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茹
摘 要:《爾雅·釋宮》云:“四方而高曰臺。”臺是一種積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關于先秦時期的臺式建筑,以往學者多是著眼于某處遺址或某個地域,比較缺乏對臺式建筑的長時段綜合比較研究。文章以考古資料為基礎,結合歷史文獻探討先秦臺式建筑在臺基高度、朝向、形制規模、附屬設施、建筑技術、功能內涵等方面的發展演變軌跡和時空特征。
關鍵詞:先秦;技術;形制;臺式建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33
1 新石器臺式建筑
《墨子·辭過》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出于防潮需要,在經過平整的地面上或從地面下挖的基槽中層層夯實,形成高于地面的夯土臺基。文獻中關于臺的記載可以上溯到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如《山海經·大荒西經》云“西有王母之山……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臺”;《山海經·海內北經》云“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等,馬世之先生認為臺的起源與遠古人類對山岳的崇拜有關①。
近年來,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不少早期臺式建筑遺跡,其中以湖南澧縣城頭山城址內西南區近中心部位發現的一片夯土臺基遺址②最早,整個夯土臺基表面平坦,散布著許多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的陶片,時代為屈家嶺文化中期,距今4800年左右。到了大汶口文化向山東龍山文化過渡期,山東日照海峪遺址F301③臺基高0.32米,由黑灰土和黃黏土兩層夯筑而成,中部比較平坦,四周墻基處有自然石塊加固,邊緣護坡呈漫坡狀以便于散水。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F4④為長方形排房,臺基高0.72米,依舊延續了帶散水設施的做法。
早期房屋低矮夯土臺基的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潮和加固,為防止雨水沿基邊滲入,破壞基底,又在夯土臺基四周做散水。這一時期的臺式建筑還處于雛形階段,沒有形成定制,方向不一,形狀各異,體量較小,各地區只有零星發現,很有可能是各高級聚落的中心建筑,數量極少。
2 夏商臺式建筑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臺式建筑較為普遍,廣見于文獻者夏有鈞臺,商有鹿臺,周有靈臺?!吨芏Y·考工記》記載:“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三尺”相當于今天的0.6~0.7米??脊虐l現的夏商時期臺基多為宮殿建筑基址,地面上保留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臺基高度沒有大的提升或突破,主要變化體現在臺基的形制和規模上。如夏代晚期⑤的河南偃師二里頭一號基址⑥將整個建筑群起建于一個高約0.8米的大型夯土臺基之上,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臺基中部偏北有一塊高出0.1~0.2米的東西向長方形夯土臺,是主殿殿堂的基座,基座底部鋪墊有三層鵝卵石加固,四周夯土向外逐漸減薄。從臺基上遺留的柱洞、墻基痕跡可以判斷,殿堂周圍還有廊廡和門廳等設施。偃師二里頭二號基址⑦的地基處理則是以主殿為重,先向下挖基槽,再填土夯實,最厚可達2~3米,主殿以外的夯土較薄,夯筑質量也較差,有些地方僅對墊土簡單施夯,為墊土踏步遺跡。二號基址主殿不僅在臺基周圍設置散水,庭院內有埋于地下的石砌水溝和陶水管,臺基外側還有排水溝,既能保護臺基免受雨水的沖刷、浸泡,又能滿足日常生活排水的需要。商代早期的湖北黃陂盤龍城宮殿遺址⑧面積6000平方米左右,利用東北部高地,將整個宮殿群建在1米多高的夯土臺基之上,既便于瞭望,又利于防守,其中一號建筑是在平地上挖坑后筑臺,二號建筑是利用高阜做現成臺基。
夏商時期,將整個建筑群置于一個低矮而廣大的夯土臺上是宮殿建筑的例行做法。夯土臺基整體是一個由主殿、廊廡、門塾等建筑單體圍成的大型閉合院落,主殿位于庭院北部中間,坐北朝南,面向庭院大門。主殿建筑臺基平面大部分呈東西向狹長長方形,長寬比超過2∶1,更有甚者如偃師商城Ⅱ號宮殿群⑨臺基長寬比可達4∶1。夏臺朝向為南偏東,商臺朝向為南偏西。臺基上檐柱等距緊密排列,橫向分割室內空間,普遍使用木骨泥墻形成圍廊。散水及排水管等設施較為常見,主要分布在主體殿堂臺基周圍,比較簡單,多以石塊或陶片砌成,有的甚至只是將房檐下的臺基夯打成斜坡狀以起到散水作用。
