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長安
【摘 要】本文從五個方面探討了核心素養下小學思政知行合一的實施路徑。這些路徑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的核心素養,實現小學思政課的知行合一。
【關鍵詞】核心素養 知行合一 實施路徑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痹诖吮尘跋?,小學思政課的教學需要注重知行合一,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引導他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從做中學”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他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就是指人不能脫離環境,學校也不能脫離眼前的生活。小學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講解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讓學生了解思政課的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以教學一年級上冊《我們的校園》一課為例,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認識周邊環境。教師可在課前讓學生先觀看一段視頻,內容是展現學生在新學校里游戲、上課的場景,設問:“視頻中的小伙伴們在哪里?我們的校園有哪些場所?”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一條行走的路線,將學校的主要建筑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以加深學生認識。隨后,按預擬定的一條線路,由教師領著全班學生游覽校園,直觀感受學校的基本布局,認識自己即將在這里生活六年的學校。最后,教師再布置實踐作業:課間時自己走走逛逛校園,并試著擔任其他學生的導游。這樣的教學為新學生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打下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向周邊的社區、公園和購物場所,將探知的觸角伸向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周邊場所,讓學生更深入地融入生活,在踐行中學習。
二、實踐教學活動,夯實核心素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毙W思政課應該注重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和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義務勞動、志愿服務等,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
以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清明節祭掃烈士紀念碑,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參加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認識植物、種植常見果蔬、參與莊稼收獲,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的真正內涵;走向遠方,胸懷天下,如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等,感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國家的國防強大,從而涵養人文精神,培植家國情懷,提升責任意識。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導行與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前,需要仔細斟酌和篩選活動內容,制訂可操作的活動方案,要真正起到啟智導行的作用。
三、多種教學方法的融合運用
為了實現知行合一,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體驗等,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以角色扮演體驗為例,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切實體驗到各行各業的艱辛,教師可設置讓學生體驗廚師顛鍋的小活動:選取5位學生戴上廚師帽,模擬廚師炒菜的活動,拿真鍋顛菜,時間兩分鐘,其余學生用書本模擬。時間到后,教師采訪學生體驗活動的感受。學生體會到美味的背后,是廚師的辛苦付出,感受勞動者工作的艱辛。這樣的角色扮演體驗,深化了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同時讓他們從小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思想,最終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進行研究與創新,從“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到“教為不教”,這才是教育教學的境界。
四、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表現。為了實現知行合一,教師應該改革評價方式,除了傳統的紙筆測試,還應將學生的實踐表現納入評價范圍,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1. 觀察法。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課間、活動等場合的表現,來評價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例如,教師可觀察學生是否尊重他人、是否遵守校規校紀、是否有法治觀念、是否有責任意識等。
2. 談話法。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直接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價值觀念,進而評價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例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對某個道德與法治問題的看法,或者讓他們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類似經歷。
3. 問卷法。教師可以設計問卷,讓學生填寫,從而了解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情況。問卷可以包括一些選擇題、判斷題或開放性問題,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
4. 案例分析法。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和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觀察學生的分析和討論過程,教師可以評價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及思維能力。
5. 實踐法。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模擬法庭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踐行道德與法治知識。通過觀察學生的實踐表現,教師可以評價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以及實踐能力。
這些評價方式各有優缺點,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評價方式,或者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以便更準確地評價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
五、提高思政教師的素質
教師是小學思政課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實現知行合一,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包括理論素養、教學能力、實踐經驗等方面。
第一,要加強師德修養。思政教師首先要樹立良好的師德榜樣,以身作則,做到言行一致。第二,要不斷更新知識。思政教師要不斷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了解國家法律法規,關注時事政治,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同步。第三,要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思政教師要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第四,要增強創新意識。思政教師要敢于嘗試多元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將人工智能引入課堂等,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教學需求。思政教師還要加強團隊合作,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與同事交流教學經驗,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并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第五,要不斷反思和提高。思政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應該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他們的學習和實踐。此外,思政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關注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幫助??傊?,小學思政教師素質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積累。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下小學思政課的教學需要注重知行合一,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評價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師素質的提高等措施,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實踐能力,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水南學校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