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嬌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培智學校生活適應校本作業設計的現狀,深入剖析校本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生活適應校本作業的整合與創新策略,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培智學校 生活適應 校本作業
在“雙減”背景下,作為培智學校教學活動的執行者,教師怎樣做到既為學生減負,又為教學活動增效,考驗的是教師能否針對培智學生的學習特點,恰當地設計校本作業,使生活適應校本作業不再枯燥、單一,讓學生喜歡并主動完成生活適應校本作業,從而積極提升生活知識的學習效率。
一、培智學校生活適應校本作業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 作業設計趣味性不足。
當前培智學校的生活適應校本作業設計的形式是十分單一的。部分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灌輸上,但是學生在課堂學習后,回到家里并不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缺乏實用性與開放性。興趣對于學生而言,無疑是重要的,如果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那么在課堂上注意力的維持時間十分有限。所以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在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
2. 作業設計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并不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進行作業設計,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壓力背后所帶來的抵觸情緒。如果學生一直抱著這樣的抵觸情緒進行學習,其后果是十分嚴重的,甚至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給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有鑒于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可以熟練地使用自己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特殊學生而言,作業的設計與生活聯系到一起,更能有利于其掌握生活技能,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
3. 作業設計缺乏創新意識。
部分教師在教學作業設計上,不僅缺乏新意,而且知識體系過于老舊。究其根本,無非是因為受傳統教學思想的限制,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多數圍繞教材內容展開,而學習的形式也多是抄寫、聽寫還有默寫等。這種情況所導致的后果,是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而教學的質量也難以得到提升。
4. 作業設計缺乏生活元素。
部分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并沒有重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僅僅只是簡單的知識抄寫,或者簡單復習課本中的知識點。這樣不僅效率極低,也沒有辦法體現培智教學的思想價值,更沒有做到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培智學校生活適應校本作業設計整合與創新的有效策略
1. 加強趣味化作業的設計。
在培智學校,為了避免學習的枯燥無味,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興趣,平時的作業可以設計成充滿趣味性的游戲作業。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完《我的身體之認識五官》這課時后,教師可以設計“我說你指”這樣的游戲,引導學生說出或用手指出五官的位置或者名稱,當學生指不出或者說不出時,家長可以適當給予幫助;家長與孩子之間也可以交換游戲角色或者變換游戲形式。這樣設計趣味化的游戲作業,可以發揮校本作業設計的價值,讓學生在快樂中邊玩邊學,實現學生的有效參與,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
2. 加強層次化作業的設計。
培智學校學生障礙類型及程度各不相同,主要體現在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力等方面。在教學前,我們通過家長等多方面的了解進行評估,根據學生的具體能力情況,一般把學生分為A、B、C三組,并在每節課之前進行前期的測評,再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目標分層教學,最后進行針對性的作業分層設計。比如在教學《常見的主食》這一課時,教師根據學生的障礙程度不同進行具體的教學目標分層,A組學生能獨立辨別并且說出主食名稱,B組學生能在教師引導下說出主食名稱,C組學生能在教師輔助下指認主食名稱。為了鞏固學生對本課知識點“認識常見的主食”的掌握,作業可以這樣設計:A組出示“認一認、說一說——米飯、包子、面條、蔬菜”,B組出示“說一說——米飯、包子、面條”,C組出示“指一指——米飯、包子、面條”。從學生的實際具體能力出發,設計有針對性的層次化作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適合自己的賽道上達到應有的提高。
3. 加強親情化作業的設計。
在校本作業的設計上,教師也可以邀請學生家長一同參與,發揮出家長的作用,特別是在設計親情化作業時,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設計一些家校合作、家長與學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的作業。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還能發揮出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洗手》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學習了什么時候該洗手與學會正確洗手的方法后,為了檢驗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校本作業:回到家,你洗手了嗎?請爸爸媽媽幫忙記錄下。
通過這樣的親子作業,家長可以直接評價學生對本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教師則根據家長作業評價調整課堂教學策略,真正發揮家校合力的作用,使學生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取得更明顯的進步。
4. 加強生活化作業的設計。
培智學校校本作業的設計中,生活元素是不可或缺的,設計生活實踐化的作業,對于提升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幫助。比如,教學《注意飲食安全》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學習如何辨別新鮮食物與過期變質食物的方法后,為了鞏固并運用課堂上的辨認方法,課后的校本作業可以這樣設計:放學回家后,和父母檢查一下家里冰箱的食物,找找這些食物有沒有過期變質了。通過這樣生活實踐化的作業設計,搭建學生課堂學習與生活的橋梁,讓課堂學習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進而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
5. 加強社會化作業的設計。
學校是一個非常好的舞臺,是社會生活的縮影。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可以將學生與社會生活聯系到一塊,通過組織一些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比如,在教學《社區生活真方便》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請跟著父母一起到自己社區或者村里找一找以下場所——藥店、商店或者超市、衛生服務所等。通過這樣的社會化作業,在父母的帶領下,學生的課堂知識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習的空間得到了拓寬,同時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到一起,降低了學生在學習上的難度,確保學生可以熟練地去使用知識點。
又如,教學辨認紅綠燈的時候,教師可利用學校校園里的安全圖標,帶學生到校園里,先觀察圖標,認識紅綠燈、斑馬線,告訴他們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行人要走斑馬線等規則。然后,模擬過馬路,在斑馬線的兩側,安排兩個學生手持準備好的紅色和綠色的兩個圓形的牌子,根據教師指令出示模擬燈牌,讓其他學生看清楚紅綠燈后,在斑馬線上逐一演示過馬路。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形象地認識了紅綠燈、斑馬線,初步了解了交通規則,還學會了怎樣安全過馬路,增強了遵守交通法規意識和安全意識。
總而言之,教育領域一直都在不斷變革和發展,而培智學校的教學為了順應時代發展,也應當隨著改革的方向去進行變革,不斷創新提質。因此,教師要不斷改進校本作業的整合與創新設計,加強趣味化、層次化、親情化等策略的融入,努力提升校本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