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DongphilChun 黃明浩
【摘 ?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企業在適應市場變化和保持競爭優勢方面面臨著日益復雜的挑戰。動態能力理論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角,以理解企業如何利用數字能力及通過克服組織慣性來實現商業模式創新。論文以動態能力理論為框架,探討了數字能力、組織慣性與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之間的關系,為企業如何借助數字能力克服組織慣性并實現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對策建議,從而幫助企業在數字化時代獲得競爭優勢。
【關鍵詞】動態能力理論;數字能力;組織慣性;商業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2;F49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4)04-0116-03
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同時,數字技術是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的重點領域。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技術成為提高我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落腳點和突破口[1]。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2],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使得商業環境變得更加復雜[3],數字能力的提升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和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傳統的組織慣性可能會成為企業變革和創新的障礙[4]。因此,理解數字能力、組織慣性及其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至關重要[5]。
近年來,關于數字能力、組織慣性和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逐漸增多,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將數字能力、組織慣性和商業模式創新作為分立的主題進行研究,缺乏對三者之間關系的綜合性理解。因此,本研究在動態能力視角下,通過深入探討企業數字能力、組織慣性和商業模式創新之間的關系,揭示數字能力在克服企業組織慣性、推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2 概念闡釋
2.1 動態能力理論
動態能力理論是管理學領域中的一種理論框架,用于解釋企業如何通過不斷學習、適應和創新來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并獲得競爭優勢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6]。該理論最初由美國學者Teece[7]于1992年提出,并在隨后的研究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該理論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僅取決于其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更取決于其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和能力來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并及時調整和更新自身的戰略和行動[8]。該理論強調了企業的靈活性、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競爭中的重要性,認為這些能力是企業獲取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9]。
2.2 數字能力
數字能力是指企業或個人在數字化環境中運用信息技術、數字化工具和數據資源,以解決問題、開展業務活動和實現目標的能力[10]。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數字能力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和商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數字能力涵蓋了多個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包括使用計算機、互聯網、應用軟件等數字化工具進行日常工作和業務活動[11];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包括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釋數據,以發現信息、提取見解和支持決策;數字化溝通和協作能力,包括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社交媒體等數字化平臺進行溝通、協作和合作;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能力,包括識別、防范和應對網絡安全威脅,保護個人和組織的信息安全和隱私[12]。
2.3 組織慣性
“組織慣性”一詞主要借鑒了物理學中的“慣性”概念,用來描述某些系統或個體對變化的抵制,表現為更傾向于保守主義或者保持現狀[13]。Singh et al.[14]將組織慣性的概念引入管理研究,以解釋組織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復雜系統,以及在面對環境變化時抵制變化的現象[15]。在企業層面,組織慣性表現為企業在長期運營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固有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和組織結構,使得企業在面對變革、創新或適應新環境時產生一種抵抗或阻力的現象,這種抵抗或阻力可能來自組織內部的文化、管理體系、員工態度等方面[16]。
2.4 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是指企業通過重新組合資源、改變價值創造方式、調整盈利模式等手段,以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和利潤來源的過程,商業模式創新不僅僅是產品或服務的創新,更是對企業整體運營方式和商業邏輯的重新構想和調整[17]。商業模式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幫助企業抓住市場機遇、應對競爭挑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18]。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企業可以不斷挖掘新的市場空間、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并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因此,企業應該重視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商業模式,以保持競爭優勢和持續創新。
3 關系分析
3.1 數字能力與商業模式創新
數字能力對商業模式創新具有重要的影響,其為企業提供了創新的技術基礎和數據支持,從而推動了商業模式的更新和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數據驅動創新。數字能力使得企業能夠更加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數據,從而發現市場需求和機會,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通過數據分析,企業可以了解消費者行為、市場趨勢和競爭對手的動態,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支持。第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數字化技術,如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平臺,可以支持商業模式的創新及其實施。例如,通過云計算技術,企業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和靈活擴展,從而探索出基于訂閱服務或共享經濟模式的新商業模式。第三,提升客戶體驗。數字能力可以幫助企業提升客戶體驗,從而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數字化技術和數據分析,企業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戶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吸引更多的客戶并增加收入來源。第四,搭建開放式創新平臺。數字能力使得企業能夠建立開放式創新平臺,與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參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實驗。通過開放式創新平臺,企業可以匯聚更多的創新資源和想法,加速商業模式的更新和發展。
總的來說,數字能力為企業提供了創新的技術基礎、數據支持和平臺,從而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變革。通過充分利用數字能力,企業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應對競爭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增強競爭優勢。
3.2 組織慣性與商業模式創新
組織慣性是指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可能成為限制商業模式創新的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抵制變革。組織慣性使得企業內部對于變革和創新產生抵制作用。由于員工習慣于既有的工作方式和業務模式,他們可能對于改變產生不適應甚至抵觸的情緒,導致商業模式創新難以實施。第二,決策保守。組織慣性使得企業更傾向于保守的決策,而不是冒險嘗試新的商業模式。組織慣性使企業更傾向于維持現有的成功模式,而不愿意冒險嘗試新的商業模式,這種保守的風險意識可能會阻礙商業模式的創新與發展。第三,資源分配。組織慣性可能導致企業在資源分配上存在偏好,更傾向于投資已有的業務領域而忽視新的商業模式的探索和開發。這種偏好可能會使得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實驗受到限制,從而影響了企業的創新與發展。第四,文化沖突。商業模式創新往往需要與組織現有的文化進行調和,而組織慣性可能導致企業內部文化與新商業模式之間存在沖突。企業需要克服這種文化沖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的實施。
