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鑫超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當我們期待什么,我們就會得到什么,我們得到的不是我們想要的,而是我們期待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他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巨大支持,從而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能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
低年級的小朋友經歷了幼兒園三年的集體生活,他們能在其中找到一定的自我價值。比如在課堂上畫出了一幅畫,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贊美;在課間自己上廁所后記得沖廁所和洗手,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贊美;在就餐過程中遇到自己不愛吃的菜也能做到吃上幾口,不再那么排斥,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贊美等。他們會發現在幼兒園里自己特別的棒,老師的幾句夸獎就能激發他們積極學習。但是到了小學,隨著年齡的增長,簡單的幾句口頭贊美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而且老師關注的點也變了,往往不再關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方面,更多的關注變成了學習能力這一塊。那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是一種新的挑戰。那么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關注和贊美低年級的學生,從而讓他們能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呢?
一、在課堂創造機會給予表現和表揚
給予學生正向的、具體的、及時地反饋,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在家庭和學校中,學生的表現受到贊揚和鼓勵應越來越多。在大眾面前得到夸獎和單獨得到夸獎,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肯定前者產生的效果和反響更大更直接。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應該抓住課堂,盡可能地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這里需要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充分地以學生為主體,就如新課標里提到的老師只作為組織者,要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要試著把話語權留給學生。備課既要考慮優生,也要考慮學困生,同時還要考慮大部分學生。老師很多時候往往只重視天平兩端的學生,而忘了中間部分。數學課堂中比較多的就是會創設各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為的是能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來。那在設計情境的時候可以設計符合班級學生的情境,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我們可以以一個或幾個學生為主角設計情境,或者是讓幾個學生作為本節課的小明星參與本節課中。每節課的“選角”部分,就需要老師在備課中認真安排了。這樣的環節,除了會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注和愛。雖然老師沒有言語上的表揚贊許,但他們感受到了被“關注”,這一點足以讓學生生長出向陽的枝條。此外,在課堂上,老師也要盡可能地和學生眼神交流。這里的眼神交流可以是不經意間的,也可以加入點“刻意”成分。同樣,“眼神交流”也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肯定。這樣的贊美是潤物細無聲的。剛剛說到的兩點都是集體式夸獎,那么在課堂中我們還應抓住夸獎個別學生的機會。低年級學生的專注力一般是20分鐘,老師絕不要吝惜表揚。每節課不經意的表揚,學生可是會很認真地當一回事。其實,這些不經意的肯定,就會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變得更優秀。
二、在作業中用文字傳遞贊美
剛剛提到首推面對面的贊美,但我們不能做到每天24小時在一起。那還有其他傳遞贊美的方式嗎?當然有,在學生的作業中也可以做到。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平時坐不住,課后只想著玩,看到作業往往是一點都提不起興趣。自然而然地就會出現作業拖拉的“問題學生”。那針對這部分學生,想要讓他們改變不拖拉作業或者是不拖欠作業的情況該如何實現呢?我想只有讓他們內心想要完成才行。拖拉作業的現象要盡量扼殺在搖籃里。不然后面再想改變會更加困難。那如何改變他們的內心并落實到行動中來呢?首先,我們可以在每次完成的作業上書寫表揚贊美的話,而且是一次比一次贊美的句子要多。一開始的作業上可以是“你真棒,作業很認真”,到后面可以是贊美的句子,比如“老師發現今天完成作業的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繼續加油”等。這樣的夸獎不能只是一次兩次或幾次,至少要堅持幾個月。因為想要改變學生的意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需要有耐心,同時要讓學生看到老師一直在關注他。通過長時間的肯定,學生也會慢慢朝著老師期許的方向改變。那對于其他學生,我們也可以進行這樣的互動,因為這樣的互動是不費力的,但又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其次,我們還可以進行獎勵機制,通過在作業上貼小紅花或者蓋表揚章等方式,讓他們以章換物,激勵他們更主動積極地學習。另外,還可以把他們的作業進行復印,然后在班級板報中進行展示,這也是一種贊美的方式。當其他學生看到老師的贊美,他們肯定也想擁有,這無形中也在激勵其他學生變得更優秀。這種良性的“攀比”不就是我們想看到和期許的嗎?
