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渤
【摘 要】本文結合縣區實踐經驗,總結了系統的提升縣域教研水平的策略:推動區域教研和數字化教研,開展課題研究和建設實驗區。通過這些措施為縣域教研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關鍵詞】縣域教研活動 區域教研 數字化教研 課題研究 實驗區建設
當前,縣域教研活動面臨諸多挑戰,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帶來的生源流失、資源配置不均和教師發展動力不足等。為應對這些挑戰,筆者結合縣區實踐經驗,總結了系統的解決策略:推動區域教研和數字化教研,開展課題研究和建設實驗區。以上措施對于提高縣域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縣域教研的現實意義
縣域教研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一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是連接基層學校與上一級教研機構的關鍵紐帶。縣域教研在教育熱點、焦點問題突破,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教師專業素養以及學生個體發展中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縣域教育教學焦點突破的有效路徑。在縣域范圍內,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縣域教研,可以集中區域內的優勢力量,聚焦教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找準問題,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第二,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必要抓手。學校作為教育的基本單位,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通過縣域教研,學校可以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第三,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必由之路。縣域教研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和成長的平臺。通過參與教研活動,教師能夠接觸到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前沿信息,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此外,教研活動還能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培養出更多具有教育改革意識的優秀教師。
二、縣域教研的現實挑戰
首先,資源配置不均之困。由于經濟條件、地理位置或歷史原因,教育投入不足,學校的硬件設施不夠完善,導致一些學校和學區教研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設施和人員。縣域內教研資源分配不均,不僅制約了教研工作的開展,也影響了基層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制約了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
其次,隊伍配備不齊之困。教研員是教學研究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對教學質量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中由于人力資源的短缺,教研員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與教育教學實際相匹配。由于缺乏完善的梯隊建設機制,教研員的培養和選拔也存在一定困難,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導致教學研究工作難以完整開展。
再次,教師自身發展之困。教師內驅發展是縣域教研向上向好的不竭動力。然而,部分教師缺乏自我提升的動力和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研工作的持續推進。
最后,“領航型”師資培養之困。“領航型”教師是指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都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在縣域教研體系中,一定程度上缺乏有經驗和能力的“領航型”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教師培養難、引進難、留任難。因此,教研工作的深入開展和輻射效應受到限制,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相對滯后。
三、縣域教研的應對策略
現實困境阻礙了縣域教研的發展,有鑒于此,我們需要尋找有效的策略來破解縣域教研的困境。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創新教研工作方式。要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教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用區域教研、網絡教研、綜合教研、主題教研以及教學展示、現場指導、項目研究等多種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創造力。”
1. 區域教研賦能。
區域教研是提升縣域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通過強化區域教研,可以促進校際間的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及優勢互補。第一,縣域統籌是基礎,由縣教師發展與教研中心牽頭,聯合教育系統內各部門,共同制訂和執行詳盡的區域教研協作推進計劃。計劃應包括:為不同學段和不同學情的學生定制“施工圖”,確立教研活動的內容標準,選擇符合時代要求的教研主題。這些活動主要包括學術報告、優質課評選、試題分析、作業設計與課題研究。第二,根據具體需求和現狀,形成多個區域教研聯盟,并實施“龍頭校+成長校”的“1+N”合作模式,從而完善區域內的教研機制。同時,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將區域教研成效納入學校教育質量與水平評估體系,并作為主要負責人考核的依據。第三,構建完善的縣、鄉、校三級教研網絡,發揮地區內資深教育專家的領頭作用,打通教師職業發展的通道,并通過開展“青藍計劃”“分層次培養”和“名師引領”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激勵教師的自我發展動力。
2. 數字化教研賦能。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將數字化教研推向前臺,使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工具。首先,利用數字化工具建立開放、多元和分層的數字化協同教研體系。各地各校可創建在線教研工作坊、資源庫等平臺,突破地理和時間限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與交流;通過線上協作備課、遠程教學觀摩和評課、主題教研活動等方式,促進教師間的合作與成長。其次,通過建立全面的數字化評價系統來監控教研活動,結合定期和不定期的數據收集與分析,精準識別縣域內教研的優勢、弱點和盲區,并進行及時反饋。基于這些分析結果,制訂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從而以評價驅動研究、教學和學習的全面提升,進一步增強教師的數字化教研能力,塑造與時代發展同步的新型教研模式。
3. 課題研究賦能。
課題研究是提升教研能力的路徑之一。首先,在縣域和學校兩個層面建立鼓勵課題研究的政策體系,依據教育發展需求和學校實際狀況來確定研究方向與目標,列出課題清單,并鼓勵教師主動參與,同時將課題研究成果作為教師職業發展和評價的一部分。其次,鼓勵教師與研究機構及其他學校合作,讓相關人員為有潛力的研究項目提供政策支持、專家咨詢、資金資助和技術幫助,激發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熱情。再次,密切關注教育政策動向,積極申請參與規劃課題或教育改革項目,并邀請專家提供課題研究指導,增強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從而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
4. 實驗區賦能。
建設實驗區是推進縣域教研改革與教育發展的關鍵策略。首先,選擇具備一定教育資源、師資力量、管理能力及改革意向的學區或學校作為實驗區,并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源支持,組建專家指導團隊,定期對實驗區內的創新實踐進行評估和指導,鼓勵實驗區開展創新實驗,探索與地方實際相符的教研模式。其次,對實驗區進行嚴格的評估和總結,確保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通過定量和定性指標衡量實驗區的效果,利用多種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確保及時反饋結果;持續對實驗區進行跟蹤研究,提煉出成功的經驗,以實現教育改革的“蝶變效應”。
總之,在新時代里,推進縣域教研創新發展,就要把縣域教研放在時代變革、社會進步的大潮流之中,通過縣域統籌、多方協力,有效地破解發展之困,實現縣域教研事業的蓄能躍升。
(作者單位:山東省利津縣汀羅鎮第一中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