息,把八卦之樂趣發揮得淋漓盡致。
地位上,短短幾句“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學生從“承天子之寵光”中解讀出宋濂地位很高,很受皇帝欣賞寵愛;從“綴公卿之后”中解中解讀出宋濂官職在公卿之后,且官職很大;從“日侍坐備顧問”中解讀出他的工作是在皇帝身邊侍奉,隨時接受皇帝的請教詢問,受皇帝尊重信任。
學生總結道,宋濂十分謙虛謹慎,如此官高位重,受天子信賴,他卻一直說“四海”對他的才名是“謬稱”,雖飽讀詩書,博學多才,位居文臣之首,卻稱“才之過于余者”,這可看作是謙虛,也能讀出伴君如伴虎的戰戰兢兢。
接著讓學生再去挖掘文章的最后一段。文章最后一段中宋濂不厭其煩地解釋原因:“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只為道出為何只給東陽馬生寫信,生怕沒有解釋清楚,授人把柄,遭人詬病。文章最后一句:“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更是謹慎考慮到文章寫后可能的結果,用提前預判的結果來抵眾鑠之口,可謂謹慎也!
同樣的,也可以“八卦”之心讀東陽馬生。比如從“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和“言和而色夷”中,可見馬生對宋濂的誠懇求教和搭上關系的方法之精當,顯出其極高的情商;而書信中東陽馬生“辭甚暢達”,又可看出其才學。最后學生總結出,馬生是一位集情商和智商于一體大有作為的后生。宋濂在京師的同鄉肯定不是只有東陽馬生一人,但是能讓宋濂這樣的低調謙遜、行事謹慎之人為他寫一篇贈序,這絕不是偶然。馬生此人還可大做文章,如從字里行間解讀馬生的個性、學習條件等。但這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課堂上并未過多展開,但是學生已得解讀人物的要領,此處略談。
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八卦之心的驅使下,積極探尋,一句句生澀的語句化難為易,一節常規的填鴨課變被動為主動、化枯燥為趣味,這節課可謂有趣味、有深度。
三、 用巧妙道具賞滁州
學習《醉翁亭記》第一段中的環境描寫,如果只是簡單地直接翻譯,這篇經典之作也便索然無味。這次不探討也不八卦了,上道具,學生需要新鮮感。
課前筆者準備了一個攝像機的道具,學生一下子就對這節課有了新奇感和期待感,課堂教學有時候也是一場演出,制作的攝像機就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道具。筆者拿著道具開始說本節課的第一句臺詞:“滁州市宣傳委帶著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想請我們班同學給他們拍一個短視頻宣傳片,今天我們就圍繞《醉翁亭記》第一段,來挑戰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是當下流行的情境教學法。但是久經沙場的九年級學生怎會如此輕易地被調動,筆者再次加碼,明確任務:一人當攝影師,全班找茬。具體玩法為一位同學做攝影師,負責在拍攝時運轉鏡頭,其他同學為導演來找茬。
于是,在拍與導的爭鳴中,滁州城市宣傳片拍攝的第一步就完成了。鎖定鏡頭,化抽象思維為形象運鏡,學生一下就通了,因為“環滁皆山也”定是遠景,全景方能拍出效果,鏡頭不高不遠則拍不出來。同理,接下來鏡頭轉向“西南諸峰”,并隨著“山行六七里”引出釀泉,最后“峰回路轉”引出泉水之上的醉翁亭。臺上那位攝影師同學在被找了幾次茬后,終于找準了鏡頭的運轉方向。如此,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的寫景順序在學生體驗攝影師與導演找茬的過程中清晰地顯現,無需教師多講了。
然后細化拍攝。拍攝的每一幀若想出彩,要抓住關鍵,于是再次回到文本。學生研討出,每一幀只突出一個重點,比如“環滁皆山”,要拍出環繞連綿的山之形,“蔚然深秀”“林壑尤美”,要拍出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蒼翠之色,釀泉要拍出潺潺流動、動感活潑的泉之聲。每一幀都有突出的重點,形色聲均有。學生又提議,再來一老翁,蒼顏白發于亭中悠然暢飲、自在灑脫,好了,點睛之筆也有了,確實是完美。
至此,攝影師交上了一張完美的答卷。可是其他導演組的學生不答應,他們提出,只有完美的構圖拍攝還不夠,沒有旁白就是無聲的宣傳片了,不妥不妥。旁白組為導演提供了兩種方案:一是直接朗誦課文的文本,但是對旁白的朗讀有要求,比如文句中有虛詞“而”“者”“也” ,因此朗讀時要讀得舒緩自如,讀出滁州城的悠然之美,似乎有道理。二是不再沿用舊有的文本,而是進行再創造,因為滁州城市宣傳片用文言文會和觀眾產生距離感,增加理解難度,這似乎更有道理。課堂超出了教師的預設,學生要為宣傳片配旁白,創作熱情高漲。
下課鈴響了,那就留下課后作業,課后由導演們共同定奪采用哪位同學的文案,相信經過這節課對文本的解讀,他們定會火眼金睛,挑出最佳版本。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早已忘記這是枯燥的文言文,文本中的重難點知識也在教師預設及超出預設的活動中被解決、被攻克了,甚至有了超出預期的理解與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活”了起來。
四、總結
文言文教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比如《出師表》的七八兩段,至今一直沒有更好的教學方式,還是簡單地沿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式,沒有進展突破;又如《岳陽樓記》的三四段寫景文筆清麗,但是上得不好,如此參差錯落、行云流水的文段因為沒有更好的教法,導致學生的興趣缺缺,這都是未來要繼續努力的方向。不管課程如何改革,關注學生的上課狀態,讓他們快樂地學習,在享受課堂中潛移默化地提升素養,是教師應堅持的修行。前路漫漫,探索不止,不忘初心,繼續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