3 西周臺式建筑
西周時期的臺式建筑主要發現于陜西周原地區?!抖Y記·禮器》曰:“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钡谝寻l現的西周建筑遺址中,夯土基槽盡管入地很深,高出地面卻不多,臺基高度大部分仍維持在一米以下。楊鴻勛先生認為岐山鳳雛甲組基址從窖穴剖面測得“臺基的高度約1.3米”,其實是包括大夯土臺(連同地基)和殘存房屋臺基的總高度,夯土臺基高出當時地面0.2~1米⑩。傅熹年先生認為,扶風招陳基址的夯土臺基都未保存原高,殘存最高的是F8,計0.45米,從現存踏步長度看,原基高不能超過0.7~0.8米k。
《詩·小雅·斯干》曰:“似續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戶,爰居爰處,爰笑爰語?!睆闹型嘎冻鲋苋藢m室朝向西南,此與周原地區絕大多數宮殿建筑基址朝向為南偏西相吻合。西周早期的鳳雛甲組建筑基址l的臺基在周原諸建筑中顯得較為特別,朝向為南偏東,布局和組合形式都與夏商宮殿基址相似,臺基周圍有瓦管或卵石砌成的水道、陶水管及散水溝,地面全部采用三合土涂抹。扶風云塘F1建筑基址m的四座臺基建筑利用圍墻構成一個四合院。其中,主殿夯土臺基居中,平面呈“凹”字形,東西兩配殿臺基位于主殿南部,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三者呈“品”字形分布。南邊門塾臺基平面為東西向長方形,與主殿之間通過“U”字形石子路連接(圖1)。
西周宮殿建筑的主體臺基平面多為寬長方形或“凹”字形,長寬比小于2∶1,朝向為南偏西,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呈“品”字形布列,且互不連屬,無回廊。散水的分布范圍擴大,除在主殿臺基周圍鋪設散水外,在門塾以及廊廡的檐下也多鋪有散水,其散水和排水系統比商代更加完備、復雜,排水能力更強,在建筑技術方面有較大進步。雖然臺的高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但臺式建筑的形制規模和組合方式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等級意義的規范和定制。
4 東周高臺建筑
東周時期,各諸侯國為著自身的生存和擴張,不惜人力物力精心營建都城,使之成為其軍事、政治、文化中心。臺基高度明顯增高,形制開始變得復雜多樣,不拘一格,在列國的都城及主要城市中普遍出現“層臺累榭”的高臺建筑,在東周時期銅器上也常見高臺建筑的刻紋圖像n。以階梯狀高臺為核心,在高大的夯土臺上再分層建造木構房屋成為宮殿建筑的新風尚。
據文獻記載,楚靈王六年,“楚子章華之臺,愿與諸侯落之”o,從此章華臺名揚四海,各國紛紛攀比效仿,掀起筑臺高潮。湖北潛江龍灣的放鷹臺1號遺址p已被證實為楚靈王所建之章華臺故址,大夯土臺殘高1.5~3米,平面呈“L”形非對稱布局。戰國晚期的秦咸陽宮一號遺址q位于牛羊溝西側,在溝東還有形狀對稱的基址,東西建筑之間當有飛閣復道相連,復原起來就是以牛羊溝為中軸線的東西對稱的兩觀形式,以其重疊的高臺宮室和飛閣復道,構成了封建統治階級所追求的“仙居”環境,王學理等人認為其為商鞅所筑的“冀闕”r。
從現在保留及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春秋時期,高臺建筑突然增多,分布廣泛,所見最高者為山西侯馬平望古城內的夯土臺基s,高達8.5米;以楚、魯兩國數量最多,僅湖北江陵紀南城內的夯土臺基t就多達84座。戰國時期,高臺建筑變得更為普遍,燕趙之地筑臺之風尤為盛行,燕、趙兩國的高臺規模普遍較大且數量較多。河北邯鄲趙王城中部偏南有名為“龍臺”的夯土高臺u,南北296米,東西264米,殘高達16.3米,層層加土夯筑而成,為現在已知戰國時期最大的夯土臺基。燕下都遺址v經考古發現的夯土高臺建筑基址已達40余處,且集中有序分布。大型主體宮殿臺基如武陽臺,平面略呈方形,殘高11米,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臺基東西寬140米,南北長110米,高約8.6米。上層臺基每邊長約50米,殘高2.4米。臺基中部發現有上下連接的陶水管,在武陽臺西的斷崖上還發現長達100米的陶制排水管道,應與武陽臺總排水系統有關。
東周時期高臺建筑廣泛分布于各地故都城址內,數目遠遠多于西周時期。各國都有一兩座長寬均在50米以上的超大型臺,可能為各自宮殿或離宮主體建筑的基址。高臺臺基平面多種多樣,以正方形和長寬接近的長方形為主,功能也隨臺的復雜形制呈現多元化。根據夯土臺巨大的形制、完善的排水設施、精致的建筑構件和遺留下來的柱礎排列狀況,可以推測文獻中所記的高臺建筑“接屋連閣”“層疊巍峨”的形態和復雜華麗的裝飾技藝,證實了當時“高臺榭”“美宮室”作風的盛行。