三、在課后交流互動中增進感情
想要學生親近你,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其實很簡單。和他們聊天,聽他們分享快樂的事并給予回應,那樣是很容易和他們打成一片的。作為老師,絕不能以一種高姿態面對學生,尤其是你的學生還只是不到10歲的兒童。當我們以一顆童稚的心面對學生的時候,他們也會毫無保留地真心對我們。這時老師就可以進行正確地引導和表達該有的期許了。當然有的學生能夠很快地和你打成一片,接著就能按照你期許的方向越來越優秀。但是還有一些學生比較慢熱,或者說他的執行力和意志力沒有那么堅定,很容易半途而廢。這時你只是和他做朋友那是不夠的,你還要做一個能處處發現“朋友”身上優點的“朋友”。面對“朋友”的時候,不要吝嗇你的贊美,如果可以,夸到“朋友”不好意思也不為過。那么學生身上的優點,我們又該如何發現呢?除了在課堂中和作業中的反饋,我們還可以通過課間的觀察來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我記得在一個課間,其他學生都在玩耍嬉戲,看到昊同學在座位上認真寫作業,這時他的同桌想讓他不要寫了,并能和他一起玩。只聽到昊同學說:“不行,你沒看到吳同學也在寫作業嗎?我要和他一樣先把作業完成了再玩。”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在我眼里整天嘻嘻哈哈的小男孩竟然已經找到了學習的榜樣了。后面我就和他聊起這件事,他問我為什么會知道這件事,我順理成章地告訴他因為我喜歡他,一直在關注他。他瞬間小臉就紅了,也告訴了我他之所以會向吳同學看齊,那是因為我經常會表揚吳同學作業完成得又好又及時。在這之后,昊同學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趣,各方面都在進步。我想如果沒有后面的肯定,昊同學很快就會沒有干勁了。
四、在家校合作互動中激發興趣和熱情
提到家校合作,我們往往會覺得這是班主任和家長間才有的聯系。但其實作為數學老師,我們也應充分利用好家校合作關系。學生的很多情況,學科老師也應主動和家長交流溝通。一方面學生在家的情況我們是不清楚的;另一方面學生在校的情況家長也是不清楚的。如果我們能及時地和家長交流溝通和反饋,那對學生的了解會更全面,家長對學生的了解也會更深。當父母對自己學生了解多了,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也會不斷改進。當你越了解一個人,你對待他的方式也會更溫和。這時候學生和家長的關系會變得更和諧。當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的關注和認可越來越高時,他對自身的期許自然也會越高。當老師對學生的了解變多時,往往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喜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家校合作的方式多種多樣,家訪就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面對面的聊天遠比電話里或電腦上交流來得更直接和明白。在家訪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也參與其中。因為能在父母面前受到老師的表揚,那種自豪感是更加強烈的。同樣,若在父母面前受到老師的批評,印象也是極其深刻的。所以近階段的一些問題和不足也非常適合在家訪過程中指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和父母對他的期望,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有所改變。這里不禁讓我想到了我班的小李同學,在之前的學習一直都是敷衍的,提不起勁,特別不愛動腦筋,遇到不會做的題立馬放棄。當他聽到我要去家訪的時候特別興奮。真的到家訪那一刻,他看到我卻變得特別緊張。在和小李媽媽談話的過程中,我多次表揚他優秀的地方,同時也直截了當地提出了期望。在聊天過程中,我知道了一些學校里不知道的事。小李同學特別愛搭樂高積木,他能不吃晚飯,也要把積木搭好。然后我和他約定,只要接下來課堂舉手回答2次,堅持一個月,我就給他免一次周末作業,并讓爸爸媽媽陪他一起搭積木。他聽了特別興奮,果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他變化也特別大。為此,小李媽媽還特地打電話跟我說,這次家訪實在是太及時太有用了。我想有效的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在激發后進生學習興趣這方面也可以通過設置獎勵機制來實現。我們可以盡量簡單直觀一點。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很純凈,世俗的觀念和評價標準他們從來就未曾接觸過,就像《老子》二十八章中說的,“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剛入學的學生就像一張白紙,有著人最原本的天性,有著最接近于嬰兒赤子般天真淳厚的本性。如果跳一跳就能得到的獎勵對后進生來說也會比較感興趣。作為老師,往往只能想到這一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發現,后進生的動力很短暫,往往當實現一次之后,就戛然而止了。這時我們應該提醒和點撥后進生,可以不間斷地調整獎勵機制。后進生不同于一般學生,對于他們的關注要更多一些,也要更有耐心些。他們之所以會成為后進生,肯定是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好,但作為老師,我們要盡量縮小他們的問題點,而應放大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通過獎勵機制,讓他們的閃光點不斷閃耀,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有的學生可能短時間內轉變不會那么大,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放棄了,那后面想讓他們再有所改變是很難的。所以往往這個時候要一鼓作氣,堅持下去,不斷地鼓勵和肯定他們,時間長了,他們自然會看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從而開始變得優秀起來。正如書上所說的:“世界上找不到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我們又怎么能要求學生們千篇一律呢?花開的時間各不相同,我們只要時刻關注著,靜等花開就好。”
數學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并對學生充滿期待。有了期待,就會讓學生內心產生強大的動力,他們會主動表現自己,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數學教師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期待學生,會增加學生進步的動力,促進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在教師的期待中不斷成長、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應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會幫助學生擁有樂觀向上的心態,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主動地思考,積極地探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