因此,要實現商業模式創新,企業需要充分認識組織慣性可能帶來的種種挑戰,并采取相應的對策予以克服。這可能包括改變企業內部的文化氛圍、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建立靈活的組織結構和決策機制,以滿足變革和創新的需求。
3.3 數字能力與組織慣性
數字能力與組織慣性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二者在企業內部的互動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打破信息壁壘。數字能力可以幫助企業打破組織內部的信息壁壘,促進信息的流動和共享。組織慣性往往導致信息在部門之間的封閉性和孤立性,阻礙了知識和經驗的傳遞。通過數字技術和數字化平臺,企業可以實現信息的跨部門共享,打破組織慣性帶來的信息壁壘,促進組織內部的協作和創新。第二,數據驅動決策。數字能力使得企業能夠更加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數據,從而作出更加客觀和科學的決策。相比之下,組織慣性可能導致企業依賴傳統的經驗和直覺進行決策,而忽視數據和信息的重要性。通過提升數字能力,企業可以建立數據驅動的決策機制,減少組織慣性帶來的主觀偏見,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效率。第三,構建創新文化。數字能力可以促進創新文化的建立和發展,從而有助于打破組織慣性。數字化工具和技術的應用可以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使得企業更加開放和靈活,更容易適應變革和創新。通過建立積極的創新文化,企業可以減少組織慣性帶來的阻力,推動創新和變革的實施。第四,改變工作方式。數字能力使得企業能夠更加靈活地組織工作和管理人員,從而有助于打破組織慣性。傳統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可能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和創新,而數字化工具和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更加靈活和高效的工作方式,提高組織的適應性和創新能力。
因此,數字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組織慣性帶來的種種限制,促進企業的發展和創新。通過加強數字能力的建設和應用,企業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和挑戰,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4 對策建議
在動態能力理論視角下,企業可以借助數字能力破除組織慣性并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動態能力理論強調,企業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通過感知機會和威脅、整合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并重新配置資源來實現持續的競爭優勢。數字能力,涉及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具體對策建議如下:第一,增強感知預測能力。企業應該積極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監測市場動態、客戶需求和競爭對手行為,從而更敏銳地感知市場機會和潛在威脅。借助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強化開展市場趨勢預測,有利于提前洞察行業發展方向,制定前瞻性戰略。第二,整合內外部資源。使用數字協作工具,如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能夠整合內部資源,打破信息孤島,提高部門間協作效率。企業通過數字平臺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合作伙伴和客戶進行無縫對接,能夠提高外部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如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供應鏈的透明化和可追溯。第三,制定數字化轉型策略。企業應該制定明確的數字化轉型策略,將數字能力提升作為優先事項,并將其納入企業整體戰略規劃。該策略應明確數字化目標、資源投入和實施路徑,以指導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各項行動。第四,投資數字基礎設施。企業需要投資建設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包括信息系統、數據分析平臺、云計算平臺等,以支持數字化業務運營和創新活動。通過建設完備的數字基礎設施,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促進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發展。第五,加強員工數字能力培訓。企業應該加強員工的數字能力培訓,提高員工對數字技術和數據分析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通過培訓和教育,員工能夠更好地適應數字化工作環境,提高數字化業務的執行效率和創新能力。第六,設立數字化轉型領導團隊。企業可以設立專門的數字化轉型領導團隊,負責制定和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和計劃。該團隊應由高層管理人員和業務領域專家組成,具備跨部門協調和執行能力,以確保數字化轉型的順利實施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推進。
通過以上對策建議的實施,企業將能夠更好地借助數字能力克服組織慣性并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從而在數字化時代獲得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數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2】段琳,吳東洋,龍江喜.基于數據中臺概念下的財務數據治理研究和實踐[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0,38(10):219-221.
【3】Ikpe Justice,Paul Udoh,Bamidele Adebisi.Small business awareness and adoption of state-of-the-art technologies in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markets, and lessons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 Entrepreneurship,2020,34(2):123-140.
【4】Patrick Mikalef,Rogier van de Wetering,John Krogstie.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by leveraging big data analytics: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inertia[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20,58(6).
【5】董釗.新創企業數字能力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6】Oliver Schilke,Songcui Hu,Constance E. Helfat.Quo Vadis, Dynamic Capabilities? A Content-Analytic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Forthcoming,2018(1):390-439.
【7】David J. Teece.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8】Jorge Ferreira,Arnaldo Coelho,Luiz Moutinho.Dynamic capabilitie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J].Technovation,2020(92-93).
【9】魏桂娟異質型人力資本對企業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創業板上市企業的經驗數據[D].濟南:濟南大學,2019.
【10】Ester van Laar,Alexander J.A.M. Van Deursen,Jan A.G.M. Van Dijk,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21st-century skills and digital skill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577-588.
【11】周向紅.從數字鴻溝到數字貧困:基本概念和研究框架[J].學海,2016(4):154-157.
【12】徐娟.數字時代基于數字能力提升的權利實現進路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155-165.
【13】Shu-Hsien Liao,Wu-Chen Fei,Chih-Tang Liu.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inerti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08,28(4):183-195.
【14】Jitendra V. Singh,Charles J. Lumsden.Theory and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Ecolog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0,16(1):161-195.
【15】Ehsan Moradi,Seyed Mohammadbagher Jafari,Zahra Mohammadi Doorbash,et al.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inertia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2021,26(4):171-179.
【16】黃速建,肖紅軍,王欣.論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8(10):19-41.
【17】Fredrik Hacklin,Joakim Bj■rkdahl,Martin W. Wallin.Strategies for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How firms reel in migrating value[J].Long Range Planning,2017,51(1):82-110.
【18】吳曉波,趙子溢.商業模式創新的前因問題:研究綜述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39(1):1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