5 相關問題探討
臺式建筑極有可能發源于氣候暖濕的長江流域,經過夏、商時期的早期發展和西周時期的逐步完善,在兩周之際發生了從低臺到高臺的轉變。低臺建筑通行于三代,高臺建筑則主要流行于東周時期。
先秦臺式建筑集中分布于規格較高的大型聚落或都城遺址中,平面形狀以長方形或方形為主,相對較為規整,有較明確的方位意識,這與臺“四方而高”的定義相吻合。
臺的周圍一般都有排水設施,夏商時期的散水一般分布在主體殿堂的周圍,形制比較簡單,隨著建筑技術的進步,排水設施的范圍逐漸擴大,種類增多,形制也越來越復雜精細,排水能力不斷提高,周代臺式建筑除在主殿周圍有散水外,在門塾以及廊廡的檐下也多鋪有散水,多以大小相近的小塊鵝卵石排列出整齊的圖案,顯示了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一些臺式建筑還有專門的陶水管、陶地漏以及用瓦、石塊修建的排水溝等。
臺式建筑的形制、規??赡芙沂局ㄖ夹g及文化傳統、風俗習慣、自然地理環境包括氣候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作用。西周以前臺的高度基本上維持在1米以下,屬于低臺基建筑,這顯然是受制于當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臺的規模、形制與文獻記載大體一致,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設計和營建的。夏臺朝向為東偏南,商和西周臺基朝向為南偏西,面朝南方的房屋便于吸收陽光,也是一天中接受日照時間最長的方位,坐北朝南的方位選擇體現了先民對于自然環境的認知和利用,并在以后逐步形成定制。由主殿、門塾及廊廡或院墻組成四圍閉合的封閉式院落形式具有較強的防御性和私密性,中軸對稱,布局規整,衍生出長幼尊卑、內外有別的禮制秩序,這種結構一直被后世沿用,成為民居四合院的標準形制。到了東周時期,社會經歷劇烈變革,臺的高度發生質的飛躍,各地涌現出大量的高臺建筑,其形制、布局更加靈活,風格復雜多樣,不再嚴格受限于某種定制,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高臺建筑之風從南方的楚國開始盛行,到戰國時期逐步流行于中原及北方的燕趙之地,臺的高度不斷增加,功能也隨臺的復雜形制呈現多元化,高臺建筑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臺基的建造是一項工程量很大和技術要求復雜的工作,臺基的有無和高矮很自然地成了人們身份、地位的標志,具有標志等級、顯示威儀的作用。隨著低臺到高臺的轉變,也相應地由之前的單一功能臺演變為多功能組合型高臺建筑群。從臺式建筑產生早期的防潮、防洪、加固地基,到軍事防衛、祭祀占卜、靈臺觀氛,再發展到后來的統治者游獵及宴饗、朝見與聽訟、軍政禮儀等,臺的內涵與禮制緊密結合,逐漸豐富和完善,從實用功能向文化功能轉變,成為權威和地位的一種象征。東周時期高臺建筑遍地開花,一方面與夯筑技術、排水技術的長期積累和進步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和文化氛圍的自由開放有關。復雜的建筑構造和華麗的建筑裝飾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臺的建造走向奢華、腐化。在那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年代,高臺建筑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屹立于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各國諸侯互相攀比、展示實力的工具。
注釋
①馬世之.楚宮室中的高臺建筑[J].文物研究,1990(6):338.
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澧縣文物管理所.澧縣城頭山屈家嶺文化城址調查與試掘[J].文物,1993(12):19-30.
③山東省博物館東海峪發掘小組,日照縣文化館東海峪發掘小組.一九七五年東海峪遺址的發掘[J].考古,1976(6):378-382,377,405-406.
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陽平糧臺龍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J].文物,1983(3):21-36,99.
⑤隨著偃師商城的發掘,確定了它是商湯滅夏后首建的都城西亳,并確認偃師二里頭是夏都斟鄩。參閱:劉敘杰.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43,147.
