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摘 要】體能訓練因其具有促進身體健康、發展運動素質、提高運動能力等功能,在體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體育教師應采取多元策略,提升體能訓練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體能訓練 身體素質 運動水平 運動習慣
體能訓練因其具有促進身體健康、發展運動素質、提高運動能力等獨特功能,在體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引起體育教師的普遍重視。然而,有效的體能訓練,其衡量指標都有“量”的要求。如何讓小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參與體能訓練的“量”,并達到要求呢?本人結合自己小學體育教學的實踐,略談一些讓小學生積極參與體能訓練的策略。
一、目標帶路,讓學生主動參與
體能訓練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和柔韌性。要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能訓練,教師就必須在體育課堂中告訴他們體能訓練的目標,讓他們明白達成這些目標,對自己身體健康成長、身體素質發展、運動水平提高、運動習慣養成等各方面的好處和影響,激起他們的熱情,使其主動參與體能訓練。
而后,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室內課,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各種運動會上為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的精彩瞬間和他們成長的故事,讓他們知道:在競技體育中,要獲得好成績,身體運動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和柔韌性缺一不可,只有堅持每天通過一定量的體能訓練才能達到。即使我們不想當運動員,但有著像運動員一般健美的身體和運動的技能,難道不令人羨慕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生心中樹立起光輝的形象,對激起他們參加體能訓練的熱情,播撒下堅持體育鍛煉的種子是有益的。
二、計劃引導,讓學生有序參與
體能訓練需要有科學的、合理的規劃。小學體育教師除了要對每個年齡段關于體能訓練的各個指標了然于胸,還要對各項體育教學如何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教學目標做到爛熟于心。為此,教師一定要科學合理地制訂每節體育課的體能訓練計劃,做到課前了解小學生的身體和運動情況,安排好體能訓練的項目、內容、形式、活動量,讓體育課堂的教學計劃成為學生體能訓練的依據,引導學生有序參與。
例如,教學“50米×8往返跑”時,如果一直這樣反復進行,學生不僅會因為枯燥乏味而失去訓練的積極性,而且運動量還很小。教師可以這樣安排:(1)分幾個小組,依次進行,保證全班每個學生都有一次訓練的機會(如最后一組人數不夠,可讓部分學生再跑一次);(2)分組自行訓練,準備競賽;(3)組織小組競賽;(4)組織“鍋貼”“抓尾巴”“貪吃蛇”等耐力游戲。這樣,學生在教師計劃的“學習、練習、競賽”的三個環節中有序參與活動,在反復訓練中學習相關動作的要領,達到運動量的基本要求。最后的游戲環節,則是對動作要領的鞏固,也是有趣味、有層次的體能訓練。
要注意的是,學生的體能水平和特點是有一定差異的,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制訂個性化的分層體能訓練計劃就顯得尤其重要。“一刀切”的訓練方式是很難發揮最佳效果的。特別是對于耐力的訓練,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每個項目的要求設計成幾個層次,采用逐步增加訓練量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提高水平。
三、形式創新,讓學生樂于參與
體能訓練一般要求小學生的運動量達到一定的指標。如果我們還是沿用枯燥乏味的訓練內容,簡單反復的訓練方式,那么年齡較小、普遍好玩、自控能力薄弱的小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消極對待。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體育基礎能力等,根據體能訓練的內容,進行體能訓練的方式創新,引入具有較強趣味性的游戲和有競技性的比賽等,提高學生體能訓練的趣味性和積極性,讓其樂于參與其中,達到訓練效果。
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安排小型的籃球游戲比賽。例如,在上籃球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奪寶奇兵”游戲: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聽哨聲運球出發奪取地上的“寶藏”(標志碟),每次出發只能拿一個,最終統計每個小組數量后決定勝負。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游戲比賽中鍛煉身體,還能學習到更多有關籃球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此外,運用科技手段進行體能訓練也是一種創新嘗試。教師可利用虛擬場景技術,模擬出各種運動場景,讓學生在虛擬世界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如在學習跑步時,教師先在教室班班通里下載虛擬戶外跑步場景,讓學生根據提示內容在各自的位置進行跑步練習。又如教學排球時,教師先安排學生觀看排球比賽視頻,再安排學生模擬發球、墊球練習,觀察視頻中排球的技術要領,而后模仿練習,看誰掌握得最好。如此在培養學生的競技意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這樣的訓練方式,不僅讓全體學生都樂于參與,而且保證了體能訓練的實效性。
四、重評價和鼓勵,使學生認真參與
有效地評價和鼓勵學生,可以讓他們在體育活動中認真參與。傳統的體育評價方式往往以競技成績為主導,這種“一刀切”的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多樣性,抑制了他們的參與熱情。這無疑讓許多在體育方面并不擅長的學生有很強的挫敗感。相反,一種注重過程、兼顧結果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更重視他們在體育活動中的態度、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發展。以足球比賽為例,傳統的評價方式可能只關注比賽的勝負和球員的個人表現。如果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出發,就會發現,那些在比賽中積極參與、樂于助人的學生,同樣值得我們的贊賞和鼓勵。他們在場上的參與,都體現了對團隊的貢獻,這些行為同樣值得被看見和認可。因此,我們應該摒棄傳統的單一評價方式,采用一種更加全面、多元的評價標準。在多元的評價體系中,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都能在體育活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體育的樂趣,才能真正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完全忽視競技成績。相反,我們應該在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的前提下,適度引入競技元素,讓學生在挑戰中不斷成長。
五、延伸助力,讓學生自覺參與
學校雖然是實施體育教學的主要場所,但是體育課堂中的體能訓練時間畢竟有限,小學生要是單靠在校時間達成各項體能訓練指標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學必須向課外和校外延伸,讓學生在校外生活中自覺參與體能訓練。這也是培養他們形成終身鍛煉意識的途徑和方法。為此,教師應該積極地將體能訓練延伸到課外,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讓他們多給學生體能鍛煉的時間和機會,培養其自覺訓練、終身鍛煉的習慣。
例如,家長可在周末讓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團體組織的體育項目;在節假日,帶學生參加一些爬山、遠足、騎車等活動;在寒暑假期間,讓學生在野外做一些拓展性體能訓練項目。此外,在開放周、運動會等活動中,學校可邀請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家長和學生一同完成一些親子游戲或競賽項目。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訓練學生體能,還有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綜上所述,通過明確的目標引領,合理的計劃引導,變著法子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能訓練的活動中來,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其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