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宮殿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74(4):234-248,278-281.
⑦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河南偃師二里頭二號宮殿遺址[J].考古,1983(3):206-216,289-291.
⑧湖北省博物館盤龍城發掘隊,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盤龍城發掘隊.盤龍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紀要[J].文物,1976(2):5-15,9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42-70.
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偃師商城第Ⅱ號建筑群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95(11):963-978,1057-1060.
⑩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筑基址發掘簡報[J].文物,1979(10):27-37;楊鴻勛.西周岐邑建筑遺址初步考察[J].文物,1981(3):23-33.
k傅熹年.陜西扶風召陳西周建筑遺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遺址研究之二[J].文物,1981(3):34-45;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論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46-63.
l杜金鵬.周原宮殿建筑類型及相關問題探討[J].考古學報,2009(4):435-468.
m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縣云塘、齊鎮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發掘簡報[J].考古,2002(9):3-26,97,100-101,2;杜金鵬.周原宮殿建筑類型及相關問題探討[J].考古學報,2009(4):425-468.
n葉小燕.東周刻紋銅器[J].考古,1983(2):158-164.
o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8:1285.
p荊州地區博物館,潛江縣博物館.湖北潛江龍灣發現楚國大型宮殿基址[J].江漢考古,1987(3):19-21,99-100;高介華.楚國第一臺:章華臺(續)[J].華中建筑,1989(3):43-58;高介華.楚國第一臺:章華臺(續)[J].華中建筑,1989(4):46-67;荊州市博物館,潛江市博物館.湖北潛江龍灣放鷹臺1號楚宮基址發掘簡報[J].江漢考古,2003(3):3-15.
q楊鴻勛.秦咸陽宮第一號遺址復原問題的初步探討[J].文物,1976(11):31-41.
r王學理.秦都咸陽[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s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晉都新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4-16.
t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上)[J].考古學報,1982(3):325-350,399-402;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下)[J].考古學報,1982(4):477-507,535-540.
u河北省文物管理處,邯鄲市文物保管所.趙都邯鄲故城調查報告[C]//《考古》編輯部輯.考古學集刊:第4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v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試掘[J].考古學報,1965(1):83-106,176-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